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美花街房价:我的“退修”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8:59:15
闲说 我的“退修”生活 王向东

  转眼之间,退休已经一年。其实,前几年就慢慢产生一些退休的感觉。身边有人因为被闲置而懒散,也看到有人因为“边缘化”而失落。那时候的我,却巴不得早点退休,能名正言顺地进入“退修”生活。

  说“退修”,是和“进修”比较而言的。“进修”究竟何义,不去考证,且说我的“退修”。退者,退休也;修者,修养也。退出职场,一步一步向生命的终点靠近,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要不是白痴,谁都懂得这个道理。退出职场还要修养什么?在我看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道德、学术,自己需要认真修养的方面太多太多。只好订一个五年计划,先完成其中某一项。思来想去,决定重读《论语》。第一个五年计划,补《论语》这门基础课。于是一头钻进图书馆,借阅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有关著作,读纪昀的评点,读历代人物关于《论语》的心得与发现,重点研究前人如何“弄懂”的。差不多一年了,恐怕还得认真读几年。说收获良多,并没有炫耀的成分;说自得其乐,也没有夸张的成分。

  其实儿时就读过《论语》。我幼年读过半年私塾。塾师一面教学生集体朗读“东方红太阳升”,一面按个头分别课以《三字经》、《百家姓》。父亲送我去私塾,先生问已经读过什么书,父亲很认真地说:“《论语》刚读一半。”先生笑着说:“好,那就接着念。”那一年我五岁,念书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念是念了,什么也不懂。后来上小学中学,《论语》从教材中彻底消失。七十年代初“批林批孔”,可怜孔老夫子无辜,被“大批判战场”陪绑作“靶子”。这时又读过几天《论语》,不过,是把它当“大毒草”看,一心想如何下手批判。无从下手之际,有些似懂非懂,也有些将信将疑。批判是谈不上了,接受却也谈不上,糊里糊涂又把《论语》搁到一边。快到“耳顺”之年,读到钱穆的《论语新解》,忽然觉得《论语》好不生疏。忽然就想,这一回再不把它弄明白,以后怕没机会了。于是业余时间重读其书,起早带晚读钱穆,读李泽厚,也读南怀瑾、毛子水;读程树德集注的前人注解,也到处搜罗五四以来各家之讲说。阅读原文做到一丝不苟,比对注解力求多多益善,郑重思考每一个疑点难点,绝不轻易下结论。偶尔稍有心得,立即付诸笔札,真是一刻不敢马虎。转眼又是十年,怎么还是要重读《论语》?原因就在这一回只想为自己读书,只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理解孔夫子。别人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真正弄懂,做一回对得起祖宗也对得起自己的事情。

  要说真正弄懂,真是谈何容易。举例而言,《学而》第一节,三句话什么意思,今天似乎人人明白。可是,我一直在想,这三句话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如果互不关联,孔子为什么放在一起说?他的学生给先生编语录大全,为什么竟然把这三句似乎互不关联的话置诸《论语》首章?这里面有什么道理?看各家今译,茫茫然。熊十力《答周生》说得好:“读书谈何容易。乡下蒙师教‘学而时习章’,字字讲得来,经师则以为不通也。‘学而’一章书原是那几字,而各人随其见地以为领会,则千差万别也。”早几年我发现孔子在这里说的三句话,是提出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感受到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感受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有志于学的人,没有不经过这三种境界的,只是最后一种境界比较高,不一定能做到而已。读了一年四库全书,又有新发现。我发现这三句话是夫子自道,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科学总结。虽然历来讲《论语》的人,没人这样讲过,可是我却坚信自己的理解接近夫子原意。

  朋友问,你这样钻牛角尖,到底有什么用?我说:你想有什么用?自己弄懂了,不就是最大的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