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降魔篇变态版:如何打破国富民穷的格局-徐洪才-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38:29
搜狐博客 > 徐洪才 > 日志

2009-07-24 | 如何打破国富民穷的格局

标签: 准备金率  房价  gdp增长  人均gdp  矛盾 

如何打破国富民穷的格局

(徐洪才,摘自《大国金融方略》一书)

    为了增加内需,张维迎曾经主张,将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股票和国家外汇储备平均分配给中国老百姓。陈志武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国有土地50万亿元加上国有企业资产29万亿元,总共79万亿元人民币国家控制的财富,如果分到每一个人头上,则有6万元。对于一家三口人,将会带来18万元的额外财富。但实际上,这一块财富却没有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另外,很多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带来了巨额的国有资产增值,也没有增加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由于中国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大约只有美国的1/2,因此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

    这就是说,中国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的GDP增长速度,差不多只有官方公布的GDP增长速度的一半。而资产升值本来可以对民间消费带来影响的渠道被国有制堵死了。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不在基础制度上作出调整,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出口导向模式转型到消费驱动型模式。上述观点,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反动的”私有化方案。作为一家之言,它还是给了人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从国际经验看,经过30年的发展,“亚洲四小龙”都进入了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行列。1960年,日本人均GDP仅395美元,1961年开始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87年人均GDP达到了17142美元,一跃超过了美国。但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生产了占美国30%的消费品,为什么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4%?由于工资水平增长滞后,造成了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的失衡结构,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过剩和内需不足的矛盾就一直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但是扩大内需政策,主要是采取增加政府投资支出的政策,并没有将调节劳动与资本关系和提高劳动者分配比例作为目标。过剩的产品被迫出口,造成了国民福利的进一步流失。换来了大把的美元纸钞,又被迫发行基础货币来买单,以至于积重难返,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经济结构状况。

    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萎缩的社会消费之间矛盾”。资本的利益机制,就在于以最小劳动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劳动者工资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认识到了没有劳动者利益与资本利益的共同增长,经济发展不仅不能持续,而且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的这一分析,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结构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

    生产能力过剩和内需不足,本质上是资本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劳动者利益严重缺失的结果,这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过去,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诸如利率、汇率、准备金率、假日经济等调控手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必须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经济成果的制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第一,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把落实《劳动法》和提高人力资本地位,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觉维护劳动者利益。

    第二,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我国现实产能已为国民收入倍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行国民收入倍增,特别是产业工人的收入倍增,才能迅速解决我国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提升产业结构,保护环境和资源。环境、资源已构成了增加国民财富和福祉的瓶颈。应在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果断地结束有损国家长远利益的资源“竞次”出口行为。

    第四,调整房地产业发展方式。应借鉴发达国家由政府主导公房开发的成功经验,大多数居民住房通过政府公房开发公司按成本房价予以解决。这无需政府财政掏钱,由此可产生巨大的生产与消费能力。在未来的30~50年里,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将会持续、不可阻挡,调整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