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同是付钱 性格迥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8:33
                  同是付钱  性格迥异                                 江苏省运河中学  徐焕宇

 

 有些同学在描写人物时,从不考虑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因素,写来写去总是没有变化,一副学生腔。这样,由于语言单调,缺少变化而表现不出人物鲜明的个性,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人物的思想性格不同,在语言、行动及神情举止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只有把这些差异表现出来,也就是只有扣住人物的性格来写,才能把人物写得血肉丰满,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是要提高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就是平时要注意观察、揣摩、分辨不同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现;二是要根据人物不同的个性,在遣词造句时注意变化,去选择恰当的词语。在这方面,鲁迅先生堪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下面请看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几个经典的例子。

    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

    ②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一件小事》)

    ③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铜的,在柜台上一扔,“现钱!打酒来!”(《阿Q正传》)

    这三个例子都是写人物拿钱付钱的动作的。如果是我们的同学来写,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总是用“拿”或“交”之类的字眼,但鲁迅先生却不是这样。他善于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不同的特点,选用那些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来写,既能把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也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和意蕴。

    例①是写孔乙己的。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塑造的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平时总是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一说话,满口的“之乎者也”,放不下读书人的所谓“架子”。但兜里往往又是没有钱的时候多,喝酒时也只能像一般的“短一帮”那样站在柜台前。根据这一形象的特点,在写他付钱的动作时,也就与众不同。我们说这个“排”字用得精彩,因为它一方面表现出孔乙己的窘迫——钱不多,而且也来得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即使是买酒付钱,孔乙己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动作总是那么斯斯文文,郑重其事,这个“排”字,的确是神来之笔!

    例②中的“我”也是个知识分子,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就与孔乙己有了显著的区别。虽然小说的开头已经交代了“我”由于在城里生活了好些年,增长了一些“坏脾气”,人变得有些骄傲和冷漠,但“我”的良知和天性还没有泯灭。所以当车夫不顾自己的劝说仍然执意搀扶着老妇人向巡警驻所走去的时候,“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感到非常的不安,于是就不假思索地“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想让他交给车夫。这个“抓”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当时的那种愧疚和一时不知所措的复杂心理。这个地方如果再用“排”字,显然与人物的性格不相符,也与当时的情景不相协调。

    同样是拿钱,阿Q却有自己的拿法。例③中写到的阿Q,因在城里做了梁上君子的勾当,发了一些横财,回到未庄,颇有点衣锦还乡的神气。更因为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平时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他便想炫耀一下自己的“财大气粗”,长长自己的“威风”,所以,人刚到柜台前,手就有准备地从腰间“伸”出来,并且把那些“银的铜的”往柜台上一“扔”,显得自己对那几个小钱是那样的毫不在乎。这样,就充分地表现出了阿Q的独特的个性,真是活灵活现。

    以上三个例子,虽然都是写人物拿钱付钱的动作,但由于人物的思想性格不同,作者在运用语言上也就有了区别和选择。“排”字写出了孔乙己的困窘和迂腐,“抓”字表现出“我”的愧疚和不安,“伸”与“扔”则刻画了阿Q的得意及神气。这也就告诉了我们,描写不同类型的人物,要善于去选用能准确恰当地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写生动,文章才能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发表于1998年11月18日《语文教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