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是快报投诉热线:火星曾有适合生命存在气候再添新证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40:43

勇气号火星车模拟图
新华网柏林6月4日电(记者班玮)通过对美国“勇气”号火星车发回的火星岩石数据进行数年的分析鉴定,美国和德国科学家最近确认,火星上一处裸露岩层富含碳酸盐。这为火星上曾有温暖湿润气候,即适合生命存在气候的推断提供了又一证据。
参与这项研究的德国美因茨大学和蒂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2006年利用穆斯鲍尔光谱仪等分析仪器对火星古谢夫环形山一处裸露岩层的矿物成分进行了测量。经过数年的实验室鉴定,由美国航天局科学家理查德·莫里斯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最近终于确认这个被命名为“科曼奇”的岩层中含有大约16%至34%的碳酸镁铁矿物质。科学家认为,如此高的碳酸盐含量表明这个火星岩层应该是在相当温暖湿润并且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条件下形成的。
德国科学家还指出,“科曼奇”岩层的碳酸盐成分与十几年前在地球南极发现的一个火星陨石上的碳酸盐小球体类似,两者都是在大约40亿年前形成的。美国科学家曾因称在这块火星陨石中发现了生物化石微粒而引发了一场围绕“火星生命之说”的争论。此外,美国航天局还曾于2008年在距火星古谢夫环形山6000多公里的尼利·福萨地区发现过碳酸盐沉积物。
美、德科学家于本月3日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科曼奇”碳酸盐岩层的论文。
特定情况下电子变重之谜破解 有助于研发新的高温超导物质
近日,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通过频谱成像扫描隧道显微镜(SI-STM)获得了电子通过URu2Si2晶体时明显变得更“重”的首幅照片。科学家认为该研究有助于探索重费米子的特性和功能,以研发出新的高温超导物质。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们一直想弄清为什么电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比自然状态下重几百甚至几千倍。理解有关重费米子的这一现象将有助于设计出新的高温超导物质。美国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加拿大麦马斯达大学和美国能源部下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联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的研究对象是由铀、钌和硅组成的物质URu2Si2。该物质由加拿大麦马斯达大学的格雷姆·卢克团队合成,当被冷却到零下256摄氏度(17开)时,该物质会发生相变。
以前,科学家认为,在更低温度下出现相变是因为某种“隐藏的秩序”。但是,科学家不能辨别出:这种“隐藏的秩序”同电子集体表现得像波一样相关,还是同单个电子与铀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
研究人员使用频谱成像扫描隧道显微镜来观察电子经历相变时的“一举一动”,他们测量了此刻位于该物质表面的电子的波长和它们的能量,并由此计算出有效的电子质量。
该研究的领导者、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谢默斯·戴维斯表示,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电子非常非常“重”——或许因为它们速度被变慢从而表现得非常重。
研究人员解释道,我们可以用足球比赛来理解这种现象。开球后,一对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奔跑,如果每个运动员能够毫无障碍地自由奔跑,整个团队就像一堆毫无关联的“电子”形成的波。但是,如果球场上摆满了一排一排的椅子,并且每个运动员在每次遇到一个椅子之后,都必须停留一会儿才能够继续在球场奔跑。在这种情况下,椅子就类似于铀原子,选手和椅子之间(电子和铀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降低了原子的奔跑速度。
尽管遇到每一个铀原子时,电子减速仅仅持续一瞬间,但是,因为动能和质量有关,减速会使得电子显得比自由的电子的质量要大很多。
新研究除了揭示相互作用是铀化合物中“隐藏的秩序”形成的原因外,还证明了SI-STM技术能够被用于“看见”重电子,这也给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思路,他们可以研发出更多的方式来“看见”这些现象。
该研究团队正在使用新方法来研究许多相关的化合物,以更好地理解重费米子系统。(刘霞)
长江三峡形成于何时?世界上首件艺术品是啥样?神秘“胎曲葬”到底寓意什么?昨日,市文化遗产宣传月系列讲座之《三峡考古》在市文物考古所进行,百余名文化遗产爱好者听市考古所所长邹厚曦研究员披露了这一连串有趣的秘密。
长江三峡成于200万年前
邹厚曦演讲中提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领衔开展的“长江三峡河谷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课题组经过4年研究,首次建立完整的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并正式揭示出长江三峡形成于大约200万年前。专家初步明确了三峡地区层状地貌面的分布、特征、年代和“江北砾岩”的成因及环境意义。
邹厚曦说,200万年前三峡地区不像今天这样峡高谷深,而是相对平缓,河道尚未完全贯通,更适于古人类的活动。
可望确认人类首件艺术品
讲座中,邹厚曦展示了两根古剑齿象牙化石照片,化石上有史前人类刻痕,这极有可能是人类最早制作的一件艺术品。
这两件剑齿象牙化石长2.06米,为剑齿象一对门齿,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黄万波带领考古队于9年前在奉节天坑地缝旁云雾乡兴隆洞古人类遗址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一枚人牙化石及巨羊、长臂猿、大熊猫等4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
在两枚剑齿象门齿化石尖端部,有奇怪的若干痕迹,其中几条深而弯曲,像伸展的树枝,横断面呈U型。经鉴定,两件古剑齿象牙化石上的刻痕系史前人类所留,距今约10-12万年。
两件化石被送到北京和英国作绝对年代测定。据悉,象牙化石经最新检测后,将确定是否为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艺术形式。
神秘“胎曲葬”谜团难解
距今六七千年前,三峡地区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大溪文化,其中发现的大量“胎曲葬”墓葬方式,原因至今仍是谜团。
大溪文化遗址出土数百座墓葬中,发现大量“胎曲葬”墓葬,即死者俯身式曲肢,双手交叉放在腹腿之间,仿佛母体中的胎儿。邹厚曦,考古专家称其为“胎曲葬”,国内其他地方罕见。
考古专家猜测原始部族中发生了战争,俘虏都被捆扎后处死埋葬。但是在屈肢尸体没有受伤害痕迹。另一种观点认为屈肢是一种睡眠姿式,是生者希望死者的灵魂获得安息。还有人认为这种习俗是远古人类生殖崇拜的反映,各种屈肢姿势其实是恢复人居母胎时的状态,目的是祈望死者的复生或再生。
从新石器时代发源而蔓延到先秦时期的这种习俗,至今仍是不解之谜。首席记者 丁香乐

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的照片显示去年7月发现的黑色疤痕在逐渐淡化。
美国宇航局日前公布了对哈勃望远镜拍摄图片(图片)的分析,并指出去年游星撞击的冲力可能相当于数千颗核弹爆炸。天文学家相信,这一罪魁祸首是一颗直径为1600英尺(488米)的游星,而且“擦伤”首次显示游星而不是彗星撞击行星的即时结果。
去年,韦利斯在靠近堪培拉的穆任百特曼镇自家后院使用自制望远镜看到了这一黑色疤痕。他表示,他当时跑出跑进观看英国高尔夫公开赛决赛,就是在这期间他发现了这个疤痕。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然后我意识到木星实际上是被什么东西撞了。’”
发生在2009年的这次撞击相当于数千核弹爆炸。美国科罗拉多州玻尔得市空间科学协会的海迪·哈梅尔带领研究组使用哈勃望远镜拍摄了几个撞击位置的照片。她说:“这一独特事件让我们惊讶,我们只能看到这次撞击的结果,但是,幸运的是我们的确保留有1994年的哈勃观测资料,当时拍到了撞击现象的整个范围,包括撞击前观察到的天体状态。”
哈梅尔表示,发生在2009年的撞击证明了天文爱好者观察工作的重要。她说:“这一事件很好地说明了天文爱好者和职业天文工作者可以进行合作。”美国宇航局表示,木星碰撞表明太阳系是一个“骚乱”的场所。1994年到2009年之间的骚乱尤其惊人,因为木星撞击曾被认为每隔数百年到数千年才发生。(孝文)

在安东尼·韦利斯拍到的照片的左上角,游星撞上木星表面的亮光清晰可见。
据国外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天文爱好者、电脑程序员安东尼·韦斯利首次观测到一个天体撞到木星上。他拍到了一个明亮的光点,并向职业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通报了这次独一无二的碰撞。
韦斯利说:“看到闪光时我简直不敢相信,火球持续了大约2秒,而且非常明亮。”这之前美国宇航局刚刚宣布已揭开木星“擦伤”的秘密,而这一“擦伤”也被韦斯利拍到。韦斯利还在去年拍到了木星上的这个有太平洋大小的“疤痕”,这个“疤痕”被认为是一颗小游星撞上了这颗气体行星形成的。
虽然发生在木星赤道附近的这次最新撞击目前未留下任何可见痕迹,但天文学家仍在密切关注。因为没有出现可见痕迹和碰撞时间短暂,所以科学家认为撞上木星的可能是一颗流星。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格雷恩·奥顿说:“我们从未看到过流星撞上木星。”通过这次撞击,天文学家应该可以更好地了解漂浮在太阳系外层的碎片究竟有多大。
去年7月19日,神秘天体撞上木星,在木星表面留下太平洋大小的黑色疤痕。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对木星上留下的这一疤痕和1994年彗星撞击留下的疤痕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留下这一痕迹的是一颗直径为1600英尺(488米)的游星。有趣的是,这次最新撞击恰好是彗星P/Shoemaker-Levy 9撞击木星裂成20多块之后15年。
美国《地球物理通讯》认为,土卫六固体表面缺失某种在大气层中存在的化合物,证明这种化合物可能被某种生命形式所消耗。
两种说法均以大气层中某种物质的缺失为线索,猜测土卫六表面存在生命。
不过,部分科学家提出疑问,因为类似含氢化合物沉降的现象在早期地球大气层中也一直存在,但地球上并没有出现以乙炔为消耗物的生命形式。
“如果仅用这一现象来推断生命的产生,那么地球上应该出现除以水为生命基础外的其他生命形式,”美国航天局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凯说。
“等待”
先前探测器确定,土卫六大气层中富含氮。在太阳系各大行星及其卫星中,只有地球和土卫六大气中富含氮。
在地球史研究中,一种理论认为早期地球上也存在大量类似甲烷的碳氢化合物,以冷藏形式存在,极似如今的土卫六大气层。一些科学家把土卫六比作早期地球。欧洲航天局科学家认为,土卫六极似“40亿年前的地球”。
土卫六表面温度为零下184摄氏度左右,与40亿年前地球刚形成时表面的低温类似。
英国开放大学教授约翰·扎内基说:“我们相信,土卫六上的化合物正处于等待形成生命的过程之中,它只需要温暖的热能来激发这种进程……再过40亿年,当太阳热能膨胀吞噬地球时,‘泰坦’星就成了天堂。”(凌朔)

提坦上的山脉和沙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卡西尼”号轨道探测器正在围绕土星第六卫星“泰坦”进行探测飞行。“卡西尼”传回的一系列数据暗示,可能有早期外星生命正在“呼吸”消耗土卫六大气层中的气体,以土卫六表面的某种化合物为生。
“呼吸”
土卫六是已知太阳系卫星中唯一有高密度大气层覆盖的星体。
土卫六也是太阳系第二大卫星,是月球的1.5倍。
英国《每日邮报》5日报道,“卡西尼”传回的最新数据显示,可能有外星原始生命正在消耗土卫六大气层靠近固体表面的气体,其形式类似“呼吸”。
另外,“卡西尼”在土卫六大气层中探测到有机化合物。
在先前探测中,科学家发现土卫六表面有山丘和“湖海河流”。
只不过,土卫六表面遍布的“湖海河流”中的液体并非水,而是液态甲烷和液态乙烷,且储量惊人,初步估算是地球上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数百倍。
“卡西尼”雷达小组科学家拉尔夫·洛伦茨等人观测到,土卫六表面的液态甲烷和乙烷以“雨”的形式从天而降,大量积聚,形成“湖海”。
“消耗”
两份美国科学杂志近期认为,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土卫六上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先前探测到土卫六大气层中含有氢,科学家原本认为,当太阳光照射到土卫六时,氢会与悬浮颗粒物中的碳结合,形成乙炔并沉降至固体表面。但“卡西尼”没有在土卫六表面探测到乙炔。
美国《国际太阳系研究杂志》一篇文章说,土卫六大气层中的氢形成有机化合物后下沉,而后在土卫六表面消失,暗示可能有某种生命正在消耗这种有机化合物,“可能是外星甲虫”。
NASA称土卫六存在生命迹象 或可供人类移居
科学家称土星卫星或有生命 跟地球生物不同

北极海冰漂浮于格陵兰阿玛萨利克岛附近海湾中。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范围已达有史记录以来同期最低记录。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世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权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所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2010年将会是有史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之一,北极海冰范围将创最低记录,而全球陆地气温将可能攀新高。
美国冰雪资料中心科学家近日发布报告称,北极海冰目前所覆盖的范围已达有史记录以来同期最低记录。这表明,此前2007年所创造的最小海冰范围的记录极有可能被打破。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冰雪资料中心卫星监控系统显示,今年海冰融化速度之快非常罕见,每天消失的海冰面积高达4万平方公里。
同时,美国华盛顿大学极地科学中心研究表明,2010年3月份的海冰量大约是2.03万立方公里,比1979年开始记录时的水平下降了38%。美国宇航局首席气候科学家詹姆斯-哈森等人认为,今年全球陆地气温也将有可能创下新高。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过去12个月的气温要比1951年到1980年平均气温高出0.65摄氏度,2010年的全球气温将超过2005年的记录。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将发表于《地球物理评论》杂志之上。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哈森驳斥了怀疑论者所提出全球气候变温趋势已于1998年终结的说法。哈森表示,“通过监测数据发现,2010年全球表面气温将创下记录。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十年时间表仍然继续有效,并没有停止。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全球气温每十年升高0.15到0.2度的趋势并没有变化,这一规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美国宇航局的研究成果也有力地支持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发现,即今年前四个月已创下历史同期最热记录。因此,较高的海面气温将可能导致今年成为近年来大西洋飓风最密集的年份之一。上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预测,今年将会出现14到23个命名风暴,其中包括8到14个飓风。在这些飓风之中,有3到7个可能是强飓风,风速至少有每小时111英里(约合每小时179公里)。(彬彬)
全球变暖:北极熊母子被困浮冰在海上漂流
全球变暖致"雄"变"雌" 新西兰大蜥蜴恐灭绝
新华网太原6月6日电(记者刘翔霄)2010年世界爱眼日的主题是“关爱青少年眼健康”,眼科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的“近距离生活”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以预防保护,发展为高度近视后则容易引起眼底疾病。
山西中医学院中医系眼科教研室副教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专家刘鑫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将“近视”称为“能近怯远”,将“高度近视”叫做“觑觑眼”,形象地表现出高度近视者注视物体时,习惯于盯住对方、眯眼、使劲瞅的神情。
专家说,人刚生下来眼球很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发育,7岁至8岁时接近正常人视力,这一阶段如果不加以保护,容易形成近视。学龄后儿童由于用眼较多,处于近视高发期,并且多为先假性近视,后真性近视,表现为放假后视力就好些,一开学视力就又下降。
刘鑫说,古人认为,近视是由于身体阴阳失去平衡后“阳气不足”所致,并将近视分类给予对症治疗:对气阳两虚者,就是平时所谓的“假性近视”,给予汤剂“定志丸”,短时间内视力就能上来;脾胃不足者,给予健脾药治疗,十多天就能有效;肝肾亏虚者,即“真性近视”,以补气为基础,给予六味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专家提示,青少年日常除需注意用眼卫生外,保持饮食清淡、蛋白摄入适量、少吃糖、适量食用海带等好习惯都有利于眼睛保健。高中及以前阶段课业负担重,尤其应避免近视加剧。如发现眼前出现暗影等异常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