西门子冰箱门怎样了:足太阴脾经及穴位图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40:51
周荣 (Zhōuróng,SP 20)
2.jpg (50.32 K)
2010/4/23 22:49:52
【定位】 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胸乡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2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2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2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正当第1肋间神经。
【功能】 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主治】 咳嗽,咳唾秽脓、胁肋痛、气喘、气逆,食不下;胸胁胀满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别名】 周营,周管。 
【穴义】 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 
【名解】 周荣。周,遍佈、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穀类结穗的茂盛状态。周荣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栏位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周荣。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栏位,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栏位。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3 22:51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2#

    大包 (Dàbāo,SP 21) 脾之大络
    1.jpg (48.14 K)
    2010/4/23 22:51:16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解剖】 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6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功能】 统血养经,宽胸止痛
    【主治】 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栏位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2)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溷合物。
    【执行规律】 由体表回流脾脏。
    【功能作用】 汇聚体表阴浊回归脾脏。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3 23:18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3#

      1.jpg (9.77 K)
      2010/4/23 23:18:03
      3.jpg (7.07 K)
      2010/4/23 23:21:48
      2.jpg (10.73 K)
      2010/4/23 23:21:48 弱水青荇 最后编辑于 2010-04-23 23:21:48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3 23:21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4#

        回复:足太阴脾经及穴位图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1) 隐白 SP1  Yǐn 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 SP2  Dà 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 公孙 SP4  Gōng s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 商丘 SP5  Shāng qiū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6) 三阴交 SP6  Sān yīn jiāo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7) 漏谷 SP7  Lòu gǔ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8) 地机 SP8  Dì jī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9) 阴陵泉 SP9  Yīn líng quán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10) 血海 SP10  Xuè 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1) 箕门 SP11  Jì mén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 冲门 SP12  Chōng mén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一l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 府舍 SP13  Fù shě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4) 腹结 SP14  Fù jié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一2寸。
         
        (15) 大横 SP15  Dà hé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0) 血海 SP10  Xuè 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1) 箕门 SP11  Jì mén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 冲门 SP12  Chōng mén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一l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 府舍 SP13  Fù shě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4) 腹结 SP14  Fù jié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一2寸。
         
        (15) 大横 SP15  Dà hé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6) 腹哀 SP16  Fù āi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治肠鸣。
        [阴作]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7) 食窦 SP17  Shí dòu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 天溪 SP18  Tiān xī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 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 胸乡 SP19  Xiōng xiā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三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胀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 周荣 SP20  Zhōu ró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主治]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 大包 SP21  Dà bāo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 脾之大络。 弱水青荇 最后编辑于 2010-04-23 23:23:31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7 23:13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5#

          1.jpg (70.04 K)
          2010/4/27 23:12:47
          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
          上入踝前臁
          上踹内
          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
          上膝股内前臁
          入腹
          属脾络胃
          上膈
          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 经穴
          分佈于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中间,胸腹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隐白
          足拇指内侧距爪甲角约0.1寸的爪甲根部
          健脾宁神,调经统血 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烦心善悲、梦魇、癫狂、尸厥、慢惊风、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尿血、便血、吐血 井穴
          大都
          拇指内侧,第一蹠趾关节前,赤白肉际处取穴
          健脾利湿、和胃宁神 腹胀、胃痛、食不化、呕逆、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荥穴
          太白
          第一蹠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飢不欲食、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输穴、原穴
          公孙
          在太白后约1寸,当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健脾化湿、和胃理中 胃疼、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络穴
          商丘
          在内踝前下方,当舟骨结节与内踝高点连线的中点
          健脾化湿、肃降肺气 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 经穴
          三阴交
          在内踝高点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
          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阳痿、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睾丸缩腹、失眠、湿疹、水肿、足痿痹痛 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漏谷
          在内踝高点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
          健脾消肿,渗湿利尿 腹胀、肠鸣、偏坠、腿膝厥冷、小便不利、女人漏下赤白
          地机 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腹胀、腹痛、食慾不振、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女子症瘕、水肿、小便不利、腰痛 隙穴
          阴陵泉
          在胫骨内侧骨果起点凹陷处取穴 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腹胀、暴泄、黄疸、水肿、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合穴
          血海
          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取穴
          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皮肤湿疹
          箕门
          血海上6寸,当股内侧肌的尾端处
          健脾渗湿,清热利尿 小便不通、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冲门
          在腹股沟外端上缘,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旁开3.5寸处取穴
          降逆利湿、理气消痔 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
          府舍
          冲门穴外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旁开4寸
          健脾消满、理中和胃 腹痛、疝气、腹满积聚、霍乱吐泻 足太、厥阴、少阴、阳明、阴维之会
          腹结
          大横下1.3寸,距任脉旁开4寸取穴
          温脾止泄、镇痛止咳 绕脐腹痛、疝气、咳逆、腹寒泄泻
          大横
          脐旁4寸处取穴
          理气止痛、通调腑气 小腹痛、虚寒泻痢、大便秘结、善悲
          腹哀
          在脐上3寸,任脉(建里)旁开4寸处取穴
          健脾消食、通降腑气 绕脐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足太阴、阴维之会
          食窦
          任脉(中廷)旁6寸,当第五肋间隙中
          运化水穀、和胃下气 胸胁胀痛、腹胀肠鸣、翻胃、食已即吐、噫气
          天谿
          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宽胸通乳、止咳消肿 胸部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胸乡
          在天谿上一肋,距任脉6寸,当第三肋间隙中取穴
          宽胸理气、疏肝止痛 胸胁胀痛、胸引背痛不得卧
          周荣
          在胸乡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二肋间隙中取穴
          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胸胁胀满、咳唾秽脓、胁肋痛、气喘、食不下
          大包
          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统血养经,宽胸止痛 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脾之大络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7 23:14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6#

            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谿,
            胸乡周荣大包随。

            (1)本经在十大天干中,以"己"字代之。
            (2) 五行中属阴土,起:隐白穴,终:大包络穴。
            (3) 多气少血,巳时(当地时间早上9-11时),气血注此。
            (4)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7 23:15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7#

              足太阴脾经

              传统医学的主治病症:

              是动病
              1.舌本强、食则呕
              2.胃脘痛
              3.腹胀
              4.善噫
              5.得后与气则快然而衰,身体皆重

              所生病
              1.舌本痛
              2.体不能动摇
              3.食不下,烦心
              4.心下急痛
              5.寒疟



              现代医学观点:
              1.痛风性关节炎。
              2.膝内侧疼痛。
              3.膀胱炎、骨盆腔疾患。
              4.肠胃疾患。
              5.舌头不灵活。

              太白
              取穴法:
              仰卧伸足、足拇趾第二节末端与掌骨相接之间名为核骨、其后下方当赤白肉际陷中是穴。
              穴性:
              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泻胸中之气。
              主治:胃痛、腹胀、倦怠、痢疾。
              临床应用与配伍:
              腹胀、腹痛可配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大便难、痔漏可治。

              公孙
              取穴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大趾本节后一寸、庶骨上端与楔状骨相接处、正当角弯供之下赤白肉际?
              穴性:
              健脾和胃、促进新陈代谢、导心腹之鬱。
              主治:
              胃痛、 呕吐、消化不良、腹泻、痛经、安胎。
              临床应用与配伍:
              使胃蠕动减弱、配内关、梁丘可抑制胃酸分泌。胃痛有疗效
              商丘
              取穴法:
              在内踝骨下际微前陷中、当足晚之横纹端、取穴时、将足大趾翘起。
              穴性:
              健脾利湿、通调中气、加强舌肌活动功能。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泄泻、黄疸、消化不良、足踝部疼痛。
              临床应用与配伍:
              1.治脚背痛、配解谿、丘墟。
              2.腹鸣、腹胀、便祕有效。
              3.配承山可治痔疾。

              三阴交
              取穴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胫骨后缘、由内踝往上量三寸、外对悬钟穴。
              穴性:
              有补脾胃、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作用。
              主治:
              男女生殖器疾患、慢性胃弱、下肢神经痛及麻痺。
              临床应用与配伍:
              妇科疾患、肝脾肾等经之病。
              阴陵泉
              取穴法:
              正坐屈膝、先找屈膝横纹后头、再找横纹头下面的陷中、按住、伸足则所按之点是穴。
              穴性:
              能消炎、利水、祛湿、止痛。
              主治:
              腹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痢疾。
              临床应用与配伍:
              1.小肠连几痛配涌泉。
              2.配阳陵泉治红肿鹤膝风。
              3.配水分置水肿盈膌(腹水)。
              血海
              取穴法:
              正坐垂足屈膝、以医者右掌心按住病人左膝盖骨、
              四指併拢与姆指尽量张开、拇指所到之处是穴。
              穴性:
              调血清血、宣通下焦。
              主治:
              慢性腹膜炎、月经不调、脚昌湿痒。
              临床应用与配伍:
              临床常用:子宫出血、荨痲疹、贫血。
              大横
              取穴法:
              仰卧、腹结上一寸三分、腹哀下三寸、与几相平、稍高点取之、从几外旁开四寸。
              穴性:
              疏风理气。
              主治:
              流行性感冒、慢性下痢、习惯性便秘。
              临床应用与配伍:
              1.配阳陵泉、治习惯性便秘。
              2.治腹疼痛、洞泻配天枢、中脕、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 穴。 弱水青荇 最后编辑于 2010-04-27 23:17:46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7 23:18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8#

                足太阴脾经 少气多血
                足太阴脾经少气多血,气血物质的执行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再向气态的不断反複变化,且为吸热蒸升的程序。
                1 隐白 井穴,属木。
                【别名】 鬼垒,鬼眼,阴白。
                【穴义】 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名解】1)隐白。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隐白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隐白。
                2)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溼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执行规律】 溼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2 大都 荥穴,属火。 
                【别名】 太都。 
                【穴义】 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大都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大都。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
                2)脾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执行规律】 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 太白   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 大白。 
                【穴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太白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馀,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4 公孙
                足太阴络穴,冲脉足太阴之会。 
                【穴义】 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名解】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係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公孙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公孙。(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穴后会急速气化。)
                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执行为横印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
                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穴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执行规律】 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功能作用】 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5 商丘  
                经穴,属金。 
                【穴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溼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执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
                2)脾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溼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徵,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快速执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执行规律】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 三阴交
                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 承命,太阴,下三里。 
                【穴义】 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名解】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溼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
                2)承命。承,承担。命,性命。承命名意是从本穴的功能而言的,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执行变化与人之性命相关。本穴物质为足之三阴经交会而成,它既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交会之所,亦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重新分配之所。三阴经提供本穴的物质有脾经的溼热之气、肝经的水湿风气、肾经的寒湿之气,三气相合后气血物质中的轻扬部分上走脾经,飘行物质横走肝经,滞重部分则下走肾经,气血物质在本穴的这种重新分配对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穴又名为承命。
                3)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
                4)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
                5)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
                6)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执行规律】 穴内天部之气的执行分为三支,乾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溼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 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7 漏谷
                足太阴络。 
                【别名】 太阴络。 
                【穴义】 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名解】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穀也、细小之物也。漏谷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溼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置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漏谷。
                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执行规律】 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脾经阴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8 地机
                足太阴郄穴。 
                【别名】 脾舍,地箕。 
                【穴义】 脾土物质在此随经水运化人体各部。
                【名解】1)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地机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程序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执行十分巧妙,故名地机。
                2)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原之处,故名脾舍。
                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解。
                4)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水液而执行的,脾土物质的执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的脾土微粒。
                【执行规律】 经水循脾经流向阴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
                【功能作用】 渗散脾土水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 阴陵泉
                合穴,属水。 
                【别名】 阴陵。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名解】1)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也。阴陵泉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上限溢位,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2)脾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溼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执行规律】 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功能作用】 排渗脾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0 血海 
                【别名】 百虫窝,血郄。 
                【穴义】 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名解】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血海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血海。
                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溼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溼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执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
                【执行规律】 循脾经上行箕门穴。
                【功能作用】 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1 箕门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 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箕门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执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箕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溼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执行规律】 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栏位。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2 冲门 
                【别名】 慈宫,上慈宫,冲脉,前章门。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冲门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执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冲门。
                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宫。
                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执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前,与肝经的章门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执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执行规律】 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 府舍  
                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 
                【穴义】 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
                【名解】1)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府舍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府舍。
                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回圈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会之处。)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 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4 腹结 
                【别名】 腹屈,肠结,肠窟,临窟。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集结。 
                【名解】1)腹结。腹,腹部也,脾也。结,集结也。腹结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本穴物质为府舍穴传来的地部泥水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泥水溷合物流至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腹结。
                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亏也。腹屈名意指脾经气血在此亏缺。本穴为脾经的地部泥水溷合物集结沉降之处,脾之气不足,如亏缺之状,故名腹屈。肠结、肠窟名意与腹屈同,肠指大肠金性之气,窟,空窍也,皆指本穴的气亏之意。
                3)临窟。临,至也、到也。窟,空窍也。临窟名意指本穴所处为气血物质空虚之处。理同腹结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和经水溷合物以及气化的天部之气,气化之气量少。
                【执行规律】 脾土沉降于穴周,经水溢流穴外,气化之气则循脾地上行大横穴。
                【功能作用】 去湿健脾。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 大横  
                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 肾气,人横。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栏位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印传输也,风也。大横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印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执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印传输,故名大横。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执行的程序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印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执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执行的方式为横印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印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
                【执行规律】 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能作用】 转运脾经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 腹哀  
                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 肠哀,肠屈。 
                【穴义】 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腹哀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 冷降脾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7 食窦 
                【别名】 命关,食关。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穀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食窦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食窦。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执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洩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穀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置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执行,故名食关。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溷合物。
                【执行规律】 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功能作用】 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8 天谿 
                【穴义】 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天,天部。溪,路径也。天谿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程序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天谿。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循脾经上行胸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9 胸乡 
                【穴义】 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 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谿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
                【功能作用】 外传脾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0 周荣
                【别名】 周营,周管。 
                【穴义】 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 
                【名解】 周荣。周,遍佈、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穀类结穗的茂盛状态。周荣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栏位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周荣。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栏位,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栏位。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1 大包
                脾之大络。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栏位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2)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溷合物。
                【执行规律】 由体表回流脾脏。
                【功能作用】 汇聚体表阴浊回归脾脏。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7 23:19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9#

                  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八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佈于胸腹部第三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①,上内踝前廉,上踹②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③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④,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複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⑤。
                  注释:①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②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③厥阴:指足厥阴肝经。④咽:此兼指食管而言。⑤足太阴经脉尚有胸腹部外行线一条,循行分佈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本经腧穴:本经经穴分佈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1.隐白 (Yǐnbái, SP 1) 井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功能】 健脾宁神,调经统血
                  【主治】 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 浅刺0.1寸。

                  2.大都 (Dàdū, SP 2) 荥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第1蹠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功能】 健脾利湿、和胃宁神
                  【主治】 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操作】 直刺0.3~0.5寸。

                  3.太白 (Tàibái, SP 3) 俞穴;原穴
                  【定位】 第1蹠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第一蹠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功能】 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 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飢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操作】 直刺0.5~0.8寸。

                  4.公孙 ( Gōngsūn, 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太白后约1寸;第一蹠趾关节后缘,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取穴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功能】 健脾化湿、和胃理中
                  【主治】 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操作】 直刺0.6~1.2寸。

                  5.商丘 (Shāngqiū, SP 5) 经穴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功能】 健脾化湿、肃降肺气
                  【主治】 腹胀、肠鸣、腹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足踝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三阴交 (Sānyīnjiāo, SP 6) 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主治】 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阴茎痛、遗精,阳萎、疝气、睾丸缩腹,小便不利、 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操作】 直刺 l~1.5寸。孕妇禁针。

                  7.漏谷(Lòugǔ, SP 7)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内踝尖上6寸;在内踝高点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消肿,渗湿利尿
                  【主治】 腹胀,肠鸣、偏坠;小便不利,遗精、女人漏下赤白;下肢痿痹、腿膝厥冷。
                  【操作】 直刺 l~1.5寸。

                  8.地机 (Dìjī, SP 8) 郄穴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女子症瘕;腹胀、腹痛、食慾不振,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

                  9.阴陵泉 (Yīnlíngquán, SP 9) 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 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

                  10.血海 (Xuèhǎi, SP 10)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彷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功能】 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瘾疹,皮肤湿疹,丹毒。
                  【操作】 直刺 l~1.5寸。

                  11.箕门 (Jìmén, SP 11)
                  【定位】 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 ,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清热利尿
                  【主治】 小便不利、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冲门 (Chōngmén,SP 12)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功能】 降逆利湿、理气消痔
                  【主治】 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崩漏,带下。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3.府舍 (Fùshě,SP 13) 足太、厥阴、少阴、阳明、阴维之会
                  【定位】 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功能】 健脾消满、理中和胃
                  【主治】 腹痛,腹满积聚,疝气、霍乱吐泻。
                  【操作】 直刺 l~1.5寸。

                  14.腹结 (Fùjié,SP 14)
                  【定位】 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寸,距任脉旁开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11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1肋间神经。
                  【功能】 温脾止泄、镇痛止咳
                  【主治】 腹痛,绕脐腹痛、腹泻、腹寒泄泻、咳逆,疝气。
                  【操作】 直刺 l~2寸。

                  15.大横 (Dàhéng, SP 15)
                  【定位】 脐中旁开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11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2肋间神经。
                  【功能】 理气止痛、通调腑气
                  【主治】 腹痛,小腹痛、腹泻,虚寒泻痢、大便秘结、善悲。
                  【操作】 直刺 l~2寸。

                  16.腹哀 (Fùāi,SP 16) 足太阴、阴维之会
                  【定位】 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8肋间动、静脉;布有第8肋间神经。
                  【功能】 健脾消食、通降腑气
                  【主治】 消化不良,绕脐痛,腹痛,便秘,痢疾。
                  【操作】 直刺 l~1.5寸。

                  17.食窦 (Shídòu,SP 17)
                  【定位】 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任脉(中廷)旁6寸,当第五肋间隙中
                  【解剖】 在第5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功能】 运化水穀、和胃下气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食已即吐,腹胀肠鸣,水肿。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天谿(Tiānxī,SP 18) 
                  【定位】 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功能】 宽胸通乳、止咳消肿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痛、乳汁少。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胸乡 (Xiōngxiāng, SP 19)
                  【定位】 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天谿上一肋,距任脉6寸,当第三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
                  【功能】 宽胸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 胸胁胀痛、胸引背痛不得卧。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周荣 (Zhōuróng,SP 20)
                  【定位】 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胸乡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2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2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2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正当第1肋间神经。
                  【功能】 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主治】 咳嗽,咳唾秽脓、胁肋痛、气喘、气逆,食不下;胸胁胀满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大包 (Dàbāo,SP 21) 脾之大络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解剖】 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6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功能】 统血养经,宽胸止痛
                  【主治】 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4-27 23:22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30#

                    脾重二觔二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觔

                    足太阴脾经
                    内经曰: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仓廪之官,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孤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以胃行津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究于口,藏精于脾。
                    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于畜牛,其穀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任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标题: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邱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谿。
                    胸乡周荣大包随。
                    (左右四十二穴)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取隐白大都,大白,商邱,阴陵泉,与井荣俞经合也。脉起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窍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臑内,循胻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已时气血注此,己士之脏,脉在右关。实则饮食消,而肌肤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脐凸肢浮,生之难,口青唇黑,死之易,去病安生,理宜调摄,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饮食劳倦之灾。修温多辛少之剂,饮食审寒之伤,汤药兼补泻之置,气别寒热温凉,用适其宜,味辨甘补苦泻,行当记,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实,人参缓土,和气须半夏橘红。柴胡除不足之热,佐之甘草升麻,
                    黄耆去有汁之火,辅以芍药川芎,气虚呕而人参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泄泻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乾薑,霍乱吐泻兼而不药兮,胡椒菉豆,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本方更入参苓,香附微寒,与缩砂消食化气,更妙安胎,沉香少温,共霍香助土调中,奇消水肿,破血消症兮。三稜蓬朮,去瘀除疼兮,良薑炒同香附,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腹虚胀兮,参苓朴朮橘辰砂,麴蘖附子,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橘皮枳朮丸,加减随宜,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巴豆备急丸,荡涂何伤,四君子平善,与人处也。使人道得进而功名轻,忽不知其入于圣贤之域,二陈汤纯和,能消痰也。
                    致令脾胃健而中气顺,自不觉其进于仁寿之乡,抑又闻东垣悯生民夭枉,凡治疾必须先扶值脾胃,诚不刊之妙典,王安道发前贤未发,辨内伤不足中有馀有实,得祕传之奥旨,万物从土而归出,补肾又不若补脾。
                    导引本经 脾居五脏之中,寄旺四时之内,五味藏之而滋长,五神因之而彰,四肢百骸,赖之而运动也。人而饮食不节,劳倦过甚,则脾气受伤矣。脾胃一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为吐泄,为肠澼。此其见之内经诸书,盖班班具载,可考而知者。然不飢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食若过饱,则气脉不通,令心闭寒,食若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食秽浊之物,则心识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则四大违反,而动宿疾,皆和矣。
                    盖人之饮食入口,由胃腕入于胃腕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其质入于小肠乃化之。
                    至小肠下口,始分清浊,浊者为渣滓,入于大肠,清者为津液,入于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分清浊,浊者入于浊中,清者入于胆,胆引入于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其滋味渗入五脏,乃成五汗,同归于脾,脾和乃化血,复归于脏腑也。经曰:脾土旺能生万物,衰生百病,昔东坡调脾土,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召饮者,预以此告。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善卫生者养内,不善卫生者养外。养内者安恬脏腑,调顺血脉,养外者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肤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

                    考正穴法

                    隐白
                    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
                    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蚍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
                    足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熘为荣火,脾虚补之。
                    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痛,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俛仰,绕桌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蚘痛,小儿客忤。

                    太白
                    足大指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痠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
                    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足太阴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人针四分,灸三壮。主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商丘
                    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痺气逆,痔疾,骨疽蚀,魇梦,痫瘈寒,好呕,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俛仰,脾积痞气,黄疸,舌本强痛,腹胀寒,溏瘕泄水,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三阴交
                    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痺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呵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痛,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症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
                    如经脉塞闭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果如文伯之诊。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妊妇禁针。然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补。
                    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

                    漏谷
                    (一名太阴络)
                    内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铜人针三分,禁灸。主肠鸣强欠,心悲逆气,腹胀满急,痃癖冷气,食饮不为肌肤,膝痺足不能行。

                    地机
                    (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郄{别走}上一寸有空。铜人灸三壮,针三。主腰痛不可俛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阴陵泉
                    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横纹头下,与阳陵泉穴相对,稍高一寸,足太阴脾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五分。主腹中,寒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精,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暑泄餮泄。

                    血海
                    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

                    箕门
                    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
                    主淋小便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
                    (一名上慈宫)
                    府舍下一寸,横骨两端,约中动脉,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铜人针七分,灸五壮。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淫泺,阴疝,妇人难乱,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府舍
                    腹结下二寸,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厥阴阴之维会。三脉上下,二灸腹络脾肝,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郄,三阴阳明之别。铜人灸五壮,针七分。主疝瘕,痺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暑气霍乱。

                    腹结
                    (一名肠窟)
                    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欬逆,绕脐痛,腹寒泻利,上抢心,欬逆。

                    大横
                    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三分。
                    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

                    食窦
                    天谿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天谿
                    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中满痛,贲膺欬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疒贵)痈。

                    胸乡
                    周荣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
                    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主胸胁满,不得俛仰,食不下,喜饮,欬秽唾脓,欬逆多淫。

                    大包
                    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
                    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胸胁中痛,喘气,贯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