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借钱:浮邱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25:34
浮邱山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主峰海拔752米,面积58平方公里,人称“小南岳”。
山顶原建有庵于飞来石屋前石山坪,称之祖师殿。南朝潘逸远(自号浮邱子)在此炼丹,升入仙班后,人们将庵扩建为“浮邱观”。
清道光年间,陶澍捐修黄金阁、寿佛堂、祖师堂、观音殿。寺宇雄伟壮丽,佛象描金彩绘。寺宇门楣书“浮邱寺”。
后殿由道光皇帝御书“邱心石屋”四字。现寺宇已颇破败,但寺前千年银杏依然浓荫掩映。
浮邱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浮邱山中, 在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主峰海拔752米,方圆约48平方公里,区内山岭起伏,峰峦突起。古为楚南名山,人称“小南岳”,今为益阳市的佛教圣地。
浮邱山有48面峰,常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邱,故称之为浮邱山。另一种说法是南北朝时潘子良,在此炼丹修仙,他自号浮邱子,浮邱山便因浮邱子而得名。
唐贞观年间,云道、安乐二位法师在此朝拜,随即买下,从此改为浮邱寺。 浮邱 寺 最早为五进五宅五殿式结构,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北宋时期,它是当时湘北最大的佛道合教的寺院,下分为八个禅院,占地二十多亩,殿宇高大无比,壮丽绝伦.寺内的高僧云集。现存的寺宇建筑都系十年前当地政府在原清代重修的遗物基础上扩建翻修而成。禅寺为一个大院,中有三进四宅大殿式布局,沿中轴线 依次为第一进山 门、玉皇殿 , 为僧人诵经打座之处。 第二进为寿 佛殿 , 为清道光年间,兵部尚书陶澍二夫人贺氏捐资修建。 第三进为 祖师殿, 原供道教玄武祖师之塑像。 第四进为大雄宝殿、药师殿、千手观音殿。 在祖师殿里的佛座台嵌有一米宽、两米长的青石板,镌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为道光帝御笔 。
浮邱寺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沿革及历次维修情况
现存建筑系清代乾隆35年-40年(1770-1775)改建。为砖木结构,费银700余两,历时6年始成。
道光19年(1839),陶澍的副室贺氏,捐巨资重修寿佛殿与中殿、后殿。
解放后进行土改,浮邱寺作为佛教公产,留有释道严、释雪峰看守禅寺。
1958年办起了国营浮邱山林场。“文革”期间曾遭破坏,经书被烧一空,所幸四进大殿犹存,寺前古银杏树和古桂花树依然生机旺盛。
现 庙内其他设施在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维修,并局部做了改造,已非清朝年间的原始面貌。
三、维修计划
1、第一进院落的山门、 玉皇殿 及厢房
重做山门、 玉皇殿 及厢房青 瓦屋面,更换糟朽檩条、椽皮。
修补青砖墙体和重新粉刷墙体,按原有墁地面形式重新铺墁室内和院内地面。
修缮和恢复山门、 玉皇殿 及厢房 原有的木楼梯、扶手、栏杆、木楼板、藻井等原有的木装修。
修复踏步、阶条石、和青石砌筑的台明。
地面排水系统的整治。
拆除新建的毛石砌围墙。
重建院落 东侧的厢房。
2、 第二进院落的寿 佛殿 和两侧厢房
重做 寿 佛殿 和两侧厢房的青 瓦屋面,更换糟朽檩条、椽皮。
修补原青砖墙体,重新粉刷墙体,殿内地面恢复成300*300青砖地面。两侧厢房恢复原来的三合土地面,院落地面按原铺墁形式恢复。
修复踏步、阶条石、和台明。
修缮和恢复 寿 佛殿 及厢房 原有的木楼梯、扶手、木楼板、等原有的木装修。
拆除 寿 佛殿 东侧后来新建的建筑,按原风貌新建厢房。
地面排水系统的整治。
3、 祖师殿
重做青瓦屋面,更换糟朽檩条、椽皮、封檐板,对梁架等木结构做防腐防虫处理(CCA)。
修补原青砖墙体,重新粉刷墙体,殿内地面恢复成300*300青砖地面,院落地面按原铺墁形式恢复。
4、 第三进院落的大雄宝殿和两侧厢房
大雄宝殿重做青 瓦屋面,更换糟朽檩条、椽皮、封檐板;对梁架等大木结构做防腐防虫处理(CCA);修补门窗洞口,恢复原有门窗;铲除现有水泥地面,地面恢复成500*500磨光青砖地面,;重新粉刷室内墙面。
西侧厢房重做青 瓦屋面,更换糟朽檩条、椽皮、封檐板;修缮原有的木门窗、木楼梯、扶手、栏杆、木楼板等木装修;归安青石踏步,恢复原有的三合土地面。
拆除院落东侧临建围墙,在原来的厢房基础上按西厢房的形式重建东厢房。
按原有形式恢复院内地面,整治排水系统。
5、围墙
在原来的围墙基础上按原围墙形制恢复围墙。
公元三百八十多年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传人慧远大师偕弟子来南楚湘山讲经布道,益阳会龙山、桃江浮坵山等因此而成为南楚佛教发源地,到唐宋时期,南岳衡山才与其并称为南楚佛教圣地。后来衡山香火日盛,浮坵山倒成“小南岳”了。
浮邱山位于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除享有“小南岳”之雅誉外,又名“无量山”。该山有48面峰,主峰海拔752米,面积约58平方公里。山体巍峨壮丽,峰峦起伏,且常年云遮雾绕,远看若浮,近看若坵,雨看若浮,晴看若沉,故名“浮邱山”。
每到春暖花开,漫山绿荫红映。沿着曲折迂回的石级攀缘而上,但见山泉潺潺,古木葱茏,松竹盈绿,映山花红,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登上峰顶,便立即感受到浮邱古寺的肃穆庄严。
浮邱寺始建于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初为道观,唐代改成禅寺,为道佛两教古观寺。古寺最早有五进五宅五殿。现存的建筑,系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所修禅寺两边有僧房、斋堂、客房等,并有僧尼主堂念佛,四时香火鼎盛。据说寺中神佛百求百应,灵验异常。
浮坵寺前有几株高大的千年古银杏树遮天蔽日,显得格外清幽。寺后山顶,有一座“飞来石屋”,石屋用青石嵌成,主体方形,高2.2m,宽0.94m;底座3层,逐层依次宽O.2m;顶为亭阁式,四角微翘。四壁刻有“八仙飘海”、“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图饰。石屋左侧,立着一块上书“丹台”的石碑,相传是修仙人炼丹之处。山上还有一处“风洞”,洞口常年风飕飕的,前人用大花岗岩盖住,只留有一条窄缝,游人可伸进手掌或脚掌一试洞中来风。传说此洞可通洞庭湖,有一孽龙藏于洞中,一有机会便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玄武祖师为救庶民,用铁锁将孽龙锁在洞中,孽龙呼吸便形成了洞中来风。山腰“火云洞”,为一天然岩洞,高2m许,洞内冬暖夏凉,洞外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游人至此,如临仙境。
浮丘山山高林密,四季景色迷人。每至雨雾季节,山中烟云幻尽,云雾缭绕。阳春三月,映山花开,漫山红遍;炎天夏日,乔木蔽日,暑气全消;至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登山远眺,但见西南群山起伏,气象万千,资水蜿蜒东流,穿越崇山峻岭,宛如逶迤银绢舖展。晴日晨昏,登临送目,日出日落于云蒸霞蔚之间,又是另一番景象:清晨,火红的朝阳喷薄而出,满目的田园风光托起朝霞满天,烟雾缭绕,构成一幅神奇的日出图画。到黄昏,则烈日镕金,天际晚霞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如松涛林海,有的似牛羊群集,有的若大象雄狮,有的如大海波涛,种种瑰丽奇观,令人叹为观止。至若冬至寒凝,树木枝疏,竹林叶敛,鸟兽潜踪,天地肃杀之间,象是佛道神灵检视苍生。
大自然造就了浮坵山的壮丽,佛道文化成就了浮坵山的盛名,你可知浮坵山幽远神奇的面纱后面,还藴含着多少远古神话?浮丘山南侧海拔300余米的天穿坳上,到处散落着直径3-5米的巨大花岗岩卵石群落,北面直垒向浮坵山主峰,相传为女娲当年遗落的补天石。附近山峡的“穿天云树”,传为女娲氏炼石补天处,该处古时有亭名“炼补”。亭门有名联两副:
其一为:炼石功深,好为煎茶添活水;补天术幻,但看远岫起浮云。
其二曰:四面云山谁作主,  一亭风月最宜人。
位于桃江县城西南17km处,海拔752m,面积约58km2,人称“小南岳”。上有48座峰,山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丘,故谓之浮丘山。此山自古为楚南名山,山高林密,四季景色迷人。每至雨雾季节,山中烟云幻尽,云雾缭绕,当映山红开放时,漫山红遍。炎天夏日,气候阴凉,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至秋高气爽,极目远眺,西南群山起伏,气象万千,资水蜿蜒东流,穿越崇山峻岭,色白如带,一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晨昏登山观日出日落,又是另一番景象。清晨,朝阳喷薄欲出,丽日朝霞,炊烟晨雾,田园风光,构成一幅神奇的图画,如此壮丽景色可持续1个小时。遇日落黄昏,云层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如松涛林海,有的似牛羊群集,有的若大象雄狮,有的像大海波涛,蔚为奇观。浮丘山不仅风景秀丽,且有不少文物胜迹。山顶浮邱寺,相传建于唐代,原为道教宫观,后归佛教,改名浮丘寺。浮丘山由此成为佛教圣地,长年香火不绝。今存寺宇,乃清代重修,颇具观赏价值。寺庙后山,有“飞来石屋”;山腰“火云洞”,为一天然岩洞,高2m许,洞内冬暖夏凉,洞外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游人至此,如临仙境。
始建于唐代,位桃江县城以西12km的浮丘山上。现存的建筑,系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所修。该寺系砖木结构。三进大殿前高后低,分布在同一轴线上;砖墙,木屋架,双坡屋顶,盖小青瓦。云斗檐口,四周走廊,三向花格门。主殿雕梁画栋,描金饰彩。寺后有飞来石屋,用青石嵌成;主体方形,高2.2m,宽0.94m;底座3层,逐层依次宽O.2m;顶为亭阁式,四角微翘。
位于“宝安益路”桃江县浮丘山峡,为清末里人刘寿春倡议,路人捐资所建。此地传为女娲氏炼石补天处,故亭名“炼补”。唐都督翟灌自望浮驿开新道至湘乡,即由此而过。亭门有名联两副:其一,“炼石功深,好为煎茶添活水;补天术幻,但看远岫抛起浮云。”其二,“四面云山谁作主,一亭风月最宜人。”现亭已拆毁,仅存参天古树数株,叫“穿天云树”,为桃江胜景之一。
位于桃江县中部的半庵子,距离县城西南仅8km。面积2.192km2。1958年冬由全国林业劳模组织万名青年上山造林,创建林场。1959年共青团中央在浮丘山召开全国青年造林绿化现场会,196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湖南省国有桃江浮丘山林场”。目前,森林覆盖率达96%,共有植物86科447种。浮丘寺前有22株树龄500年以上的古银杏,林场东边屹立的马尾松树龄也有数百年。浮丘山是湘中的道教、佛教发源地,唐代以前就闻名于世,是楚南风景名山,也是历史文化名山。经过林场职工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山上松杉拥翠,古木葱茏,山涧泉水潺潺,古道幽幽,四季气候宜人,景象各异,游人络绎不绝,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邱寺
浮邱山顶,有一座道佛两教同居一处的浮邱古寺。古寺有三进四宅,前宅为玉皇殿,为僧人诵经打座之处。第二宅为福寿殿,为清道光年间,兵部尚书陶澍二夫人贺氏捐资修建。第三宅为祖师殿,原供道教玄武祖师之塑像。最后一宅为观音殿,室内壁上嵌有一块花岗石板,上刻“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清道光皇帝赐给陶澍的御笔。寺庙几经风雨,大都损毁,今已部分修复,供游人香客景仰。
如今在浮邱山上,尚存有几处古迹。山顶有一座“飞来石屋”,是天上落下的一块屋形陨石,古人在其四壁,刻有八仙过海、丹凤朝阳等四幅刀笔精细,形态生动的壁画。石屋左侧,立着一块上书“丹台”的石碑,相传是浮邱子等仙人炼丹之处。仙人炼丹,煮石充饥,留有仙人齿印的“齿石”。山上还有一处神奇的风洞,洞中深不可测,传说此洞经益阳城,可直下洞庭,但谁也没有亲身试探过。
浮邱山,在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主峰海拔752米,方圆约48平方公里,区内山岭起伏,峰峦突起。古为楚南名山,人称“小南岳”,今为益阳市的佛教圣地。
浮邱山有48面峰,常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邱,故称之为浮邱山。另一种说法是南北朝时潘子良,在此炼丹修仙,他自号浮邱子,浮邱山便因浮邱子而得名。
浮邱寺
浮邱山顶,有一座道佛两教同居一处的浮邱古寺。古寺有三进四宅,前宅为玉皇殿,为僧人诵经打座之处。第二宅为福寿殿,为清道光年间,兵部尚书陶澍二夫人贺氏捐资修建。第三宅为祖师殿,原供道教玄武祖师之塑像。最后一宅为观音殿,室内壁上嵌有一块花岗石板,上刻“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清道光皇帝赐给陶澍的御笔。寺庙几经风雨,大都损毁,今已部分修复,供游人香客景仰。
如今在浮邱山上,尚存有几处古迹。山顶有一座“飞来石屋”,是天上落下的一块屋形陨石,古人在其四壁,刻有八仙过海、丹凤朝阳等四幅刀笔精细,形态生动的壁画。石屋左侧,立着一块上书“丹台”的石碑,相传是浮邱子等仙人炼丹之处。仙人炼丹,煮石充饥,留有仙人齿印的“齿石”。山上还有一处神奇的风洞,洞中深不可测,传说此洞经益阳城,可直下洞庭,但谁也没有亲身试探过。

桃江古寺浮邱银杏老
2007-9-6 14:55:11
只因“浮邱山上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浮邱山最吸引人的还是浮邱古寺”这两句话的存在,我游浮邱山便有了斩钉截铁的动力。
浮邱山“有圣人”、“藏帝子”;浮邱山常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邱;南北朝时潘子良自号浮邱子,在此炼丹修山;浮邱山自古称“楚南名山”,享有“小南岳”之雅誉……关于浮邱山之“胜”,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上,太多的人给了我太多的说法。然而令我有所动的,怕是“浮邱胜地无量寿佛的道场地”这个解说。
无量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梵文章为无量。《观察诸法行经》载,阿弥陀佛帮无量、声闻众无 量、愿功德庄严无量,故号阿弥陀,统摄其德。明末吏部天官江西巡抚郭都贤,几上浮邱山,给浮邱寺作一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是佛,玄玄北镇南天。”据说,其中“祖师”即指无量佛。因此一直以来,浮邱山四周的乡民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祖师生日这一天,纷纷上山救庇佑。还有称在解放以前,就连南岳上的资深和尚每年这个时候也必来。如此,浮邱寺在佛教中人的地位便无须多言。
郭都贤的对联把浮邱寺的历史根源暗藏其中,几百年来,无人明白其中的玄机。但“祖师”指无量佛为多数人认可,“帝子”又是指的谁呢?关于这个,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对联中,中国的圣人、祖师、帝子、仙圣,乃指一人;也有人说这指的玉皇大帝;还有人说是明初建文帝……我偏向于后者,毕竟建文帝都是宝泉寺了,不来无量寿佛道场地走一遭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怀揣着对“圣人”、“帝子”莫名的景仰,攀缘曲折迂回的石级而上,两旁流水潺潺,古木葱茏,确有几分幽深之感。而山野之绿的新生与古道、古树、古石、古庙的强烈对比,又显现了无限的美感,令我一时间欲罢只因“浮邱山上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浮邱山最吸引人的还是浮邱古寺”这两句话的存在,我游浮邱山便有了斩钉截铁的动力。
浮邱山“有圣人”、“藏帝子”;浮邱山常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邱;南北朝时潘子良自号浮邱子,在此炼丹修山;浮邱山自古称“楚南名山”,享有“小南岳”之雅誉……关于浮邱山之“胜”,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上,太多的人给了我太多的说法。然而令我有所动的,怕是“浮邱胜地无量寿佛的道场地”这个解说。
无量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梵文章为无量。《观察诸法行经》载,阿弥陀佛帮无量、声闻众无 量、愿功德庄严无量,故号阿弥陀,统摄其德。明末吏部天官江西巡抚郭都贤,几上浮邱山,给浮邱寺作一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是佛,玄玄北镇南天。”据说,其中“祖师”即指无量佛。因此一直以来,浮邱山四周的乡民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祖师生日这一天,纷纷上山救庇佑。还有称在解放以前,就连南岳上的资深和尚每年这个时候也必来。如此,浮邱寺在佛教中人的地位便无须多言。
郭都贤的对联把浮邱寺的历史根源暗藏其中,几百年来,无人明白其中的玄机。但“祖师”指无量佛为多数人认可,“帝子”又是指的谁呢?关于这个,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对联中,中国的圣人、祖师、帝子、仙圣,乃指一人;也有人说这指的玉皇大帝;还有人说是明初建文帝……我偏向于后者,毕竟建文帝都是宝泉寺了,不来无量寿佛道场地走一遭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怀揣着对“圣人”、“帝子”莫名的景仰,攀缘曲折迂回的石级而上,两旁流水潺潺,古木葱茏,确有几分幽深之感。而山野之绿的新生与古道、古树、古石、古庙的强烈对比,又显现了无限的美感,令我一时间欲罢不能。远市声、赏美景、听古音,又令我宠辱皆忘。浮邱山就这样以其沉默的方式诠释着风化的历史,只因“浮邱山上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浮邱山最吸引人的还是浮邱古寺”这两句话的存在,我游浮邱山便有了斩钉截铁的动力。
浮邱山“有圣人”、“藏帝子”;浮邱山常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邱;南北朝时潘子良自号浮邱子,在此炼丹修山;浮邱山自古称“楚南名山”,享有“小南岳”之雅誉……关于浮邱山之“胜”,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上,太多的人给了我太多的说法。然而令我有所动的,怕是“浮邱胜地无量寿佛的道场地”这个解说。
无量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梵文章为无量。《观察诸法行经》载,阿弥陀佛帮无量、声闻众无 量、愿功德庄严无量,故号阿弥陀,统摄其德。明末吏部天官江西巡抚郭都贤,几上浮邱山,给浮邱寺作一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是佛,玄玄北镇南天。”据说,其中“祖师”即指无量佛。因此一直以来,浮邱山四周的乡民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祖师生日这一天,纷纷上山救庇佑。还有称在解放以前,就连南岳上的资深和尚每年这个时候也必来。如此,浮邱寺在佛教中人的地位便无须多言。
郭都贤的对联把浮邱寺的历史根源暗藏其中,几百年来,无人明白其中的玄机。但“祖师”指无量佛为多数人认可,“帝子”又是指的谁呢?关于这个,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对联中,中国的圣人、祖师、帝子、仙圣,乃指一人;也有人说这指的玉皇大帝;还有人说是明初建文帝……我偏向于后者,毕竟建文帝都是宝泉寺了,不来无量寿佛道场地走一遭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怀揣着对“圣人”、“帝子”莫名的景仰,攀缘曲折迂回的石级而上,两旁流水潺潺,古木葱茏,确有几分幽深之感。而山野之绿的新生与古道、古树、古石、古庙的强烈对比,又显现了无限的美感,令我一时间欲罢不能。远市声、赏美景、听古音,又令我宠辱皆忘。浮邱山就这样以其沉默的方式诠释着风化的历史,以其宁静的姿态抒写了淡泊的永恒。
待到几近筋疲力尽地攀到最高峰,站在古寺前几株舒展坦荡的千年银杏前,注视着参天之间,庇荫之下的千年古寺,思绪万千:浮邱山上有这样一座在佛教中德高望重的寺院,按理应是香火不绝,享誉五湖的。具体说来,位高观音道场普陀山理所当然,毕竟在佛教中,佛、菩萨、罗汉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然而事实上,如今浮邱古寺确有点冷落萧条,其中原因,怕是三言两语难以交代。无量佛的行迹尚可在“齿石”上求证,络绎不绝的游人香客的壮观却需要多方努力与共同开发。
以其宁静的姿态抒写了淡泊的永恒。
待到几近筋疲力尽地攀到最高峰,站在古寺前几株舒展坦荡的千年银杏前,注视着参天之间,庇荫之下的千年古寺,思绪万千:浮邱山上有这样一座在佛教中德高望重的寺院,按理应是香火不绝,享誉五湖的。具体说来,位高观音道场普陀山理所当然,毕竟在佛教中,佛、菩萨、罗汉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然而事实上,如今浮邱古寺确有点冷落萧条,其中原因,怕是三言两语难以交代。无量佛的行迹尚可在“齿石”上求证,络绎不绝的游人香客的壮观却需要多方努力与共同开发。
不能。远市声、赏美景、听古音,又令我宠辱皆忘。浮邱山就这样以其沉默的方式诠释着风化的历史,以其宁静的姿态抒写了淡泊的永恒。
待到几近筋疲力尽地攀到最高峰,站在古寺前几株舒展坦荡的千年银杏前,注视着参天之间,庇荫之下的千年古寺,思绪万千:浮邱山上有这样一座在佛教中德高望重的寺院,按理应是香火不绝,享誉五湖的。具体说来,位高观音道场普陀山理所当然,毕竟在佛教中,佛、菩萨、罗汉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然而事实上,如今浮邱古寺确有点冷落萧条,其中原因,怕是三言两语难以交代。无量佛的行迹尚可在“齿石”上求证,络绎不绝的游人香客的壮观却需要多方努力与共同开发。
浮邱寺位于益阳市桃江县浮邱山中, 在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主峰海拔752米,方圆约48平方公里,区内山岭起伏,峰峦突起。古为楚南名山,人称“小南岳”,今为益阳市的佛教圣地。
浮邱山有48面峰,常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邱,故称之为浮邱山。另一种说法是南北朝时潘子良,在此炼丹修仙,他自号浮邱子,浮邱山便因浮邱子而得名。
正式有文字记载的浮邱宗教史,可上朔到汉朝。浮邱寺最初建于两晋南北朝的刘宋时期。谓之浮邱观。清乾隆时佛教购买更名浮邱寺(《桃江县志》)。按中国历史上修建寺庙的传统要求,寺庙要后有主山,两边有附山,现存的浮邱古寺后有主峰,两边有48附峰环绕,形成万佛朝宗的布局。因此,浮邱山早有“小南岳”之称。最初道观建立后,明清朝廷在此设立了道征司,管辖湘中一带3000道士(《桃江县志》)。浮邱道教因祖师菩萨而兴旺,所以浮邱寺初建就有祖师殿。现存浮邱寺建筑群系清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70—1775年)所建。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耗白银700余两,历时6年建成。清道光19年(1839年)两江总督陶澍的副室贺氏又捐资重修了寿佛殿与后殿。
浮邱寺为一院式建筑群,寺门上方有一大石匾镌书“浮邱寺”,进门第一宅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为僧人诵经、打坐、授课之用。第二宅为寿佛殿,供奉无量寿佛塑像。第三宅为祖师殿,塑有北方真武祖师像。第四宅为老佛殿,塑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及药师像。佛座台下方嵌有一青石板,二米见方,上面镌有清道光皇帝御笔“印心石屋”四个大字。禅寺两边是僧房、斋堂。楼上辟有客房。
浮邱寺周围遍布名胜景点,据清嘉庆《益阳县志》载:“浮邱胜迹,山后有风洞,洞上有石屋镇压。山僧云:洞开则狂风大作。故无启者,其石屋传为飞来。山顶有丹池,为刘宋时浮邱子炼丹处。池旁小石间或有齿痕,俗呼齿石,谓浮邱子初入山时缺供,煮石为粮,其未化者,啮之而不可食,则弃其余也。山上有寺,寺侧有井,时而泛滥,时而涸竭,其中由溢而竭,由竭而溢,皆可立待消息,最奇。山寺之前有三峰,矗立如阁,人称三阁寨。山之半有水田……山之腰有龙洞……山之前有石洞……山之末与修山对峙。”
唐贞观年间,云道、安乐二位法师在此朝拜,随即买下,从此改为浮邱寺。 浮邱寺最早为五进五宅五殿式结构,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北宋时期,它是当时湘北最大的佛道合教的寺院,下分为八个禅院,占地二十多亩,殿宇高大无比,壮丽绝伦.寺内的高僧云集。现存的寺宇建筑都系十年前当地政府在原清代重修的遗物基础上扩建翻修而成。
浮邱寺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建筑系清代乾隆35年-40年(1770-1775)改建。为砖木结构,费银700余两,历时6年始成。
道光19年(1839),陶澍的副室贺氏,捐巨资重修寿佛殿与中殿、后殿。
解放后进行土改,浮邱寺作为佛教公产,留有释道严、释雪峰看守禅寺。
1958年办起了国营浮邱山林场。“文革”期间曾遭破坏,经书被烧一空,所幸四进大殿犹存,寺前古银杏树和古桂花树依然生机旺盛。
现庙内其他设施在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维修,并局部做了改造,已非清朝年间的原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