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与珍妃:老摄影家翁乃强:1966年毛主席天安门彩照引轰动(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8:43:43

老摄影家翁乃强:1966年毛主席天安门彩照引轰动(3)

2011年03月25日 13: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3)  【字体:↑大 ↓小】

  ■让国外了解新中国,就靠民间的渠道

  “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就是总理让郭沫若、王冶秋来办的这个事儿,当时我们几个人在故宫博物院拍了好几天,后来《人民画报》登了特辑。因为“破四旧”时红卫兵乱砸,那时国外说中国“文化大革命”破坏文物,总理是对着这个来的,教育红卫兵,不要认为什么都是“四旧”,有很多都是很珍贵的文物,所以搞了这个展览。展出了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马踏飞燕,很多很珍贵的文物。这个特辑出来,在国外影响极大。

  还拍了经常进行的抬着毛主席和林彪的画像游行场面、北海公园团城城墙上粘贴的大字报、长安街西单路口宣传牌上的宣传画、新华书店的造反派烧刘少奇的《论共产党人的修养》……我留下来的大多是底片,没有洗成照片,很多是没有剪的,一卷一卷的,还没弄完呢。那时没时间去做,都是尽量地拍,回来冲出来一看,这个可以发稿用,就剪下来做了,其他的就放一边了。发稿用了的那些,反而现在我都没了。

  那时很多国家都没有跟我们建交,让国外了解新中国,就靠民间的渠道,对外宣传,我们自己出的杂志就很重要。当时《人民中国》有日文版、英文版和印尼文版。周总理、廖承志他们懂得怎么对外宣传,不是空喊口号,要讲事实,讲道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不是假大空,穿靴戴帽那些。我们还有日本专家呢,他们也提意见,说应该怎样,很注意要实事求是。那时有人到农村去拍农民——农民下地不是穿着补丁衣服吗?就让他们换衣服,结果都穿着的确良下地插秧,我们的日本读者就反映了,中国人怎么会是这样下地呢?我们日本农民都是穿着破旧的衣服下地干活。



  黄祥坤看照片也是,摆拍的他就放到一边去,也不解释,就说这个不好。当然弄虚作假的照片我们杂志也用过,因为照片不全是我们自己拍的。那时我拍了很多生活的题材,很具体,很生活。绣花鞋出口到日本,我就到南方,到村里去拍小姑娘怎么绣花。还有景德镇、茅台镇,都一个一个去拍。

  比如拍“背篓商店”,周口店有个供销社为山区农民服务,就像《新货郎》那个歌唱的一样,以物换物,背去煤油等等,换回干果什么的,我就跟着他走拍这个过程。

  还有冬储大白菜,那时有“白菜办”,公社田头堆着的白菜,满街拉白菜的大卡车,而且不能随便买,得一级菜二级菜搭配着买,就得平均分配。现在再看,成计划经济的标本了。

  商品经济开展较早时,允许个体户了,就在天安门观礼台的下边,出了个个体小卖部,卖水果饮料。还有天安门广场边上谈恋爱的,下着小雨,打着伞,一对儿挨着一对儿。我的镜头里留有这些影像。

  这些都是小镜头小场面,但是现在看很有意思,反映了时代变迁。最有意思的是,因为外宣工作的需要,所以我的照片中有相当数量的彩色反转片,这是在其他传媒工作的摄影师所不可能做到的,今天看起来弥足珍贵。

  那时我们杂志每期有个舞台专栏,介绍中国的演出,我也拍了好多,人艺的话剧,儿童剧院的演出、京剧、舞蹈……拍样板戏我到样板团里去拍,拍他们练功,浩亮、刘长瑜、袁世海他们怎么开会研究唱腔。

  还有很多底片不知道哪里去了,现在找不着了,很可惜。我要慢慢整理我经历的、记录的这些,通过图片可以回想起当时的许许多多,让人反思和回味。

  (本次采访得到“四月风——实名制摄影圈”罗大卫先生的帮助,谨此致谢)

  ■图片提供/翁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