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释厄传plus版v2.0:王永庆的报国心:捐资40亿在内地建1万所小学 2010年11月17日 13:47 凤凰网专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42:02
王永庆的报国心:捐资40亿在内地建1万所小学  2010年11月17日 13:47 凤凰网专稿 

核心提示:2004年,王永庆提出在贫困地区兴建1万所明德小学,捐赠金额达4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完成2687所,遍布大陆的29个省市。2005年,王永庆又在大陆地区捐赠人工耳蜗,为耳聋的儿童进行植入手术,目前已完成1114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5月14日,王永庆向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

文章目录:

密访大陆

这是王永庆第一次踏上大陆这块土地,那年他73岁。大陆方面对王永庆的到来也做了十分周密而充分的准备,为了保护王永庆,避免台湾当局的过激反应,王永庆一行被安排住在钓鱼台宾馆,显然是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勤劳朴实

王永庆:勤劳,朴朴实实地做。你要是一味花费的话就不是朴实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做事情要勤劳,我再讲一句不客气的话,一个人能做到什么样子没关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句话都不能虚伪,不能做假的,何必呢,对不对,一个人讲假话的话,一生就是非常失败的,人家对你这种人也会讲假话,这样对自己伤害最大,不要讲假话。能做我就多做一点,不能做就说不能做,不要做表面,做任何事情,其实你这样做是骗自己,人家看得很清楚的,对这一点我看很重要。

痴心不改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漳州电厂最后投产以后,在厦门的一次宴会上,当时王永庆先生说了一个,中华民族万岁,我觉得这个话确实体现了他对国家的一种,中华民族的这样一种振兴的一种责任心,所以要投资这个电厂。

 

善行一生

这所明德小学位于福建漳州境内的东园镇,色彩鲜艳的教学楼矗立在田野中,尽管规模不大,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是快乐幸福的天堂。2004年,王永庆提出在贫困地区兴建1万所明德小学,捐赠金额达4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完成2687所,遍布大陆的29个省市。2005年,王永庆又在大陆地区捐赠人工耳蜗,为耳聋的儿童进行植入手术,目前已完成1114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5月14日,王永庆向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

 

凤凰卫视2009年2月1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密访大陆

陈晓楠:1989年的冬天,好像天气比往年更寒冷了些,街上的行人也没有了往日的熙熙攘攘,似乎这一年就将在复杂和不安当中度过。而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新泽西州,台湾企业家王永庆正在他的别墅里召开“行前准备会”,他此次出行的目的地是北京。台塑企业的成功让王永庆萌生了为中华民族做些贡献的愿望,而抱着这样一颗拳拳之心,他决定踏上大陆这片久违了的土地。

解说:王永庆此次的大陆之行来的并不顺利,虽然台湾和大陆仅仅是一水之隔,但他们却要从美国出发,辗转经过日本,再由大连悄然进入大陆,旅途劳顿可谓之艰辛。而这一年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北京也十分不利,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经济封锁。但是决心已定的王永庆却没有丝毫的退缩,在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1989年11月30日,王永庆终于来到了北京。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德海:他认为呢,他自己是中国人,他要为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他自己的原话,他把很多的高级干部召集到美国,给他们开会,然后就讨论到大陆来投资的情况,当时很多的高级干部都反对来大陆投资,或者说对大陆投资有很大的担忧,那么认为大陆环境不稳定,那么如果去投资很可能会血本无归。但是王永庆对这种反对的意见都一一的给予了驳斥,然后他自己依然决定要自己去访问大陆。

解说:这是王永庆第一次踏上大陆这块土地,那年他73岁。大陆方面对王永庆的到来也做了十分周密而充分的准备,为了保护王永庆,避免台湾当局的过激反应,王永庆一行被安排住在钓鱼台宾馆,显然是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大家知道这个时候是什么背景呢?就是说第一,台湾方面开放大陆的探亲只指的过去那些国民党的老兵,王永庆他显然不属于此类,那么他要来的话,因为他是台湾当时的企业界里是个最大的企业家,他的这个行业也是非常敏感的行业,是属于石化行业,在台湾是禁止向大陆投资的,那么如果他能公开过来的话,肯定会是要遭到台湾当局的阻挠,所以他从国外,从美国绕道过来是为了避免台湾方面的发现。所以他那天晚上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住进了钓鱼台,这个原因就是因为钓鱼台的保密工作比较好做.

解说:高度的保密状态确保了会晤的顺利进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姚依林以及当时任国务院台办主任的丁关根等多位领导参与了与王永庆的会谈。李鹏总理也曾亲自出面会见了王永庆。在会谈中,王永庆提出要与大陆合资兴建一个70亿美元的石化项目。而当时大陆的情况是,国家外汇储备总共才几十亿美元,石油资源也很匮乏,这就与王永庆提出的合作条件相差甚远。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谈的时候呢,就不是那么很融洽,我认为不是很融洽的,不是说对他不欢迎,而是他提的那些目标比较远,比较大,和当时我觉得那个国力来看的话可能有一点差距,所以我觉得领导同志会感到有点不好办。

解说:正当谈判陷入僵局之时,邓小平的出面拯救了这次危机。12月5日,邓小平决定亲自会见王永庆。这位享有“改革开放政策总设计师”称号的领导人对王永庆的到来高度重视。他甚至认为,如果能来两个或者三个王永庆,那么两岸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会谈中邓小平还表示,可以在海沧拨出1万公顷土地,以成立特区的方式来推动投资计划,大陆对于“海沧计划”将支持到底。至此,这次历尽波折的密访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送行宴会上,王永庆显得非常兴奋。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所以他走的时候是很高兴的,而且跟我们讲,你们的邓小平先生是这个。翘起大拇指说是这个,了不起。那天晚上他喝了很多酒,非常高兴,因为我没有酒量,所以我没有陪他们,大概我估计,事后有人告诉我喝到大概有两三点钟,喝了很多的酒,他非常高兴。

解说:第一次密访有了圆满结果,第二次的到访也就顺理成章。1990年1月11日,王永庆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乘坐飞机离开美国,经香港飞抵北京。就在飞抵香港的时候,王永庆的行踪被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江素惠发现,并很快见诸于报端。一石激起千层浪,王永庆密访大陆的消息立即在海峡两岸引起轩然大波。

然而,大陆方面再次以最高规格接待了王永庆一行。对于王永庆所构想的投资计划,大陆方面给予了他大力支持,有关方面很快批准了王永庆在厦门海沧“经济特区”内兴建炼油厂的计划,并承诺提供原油等优厚条件。而此时恰好是1990年1月王永庆再访大陆,所以代号为“901工程”。为了更好地推进合作,大陆方面还专门成立了以朱镕基副总理为首的“901办公室”,具体负责与王永庆的合作项目。

北京会谈后,王永庆开始在大陆考察。在结束了广州、深圳考察之后,王永庆来到了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在厦门,王永庆进一步陈述了他的投资构想,他准备在海沧斥资70亿美元,进行包括从炼油到轻油裂解,从石化中间衍生产品再到塑胶二、三次加工,将海沧整合成为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化工业加工特区,另外还准备建设自备电厂、运输船队以及银行金融体系等配套项目。

厦门市政府对于王永庆前来投资十分欢迎,他们同意提供1万公顷土地,以每平方米5元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每公顷只有新台币1.6万元,而且使用期限是70年。至此,王永庆的“海沧计划”正式浮出水面。

解说:为了继续推进海沧计划,1990年6月,王永庆毅然率团第三次访问北京,并且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永庆曾派人多次赴大陆就“海沧计划”的细节问题继续进行商谈。1992年10月,大陆方面通知王永庆,他所提出的十一项要求全部得到批准。11月5日,王永庆在北京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及其它多位内阁商谈有关事宜。不料王永庆却提出,“海沧计划”中的产品由外销全部转为内销。顿时会场气氛显得十分凝重。

对于当时的情景,后来王永庆在1993年出版的《生根,深耕》中写的很详细:“此时我就提出所携带几项样品,拿到朱副总理面前,但是可能事出突然,他一时还无法接受,显得有些不耐烦,所以提高声音说,请坐着讲就可以。由于我临时才提出外销要转变内销的看法,事先又不够周到,没有提出报备,所以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最后性情秉直的朱镕基还是果断地同意了王永庆的计划,可见当时大陆做出的让步之大,这也让当时的王永庆甚为感激。而此时在海沧,已经开始在原定建厂土地上展开基础设施和土地整理工作。大陆方面为确保工程进度,甚至还动用了解放军机械化工程兵部队在日夜赶工。此时的海沧已经万事具备,只等王永庆来大陆定夺签约。正当沧海计划水到渠成之时,台湾当局祭出了杀手锏。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厦门市的主要领导跟我讲,当时王永庆先生确实接到了台湾当局的三个条件。就是如果你要是在大陆办这个海沧案子的话,那么你的人员的出入境,就是出入台湾要受到禁止,可能你的银行的资金将被冻结,可能你的上市的(股票)让你停牌,(王永庆)感到如果是这样的话,台塑集团就要置于死地。

解说:王永庆闻知此事顿时既紧张又不安,但为了顾及台湾当局的过激反应,为了台塑的未来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几万名股东负责,在征得大陆方面的谅解后,无奈之下,王永庆决定暂缓签约。在返回台北一个星期后,王永庆于1992年11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海沧计划流产,但是还会去大陆投资。

勤劳朴实

陈晓楠:海沧计划破产了,这对王永庆的大陆投资梦是个不小的挫折。不过这次的挫折却打不倒王永庆,因为在他传奇的一生中,这样的挫折从来就没有少过。

1917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的台湾是日本进行战争的资源供应地。在那年的1月9日,旧历的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是中国的小年,在台湾新店一个贫穷的茶农家庭中,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家里人希望这个抓住龙年尾巴的孩子能给全家带来好运,孩子的祖父就给他起名“永庆”。王永庆出生了,出生在这样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朴实的家庭。

解说:王永庆的一生起点很低,当时台湾处于日本人的统治之下,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难,在王永庆家里,粮食从来就没有充裕过。王永庆的父亲本来从事茶叶买卖,勉强维持家境,但一场大病之后,耗尽家中所有积蓄。母亲一肩承担起家中里里外外的粗工细活。因为生活困苦,王永庆国小毕业后,十五岁就被迫辍学,到嘉义当配米工人,渐渐地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来,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因为请不起帮手,聪明能干的王永庆不得不常常从早上忙到深夜。

王永庆:我15岁就到嘉义去,我是14岁学校毕业,在念一年书,有工作我就做,我就到嘉义去,那边就是到那个碾米厂工作。工作了大概差不多一年,就自己出来开个小米店。

解说:由于是离乡背井做小生意,一切只能从零开始,起步自然十分艰难。然而王永庆凭着过人的坚忍毅力,加上灵活的生意头脑,从各个层面着手,努力设法打开销路。不久,米店有了微薄的利润,但王永庆并不满足。于是第二年,他利用父亲借来的两百元块钱,买了小小的设备自己碾米,转而开设碾米厂。在用心经营下,逐渐展开了批发业务。经营米店之后,王永庆陆续接触其它领域,也都获得不错的成绩。台湾光复后,在一次得来不易的机会中,王永庆便踏入了塑胶行业。

1954年10月,王永庆创立了福懋塑胶公司,三年后,到了1957年投产时改名为台湾塑胶公司。当时台塑每天只能生产四吨的PVC粉,规模不大。为了求得生存立足,在排除万难,并历经三次扩产之后,台塑终于站稳了脚步,但是产品仍然处于滞销的困境,于是王永庆想方设法为产品谋求出路。

王永庆:以后经过我们一年的操作都亏本,好不容易去瓶颈,可以加的地方都加,这样子可以做二十吨。一天四吨改成二十吨。品质改良了,成本也相当的降低。但是没有出路,所以那个时候,半年一吨都卖不掉,所以自己没有办法,才开南亚,那么南亚出来,还是没有加工,没有加工才开新东,新东一家这样做的话,大概没有办法扩大,所以新东也就收起来,这个我觉得非常对,就是关起来,叫公司的干部,找朋友自己创业,找朋友,找亲戚。这样子扩散出去创业。这一点措施我认为,(对台湾经济)最有效的一次。

解说:王永庆一生秉承自己的经营理念,成就了台湾“经营之神”的美名。然而在这样的光环下,王永庆却坚持“勤劳朴实”的作风,他认为这才是台塑企业的根本。

王永庆:勤劳,朴朴实实地做。你要是一味花费的话就不是朴实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做事情要勤劳,我再讲一句不客气的话,一个人能做到什么样子没关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句话都不能虚伪,不能做假的,何必呢,对不对,一个人讲假话的话,一生就是非常失败的,人家对你这种人也会讲假话,这样对自己伤害最大,不要讲假话。能做我就多做一点,不能做就说不能做,不要做表面,做任何事情,其实你这样做是骗自己,人家看得很清楚的,对这一点我看很重要。

解说: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瞬息万变,供需无常,价格波动剧烈。王永庆作为台塑集团的掌门人,他要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自主建立轻油裂解厂的设想,以防后患,这便是名噪一时的“六轻”计划。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德海:六轻是王永庆这一生的一个杰作,实际上是王永庆集整个台塑集团的人事、财力、还有物力所最终建成的一个庞大的石化工业园区。它是一个集上中下游垂直一体的那么一个生态园区。整个的投资规模相当的庞大,它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民间投资案。

解说:1986年王永庆提出自建第六轻油裂解厂的申请书,却连续遭到了台湾环保人士的反对,从宜兰到桃园,六轻不停的受到抵制,台湾当局对此也调解不利,六轻计划便陷入僵局。

1990年11月,陈水扁等5位台湾“立法委员”在美国观摩国会议员选举期间,专程会晤王永庆。当问及他对于“六轻”的态度时,王永庆避重就轻,并没有直接答复。而当“立法委员”们督促他回台以安民心时,王永庆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为了进一步让王永庆回心转意,台湾“经济部”更是积极地修改有关政策和法律,以配合六轻计划的落实,企图以六轻为典范,鼓励企业“根留台湾”。台湾当局的这一系列举动令王永庆始料未及。

时任台湾行政院副院长林信义:整个台塑的六轻对台湾的经济以及失业率的降低有非常大的贡献。

解说:此后不久,台湾“经济部”很快就审查通过了台塑六轻的建厂计划。到了1991年的8月,台塑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六轻将建于云林县麦寮乡。1994年4月,王永庆下令抽沙填海工程开工,六轻厂址的大部分均由抽沙填海造陆而成,总面积高达2107公顷。相当于岛内两年的砂石总开采量,是台湾岛内前所未有的浩大填海工程。在此期间,王永庆基本上是每两周要到麦寮工地去巡视一番,他通常是早上四点二十分以前坐车出发,七点钟到麦寮,之后吃早餐,然后就是一连串的会议和视察。对于整个工程的评价,他只说了一句话,真福气,真福气啦。

时任台湾立法院副院长江丙坤:他是一个,我想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计划,对王永庆先生的魄力,其实我们都应该对他表示衷心的敬意及肯定。

解说:六轻计划最终得以实施,但这并没有抚平王永庆海沧计划夭折的遗憾,那么在下一步的投资中,王永庆的大陆投资计划还能继续吗?他真的能在大陆圆梦吗?

痴心不改

解说:在以后十多年的岁月中,王永庆多次感慨万千地回忆说:“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当时一步之差,‘海沧计划’未能推动实施,所造成的差异极为可观。‘海沧计划’不能在大陆施展!但是无奈事与愿违,众多台商分散大陆各地,形成孤军奋斗,而且前途未卜。于今思之,真是悔恨莫及!”

1994年2月,厦门市举行万人大会纪念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等领导人出席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这十年间,厦门发生了巨变,整座城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地台商纷纷落户厦门。

1995年的11月28日,王永庆时隔三年之后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土地。王永庆特意来到海沧,参观了他曾经准备倾注心血的海沧投资区,视察了旗下南亚公司兴建的塑胶厂,感慨良多,王永庆深有感触地说:“大陆人力资源丰富,是适合设立加工出口区的好地方。”作为最早来大陆投资的台湾商人之一,王永庆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特殊的感情,希望能有一天在大陆实现重大投资的夙愿。

此后不久,这个重大投资的愿望很快就有了端倪。凭着一个企业家睿智的战略眼光,王永庆发现大陆百业待兴,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电力消耗必将会持续增加,用电需求将会出现缺口。王永庆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决定在福建投资开办电厂的设想油然而生。然而,中央有关部门对于王永庆的这个投资项目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当时的发改委是有意见的,不是很赞成,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认为福建的电已经够了,福建的电已经够了,王永庆就一再的阐述他认为福建的电是不够的,不是说眼前够就可以了,而是说可能要一个两年三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的话,电就不够了。

解说:经过王永庆的陈述,最终发改委还是同意了王永庆的想法。为了弥补海沧计划留下的遗憾,王永庆希望把电厂设在厦门。不过由于厦门的快速发展已经没有那么多空余的土地拿来建设电厂,所以当地政府建议王永庆去漳州。正当电厂在筹建之时,李登辉推出了“戒急用忍”政策,大幅收紧岛内企业赴大陆投资,而王永庆却依然坚持在福建投资建设电厂,这引发李登辉与台塑集团之间的角力。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德海:李登辉当局他们主张,就是鼓励台商南下而不是西进,王永庆反其道而行之,他主要是看中了大陆这个巨大的石化工业的市场,另外还有优良的港口,广袤的土地,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台湾当局的激烈反对让电厂的建设出现了危机,但是大陆方面却表现出了对这个项目的支持,这让王永庆坚持了下来。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当时国台办的王兆国主任还在,那时陈云林已经来了,陈云林作为主管经济工作负责,都非常支持,想圆王永庆先生在大陆投资的梦。

解说:起初王永庆打算由台塑、南亚以及台化三家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电厂,但是台湾当局的“戒急用忍”政策令他也不能不顾及,于是凭着他多年独特的创业经验,王永庆展现出了他睿智的一面。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王永庆在美国建立了华阳股份公司,并以华阳股份公司的名义来建设漳州电厂,这样就巧妙的避开了台湾当局的纠缠,李登辉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种现实。

漳州电厂的建设一波三折,不过王永庆的坚持却让漳州电厂最终获得通过。但电厂的选址又出现了问题,当时的漳州后石地区还是属于荒山野地,交通极其不便,在这里建电厂让王永庆有些担忧。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这个市委书记,花了48天时间,我印象不到50天的时间,大概有20多公里的路修完了。这对台塑决定在那里投资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说:王永庆被漳州的高效率打动了,他最终同意了将电厂厂址设在漳州后石。建设中的电厂面积178公顷,总共要有六台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环保优先”是王永庆的经营理念,电厂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环保设备。王永庆认为,他要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但是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漳州电厂最后投产以后,在厦门的一次宴会上,当时王永庆先生说了一个,中华民族万岁,我觉得这个话确实体现了他对国家的一种,中华民族的这样一种振兴的一种责任心,所以要投资这个电厂。

解说:不过电厂投产之后却遇了“滑铁卢”,当时福建境内的电力已经饱和,王永庆面临着有电难卖的窘境。

漳州电厂初期的连续亏损,使得李登辉当局振振有词地警告那些对投资大陆跃跃欲试的台湾企业家们,李登辉还说到“连王永庆都亏了,你们还要往大陆投资?”虽然电厂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但是王永庆却显得异常的平静。在王永庆看来,此时的电厂就像一只“瘦鹅”,具有强韧的生命力,

王永庆:有机会中国人还是相当用功,你有机会给他,他就很用功,叫瘦鹅论,饿得不得了,有东西吃拼命吃就撑大了,意思一样的。

解说:王永庆的这一超常思维,就是后来学者们给他总结的著名的“瘦鹅理论”。没过多久,正如王永庆所料一样,大陆的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这使原本饱和的电力出现了缺口,漳州电厂这只“瘦鹅”此时终于能够象“天鹅”一样展翅高飞了。王永庆独到的眼光在此刻得到了印证。

尽管王永庆不喜欢与政治沾边,可是每当牵涉到两岸关系问题的时候,他总会主动地站出了说话。2000年,岛内实现首次政党轮替,以“台独势力”为基本盘的民进党上台。一时间,“三通”问题就成了岛内蓝绿阵营斗争的焦点。就在岛内许多企业家急着和民进党新“政权”结交关系之际,王永庆却在2001年发表万言书,批评陈水扁当局一意孤行主张“台独”,将为岛内民众带来巨大灾难。

2002年,王永庆又不畏权势,公开批评陈水扁当局在“三通”问题上“只说不做”,并明确表示“台湾和大陆同是一个中国,台湾人就是中国人”。这个观点,王永庆后来反复强调,至死没变。

2004年元旦,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即,陈水扁再次操弄“统独”议题,企图割裂台湾。在两岸关系充满不确定的大背景下,87岁高龄的王永庆在媒体上公开呼吁,“两岸不只要‘三通’,更要‘全通’。”他说,现在谈“三通”已经太晚,用闽南话讲就是“打拢通”,意思是全面打通,王永庆是想让两岸往来不加任何限制,以彻底实现两岸民生的正常交往。

退居二线后,王永庆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力却没有丝毫的减弱。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随即就去拜访王永庆。王永庆曾当场询问马英九关于开放“三通”的问题。王永庆一直呼吁台湾当局,必须顺应国际主流思想,即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是一个中国,台湾人就是中国人”,这正是王永庆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善行一生

解说:这是台塑公司第三十届运动大会,此时的王永庆已经有70多岁了,他喜欢跑5000米而且一坚持就是几十年。王永庆一直十分重视强身健体,这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

王永庆:我有一个非常痛心的事,我家父那一年74岁,突然间胃肠大概有点不舒服,其实肠大概有什么样的毛病,当时开刀就会好,那时非常痛。到台北火车站对面有一个私人的很有名的医院,早晨去到中午一点效果都没有,也去台大,台大去我就在那边到下午,一直叫苦连天,痛,肠子打结,很痛,就是叫苦连天到死为止,我实在感觉这种公立的医院,实在是有必要,应该有一天,我理想达到的话,我想要一个对一般平民可以服务的医院。

解说: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的去世让他萌生了要建平民医院的想法,为了纪念父亲,也为了让所有人活得更久,怀着这样朴素的理念,1976年,王永庆在台湾兴办了长庚纪念医院。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长庚医院已经拥有台北、林口、基隆、高雄等7个院区,8300多张病床,是台湾最大的医学中心,每天的门诊人数达到2.8万人,占台湾每日门诊量的8%。

为了让家乡的百姓也能够享受到和台湾同样的医疗水准,王永庆决定在厦门兴建长庚医院。2006年11月,医院开业之前,王永庆为了感受医院建设人员的辛苦,就曾经到金门,循着首批医院建设者走过的“小三通”线路来到厦门,当时王永庆已经90岁高龄,但是他还是兴致很高,不畏惧一路的颠簸,亲自来慰问参与医院建设的员工。

厦门长庚医院院长沈陈石铭:他(王永庆)的用心十分良苦,因为我们的工作人员很多人都是通过小三通来到这里,他。也经由小三通来体验这个同仁来往返大陆这样一个辛苦的境界,所以当时大家都非常的感动。

解说:这是长庚医院的宿舍楼,在医院的建设中它被放在了首位,这是王永庆要求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来大陆的工作人员能够安心的工作,王永庆对于员工的关心可见一斑。2008年5月7日,作为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的厦门长庚医院正式开业,已经92岁的王永庆不顾身体的年迈,又一次来到了厦门,亲临现场剪彩。还是那身黑西服,红领带,一如二十年前来北京时的样子,表情从容而平静。

厦门长庚医院院长沈陈石铭:厦门长庚医院的建立就是秉承台湾长庚医院的理念来统筹建设的,所以基本上我想在理念上和做法上我想是相似的,秉承的这个“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服务大众”的理念来做,基本上我想是相通的。特别是因为两岸事实上同样是炎黄子孙,所以在思想上一个交流是比较其它地方更容易。所以我想在这样一个医疗服务之上我们并没有多少很大的困难,我们相信我们还是可以把台湾长庚医院的理念在这里好好的扎根,然后服务我们的民众,我想这也是董事长他最大的理想和心愿。

解说:在长庚医院开业的当天,一批有耳聋的残疾儿童也出现在会场中,就是因为王永庆捐赠的耳蜗,让他们重新回到了有“声”的世界。

耳蜗儿童:王爷爷王奶奶你好,我叫陈越琪,今年七岁了,我的家在江苏省绥阳县,谢谢您捐给的耳蜗,有了它我听到了各种好听的声音,也听到了爸爸妈妈的呼唤,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回报您,回报社会。

解说:这是另外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正是因为王永庆的捐助,他们才能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自由的嬉闹。这所小学有两个名字,一个叫东宝小学,另一个叫明德小学,相比于东宝小学四个大字,明德小学四个字显得异常低调。明德小学是王永庆在大陆贫困地区兴建的希望小学的名字,王永庆小时候生活很穷苦,家里没有钱,只能读完小学就辍学回家。正是由于自己的遭遇,于是王永庆就有了明德小学的捐资计划,他不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像他的童年一样。

这所明德小学位于福建漳州境内的东园镇,色彩鲜艳的教学楼矗立在田野中,尽管规模不大,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是快乐幸福的天堂。2004年,王永庆提出在贫困地区兴建1万所明德小学,捐赠金额达4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完成2687所,遍布大陆的29个省市。2005年,王永庆又在大陆地区捐赠人工耳蜗,为耳聋的儿童进行植入手术,目前已完成1114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5月14日,王永庆向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

2008年10月15日王永庆在美国去世,享年92岁。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又是行不得也的雨季,黑伞满天,黄泥满地,怎么你不能等到中秋?

陈晓楠: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送别诗,老人这一走,空了台北,空了北京,也空了整个海峡两岸。“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王永庆走完了他一生的路,但是他的石化产业王国之路没有完,他的慈善之路没有完,他的故乡之路更没有完……沿着逝者没有走完的路,生者将继续以他“勤劳朴实,止于至善,永续经营,奉献社会”的理念继续前行。

王永庆的报国心:捐资40亿在内地建1万所小学 2010年11月17日 13:47 凤凰网专稿 陆媒首曝光国产太空战机 可用于洲际轰炸 2011年01月11日 10:17 凤凰网专稿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 凤凰网读书2011年第11周十大好书2011年03月18日 17:19 17万名港人在内地工作 凤凰网读书2011年第9周十大好书2011年03月04日 17:00 温信子的《女子国学书》于2011年8月17日截稿,13万字 贺龙元帅夫人薛明逝世 曾奔走呼吁建70所希望小学 2011年09月06日 2010年4月17日,部分老四所人团聚会.(FLASH动画)..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揭秘清朝历代帝王的鸭子情结:乾隆皇帝最爱2011年02月23日 广东1所小学校车卡车头公交车身 造价40万(图) 西安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每年将建百个绿地广场2011年04月18日 12:48凤凰网 红色资本家难以推动中国政治改革?? 凤凰网 2003年03月07日 黎堡 2011年01月21日盘点最让人后悔的10所中国大学(组图) 身残军人退伍10年捐资25万 资助21名贫困生(图)! 凤凰网资讯 > 军事 > 战争历史 > 正文徐向前之子:父亲最担心我们“不求新、不上进”2011年03月13日 08:02 凤凰网健康 > 养生 > 养生杂谈 > 正文秘诀:“这儿”有劲才能寿命长(组图)2011年03月13日 10:14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揭秘日本对华援助:总计320亿美元 至今仍在进行2011年03月19日 09:33 凤凰网健康 > 食疗 > 疾病食疗 > 正文十种食物踢走大黄牙!(组图)2011年02月28日 11:08 《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2011年4月9日》《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简介: 2010年12月13日的日记 2010年5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 历史上的今天:1月17日 凤凰网资讯 > 军事 > 军情观察室 > 正文凤凰卫视3月9日《军情观察室》实录2011年03月10日 08:49 历史上的今天: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