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合作电玩城:心:思维记忆在心不在脑--针灸实名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8:33:02

作者:xubg 日期:2010-12-7 21:35:00

        传统中医认为,心主神,主管者包括人的思维记忆在内的情志活动,可以说传统中医认为思维记忆在心,这与脑主管记忆的现代医学是矛盾的。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不少医家,而且是医学大家也认识到了“脑为元神之府”,如李时珍,但却一直没有动摇中医“心主神”的地位,是中医锢蔽自封,还是中医“心主神”原本就错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医心的功能。
        类别:五脏之一。
        住址:胸中,两肺之间偏左下,下有膈膜。作为皇帝,重要认为,守卫保镖暗哨什么的必不可少,这个重要责任便落在心包身上,心包,是心脏外的一层包膜。也成心包络。
        长相:圆而下尖,就像没有开的莲花。
        职位:君主(也就是皇帝,是一国之君,一身之主,所以被认为是“生之本”,相当于CEO职位。)
        五行:属火
        阴阳:阳藏,阳中之阳。
        经络:手少阴心经。
        职责:主血脉,藏神。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的意思。

        每个人的心脏都是在不断跳动着的(难道没有不跳跳动的?有,那不是活着的人。废话了。),不断跳动着的心脏推动着血液在血管里不断的流动着,心脏的推动作用,中医称为“心气”,做过心电图大概都知道,那些弯弯曲曲的线其实是非常有规律的,它代表着心跳,正常的心跳不快不慢,还要规律,这个结果的实现中医认为是“心阳”和“心阴”通力协作的作用。假如心阴心阳不好好工作,各自打着小算盘,那可就麻烦了,心阴工作少了,那么心阳就要多干活,心阳就会偏亢奋,那么心跳就会加快;如果心阳活干少了,心跳就会迟缓,所以,团队合作很重要。有一天,你在大街上行走,突然迎面来了一超靓美眉(超帅帅哥),并且和你的目光对视了一下, 令你心如鹿撞,怦怦怦的跳个不停,那则是外物扰动了心阳,令心阳亢奋。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过,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可能,老子更喜欢打猎。

        中医中,气血是生命的基本,尤其是血,富含营养物质,滋润濡养着身体的一切,但是,血要成为真正的血,必须要经过火的淬炼,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便落在了“心”的身上,火的使用是中华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的变革,《韩非子?五蠹》记载:“即食果瓜蛙蛤,腥臊恶臭而伤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老百姓一高兴,先祖燧人氏便成中华民族三皇五帝中三皇之一,超圣贤的人物。心,无行属火,由饮食来的水谷精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心火的作用,才能成为赤色的血液,才能具有营养全身的作用,清朝有个很有名的医生,叫做唐宗海,他写了一本在中医典籍中颇具影响力的书《血证论》,里面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心火的这一作用:“火者,心之所主,花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更有医家只用四个字来说明心的生血作用:奉心化赤。不得不再一次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心(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以及心生血的作用,就是心主血的涵义。

        血液的流动不是漫无边际的,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流就怎么流,而是沿着一定的管道(脉)流动。拧开水龙头有水出来,水是通过水管到千家万户,血液则是通过脉管流动到身体脏腑官窍、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流动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水管不能堵塞,脉管也须通利。脉管不通则容易生病,如心脉不通会出现胸闷胸痛,脑脉不通会引起中风,四肢脉不通,出现肌肉关节的酸麻疼痛,甚至肌肉萎缩。

        血液虽然是在心气的推动下流动的,山高皇帝远,作为君王心,对于身体当然也不可能时时监控,也有疏于管理的地方,此时血流量(意味着营养物质的多少)的大小则主要靠脉管自身舒缩来调控。脉管舒张血量则大,反之则少,冬天的时候,手脚容易冰凉,正是因为寒能令脉管收缩,四肢末端供血减少所致。这是心主脉的涵义。

        心的另一作用是心藏神,是指心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记忆、情志等以及统帅着神、魂、魄、意、志等,所以说,中医认为思维记忆等是由心主管的。汉语中的思、想、念、意、忆、志、虑等汉字也都带个心,我们习惯说“心里想”、“心中考虑”等,而不是“脑袋考虑”,这也算是一佐证,而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基本上已经证实意识记忆思维等是由脑主管的,不然,科学家就不会去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了。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中医把思维记忆归于心的功能?中医里的脑又有什么功能?还是中医根本就认识错了?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藏象学说。

        藏,是个多音字,既读zang,又度cang,读zang时指脏,读cang时,之藏于体内,所以藏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藏(cang)于体内的内脏。象,则指外部的表象。藏象合起来就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在体外的表象。这是由于,古代中医虽也有解剖,但总体说来比较粗浅,只能比较简单的认识比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胆内有汁、胃盛食物、大肠排糟粕等,这结果远远不能理解人体如复杂精妙仪器般的奥秘。但我们伟大的先辈是智慧的,另辟蹊径来研究人体,如体内有变化,身体外面必然有相应的反应的观点(“有诸内,必形诸外”,反过来则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如观察牛马鸡猪狗羊这些动物,以及自己的胳膊腿眼睛耳朵鼻子头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官,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如阴虚肠液枯竭,导致便秘,治疗上采用滋阴増液的方法使大便通畅而下,这种“増液通便”的治疗方法,中医称为“增水行舟法”,把肠道比喻成河道,舟则喻为大便,就这样一类比,中医马上妙趣横生起来,所以中医是美的,大便的事,都能说得这么诗意,你说能不美吗?中医的这种思维模式称为“类比思维”,这种方法称为“取象比类法”。先辈们正是通过“察外知内”、“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象比类”等方法,然后汲取当时最为先进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再经过大量的临床医疗实践验证,甚至是一些以生命为代价的验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修正,而形成了今天的“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决定了中医五脏是以功能为中心的,而忽略了解剖的研究,这也许也是中医外科学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藏象学说的出现确立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而其它六腑、五体(皮脉筋肉骨)、官窍、四肢百骸甚至爪甲毛发都归属于五脏这个五个大系统之下,它们之间的联系便是经络系统,其中五脏是贮存精神气血魂魄的,六腑则是转运消化代谢水液食物以及运行津液的,这些功能都是与生俱来的,无论笨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没有什么两样。(《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五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则明确指出人的精神活动也是由五脏精气化生的,分为五大类,即神、魂、魄、意、志,其中“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统属于神,而五脏以心为中心,故《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换心术(心脏移植术)也变得不再是梦想,CCTV10频道有个《走进科学》的栏目,曾经报道过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患者换心术后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有了心脏捐献者的一些特点。而类似的报道在国外也不鲜见,更离奇的是,在美国有一个10岁的女孩被谋杀了,女孩的心脏捐献给了一名7岁的女孩,换心后,7岁女孩开始频繁梦见凶手的样子,警方竟然根据7岁女孩提供的“线索”,真的抓住了凶手。据统计,自换心术实施以来,约有10%的患者会发生性格改变,而变化的部分恰好与心脏捐献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不说这个10%是否准确,部分换心人中会带有心脏捐献者的性格,甚至生活习惯、爱好等是个不争的事实。

        藏象学说的出现,确立了中医心主神的地位。

        虽然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先生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虽然清代名医林佩琴先生在《类证治裁》中说:“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明确指出记忆归脑袋管。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一致。

        虽然清代名医王清任先生在《医林改错》中也说:“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

        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动摇中医“心主神”这一观点。换心人性格的变化似乎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心主神”地位。

        但我们也要看到,更多的换心人性格并没有发生改变。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如何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中,认清中医对心脑关系的认识,而又不受现代医学观点的影响呢?

        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的思维意识记忆等由脑主管,而人的情感、欲望等由心主管。

        我对此的理解则是,心和脑都主管人的神,但是皇帝只有一个,那便是心,同时我们也知道,无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最高元首的背后都有一个智囊团,其实皇帝的文武大臣也算是智囊团,为皇帝搜集情报、分析信息、出谋划策、献言献计等。但最终拍板的还是皇帝。所以说脑是智囊团,心是决策者。这就是心与脑的关系。

        心与脑的关系,即使在现代医学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关于死亡标准是“脑死亡”还是“心死亡”的争论。比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往往被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随着对心脏研究的深入,不少医学家认为心脏不单单是一个泵血的器官,某些细胞可能具有记忆功能,并用此来解释换心人的性格变化。

        其实从心是决策者,脑是智囊团来解释这一现象也许更容易些。

        自古以来,有的皇帝位子坐得很稳当,但也有不少坐得战战兢兢,总要提防被篡权夺位,历史上或被篡权夺位、或变成傀儡皇帝(背后智囊团说了算)的并不少,像汉代末期的皇帝被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大权始终掌握在类似董卓之类的手中,其重要原因在于皇帝力量太弱。而清康熙即位初期,大权在鳌拜手中,但年幼的康熙却能扳倒鳌拜,所以说皇帝力量的强弱决定了皇帝的发言权。假若换来的心,功能强大,那么便会带来自己的做事风格,假若换来的心,功能弱小,那么原来的习惯便会被抹杀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普通人居多,所以大多数外来的心不能掀起什么浪花来。大多数的换心人也就不会有什么性格上的变化,而凡事必有例外,所以有少数外来的心掌管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躯体以及智囊团脑,并按照自己的情感、欲望行事,于是换心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爱好等发生了变化。

        当然了,心是决策者,脑是智囊团,只能看作是心脑关系的趣谈、外传。

        实质上,心、脑都很重要,二者要互相合作、互相团结、互相协调,人才能有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最清晰的思维、最好的记忆等等。总之,是状态最好的时刻。无论谁掉链子都会影响人的状态。

因为心主血脉,心藏神,所以养心的关键在于血脉通畅,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