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谈教师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0:40
谈教师的“教”
发表时间:2005-3-21 18:08:12
点击/评论:2672/0
──提高课堂效益的思考之一
周家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不断更新自己的学识,继续提高职业本领,突出以学为本,尊重个体差异,重视情感交流的教育思想,做到乐教、能教、会教,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
一、乐教--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基础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个责任历史的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肩上。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时刻都应牢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重托,明确自己的重任,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能在工作中自始至终产生一股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激发教学动机,形成教学行为,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精神力量的召唤,激起学生的良知和智慧,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良好的教师形象,又是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它促使教师时时注意保持自己的形象,这是教师"乐教"的动力之一,也是教师献身教育的力量源泉。
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必须与教师的职业规范相结合,并与教师的利益相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经济利益直接影响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采用以制度规范为基础的道德激励机制,通过"功利"来促进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形成,并成为个人自觉的追求,这也是教师“乐教”的动力。“软性”师德的弘扬,通过职业规范来实现,能将师德规范落到实处。而对职业规范的要求,通过“刚性”制度来约束,既通过规章制度为教师行为划定一个边界,作为对教师要求的基本准则。配之以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并与个人的实际利益相联系,这样在制度规范的激励机制中,形成追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
“乐教”的具体表现就是热爱学生。教师都期望自己的辛劳换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学生是在成长中需要教师帮助的人,是有巨大潜力可以塑造的人,是必定超过教师,并推进社会发展的人。作为教师只要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学生对教师爱的回报将是积极乐意接受教师向他们传播的知识,使教师的教育内化到学生心中,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效益。否则,学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怀疑和挑剔,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怎能“乐教”,怎能提高教学效益呢?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义、导之以行。”的前提,首先应是“施之以爱”。一视同仁的爱,不以成绩好坏和家庭背景来划分爱。高尔基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施爱中我们对后进生还要偏爱,帮助他们赶上其它同学。教师以宽敞的胸怀热爱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使教师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促使教师更加“乐教”。
二、能教--良好的学识和本领
优秀教师除“乐教”外,还应“能教”,就是有学识和能力将书教好。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是流动的涓涓清泉。有良好学识的教师,必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就是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又能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知识,做到学科知识扎实,文化知识广博,这样“深入”才能“浅出”,“居高”方可“临下”,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发现新的大陆。
有能力将书教好,就是有完成教育、教学的本领--教学基本功。(包括组织教学、语言表达、教育疏导、自我调控等)。教师有饱满的工作热忱,良好的学识,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就能将德、才、智、情有机的融汇于言、行、姿态中,上课就能情声并茂,增强学生的“向师性”,有效的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的接受教师的影响。
教师要具有学生认可的学识,必须在知识输出的同时进行知识输入“充电”,不断更新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某校对一个班师生阅读课外书籍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学生看课外杂志177种,而该班教师仅看了11种,形成了强烈反差。若教师在继续学习上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必然知识馈乏,怎能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党的十六大给我们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意味着学习将成为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期的活动;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一种社会责任。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知识更新的加快,信息的爆炸发展,作为教师要适应社会的进步,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才能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形成,必须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潜心琢磨,探索本质规律,才能使自己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方向靠近。才能成为从事教育教学的“常青树”。
三、会教--突出以学为本、尊重个体差异,重视情感交流
突出以学为本。首先,教师在备课前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应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的差距,有的放矢的确定教什么,怎样教,以促进和有利于学生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帮助学生当好主人,而不是代替主人,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再次,是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是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个性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以学为本,学生主体,师生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它跟传统的教师中心,注重知识传授比较是两种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层次,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同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比如,当我们教师站在课堂引导的地位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需要学生认真思考认识时,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师生一道分析,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走进学生中,使师生融为一体,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还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学习到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尊重个体差异。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这个领域可以大有作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可供开发的资源,这个资源的开发和价值的利用,能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启发式分层次教学。它的要点:一是要科学的制订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既有方向性和科学性,又有客观性和可测性;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客观的把握好学生的层次。三是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寻找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四是有效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得到发展。指导形式上可采用三个结合:集体和个别结合,大面积问题集体评讲,个别性问题单独指点;讲解与自学结合,教师在指点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未矫正和加深的问题,适当留在课外进行补充延伸。
在启发式分层教学中,难点是课堂分层,对此,我对课堂分层的认识是: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二、把握教学过程的进度。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处理,通过启发提问和练习加以训练、巩固,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教学节奏稍慢。而在涉及高层次问题时,可适当加速,以满足高层学生的需要。三、例题配备时区别对待,如同一例题中体现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四、落实知识点时,放缓坡度,注意梯度,对基础差的同学依据大纲落实单一知识点,面对基础好的同学,将该知识点通过横向联系,内在分析达到落实。五、及时反馈信息评讲,矫正错误理解。这样通过教师的教来适应学生的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重视情感交流。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双方不仅要实现知识的相互传递和融合,而且要实现情感的相互传递和融合,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其一、教师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能动状态,从而推进学习过程和目标的实现。其二、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情感的需要,能使学生对某些事物作出肯定与否定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三、教师高涨的激情可以诱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推动认识过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师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情感交流至关重要。富有情感和谐的课堂,教师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保持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在学习上产生冲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愿望。情感靠教师去沟通,健康的情感纽带靠教师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前提,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才敢于毫无顾虑的质疑,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和知识,既亲其师,信其道。
素质教育的深化,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促进,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乐教、能教、会教应做到让学生喜欢教师的为人,让学生喜欢教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教师任教的学科,让学生喜欢同教师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把空间留给学生  建语文“乐学”课堂
语文教研组    郝小华
创新教育是一项“活”的教育,但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樊笼中,学校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则更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捆绑、束缚,个性得不到张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构筑一种互动、自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式教学等方式,突出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形成既充满竞争又合作愉快的氛围,在多种思想的涌动、交汇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提倡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思想的交流。
“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
下面我就“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构建语文‘乐学’课堂”这一问题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变传统的证明结论式教法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从而自己得到结论的教法
依照新课程体系的观点来看,21世纪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因此,课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求知,自己去感知。任何给出现成答案或定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老师此时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把课堂的表现空间让给学生,而在创设情景,提供比较和体验的材料上多动脑筋。
比如,学习《诗经》,我们无需大谈先秦时代文化如何灿烂,我们只需播放琼瑶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再把歌词与两千年前的《秦风·蒹葭》做对比,然后让学生查查我们的先民在吟唱《诗经》的时候,世界上其他民族在干什么?学生经过这样的比较,便会受到震撼:当世界其他民族还不会说话(还没有自己的语言)、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朗朗歌唱了!
再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可以让学生从中认识儒家注重礼乐的思想,懂得做人要重礼讲礼。可以设计这样的研究课题:“从孔门师徒五人的言谈举止中,你能看出儒家为人处世崇尚什么吗?”当学生的发现集中到“礼”字时,再给出第二个研究课题:“四个弟子中,谁在礼让方面做得最好?”最后扩展一篇《阳货欲见孔子》,让学生看看孔子对不喜欢的人是如何做到不失礼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如此重礼,学生对“礼仪之邦”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刻了。
2、让学生自身的感知实践和体验来取代过去老师的条分缕析
语文学习活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言语材料的感受活动,学生个体的感知活动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老师课堂上做喋喋不休地分析无疑是徒劳的,教师最明智的做法是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多为学生创设感知体验的机会。
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总要作人物分析。其实,可以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推荐演员,让演员谈谈饰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性有了比老师讲析印象更深刻的理解。
3、教师要适时作研究示范,潜移默化给学生以钻研精神的影响或研究方法的指导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作用的淡化,只不过是老师个人表现的时空少了,指导学生研究的责任多了;课内要讲析的东西少了,课外要储备的东西多了。尤其是抓住契机教会学生做研究,更是对老师的新要求。
例如,《孔雀东南飞》一课,开篇起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般情况下,学生能知道它是托物起兴、渲染气氛就行,至于为何偏偏“东南”飞,为何恰好“五里”一徘徊,则往往不作深究。如果能介绍庐江郡相关地理情况,让学生弄清焦家东南五里是花山,花山东南五里是刘家,则豁然开朗,后文中写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师此时的介绍等于是做了一个穷根究底的研读示范。
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关键。鉴于此,对教师而言,应注意改善师生关系的三大基本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原则
(1)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受到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轻视。
(2)理解学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心理。
(3)理解学生的现实愿望。他们想改变学习落后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改变过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3.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外,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构建语文“乐学”课堂,还需教师把握以下几种原则。
1.全员性原则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教师课堂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研究潜能都得到发挥。也只有全员参与的自主探究课,才是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的全新教育。
2.协作性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在求知探究过程中,共同协作完成探究内容,有助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也能最大限度保证全员参与求知活动。此外,也只有协作进行探究,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
3.活动性原则
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活动能让人产生兴趣,而探究活动则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活动的机会,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欲望。因此,没有令人跃跃欲试的活动设计,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乐学’课堂。活动要尽可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尽可能调动出学生的知识储备。活动最热烈的时候,就是学生探究兴趣最浓、受益最大的时候。
4.交互性原则
探索求知带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堂运作时,发展往往难以预定;而且认识活动本来就是一个需反复论证、多方研讨才能使结论更合理的过程。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 ,有哪些可取,哪些不足,哪些新发现的问题,有些学生有了收获有些还没感知体验,凡此种种,都需要在信息碰撞中明确,在争鸣中强化,在交流中受到启迪借鉴而开窍顿悟。
5.激励性原则
“乐学”课堂本身不是目的,它的意义在于日渐积累潜移默化培养起一种积极探索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并在学习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独立求知的品格和能力,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课堂的激励(不论是老师的还是同学的),激励是强化探究兴趣的原动力。未来好教师的标准或许未必是知识渊博的程度,而是因为他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最恰当的激励。
“趣、实、活、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教研组    陈兆荣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出“趣、实、活、精”四字诀。       一、“趣”上课首先要上得有趣
“兴趣教学”是进行“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高中数学抽象、空洞,学生难于接受,课堂教学中若不提高他们的兴趣,很容易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成为一句空话。为了使每一堂课上得有趣,我注意了:    1.说话风趣。教学中切忌呆板,僵化,过于严肃。所以教学中,我经常以微笑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轻易批评他们。若出现不满意的情形,跟予适当的提醒。比如一学生上课打磕睡,我马上叫邻窗的学生打开窗户,学生问为什么,我说人打磕睡,据科学家分析,是大脑缺氧的表现。现在教室里空气浑浊,致使该生缺氧了,快给他输氧。学生哄堂大笑,此生也马上清醒过来。
2.内容有趣。如何将抽象、空洞的数学内容变得生气勃勃,充满生命力,这是我们数学老师提高课堂效益的重大使命。为此,我尽量使其趣味化。比如排列与组合应用题是数学中的难点,学生反应不好懂,我就将其“模型化”:几个元素要求相邻的排列,就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当成一个元素,称其为“捆绑法”;某些元素不相邻,就先排其余元素,形成的空格中再排它们,称其为“插空法”;名额分配问题,常用“隔板法”等。这些形象生动的名字,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这类难题变得更好懂了。    3.动作有趣。在数学教学中,若能结合教学内容,添以适当的趣味动作,包括脸部表情、形体语言,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讲正切函数图象一节时,正切函数的图象是无数“ ”形的图案,如一群翩翩起舞的少女。我就在讲台上把这个动作笨拙地表现出来,引起满教室的喝采声。                   二、“实”--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
为了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并让当堂课的内容落实在每一个学生头上,真正落在“实”处,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到了:
1.阅读落实:每节课,我都要留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预习,让他们主动参与,认真理解本节课内容,培养他们自学的好习惯。    2.笔记落实:读书并写下读书或听课笔记,是让数学知识点点点落实的重要方法。我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可写在教材或笔记本上。许多学生,如七班的唐小铃、蒋丹,八班的曾燕金、谭红先、傅静等笔记记得认真、仔细,成为该班学生爭相借阅的好资料。
3.讲解落实: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试点、每道例题,我都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并 提出不同的要求:差的学生听得懂;中等生听得懂还会做;好的学生听懂会做还能举一反三。有时为了让中差生听得懂,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我要反复讲几次,直到全班学生满意为止。我从中体会到:要使讲解真正落到实处,的确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辛劳与耐心。
4.练习落实: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仔细的检查与批改,针对少数学生数学基础差,做不起题的特点,我就在黑板上或者练习题后给予提示,降低难度,使学生练习真正落在实处。
三、“活”--即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老师教法要活    1.课堂气氛要活。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了解各层学生的成绩和心理状态,他们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上网,我就上“QQ”熟悉他们的语言;学生喜欢打网络游戏,我也上网学打几招。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同了,和他们的心理距离贴得更近了,则老师讲的话他们就更愿意听了。所以每节数学课,当学生听课厌倦时,我要么插几句英语,要么讲“QQ”或网络游戏在国际国内的最新动态,既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学生思维要活: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处处以“启”字当先,多提问,多启发,多让学生集体回答。        3.教师教法要活:教师语言要活,声调要抑扬顿挫,而且教法也要灵活,多举实例,多拿教具,特别在板书上也要“活”起来。在板书中我注意采用“圈、点、色、特、注”等方法。
“圈”--即把重要数学方法、概念圈起来。      “点”--即把重要的知识点、学生易错点一一点出来。     “色”--即对函数图像、立几、解几图形,运用不同的颜色画出来,增强视觉效果,增强立体感。         “特”--即运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法,将立几中的截面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从而转化为平几问题进行解答。      “注”--即旁注,将与本节有关的重要数学知识、技巧等旁注在黑板右边,提醒注意。
四、“精”--为了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还必须注意“精”:即学生易懂的知识老师少讲或不讲;课堂练习题与作业,分层次布置;偏题与难题,应少做或不做;试卷的评讲,不要逐题都讲,应由学生“点播”该讲的题,既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重难点;教师上
课语言要精,把握好课堂节奏,多让时间给学生,一定不要拖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学什么。
高中英语开展DISCUSSION
──提高课堂效益方法之一
英语教研组    苟长久
DISCUSSION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 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说” 方面的教学要求第一点即为“能就课文内容较熟练地进行问答,并作简单的讨论”。既然教学大纲已明确作出此规定,所以,围绕课文内容进行DISCUSSION 是必要的。
DISCUSSION的可行性
初中英语学习为高中英语教学进行DISCUSSION提供了所需的条件。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掌握了1000多个英语单词及300多条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已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高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及由浅入深地训练,开展DISCUSSION是行得通的,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DISCUSSION存在的困难
教师方面:
1.教师本身英语水平有限,难以自由发挥。
2.教师临场经验不足,常发生冷场局面。
3.教师本人产生厌烦心理,半途而废。
学生方面:
1.怕出错,不敢开口。
2.平时英语讲得少,不懂怎样开口。
3.基础知识的局限,不能畅所欲言。
4.畏难情绪导致部分同学不能坚持下去。
时间方面:
1.开展DISCUSSION相当费时。
2.教材内容多,教学进度紧,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
解决以上困难的前提条件:
1.教师本人要先进行“过关训练”,尽快提高口语能力,争取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自由发挥。
2.教师要多动脑筋,精心设计,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尽量使用学过的词汇、语法知识,选用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能说得下去,使 DISCUSSION开展起来并进行下去.
3.课堂DISCUSSION与课外DISCUSSION相结合,以解决时间不足的难题。
4.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预习和准备。
一.问题法
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教师设置一或二个既接近生活又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前稍作准备,然后请几对学生来表演。如果问题太深太难,则由教师先作提示或示范。例如:
1.Do you enjoy the Olympic Games? Why? (Book 1A---Lesson 8 "The Olympic Games")
2.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this question: Why is there a day called Women's Day on March 8th? (Book 1A ---Lesson 74 "The Secret Is Out!")
3.Why was Abraham Lincoln considered as a great leader?(Book 1A---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
4.Are you against slavery? Why? (Book 1A---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
问题法是开展DISCUSSION的最简便最常用难度最大的方法,若想进行顺利,应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准备。
二.看图说话法
1.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图画。
例1).看Book 2A ---Lesson 30中的图画,谈论"What to do and what not to do"
例2).看Book 2A ---Lesson 42中的图画,谈论"When a hurricane strikes the earth,what will happen?"
2.利用电教设备将准备好的图片或实物投影出来,进行看图问答或看图说话。
例如:Book 2A ---Lessoon 38 "At The Tailor's Shop"一文先画好六幅便于展开讨论的图画,届时投影出来,先进行问答,再进行看图说话。
又如:Lesson 18 "CHARLIE CHAPLIN"一文将他的电影图片用到教学上。
三.图表提示法
提出即将要进行讨论的问题,围绕问题设置图表,将提纲或提示词填入表中, 用小黑板或投影器显示出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例如:
问题:Talk about the damage pollution brings to the earth,the air and the water as well as the causes,according to the table below.
(Book 2A---Unit 9 "Saving The Earth")
Damage to:
Caused by:
Examples
Earth
cattle/soil...lost/cutting trees
Dunhuang
Air
factories/power stations/cars
in Russia
Water
waste from factories and cities/ pouring things into the sea
the Mediterranean
四.字词扩展法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同时提供Key Words 和 Key Phrases,学生进行Pair Work,将之扩展成句(成文),操练数次之后,起立表演。 例如:
问题: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Book 1A ---Unit 3 "American English")
Key Words:
spelling ---color,center,traveled...
pronouncing---dance,not,what,where...
Old words still used---fall,I guess,...
New words coming into being---movie,gas,mail,store,.. Words com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cent,cookbook, to howl,Florida...
五.对话式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围绕这一大问题再设计一连串的小问题,或者一连串的 True or False,或者一连串的单项选择题,让学生先进行pair work,采取对话形式将上述单独的、 散乱的内容组织起来。这一方法既可检测学生对课文材料的理解程度,又可为讨论铺平道路。 例如:
问题:Can you tell me sth.about Canada?(Book 2A---Unit 7"Canada")
小问题:
1.Where does Canada lie?
2.What is the distance in Canada from east to west ?
3.How many time zones has Canada?
4.In which year did English and French settlers stop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to control Canada? 5.What is the name of it's capital city?
6.What natural resources are there in Canada?
7.What is Canada famous for?
.例如:在教学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一文时,教师先提出问题: How does an earthquake destroy the earth? What damage does an earthquake cause when it happens? 然后,教师播放相关的录像,引导学生讨论。
六.演讲式
如果课堂上来不及开展Discussion,可留作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充分准备, 下一堂课开始时进行演讲。例如:
问题1.We must do sth. to stop pollution.(Book 2A---Lesson34)
问题2.Get down to protecting animals. (Book 2A---Lesson35)
问题3.How does one do first aid correctly when someone is in danger? (Book 2A ---Lesson 30) 教师临下课前将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围绕题目准备一段100字以上的演讲稿, 能力强的只列提纲即可。这种形式不仅部分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问题,而且给学生提供了锻 练综合性能力的机会。
结束语:
以上阐述了DISCUSSION的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比较适合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DISCUSSION的积极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口讨论,有助于增强讨论气氛,使讨论不至于"卡壳"。但这些仅是手法而已, 教师只能在不同的时候进行选择,每次用上一两个。要用课堂时间进行Discussion, 始终显得紧张、匆忙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利用课外时间 进行补充,如:强调课前预习,布置课后作业,组织兴趣小组,甚至面向全体学生,分程度进行搭配,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个范围内展开课外的Pair Work。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是一所农村重点高中,学生总体素质较差,要开展Discussion这类高难度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困难。然而, 大势所趋,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因为: 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应力戒:模棱两可的语言,模糊不清的概念,前后矛盾的推理。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教师要每堂课都:提出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留下一些问题。
高中英语和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英语教研组        廖明久
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知识应备好;教学又是一种交流,和谐很重要;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机智不可少。教师应将知识性,和谐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达到“学习是乐趣,上课是艺术,听课是享受”的教育境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在“一个专制的课堂上或情绪压抑的环境里,学生是不可能产生激情和渴望的”,我在和谐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导入和谐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我采用故事导入,音乐导入,新闻导入,图画导入和表演导入五法,在课前三分钟,师生共同参与实施。我一改过去呆板的值日生报告,根据教材对话内容和选取的课本剧,让学生有准备地俩俩对话,伙伴表演或小组活动,在无拘无束中发挥主动性,完全融入到特定的语言际环境中。师生在笑声和掌声中迅速进入“角色”,和谐的开头已成功了一半。
二、教态和谐
爱因斯坦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情感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我喜欢带着和蔼可亲的微笑走进课堂,我给自己规定“三不”政策:1、不念学生之小错;2、不记学生之旧过;3、不批评学生而停课。遇到偶发事件,我常把它看成课堂上小小的插曲,用停顿、微笑、语气、眼神等非语言因素来冷静处理,学生会觉得老师既严肃又可亲,值得信赖和尊敬。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效果则不言而喻。一位学生在学习周记中是这样写的:“老师,每当我渴望一阵春风,你都笑一笑,之后给我整个春天;每当我渴望一滴清水,你又笑一笑,之后给我整个海洋;每当我不知渴望什么的时候,你都给了我坚实的翅膀。你那双企盼的眼睛,将是我生命中永远美丽的风景线!”的确,教态和谐应从微笑开始。
三、心理和谐
在教学交流中,师生之间存在“同频共振”。即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心理的“共振”或“共呜”。我在课上运用言行赞赏法,作为师生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载体。当学生能提出问题,表达某种观点时,以“OK!”加上手势去赞赏他;当学生能流利地回答问题时,用"Very  good!Congratulations!  Hooray!"或用"Victory"辅助手势"V"表示高兴;当学生举棋不定时,我总是用"I hope  you  can"或"I  believe  you  are  OK" 来激励;当差生终于能开口说英语,我就立即并十分喜气洋洋地竖起大姆指说"Thank  you  very  much!"是胆小的学生发言时,我用"Take  it  easy. Don't  be  shy.Just try. It  doesn't  matter."等增强他们的信心。我还让学生写英语学习旬记,师生进行笔头交流。我常常陶醉于一篇篇主题明确,真情感人的习作中,如《老师,请听我说》、《学好英语我正努力》、《挑战英语自奋蹄》等,我还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得失和学生评价,真诚地与学生笔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一些中差生和胆子较小的学生,通过一句期待的语言,一则热情的表扬,一段鼓励的话语而唤起自信心并取得进步。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一次偶然蹲下来和孩子们看风景,意外地发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这世界是多么的不同。实践证明,心理和谐是学生走向成功且不可缺少的阶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教育重在师生间互相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
试谈物理教学方法
物理教研组       林伟平
摘  要 : 本文对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三种课型 : 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兼收并蓄,尝试了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  知识教学  习题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设计   有序构建   系统教学法
物理教学的实践表明: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解决完成目标的方法问题。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一 、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学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 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 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2.2.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2.3.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 随堂实验  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 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应该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
2. 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3. 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a.讨论其物理意义,b.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c.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 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 习题教学课
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 系统教学法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尝试 ── 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而有成效地学习。
(一) 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 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它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设计外部学习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2.突出学生主体
构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基础是靠学生主体与物理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物理环境)。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a、强调客体的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要通过各种直观形式,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物理世界;b、强调主体的积极作用,即主体的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物理认知结构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能动反映即主动构建才能形成;c、强调完成两个“飞跃”要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教学要以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为依据,采取必要措施、创设必要条件,自觉促进物理认知结构的有序形成、发展与构建。
3. 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4. 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5. 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6. 注意随堂记忆
每一节课上都随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7.强调有序构建
物理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传递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经验,构建学生一定的物理认知结构。教学活动设计应该依据学习规律,体现各种经验要素所特有的学习规律,从而使构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序进行,完成有序构建。因为作为教学目标的物理认知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分步构建而成的。这是构建过程的有序,此外还要求构建结果的有序,也就是要注意提高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有序度。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有序度提高的关键是系统的开放,即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做到:a.要开放(包括课内外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b.要交流(包括相互讨论和启发等),c.要思考(包括对物理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等)。
8.加强范例教学
范例,是具有典范性的例题。教师选择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教学中,要注意精心启发和引导,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9. 重视单元过关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不使问题积压。变换讲解的方式,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次强化。
(二) 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也应为这一过程,特别是要为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据此,我们设计出系统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 课内外“四环二习二追忆”。其中,“四环”是指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重点讲解(理解领会阶段)、整理吸收(记忆贮存阶段)和评价矫正(作业反馈阶段)四个环节;“二习”是指学生在课外要做到复习、练习;“二追忆”是指对新课题的即时追忆、复习后追忆。
1. 自学探究 ── 知觉选择阶段
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定向地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 串联精讲 ── 理解领会阶段
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一阶段是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教材。领会,是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规律,在领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或个别现象。理解领会是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3. 整理吸收 ── 记忆贮存阶段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习得的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要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 练习巩固 ── 作业反馈阶段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掌握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以上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诸如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因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美]罗伯特·M·加涅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学习的条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起码的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苏霍姆林斯基
化学科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的途径
化学教研组  陈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即实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何谓素质?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它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文化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且它的提高主要靠后天的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但要注意一个误区:不要把“文化科学素质”与“文化科学知识”等同起来。那种认为化学教学只要给全体学生打好了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也就做到了在本学科教学中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
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因此科学素质包含着科学知识在内,但仅仅具有科学知识并不一定能形成完善的、良好的科学素质。所以,科学素质不是科学知识所能代替的,它是更深层次上的内容。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比仅具有较丰富科学知识的人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化学新大纲中,除了知识、技能之外,所提出的许多要求,其实都属于科学素质的范畴。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等等。过去我们太偏重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而忽略了这些素质教育的精髓。
那在我们中学化学教育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培养化学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应易自己的满腔热情,培养学生挚爱科学的情感,渴求追求新知。因为科学的情感对学生努力学习起着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作用。”
布卢姆也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时时重视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用化学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的美好情感。如用化学本身的美感染学生;用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用化学家的高尚情操和丰功伟绩激励学生;用教师对化学的挚爱熏陶学生;用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功来鼓舞学生。
二、端正化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东西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虚假的。在学习研究化学时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视平时训练,如学生在做实验中,常有遇到实验结果与书上的结论不一致的情形,则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事实,不能擅自修改结论。不轻信、不盲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要找出与教材上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作出解释。
如学生在做“铜马浓硝酸反应”这一实验时,反应后溶液颜色教材上说因生成酸铜溶液呈蓝色,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溶液都是绿色。启发学生刨根究底,将呈绿色溶液分作两部分,一部分加水稀释,另一部分放置若干个小时,发现最后溶液均呈蓝色,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出了溶液颜色呈绿色是因为浓硝酸过量,生成的NO2未完全从溶液中逸出,NO2溶于HNO3显黄色,再与水合铜离子的蓝色混在一些,就呈现出绿色这一结论。
三、传授化学方法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指出:“化学教学既传授文化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道德。”一个人的化学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化学才能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寡,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化学方法的科学水平。
科学方法可分为感性认识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理性认识方法(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分析方法、模型方法、假说方法等)。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将具体的化学课题和精心设计的解决此课题的科学认识过程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习“铁的性质”一节中,不是照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老一套,先物性,后化性,陈述味太浓、干瘪、平淡。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中提炼出近十个略带趣味的有关铁的问题为学生设计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附①钢铁制的宝剑银光闪闪,锋利无比。②俗语有“英雄好汉,钢筋铁骨”③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④铁制品不洗净擦干易生锈⑤铁锭可以打成铁片,也可拉成铁丝⑥铁锅炒菜有快又香⑦铁遇到稀硫酸,立即冒气泡。等等)引导学生经过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从问题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物质组成的,我们化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探索无穷无尽的物质,把研究物质的科学规律和方法交给学生,这不远比提供现成的知识效果好得多,将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四、强化化学意识
随着社会需求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学教育应当成为关系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价值的教育。从国际范围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一系列有关广义化学的国际会议,“学生生存”、“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化学--通向未来的钥匙”、“化学与新时代”等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任务: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口与资源意识,科技与经济意识……
如: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因此,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树立环境意识是化学课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讲课时渗透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及其罪魁--电冰箱里的氟里昂、汽车尾气的成分及危害等知识。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生机勃勃的星球上,环境状况正在全面恶化:1.25亿人生活在空气浑浊的城市里,12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城市,每小时平均有近200种生物物种消失,南极臭氧空洞正在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森林以每年减少46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所有这些,跟地球上的全体居民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
社会要发展,国家要进步,关键是教育先行,当务之急是尽快由应试教育转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中华全民族的素质。我们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但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永不懈怠。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最优化地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生物教研组    杨彬华
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这一学科,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必然会影响中学的生物教学和今后我国生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态,涉及因素很多,但就中学教师来说,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指挥家,而不是一个表演家,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实践。
一、培养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
行为是由意识决定,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首先要从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开始。1、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宣传生命科学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手段,从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各个方面去说明生命科学的重要性。2采用的迂回宣传的战术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如果仅仅是生物教师讲生物的重要性,学生不一定是全信,因为他们都有一种看法:哪个教师都是说自己的学科是主要的或是最主要的。但是如果由第三者来讲生物学的重要性,会更有说服力,例如由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甚至利用某些往届学生、家长的现身说法等会使学生更加相信。如果说谎言重复了一百遍就会变成真理的话,那么真理重复了一百遍就会变成绝对的真理。3、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可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另一方面可结合"3+X"高考制度下,选考理科学习生物的策略优势,让学生明白学好生物的重要性。4、从低年级抓起。培养意识的东西应该越早越好,如果到高三才抓,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因此最好从低年级(如初一、初二)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的学习,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5、营造好一个学习生物的氛围,生物教师除了在课堂要用生动的言语、活生生的例子、多种的教学方式去营造好课堂的氛围,还要利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校的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学生生物论坛等丰富形式营造好学习生物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学好生物的热情。
二、教师威信的树立与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要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三、教学过程中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生物了。
四、加强教法探索和学法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法得当,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源源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生物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高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五、注意心理科学的应用,调整好学生的情绪,控制好学习的节奏
调动学生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潜能激发的心理因素中,IQ的作用仅占20%,而EQ的作用却占80%。因而现代教育已由重视IQ的开发转向重视EQ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信念、信心、意志、毅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具有一个积极、乐观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较长时间地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激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对于学生EQ的培养,一方面我们结合学生各阶段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共同问题进行面上的专题心理辅导,包括《EQ与潜能》、《危机感与潜能》、《心理暗示作用》、《自我激励的方法》、《常见心理障碍与调整》、《如何走出情绪的低谷》、《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考前心理调节》等专题系列。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个别的心理状态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通过点面结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培养了良好的心态,树立了信心,学好生物科学的欲望较强,意志力、毅力和自控力增大,并具备一定的自我激励能力,精神面貌好,学习热情高,学习潜能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控制好学生的节奏,是调动学生应试竞技状态的有效手段,动与静,强与弱,紧张与松弛,看书与练习,复习与考试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形成的节奏对消除疲劳、提高效率,提升状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教会和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节奏,否则节奏一旦错乱,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和考试状态。例如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很注意控制复习看书的时间和模拟考试的密度,防止高密度单一的模拟考试破坏学生的节奏感而导致厌恶情绪,智力疲劳,兴奋性低、反应迟钝的现象发生。根据高考的时间段,我们平时每月一次的大考有意安排在每月的上旬的这一时间段内进行,使学生形成每月一周期的考试节奏感,将每月的最高兴奋水平控制在上旬、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在考前过早地出现兴奋状态,另外最后一个月模拟考试有意安排在下午进行,也是为了适应高考生物的考试时间和节奏。
发挥学生主体      提高课堂效益
历史教研组     李云源
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在于用有限的45分钟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应掌握的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从基本方面来看,就必须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记忆知识的能力。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基石,记忆是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过多问题等在头脑中留下的不同程度的印象并可以一定条件下恢复的过程。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记忆,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知识的增长与发展,人类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态,不仅无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甚至连生存都难以维持下去。如果没有记忆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思维,也不可能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必然影响学习兴趣和效率效率。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没有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不可能完整、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不能很好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和预测未来。那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利用记忆策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课堂效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就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有效的学习有赖于有效地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注意学习的策略,特别是在学习历史这一学科中表现得很突出,学生过多地依赖于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而且知识容易混淆,掌握不牢固,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记忆起来轻松、愉快,学以致用,我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做了一些努力,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重视复述策略训练
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复述是维持短时记忆的主要手段,复述是记忆研究中受到重视的问题之一,复述能使输入的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输送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复述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必要的,当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年龄稍大或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来说,主要是元记忆能力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经常有这样一种反映,说翻到书倒了然,关了书就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对学生复述策略的训练。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纲要式复述,在新课教学完成后,将板书中的重要内容擦掉,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线索讲出或写出复述内容。
其次,利用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复述,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大脑,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述,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图形、图像等媒介进行思考、回忆,然后复述出来,这一方法主要用在对历史人物、战争经过等知识方面的复述。
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死记硬背课文的字面意义不仅记忆效率低,而且学生感到学起来枯燥、乏味,对于识记材料,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去理解字面以外的更深层次意义,形成多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理解的深度和记忆的牢固程度,增加回收或检索信息的线索,从而提高回忆的效果,并能使其感到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这样就能较好地把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并能牢固掌握。
二、应用复习策略,巩固识记
复述主要用于保持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时间稍长学习过的知识很可能就会遗忘,记忆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根据遗忘规律,克服遗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复习,复习不仅能巩固记忆,而且在复习中,通过思考,可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恰当选择复习策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第一、运用“试图回忆法”,能提高注意的集中程度,提高大脑中枢兴奋性,能使其注意集中在某一未掌握的部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约束。在复习过程中常常引导学生复习一个知识之后闭目思考,那些内容能够回忆,那些不能回忆,不能回忆的内容立即复习巩固,变被动的记忆为主动、积极记忆,减少了盲目性。第二、图示法。双重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储存词语资料,右半球储存图画形象。因此充分利用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把语言表述和图示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大大提高记忆效率。第三、对比复习法,历史知识多而杂,容易混淆的知识较多,记忆两种相似或同类材料时容易互相干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特别大,所以在复习时应将这类材料并列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既有利于判别,又利于记忆。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同类历史知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这种比较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
三、运用精加工策略训练,强化理解记忆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记忆策略,是将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是一种在深层次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记忆方法。利用这一策略有效使用可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策略我采用了这样几种方法:
第一、纲要法。纲要法是掌握学习材料纲目要点的方法,是提纲挈领的方法。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辩明教材的核心思想和支持核心思想的重要细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从思维角度看其实质是分析和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而纲要法正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降低短时记忆的负担。掌握了纲要,就能“纲举目张”,历史学科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记忆水平,且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就给学生展示出该课清晰的脉络,一目了然,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
第二 、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字词进行记忆,只要牢固记住要点,回忆时再加以拓展,就可以全面地再认再现知识。采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这一方法能较好地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帮助学生轻松记忆。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可浓缩为“原因”、“导火线”、“标志”、“议会斗争”、“内战”、“共和时代”、“复辟时代”、“光荣革命”、“结果”等诸环节,而对“洋务运动积极评价”就可浓缩为“引进了”、“培养了”、“刺激了”和“客观上抵制了”的这样几个短语。这样通过加工浓缩后的历史知识就显得简明扼要、线索明晰,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第三、结构法,它可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的结构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弄清要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网络。记忆时只要把网撒开,储存在脑海里的印象就会完整、清晰地重现。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网络连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组织形式。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有效的记忆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这门艺术的核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科思维特点以人为本,精心研究和组织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采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的最有效的途径。
发挥学生主体 提高课堂效益的几点体会
地理教研组  李建华
当前,我们一些课堂教学的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压抑状态,犹如学习的旁观者,课堂上看不到他们的积极参与,宝贵的时间从身边悄然流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教得越多,提供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益就越低,教学既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谈不上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呢,全社会关心教育、全社会讨论“减负”问题的热潮,可以说是轰轰烈烈。讨论的最终结果落在了“增效”上,确实,要减掉过多的课业负担、心理和精神负担,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增”怎样“减”。因此,提高教学效益便成为了“减负”口号下教师更切实的任务,而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在于用有限的45钟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应掌握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这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鉴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起学生的悬念。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主动地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以激发学生悬念,驱使学生积极地去阅读课文,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
2、引发学生的疑问。教师有意识强化学生的疑问,学生为求确解,就产生争论,有了矛盾、争论,学生也就不由自主地介入了讨论,参与到求解的行列中来了。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1、给学生以自由。教学中,教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2、讲求民主的教学作风。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学生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是平等的。
3、提倡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者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教室的气氛则必然会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教学时态度应和蔼可亲,注意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幽默。
三、 提高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
有效的学习有赖于有效地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注意学习的策略,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有效的记忆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这门艺术的核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研究和组织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采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是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培养自学能力
我们培养的学生终将离开老师走向社会,他们在未来竞争中,需要有自学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考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当然,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年级、知识基础、理解力诸多问题,考虑自学的内容、范围、比重等程度上的差异,培养自学能力。
五、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的“灌”,“压”,“死”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各种能力的形成。为了转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时要体现学生是主体,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每一堂课都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学生能否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求中心每一位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要通过自己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适当放低教学起点,实施多层次分类教学
1、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有哪些,了解差生对这些旧知识掌握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起点,一般说来,这个起点要比传统教学过程起点低,使成绩差生都能接受。上课时,从这个适当放低了的起点出发,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2、剖析教学内容及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和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结构,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安排教学层次,包括教师讲课的层次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3、根据教学层次安排,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和练习题,使之形成梯度较小,层次分明的台阶,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这些台阶逐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4、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较高层次的问题,在备课时要准备补充性问题,以便使学生“启而不发”时,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能借助这个台阶攀上教学的较高层次。
5、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某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层次,同时注意掌握各教学层次的节奏使其与大多数学生相适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在努力创设有效学习环境条件的同时,还应积极关心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学习活动的效度以及学习氛围等学生内隐性学习行为的外显标志,并且力争通过对外显行为的观察与诱导来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活动。
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有效学习形成的条件有以下五项,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与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