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大悦城丝芙兰电话:收藏理论常识大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13:16
文物、古董和古玩收藏
民间初涉收藏的人往往对这三个词的概念不很清楚,其实这三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难怪有说不明、道不清之嫌。

“文物”一词曾见于《左传》,原意是指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如“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到了唐代则泛指古代遗物,如诗人杜牧有诗曰:“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现代意义的“文物”概念范围十分广,既可包括青铜、陶瓷、玉器、字画等,又包括寺庙、宫殿、城垣、桥梁之类的古代遗迹,统指在古代由人类创造的,已成为历史的,不可再生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种实物。
宋代盛行的金石考古学,把铜器、古玉器和古陶瓷器称为“古物”或“古器物”,明代流行叫“古董”,清代中期又流行叫“古玩”,而我们现在习惯上说的“古玩”已经把字画、古籍善本和古典家具、竹刻牙雕、文房四宝、钱币、织绣等包括在内,其内涵较原先的“古董”、“古玩”要扩大。
民间收藏古玩从类别上分大致就是以上的十大类,其中每类又可细分成很多。如铜器类有商周青铜器、戈矛剑矢、弩机、汉代铜鼎壶、历代铜镜、铜佛、带钩、车马饰等,其中尤以商周青铜器最为珍贵,但现在在古玩市场已极少见到。
陶瓷类可分为古陶器、原始瓷和瓷器,唐三彩应归为陶器。瓷器按窑口分则类别众多。宋代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和明成化斗彩都是极品,价高量少,已至绝迹。市面上最多见的都是明、清两代的民窑瓷和近现代的仿制品。
玉石类有新石器时代玉器,商周古玉,汉唐至明清各代玉雕等。现在市场上则以挂佩件的装饰玉和摆件以及仿古玉为多。
字画因为不易保存,宋元真迹已属凤毛麟角,明清书画也稀少,所以眼下字画收藏大多以近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为主。
古籍善本亦以明清版本留存稍多。清代、民国时好的碑帖价格往往高于名家字画十倍,现在却正好相反。
古典家具以明式和清式硬木家具为贵。上世纪末期曾身价百倍,国内市场上几乎被搜罗一空。现今多以杂木家具和仿制家具为主。
古代钱币可按历史年代分类,因存世众多,价值相对较低。
竹刻木雕也以近现代物品为多,若是明、清的雕刻件则属老货了。
至于文房四宝以收藏古砚为多,价格相对低廉。织绣类的收藏家较少,故价值较小。
民间古玩收藏除此十大类外,尚有金银器、乐器、法器、鼻烟壶、度量衡和古旧钟表等几十项,在此不——一赘述。
翡翠的色彩鉴赏
 翡翠的色彩异常丰富,它是评价翡翠优劣和价值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众多的颜色中以红、绿、紫三色为主,它们都是翡翠中的高档颜色,其中尤其以绿色最为艳丽与名贵。因此,"绿翠"一词几乎成了翡翠的同义词。翡翠绿色的深浅、浓艳、透明度高低、有无瑕疵,常常是判断一件翡翠优劣的最直接的因素。
  在传统分色上,人们将翡翠的绿色以"浓"、"阳"、"俏"、"正"、"和"为上,反之则以"淡"、"阴"、"老"、"邪"、"花"为下。所谓"浓",系指翡翠的颜色表现为深绿青翠而不带黑色,而绿色比较浅微的,则为"淡"。"阳"就是颜色要明亮鲜艳,看上去使眼睛一亮,而阴暗不明亮的则叫"阴"。"俏",则是指翡翠的绿色要显得晶莹美丽而且可爱,反之则为"老"。"正",颜色要纯正,不带其他杂色,如带有杂色,就显得"邪"了。"和",绿色要均匀一致,如果绿色分布深浅不一,或者呈丝条状者,就被称为"花"了。
  由于翡翠的绿色不同,为了区别这些绿翠,珠宝行业中给这些不同的翡翠绿色,冠之以最形象,最恰如其分的名称,我们除了能从这些名称中区别翡翠的品种外,更能看到翡翠内涵的文化性。
  翡翠绿色中的上品有四种:宝石绿,为深浓的正绿,不带任何黄色,透明度好,高雅而庄重。因其色似祖母绿,故又称"祖母绿";玻璃绿,系指色艳绿如玻璃般明净通透,鲜艳而明亮,透明度好;秧苗绿,绿色中略呈黄,透明度好,色感活泼有朝气,因其色如翠绿的秧苗,故又有"葱心绿"与"黄阳绿"之名;艳绿,多指不带任何黄色和蓝色的中度深浅的正绿,纯正,透明度高,美丽而大方,有的地方称为"翠绿"。这四种最为名贵,尤以宝石绿为最佳。其它如中品的阳俏绿、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豆青绿、丝瓜绿,至于蛤蟆绿、瓜皮绿、梅花绿、灰绿、蓝绿、油绿、木绿则又等而下之
  翡翠的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翡翠的迷人魅力,是构成翡翠身价高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更为奇妙的是,这些绿色又呈现不同的形状,如带状的带子绿,大小不等、互不相联的呈块状的团块绿,丝絮状的丝絮绿,另外如丝块绿、均匀绿、靠皮绿,这就使得翡翠绿色更加变幻莫测。另外,专家常常根据绿色的大致的排聚的方向,即绿色的走向,寻找绿色变化的规律,从而正确判断绿色的深浅与厚薄的程度。
  翡翠的色彩并非是单纯存在的,它是通过翡翠的质地而呈现的。首先是它的透明度。透明度是鉴定宝石与玉石的主要技术依据。翡翠的透明度,在珠宝行业中,又俗称"水头"或"水",透明度高者,常说成水头足,水头好,水头长。透明度越高越好。通常测试翡翠水头的方法是,如光线能穿越玉料中达到3mm的深度,为一分水,如能达到二分水的翡翠就可以认定为上等质量了。
  根据水头的差异,将那些水头足,透明或半透明的翡翠,称为"老种"。老种,色彩亮润,色与底融为一体,质地细腻致密,硬度、密度和折射率均较高。而那些不透明,发干、发瓷、水头少、光泽不亮,质量较差的,则称为"新种"。新种虽说也会有鲜嫩的颜色,但因水头差,而显得色调呆板,质感干巴。还有一种介于新、老种之间的便称为"新老种"。
  影响翡翠色彩的因素,还有底障。底障又可称地障与地子。它多指翡翠质地的干燥程度,也可以讲地子是没有绿色的翠,而翠又是有色的地子。地子的颜色没有一定的形状特点,常表现为深浅不同的无色,白、灰、藕色以及浅绿色等。
  翡翠地子的质地是由其结构的精细程度,水头以及杂质与绺裂多少而决定的。根据它的颜色,水头和净度来形容地子的名称多达数十种。例如玻璃地、蛋清地、清水地、冰地、紫水地、灰水地、无青地、香灰地、藕粉地、湖绿地、油青地、青花地、浑水地、白花地、白沙地、细白地、灰沙地、石灰地、糙白地、狗屎地,以及皮包水等。
  常见的如玻璃地,结构细腻,水头足,绿色均匀,呈半透明状态,如玻璃一般;而蛋清地则晶体颜色偏白,犹如蛋清一般,水头足,呈半透明,又称为糯化地;清水地指地子无色或颜色均匀,水头充足,犹如冰般晶莹,故又称"冰地"。其他如油青地、藕粉地、干地、狗屎地等则水头和净度都每况愈下,质量等而下之。
  地子是决定翡翠优劣的重要依据,它是挑选与鉴别翡翠的第一个直观感觉,凡收藏者都必须将其来龙去脉弄清。地子,在港台地区称为"种"。
  在翡翠的地子与翠色之间,还有一种相互印染层,被称为"照映"。照映对翡翠的色泽起着很大的关连作用。好的照映,就会将翠色衬托得晶莹柔和,地子也会被映得润滑融和;反之则使翠色与地子显得强硬,生板,有种截然隔离的呆板感。所以照映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翡翠的色彩的柔和。因为照映的重要性,有人就将它比喻为翡翠的"灵气"。这是不无道理的。
  影响到翡翠色彩好坏的还有"绺"。绺,是民间俗称,实际上它是翡翠上各种裂痕,有大有小,有细有粗,大的绺裂有恶绺、大绺、通天绺等。小的绺裂有小碎绺、层绺、立绺等。特殊的绺裂有随绿绺等。
钧瓷的鉴定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钧窑瓷器以其蕴润雅致,五彩斑斓的釉色著称于世,同时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结合的产物。钧瓷造型既要讲究实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观规律,还要考虑到艺术美,钧窑瓷器的釉层丰满且有流动性,为了适应钧釉的这种特点,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圆、扁、方、长、曲、直、缩、张格局合称和虚实得当之外,还必须做到浑厚端庄,典雅大方,装饰简练,线条明朗,棱角突出,起伏得当,以增强钧釉的艺术美。
  其主要表现在:釉色美,铜红釉的成功运用以及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恰到好处;纹路美,釉在器型的不同位置就会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兔丝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和珍珠点等名贵纹路;流动美,厚釉在相应的器型上,经煅烧熔融流动,釉色与纹路相交出奇,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异的图画,这些流动的画面,变幻莫测,犹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各种绝纱奇景,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满山翠竹、星辰满天、寒鸦归林等,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尤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时刻,河南省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原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的钧瓷,制作成名为"豫象送宝"的特大钧瓷瓶,作为贺礼送往香港,表达了河南9600万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良好祝愿。
  整件贺礼由瓶、座、墩、展台四部分组成,高贵的窑变紫红釉钧瓷瓶和宝石蓝色的座墩上下叠放,三个部分总高1997毫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归。其中墩为鼓形,饰有鼓钉。钧瓷瓶的造型则借鉴于传统的观音瓶造型,古朴端庄,浑厚肃穆。整体釉色经红色为主,红中泛紫,紫中透蓝,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
  钧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的今天,它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钧瓷生产无论是造型设计,烧成工艺,还是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日臻完美。
  当代钧瓷取"宋钧"釉厚均匀,采"元钧"聚色成形,继千年传统技艺,融现代美学情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陶瓷爱好者所珍藏,收藏界也历来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不仅会为它乳光晶莹,五光十色的釉色感到惊奇,而且更会为它浑然天成,极富有诗情画意,绚丽多彩的窑变景观所折服,它的可贵之处也就体现在这一点,钧瓷的窑变釉色是任何美术大师也不可能设计绘画出来的,"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便是对钧瓷窑变的形象说明。
  钧窑瓷器不仅具有强烈的古典魅力,使人产生出民族自豪感,而且它还把自然艺术、科学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含蓄、柔和之美。"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愿这灵性天地的钧瓷珍品,能给世人增添无限的艺术享受。
古代版本的出版者称谓
  1、官刻本: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
  2、坊刻本:指唐至清历代各地书商刻印的书本。书商编刻图书并经营书业的书坊,唐代已经出现,至两宋而极盛。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开有很多书坊、书斋、书轩、书林、书堂、书肆、书棚、经籍铺、纸马铺等。四川、两湖、江、浙、皖、赣、闽,尤其是福建建阳的崇化、麻沙等,也都有很多书坊。元代四川书坊衰落、山西平水(今临汾)书坊兴起,福建书坊续有发展。明代南北两京,苏州、扬州、杭州、徽州、常熟、建阳,仍是书坊林立。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编刻图书了。所有历代这些书坊刻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
  3、私宅刻本:指历代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本。私宅家塾刻书的性质,与书坊刻书不尽相同。书坊刻书以出售营利为主要目的,私宅、家塾刻书多出于对圣贤、先辈、师友的崇尚,要推广某种思想和学说。明、清私宅刻书,有时也为了传布某些罕见的版本。
  4、家刻本:指历代自家出资或主持刻印自己家人著作的书本。家刻本与私宅刻本性质不同。家刻本的实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资委托书坊,按自家满意的版式行款刻印;一种是自备书板,召雇刻印良工上门,让他们按自家的意愿设计行款版式刻印。这两种方式雕刻的书都归自家所有,自家收藏。故古书雕板处与藏板处不全都一致。家刻本多为家族中晚辈实施,故校勘刻印一般都比较好。
  5、自刻本:指历代由作者自己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撰的书本。从出资的角度看,与家刻本性质近似;从所刻书的作者看,则与家刻本截然不同。家刻本的作者范围限于本家族中,自刻本的作者仅指作者自己。自刻本始自五代和凝。五代以后,历代都有自刻本行世。自刻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者自己,委托书坊或召雇雕印工匠,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版式行款,施刀镌印;一种是不但自己出资,还要自己写样上板,然后委托书坊或召雇工匠刻印。所以自刻本一般都校勘精审,刻印精良。若是作者自己手写上板,就更为珍贵。清代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他自己写样上板雕印的自著《板桥集》,堪称艺术珍品。
  6、监刻本:亦简称监本,指历代国子监雕板印刷的书本。国子监,亦称国子学,亦简称国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事田敏校定《九经》,刻板印卖。到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九经》全部刻完,前后历时二十二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国子监祭酒尹拙奏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经典释文》,刻板印行。宋代国子监的刻书规模和刻印范围,都比五代时要大得多。景德二年(1005),距建国仅四十余年,经、传、正义皆经过校勘,刻板印行。所集书籍板片十万余块。到北宋末年,正史亦由国子监全部校刻行世。南宋国子监所刻的书并非都是本监所雕,很多是本监校勘后下各地镂板。如《七经正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诸书,都是由杭州镂板进呈。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以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故重要医籍也由国子监分官详校,镂板颁行。如《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宋代国子监都曾校刻行世。元代的中央刻书机构是兴文署和广成局,属秘书监,不属国子监,故无监本之称。明代南京、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刻书数量甚多。清代纂修校刻书籍多数在武英殿。清代国子监仅刻过极少的书。
  7、经厂本:专指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本。经厂是明代司礼监所属的机构,专管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经、道藏、藩经等。经厂设掌司四员或六、七员。经厂规模随着司礼监的权限及规模的扩大而扩大。洪武时内府有刊字匠150名,每二年一班;裱背匠312名,印刷匠58名,一年一班。嘉靖十年(1531),调整精简过内府匠役,实留12255名,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占有1583名。而专事书籍刻印者为: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笔匠48名,黑墨匠77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为1275名。据极不完全的统计,明代司礼监经厂前后刻印的经、史、子书、祖训、圣训,以及《四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等内书堂课本,达168种。经厂本特点是开本大,印纸精,行格疏,字体大,粗黑口,铺陈考究。但由于出自内宦之手,校勘不精,故不为学人所珍重。
  8、内府刻本:这个称谓很不科学,也不确切,但历代相沿,版本著录和行文中又常出现这个提法。唐代有内府之设,它是指划归五府三卫和东宫三府三卫管辖的折冲府,完全是禁卫军的建置。明、清两代都设有内务府,下设若干监,分管内庭庶务。所谓内府刻本,并不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实际上,历来在运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时,其概念都是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庭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者说是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所以在使用这个称谓时要特别谨慎,凡能考出具体刻书单位者,均应具体著录,不可轻易使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
  9、藩府刻本:指明代各藩王府所刻印的书本。明代二百七十余年中,皇诸子受封为王的先后共有62人。受封并且建藩者,共50人。其中有的因获罪夺爵,有的无子封除,只有28个王府与明朝相始终。它们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等诸布政使司。自洪武时候起,诸王不但受到极丰厚的封赏,而且还要颁赐经、史及诗、词、歌、赋等书籍,以便让他们体仰圣心,陶冶性情,屏除图谋不轨之心。故明代诸王中颇有倾心学术、潜心文学、热心文化的。加之他们富能敌国,故于校刻群书颇为讲究。其中的周、楚、蜀、辽、赵、吉、徽、益诸藩,以及山西的山阴王、江西的弋阳王,刻书较多较好。藩府刻本的特点是校勘精审、纸墨精良、版印精湛,为历来的学人和藏书家所珍重。
  10、殿本:专指清代武英殿所刻印的书本。武英殿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迤北。据《宸垣识略》记载,武英殿崇阶九级,环绕御河,跨石桥三,前为门三。内殿宇二重,前贮书板。北为浴德堂,即修书处。其后为井亭。康熙十二年(1673),命廷臣补刻前明经厂旧有的《文献通考》漫漶版片,始在武英殿用事。咸丰二年成书之内府抄本《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武英殿修书处》记载,康熙十九年11月,奉旨设立修书处,由内务府王大臣总其成。下设兼管司2人,以内务府官员兼任;下又设正监造员外郎1人,副监造副内管领1人,委署主事1人;掌库3人,委署掌库6人。设有书作、刷印作。书作司界划托裱等职;刷印作管理写样、刊刻、刷印、摺配、装订等职。有拜唐阿19名,委署领催4名。另设匠役若干,分别为书匠、界划匠、平书匠、刷印匠等,共84名,分办各作之事。表明自康熙十九年11月,才正式在武英殿开设修书处。此后,大凡御定、御制、敕撰诸书,以及经、史群籍,均由武英殿校定版行。武英殿前后一共刻、印过多少图书,没有确切的统计,有说500余种,有说400余种。从乾隆朝武英殿开雕诸书谕旨,如乾隆三年(1738)雕《十三经注疏》板;四年(1739)雕《明史》板、《十一史》板;十年(1745)雕《明纪纲目》板;十一年(1746)雕《国语解》板;十二(1747)雕《三通》板;四十八年(1783)雕《相台五经》板,可以充分看出武英殿刻书之多之快。此外,宏篇巨帙的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是由武英殿用铜活字排印的。包罗宏富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也是由武英殿所制木活字排印的。?
  11、局本: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以曾国藩创立的江南官书局为起端,先后有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福州书局、广雅书局、云南书局、山西官书局等相继建立。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像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
  12、聚珍本:亦称聚珍版。指清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乾隆三十七年(1772),高宗皇帝弘历下诏,广征天下遗书,开馆纂修《四库全书》。翌年,各省进呈本、采进本,源源汇集北京。一些失传的书,也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为了使某些世所罕传的书重播于世,嘉惠士林,弘历皇帝曾谕武英殿先行刊版印行。但对不利其统治的著作,却多行禁毁。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月,奉命管理《四库全书》一应刊刻、刷印、装潢等事的金简,认为这些书籍将来均用雕板的办法印行,不惟所用板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费时日,故上书奏请雕刻木活字,排版印刷。同年,奉旨施行。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已雕出木活字十五万个,尚不敷用,故由金简再次奏请,又增刻木活字十万多个,前后共刻大小木活字二十五万余个。自此之后,凡《四库全书》馆交印各书,就用这套木活字排版印行。据陶湘统计,武英殿用这套木活字前后排印过一百三十四种罕见之书。这些书因为行款版式完全相同,又都是由武英殿木活字印成,按说就可以称谓《武英殿木活字印本丛书》。乾隆皇帝以为“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故正式书名便定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后来各省官书局又有照式翻雕,刷印行世者,故又有“外聚珍"之称。其实翻雕已非活字,不该再用“聚珍”之名。为了与“外聚珍”区别,故原《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又有了“内聚珍”之名。
书画保管指南  
  因书画是用宣纸、绢、绫、帛等作底,时间久了很容易虫蚀破损,更怕潮湿又忌干燥,与其它文物相比,显得更为娇贵。为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保护书画工作非常重要。现就一些基本常识介绍如下:
  、书画不能悬挂在潮湿、油污的墙壁上。
  、挂画首先注意挂钉的牢固。挂画的方法很讲究,右手执画杈,勾住书画绦带中心,左手托住画的中间部位,大、小指在内,中三指在外,随着画杈的举高,托画左手指要松,慢慢展开,挂好后再离手。摘画时左右手与挂画姿式同。摘下后平放于案上,卷画时注意卷齐、卷紧。如果是两个人,其中一人牵住天杆,另一人握住两边轴头慢慢上卷。如果遇有画幅过宽,两手难握住,可一手半握画之中部,另一手转动轴头卷画。要注意牵天杆的人将画举高,卷画人要低一点,以防折坏画芯。
  、展阅手卷必须在桌案上,案面要求洁净,弹去灰尘擦掉秽物,墨水瓶之类远离桌案。展阅时绦带、别子,要平顺放在包首上,然后双手大母指在内,四指在外,随展随卷。两手指不要接触画面,防止卷尾未展部分掉落地下。收卷时双手随时整理斜度,卷毕,一手握住外杆,手卷垂直放于案上,一手掌心按住侧面顺势将画卷卷紧,别好。
  、册页,将面子启开,四指插在两画页背面折叠处,慢慢上提翻阅。手避免接触画页正面。如果是散页,要一开一开顺序翻阅,不要随便乱抽提拿。
  展阅书法绘画(包括条幅、对联、手卷、册页)除上述基本方法和知识外,应注意:
  1、要求带上细薄棉手套。
  2、工作时(接触书画),说话,咳嗽切记避开画面。
  3、看画,取画,最忌吸烟。而且整个室内都要严禁烟火。
  4、不能在风口处看画,室外风大可及时将窗户关好。
  5、书画地子和设色部位出现返铅时,特别是人物画中面部常见返铅后呈灰黑色,此可用小刷(新油画笔,毛笔也可)蘸双氧水抹擦。如返铅过重,待第一次干后再擦第二次,重复数遍,即可消除。
  6、书画外运包装,长短分类,以每包10件为佳,用纸、棉、泡沫在轴头间垫实,用线绳或麻绳在两端和中间,以十字、井字型捆牢。外包装以牛皮纸、油纸或沥纸、塑料纸之类包好,以防雨湿。
  7、字画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存放,并保持空气流通。画架书柜存放保持离地面半尺以上。每年秋晚季节,取出晾一次。
  8、字画易被虫蚀、鼠咬,保藏书画场所,绝对不能丢放食物,以免引出虫鼠。
  9、书画存放,一般按年代分出大类,以花鸟、人物、山水分科,根据作者姓氏笔画编号,名片中包括画名、作者、质地、尺寸,科学而详细的记载。此不仅适用于国家收藏单位,同时个人收藏也可较正规地按此方法保管和建档,以便于查找。
  10、破残书画中零碎片,不能丢失,要及时进行揭裱修复。越久放对书画越不利。专用于包装手卷的袱子,乾隆时比较时兴,内府藏品多用此,并贴有内廷供奉题签,十分讲究。今人可效法。
  11、如果发现某件字画受潮发霉,应速将此画挂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但不能让阳光直晒,轻微发霉,可用掸子轻轻弹去,如发霉现象严重,应重新装裱修复。
  12、书画不能长久悬挂,否则会变形。收藏者要将收藏的作品轮换挂,从欣赏的角度会感到新鲜,同时又是对书画的保护。
  13、专门存放书画的库房,要求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这样可以抑制害虫和霉菌的生长繁殖。科学实验证明,害虫、霉菌的生长繁殖与空气中湿度、温度有着直接关系。温度在10℃以下,大多数害虫就停止发育和繁殖,相对湿度在65%以下,霉菌就失去正常生长发育的可能,因此书画库内温度宜控制在10-18℃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为最好。为何要求相对湿度在50%的安全下限呢?因为书画属于吸湿性物质,对于过度干燥非常过敏,容易干裂。书画是用面粉制成浆糊之类的黏着剂进行装裱过的,干燥到一定限度,黏着剂受干燥而发脆,会造成书画物理性朽坏,倘是相对湿度降至45%以下,持续较长的时间,书画就有损坏危险,所以相对湿度50%的安全下限是一个严格的湿度极限。
  14、书画库首先应选择通风条件好和较干燥的楼房,不宜选择底层和顶层。对受潮后书画未晾晒不可卷存,以免生霉。
  15、防止受潮可用干燥剂吸潮,即一般固体硅胶,每公斤硅胶可吸水0.4-0.5公斤,吸湿后仍为固体,表面不潮湿、不融化、无污染,无腐蚀性,对书画也无副作用,性质稳定,可长期使用。书画防虫多用驱避剂,利用此剂易挥发之特点,并且有特殊气味和毒性的固体药物,放入密封画柜(箱)内,使药物挥发出的气体在书画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起到杀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常用有萘(C10H8),纯萘为白色结晶粉末或片状,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浓度大,可杀虫。也有加工成萘丸(即卫生球),使用时用纸包裹防止接触书画。另有用樟脑精(C10H16),其纯品为无色结晶,易挥发。此外还有用二氯化苯(C6H4CI2),药效为萘之5倍,杀虫能力大,使用时放入瓶内,瓶口封以纱布,降低挥发速度,万勿直接触及书画。
  时代在发展,请留心更先进的保管技术。
专家解读:翡翠并非越古越好
翡翠拍卖会上,120件拍品共成交48件,成交额346.09万元,最高成交价42万元。公正拍卖行总经理谭练表示,买家以香港、珠三角人士为主。

  行内人士表示,珠三角买家对翡翠有偏好,但却因为市场“鱼目混珠”而不敢轻易购买。目前迷惑收藏者的主要是B货翡翠和染色石英岩。B货翡翠是指经过染色、注胶或者辐照等加工处理的翡翠。其实翡翠有使用和收藏两种“功效”,重点在于如何识别市场误区。

  误区一:翡翠越老越好

  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鉴定中心主任丘志力先生介绍,很多收藏者都讲究收藏“古玉”,但是翡翠的收藏并没有“古”“今”之分。翡翠在清朝时期才进入中国,而且当时由于翡翠原料不多而且鉴别能力差,所以年代比较久远的翡翠质地反而相对较差。

  误区二:不变色的是A货

  一些染色翡翠可以保持鲜艳的色彩长达10年至20年。而一些翡红色或者翡黄色的翡翠反而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变色,主要是因为翡翠内部化学元素的变化。

  误区三:绿色翡翠就是好

  翠绿色的翡翠是A货翡翠中的上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翡翠都是绿色的,有一种翡翠由于受到铁质的浸染,会形成鲜艳的“翡”色。这样的翡翠如果透明度高、质地好,也很受市场欢迎。

  误区四:工艺越复杂越好

  “简单才是美”,很多质地上乘的翡翠往往被做成很简单的手镯或者戒面而不加雕刻;而一些有杂质或者裂隙的翡翠往往被能工巧匠雕刻成人物或者场景以掩盖天生之不足。

  误区五:绿色越均匀越好

  市场上往往会看到一些通体翠绿的翡翠,颜色鲜艳而且分布非常均匀,实际上,这样的翡翠大多是假货。翡翠的内部是由颗粒状的矿物集合而成,因此它的绿色是局部分布的,绿色和非绿色之间会有界限。

  误区六:越稀有的越值钱

  天然矿物有时候会形成一些很特别的图案,例如,有些矿物会排列成类似动物或者山水的形状。一些收藏家往往把这种翡翠当作是稀世珍品加以炒作。实际上,除了稀有之外,这种翡翠一定要符合美学原则,同时还要具备质地好的条件才真正“值钱”。

  误区七:纸上学鉴别技术

  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曹站长介绍,翡翠优化处理技术日新月异,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滞后。如果按照书上的鉴别方法而买到B货或者假货,可能是因为市场发明了新的处理技术还没来得及被总结和出书。
玉器收藏:十二字诀玩古玉

  笔者收藏古玉器有8年了,在这8年中交了不少学费,也收获了一些心得,我将它归纳为“远观其形、近观其质、细观其工”。

  “远观其形”是指仔细观察古玉器的形态。古玉器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仅具有老旧、古朴的包浆,而且又有鲜活神韵的外表。而现代的仿品在形态上相似真品,却缺少神韵。这和现代人的心浮气躁、缺乏耐心有一定关系。而要学会观神品韵,绝非一日之功,这和鉴赏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很大关系。收藏爱好者要多看一些权威人士的玉器著作,因为这些人士往往出自文物部门或博物馆,他们看真东西多,理论水平高。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书,还要到各地的博物馆、省级文物商店去看看真品,也都能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最后我们还要多逛逛古玩市场,在那儿我们可以掌握现代仿品的变化情况,了解假的才能体会真品的可贵。

  “近观其质”是针对古玉的玉质而言。当你找到具有“神韵”的玉器后,可将它握在手中掂掂分量进行近距离观察玉质。为什么要掂分量,因为大部分的古玉都是用和田玉做的(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用地方料较多),而和田玉的硬度为6至6.5,比一般玉石密度大,分量重,握在手中有下坠感。

  通过近距离观察,一些较透的和田玉有一片片雪花状结晶体。而市场上大部分玉器并非和田玉。和田玉开采难加上矿产渐少,导致其价格非常高,而作伪者出于对成本和加工难度的考虑,往往用青海玉、京白玉或俄罗斯玉作假。而这些玉要么缺乏硬度,连玻璃也划不动,要么缺少和田玉的温润感、油脂感。

  “细观其工”是指仔细观察玉器的砣工。古代玉器都是通过砣机加上解玉砂对玉进行碾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砣工特点,如石家河文化的减地阳线、殷商的双钩拟阳线、西周的一面坡阴线、汉代的游丝毛雕、唐宋的隐起纹及其绘画性的线刻、明代的粗犷砣工及清乾隆时期均匀的装饰性碾法都各具特色。另外古玉表面线条的断面大部分是V形或是半圆形的,而出现U形的多数为现代机器工。还有就是看线条槽口两侧边上是否有“爆刀发毛”现象,有的多数为现代机器工。(信息来源:新华网)
四招教你如何鉴别真假翡翠

  第一招看颜色:天然翡翠颜色自然,分布不均,绿色走向延长,一般无荧光。

  第二招看抛光面:天然翡翠的抛光面细腻、光滑,呈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如果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同时可见微透明至不透明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俗称“石花”。

  第三招听声音:轻轻敲打天然翡翠,发出的是一种清脆悦耳之声,如果是人工处理品则发出低沉闷哑的声音。

  第四招:由于翡翠密度大,用手掂时,有打手的感觉;翡翠的托水性很强,在上面滴水,水珠突起较高。

  同时,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价格较高的珠宝玉石时,要选择正规、有知名度的首饰店或较大型、信誉好的商场选购。还要记得向商家索要写有“CMA”、“CAL”标志的珠宝玉石鉴定证书,通常,每件较为珍贵的珠宝玉石都有一份证书,确定所购珠宝玉石与证书相符,证书上均附有照片。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的主要区别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
  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钧窑瓷器的仿制与钧瓷品的真伪鉴定

 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朱先生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
  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禹州神垕镇钧瓷世家中的芦天恩、芦天福、芦天增兄弟三人,由于受古董商高价收买宋钧的诱引,在小型发掘中得到启发,立志恢复钧瓷,此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钧瓷的烧制开始有了初步的成果,并由此展开了恢复生产,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虽然这种彩斑红暗,较“宋钧”呆板,但毕竟大大前进了一步。
  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钧瓷工匠,其作品“折沿盘”、“乳钉罐”等,被误为“宋钧”而被大英博物馆珍藏,“两个桃子”钧品青绿挂红,形象逼真,玉润晶莹,致使开封“群古斋”古玩铺以四百块银元重金买去,误作为出土宋钧珍藏。芦氏家族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因此有“芦钧”之称,在当时古董商中间还流传有“谨防芦瓷,小心上当”之说。
  芦氏仿宋钧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伪之作,对恢复钧瓷的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如仿宋钧釉绝无“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这与当时人们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对钧瓷窑变釉的呈色机理和烧制过程中釉面出现的各种复杂变化还不能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
  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受到收藏之风日甚于日、古董市场日趋活跃以及作伪者趋时牟利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1、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科学技术手段 如“热释光”和“火化种子分析”,这两种方法误差较小,测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但在测试时均需在器物上的钻孔,取出少量的样本,会对器物产生损害。
  (2)凭借经验 这种方法虽然带有主观因素,但其简便易行,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鉴定瓷器的真伪大多采用这种办法。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经验”,不仅指的是要了解钧瓷作伪的方法,更要了解钧窑瓷器在不同时期的造型、釉色的变化及烧制情况,有时还需要用“推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例如,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时不时地可以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其制作还说的过去,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号码,这对于一些连钧瓷真品都很少有机会上手的陶瓷收藏者来讲,无疑是个“机会”。
  但买到手后,请专家一鉴定,才知又交了“学费”。其实鉴定北宋钧瓷官窑产品的真伪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常见问题: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70年代禹州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未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现代仿钧的产地一般还是源于禹州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它也面临着产品的销路问题。
  笔者所熟识的几位钧瓷艺人就曾抱怨:现在的收藏者不喜欢新货,有些厚古薄今。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开始生产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盘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将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2、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
  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生出类拔萃的钧瓷,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器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看上去极不舒服

其作旧及辨别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对于钧窑瓷器的辨别,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钧瓷真品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仿品的胎色较之真品稍浅,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钧瓷生产的观察发现,现代仿钧瓷器大部分都达不到宋钧制作工整、釉色玉润晶莹的工艺效果,大多仿品只是比较接近于金、元时期的钧瓷风格,但胎、釉与金、元时期相比又显得较单薄。
  总之,钧瓷真伪的辨别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彻底掌握的学问,它需要日积月累地不断学习、观察和揣摩,更需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状况及仿钧生产工艺变化的新动向。
底足看真假

  陶瓷鉴定,不外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初学者来说,单器型就够复杂了。老师越讲,听起来越糊涂,回家翻书越多,脑子越空白,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

  突破口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不妨从底足着手。

  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消息来源:中国商报 木东/山东)
完整诠释中国钱币 中国钱币的内涵

  中国钱币的内涵是什么?它所包涵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该作如何界定,对于钱币学来说是一个基本概念,似乎不难解释,但事实上,我们的钱币爱好者、收藏者未必都清楚,即使是专业人员、专门的研究人员说法也未必一致,而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钱币学,必须对它有一个完整的诠释。

  有人说,钱币是指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这种说法是不完全的,因为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钱币应该是货币和货币文化衍生物的总称,即“币”和“章”的合称。其次,既然冠名是“中国钱币”,自然应该包括中国所有的“钱币”。从大的概念来看,它应该包括两大块:一是历史上的钱币,一是当代的钱币,它们的交接线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钱币,可以统称之谓历史上的钱币,它们的遗存被视为文物,是我国文物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钱币,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中有的已正在进入历史的行列,成为文物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钱币

  历史上的钱币,就目前博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的情况,可以分为四类,即:古钱、元宝、机制币(章)和纸币。

  1、古钱

  古钱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 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称量货币,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也都包括在古钱的范畴之内。

  古钱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谓正用品,是指在历史上曾经正式发行和使用过的货币,其中包括因为货币的需要而铸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发行或流通的钱币。所谓非正用品,我们也可以统称之谓压胜钱(亦称厌胜钱、押胜钱),包括吉语钱、镇库钱、信钱、花钱、打马格钱、宫中行乐钱、瘗钱等等,它们不是货币,不能行使货币职能,但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它们和古代的铸币一脉相承,无论从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实际上,铸造精良的压胜钱多是出于官炉,出于政府专门设置的钱监。

  古钱还包括了生产铸造过程中的一些遗存物,譬如:样钱、祖钱(雕母钱)、母钱,以及早期浇铸钱币使用的各类钱范。

  中国古代正式发行的铸币是以铜、铁等低值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类古钱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就材质而言,除了大量的铜、铁钱之外,也有金、银、锡、铅等其它金属铸造的,还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种不同材料制造的。

  2、元宝

  “元宝”,科学的名称应该是“金银锭”。金银作为称量货币,在中国出现比较晚,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此后各时期的金银称量货币形制不断变化,早期有版形的、饼形的,后来逐步演变成笏形、长条形、船形、束腰锭形,黄金还有金块、金叶等等。“元宝”一词的正式启用是在元朝的银锭上,开始是指元朝宝货的意思,后来才把金银锭俗称为“元宝”。现在人们印象中的马蹄形的“元宝”,则是明以后才出现的器形。各时期各地区的金银锭,不仅是器形不一、铸造工艺不一,并且留下了不同的铭文,记录着它们的性质、用途、时间、地点、重量和铸造部门及有关人员的姓名。

  金银锭因重量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级,一般大锭重五十两,中锭重二十五两、或二十两、或十两,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规定,五两以下为小锭。因为它们的称量单位以“两”为主,所以白银称量货币也被简称为“银两”。

  金银取得货币地位以后,其文化意义上的衍生物亦就应运而生,各种喜庆活动、亲友间的馈赠礼品,会有各种定制的小元宝,定制的金银小摆件、小饰件等等,它们是元宝文化的发展,它们更强调制作的艺术性。

  3、机制币(章)

  在古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主要区别有三:一是币材,西方以金、银为主,东方以铜、铁为主;二是币面纹饰,西方以图案为主,东方以文字为主;三是制造工艺,西方是打制工艺,东方是浇铸工艺。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西方货币形制和货币制度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趋向,西方制钱机器的输入,改变了中国的造钱工艺,银元、铜元等机制币的诞生,最终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银两和制钱。

  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末清初,西方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欧美银元流入数量的增多,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民间流通使用,于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权也开始仿制银元,开始蕴酿中国自己的机制币。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试铸龙洋以后,各地竞相效仿,于是各省纷纷自制银元。到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开始着手统一国币,但真正实现国币统一是民国年间的事情。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法币政策,机制的银、铜元便逐步退出流通市场。

  在近代机制币中,真正发行流通的金币,品种很少,数量也不多,从遗存的实物看,多数是金质的样币和纪念币(章)。

  铜元开始是作为银元的辅币铸造发行的,但实际上成了取代制钱的主要流通货币,铜元使用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品种繁杂、数量众多。在收藏界中,铜元爱好者、收藏者往往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和金银币爱好者、收藏者并不属于一个圈子。

  近代机制币诞生以后,作为机制币文化的衍生物——纪念章也相伴而生,它们是古代压胜钱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用于重大事件的纪念和喜庆活动的馈赠礼品,包括有金、银、铜等不同材质,不同规格和工艺技术的纪念章,它们多数出自各地银楼,其中国家造币厂打制的纪念章,设计精良,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收藏界中,似乎不太注重近代机制纪念币和章的不同性质,收藏金银纪念币的人,也往往同时收藏金银纪念章。

  4、纸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十世纪末叶,即北宋太宗淳化年间以后,四川民间的“交子”已经在行使部分货币职能,后来便发展成“私交子”。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在益州(今成都)设交子务,翌年正式发行官交子,成为正式法定货币。

  纸币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段,第一阶段是古钞时期,主要特点是:一、纸张采用传统的手工抄纸,木质纤维粗糙;二、票幅比较大;三、竖式单面印刷为主,明以前纸币背面印有小型的面值、图纹及印章,清以后背面一般只有印章和流通过程中的手书记录;四、版面图纹以黑色或兰色印刷为主,配以石朱红印章。第二阶段是银行兑换券,新式纸币时期,其特点是:一、纸张采用西式道林纸,或专制的印钞纸;二、票幅明显缩小;三、一般为横式双面彩印;四、近代纸币多数在国外印刷,所以票面上除了中文,还会出现外文字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并发行银元兑换券,可以作为两个阶段的分水线。但事实上,在此之前新式纸币已经出现,在此之后,旧式纸币也还在使用,所以有一段混合流通的过渡期。

  近代中国的纸币非常混乱,有中央银行发行的,有地方银行发行的,有商业银行发行的,有外资银行和合资银行发行的,还有不少地方性临时政权发行的军用票等等。1935年以后,实行法币政策,纸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1942年以后统归中央银行,但也仍有个别地方发行流通券。

  当代钱币

  当代钱币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而且逐步和国际接轨,形成了品类齐全的钱币体系,就币材分,有纸币、硬币和电子货币(银行卡),以及它们各自文化的衍生物。就性质分,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普通流通币

  普通流通币又称“人民币”,包括主币和辅币,主币以纸币为主,辅币有纸币、也有金属机制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即开始发行人民币,所以人民币的诞生要早于新中国的成立,第一套人民币还带有战时货币的某些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2、普通纪念币(钞)

  普通纪念币开始发行于1984年,至2006年底,已发行了81种。1999年9月20日,发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钞一种,2000年11月28日,发行迎接新世纪塑料纪念钞一种。普通纪念币(钞)可以按面值和普通流通币等值使用。

  3、贵金属纪念币

  贵金属纪念币以金、银纪念币为主,也有钯、铂等其它金属的纪念币。1979年10月10日发行第一套纪念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金币,同年发行了国际儿童节金银纪念币,也是当代第一次发行纪念银币。1982年开始发行以熊猫为主要图案的系列普制金币,1997年开始发行彩色图案的金银纪念币,截至2006年底,共发行了贵金属纪念币十大系列,287个项目,1538个品种。

  4、金银条、块、元宝等投资性制品

  这是传统元宝系列的继续,它们中除了国库储存的金、银锭之外,多以金、银工艺品的形式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运用了新的工艺技术,并出现了彩色金银条块。

  5、纪念章(张)

  包括金、银、铜、纸等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各类纪念章(张),其中的精品有国家造币厂、印钞厂设计制作。特别是纪念章,采用了和金银纪念币几乎一样的工艺技术,由于发行的数量少,制作时间相对比较宽松,设计思想比较开放,技术运作的空间也比较大,所以其艺术性反映得更为强烈,先进技术的应用更为充分。

  6、银行卡

  银行卡是新型信用货币的一种载体,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开始发行中银卡,一年后,中国银行北京、广东、天津、青岛、上海等分行也相继发行,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总行发行了长城卡,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发行的银行卡。随即,工商银行等各家银行也先后发行银行卡,各类信用卡、工资卡很快普及到全国各大城市,中国钱币跨入了电子化的新时代。

  随着银行卡的诞生,其衍生物也相伴而生,譬如供电卡、电话卡、加油卡、公交一卡通等等,各种各样的储资卡也相继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类银行卡和它们的衍生物也已经成为当代钱币的一个新门类。(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浅析水晶真假辨别
  比重:重量太轻的一定是假的,如此一来可排除玻璃、塑胶、压颗粒等仿造品,但现在市面上养晶的较多,其重量与天然的水晶相差无几,用手试的方法不容易发现真假。
  折射率:大多数人看水晶喜欢在灯光下,那样无法判断水晶的真假只能看水晶的等級,因为水晶有很高的折射率。我们可以把水晶放在比较暗的地方,天然水晶色泽会非常的亮,养晶的色泽会比较暗淡,缺泛“灵”的感,只有些微的亮度。大家可以用天然白水晶和玻璃来对比一下,感受一下。
  价格:养晶和天然宝石级的水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晶体通透无比,几乎完全没有石纹,不过价钱就相差很远,通常养晶手珠会被做成切割面,晶体通透,可是价钱一般不会太高。不过如果他真的是天然宝石级的话,价格一定在百元以上,视晶体大小而定。
  色差:天然水晶有色差,一块天然水晶不可能每个部分颜色都很均匀,如黄晶,市面上天然的黄晶实在少之又少。天然黄晶放在水里就可以辨别,天然黄晶在水里面其颜色呈现出来是不均匀的,通常是一块颜色辐射到整块水晶都是黄色的,养晶就绝对是色泽均匀。
  其它:手感冰凉,有石纹的水晶基本上不会有假。
  内包物:有内包物的也不会有假,所以购买发晶、幽灵等有内涵物的水晶可以绝对放心,因为伪造这样的东西成本很大费人费力,而且出来的效果还很容易被人看穿。

天然水晶的识别
  时尚的收藏爱好者喜欢收藏天然水晶,却常常因为在市场上面对大量的合成水晶看走了眼。为了能称心如意地买到物有所值的天然水晶,我们可以从成色方面了解合成水晶与天然水晶的三个不同的细节:
  一、紫晶的色团与色片。在合成紫晶中,常有一些定向性较好的深紫色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然紫晶中不规则片状色团的特征。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合成紫晶中的深紫色色团呈近平行的片状定向排列,大小形态差别不大,界线明显。而天然紫晶的色团是随意的不规则状,色调有深浅变化,而且界线是渐变的。若将合成紫晶中的深紫色片比喻成漂浮的“紫布片”,则天然紫晶中的紫色团可看成是漂浮的“紫烟团”。
  二、六边形色带与平行色带。天然紫晶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有像蓝宝石一样的六边形色带。而合成绿色水晶中的色常常呈平行色带,并沿水晶核壁一层一层平行发育。有一种合成绿水晶项链,黄色和绿色相间出现,很像天然水晶的色带,加之内部有一些褐色半透明固体杂质,极易误认为是天然绿水晶,但合成水晶形成的色带是沿水晶核壁平行分布,制成的项链整串晶色带变化一致,每一粒的色带宽窄色变相同,给人一种过分“步调一致”而不自然的感觉。
  三、包裹体和绵与晶莹剔透。在天然水晶中,常有包裹体和绵,而合成水晶晶莹剔透,个别则有气泡或固体杂质。近来一些合成水晶内常有一些三角形长管状气孔,在这些气孔中有绿色或红色粉状物。这种长管的特点是沿一个方向平行排列,断面为三角形,里面常有不均匀的绿色或红色粉状物沿壁分布,中间往往是空的,长管端头有变尖的趋势。而真正的天然水晶是含阳起石、金红石等矿物的晶体,这些矿物各有其晶形。它们被包在水晶中,无方向性随意排列,粗细长短各异,并常伴有天然水晶所固有的包裹体和绵等。

也谈古玩的“包浆”
在很多有关古玩的书上,一些有独到见地的藏家,都谈到过玉器、印石、木器、铜件、砚台以及瓷器等各类传世古玩艺术品上,都有一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直至现在,还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
  那么,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呢?尤其是还有古籍善本以及传世字画,在这些古玩艺术品上,本身并不具有“油性”,但也会出现“包浆”,就比较令人费解了。
  然而,事实是这些非“油性”的传世古玩上,确实也会出现“包浆”,但比起木器家具来,要不明显得多,而且较难辨别。尤其是瓷器的“包浆”,更加难以辨认。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正因为如此,一般初学收藏的人,不要轻信有的书上所说:“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辨别器物的新旧,推断其年月之长短,可以少花冤枉钱……”
  学会看包浆,只是识别器物新旧手段之一,而且对木器类古玩比较明显有用。要鉴别其它器物,比如瓷器,还要从底足、釉色、胎骨、图案、纹饰、旧痕等多方面去判别。
  笔者就见到过有些瓷器,不知是否放在橱柜里的原因,常年不见天日,也无需去擦拭灰尘,不要说毫无包浆可言,连底足和釉色也新得可以,但却是“的板”的老东西。
  在古玩界有这么一段趣事:辛亥革命后溥仪退位,因日不敷出,靠典当度日。1924年春,盐业银行把一些逾期未能赎回的古玩进行封货拍卖。在这批货中,就有康熙年间的官窑瓷器。但这批官窑珍品,竟然令许多古玩店老板不敢接货。原因是这批东西新得出奇,手感底部还有毛刺扎手。如果是康熙时的东西,到那时算来已有近三百年了,底部早应磨得十分光滑,怎么可能还有毛刺?更别说什么“包浆”了,因此认定是刚出窑的新货。当时,只有一个叫张云碉的,一看胎釉、二听声音、三掂分量,认定这是康熙官窑珍品。后来,知道底细的人,解开了这谜底,原来这批东西从景德镇运到北京,一直放在内务府库房,后来抵押到盐业银行,还从来没有开过封,依然是300年前的原包装……
  因此,“只要学会看包浆,就能识别器物的新旧”这话,有点绝对。尤其是还能“推断年月之长短”,更是言过其实了。
  古玩鉴别的学问深得很,不可能那么简单。再说,什么都不是绝对的,绝对了就不是真理。
样涉足古玩投资
 人们之所以看重古玩收藏,除了它的文化价值以外,很看重的是经济因素,因为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保值和不断增值的过程。对古玩的投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选择收藏品要少而精,且量财力而行。收藏品种类繁多、范围广,应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两三样作为投资的对象。这样,才能集中精力,仔细研究相关的投资知识,逐步变为行家里手。同时,选择收藏品还要考虑自身的支付能力。如果是新手,不妨选择一种长期会稳定升值的收藏品来投资或从小件精品入手。
  二、培养一定的鉴赏能力。投资古玩最好先从收藏古玩开始,在兴趣和嗜好的引导下,潜心研究有关资料,经常参加拍卖会,游览展览馆,来往于古玩商店和旧货市场之间,有机会也不妨“深入”到穷乡僻壤和收藏者的家中,多看,多听,少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鉴赏水平。
  三、投资者还须有“只要物有所值,肯花一定代价购买上乘古玩”的心理准备。在买古玩时,不能只图便宜,希望花小钱能买到好东西,或只是拣价格低的买入。只要物有所值,就可大胆买入,否则会错失精品,丧失赢利机会。
  四、对收藏品要树立长期投资的意识。收藏品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只有长期持有,才能获利丰厚。
  五、妥善保管收藏品,使其保持最佳状态。
  六、正确估算收藏品的投资净值。这中间,要充分考虑购买收藏品、保管收藏品和出售收藏品所付出的各种费用。确定你的收藏品有一个现成的、价格合理的买卖市场,把收藏品当成你投资策略的一小部分,如果一根本不打算卖的话,你就不应该把它视为一种投资。
  七、注意规避风险。古玩投资同样存在风险。古玩市场做假历来有之,一不小心看走眼就可能连老本都赔上。因此,古玩比其他投资品种更需要专业知识。特别是古董,如果没有专业知识是不可轻易介入的。
  古玩投资还有政策的风险。根据1982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章第25条规定:“私人收藏的文物,严禁倒卖牟利,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这一条肯定了私人收藏文物是合法的,同时也否定了将文物作为一种投资途径的行为。因此,古玩投资特别要注意选择投资对象,必须是在国家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于政府禁令在市场上买卖的古玩,则不要进行投资。
古玩的清理(图)
  做为新收藏的古玩大都需要进行清洁处理,主要是除去器物上的污垢物,如土斑、锈斑、油污、水渍、汗渍等。由于器物种类多、质地各异,在清洁处理时所采取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清洁处理前,检查非常重要。首先要分析其质地,看看是否损坏,损坏程度,分析污垢的各类等等,然后决定采用哪种方法。对有附着物的古玩要认真分析,对有价值的附着物一定要保留,对有损于古玩形象的一定进行清除。而那些已严重损坏的古玩只能采取加固处理,不能再进行清洁,否则将毁坏这件古玩。
清洁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水洗。对于一般质地坚实、不怕水浸的器物,如:陶、瓷、砖、瓦、石、铜、铁、骨、牙、玉、木等材料制成的文物古玩,表面附着或沾染的污垢可以用蒸馏水洗涤。出土器物上的固着物较为坚硬,不易一次洗掉,切忌在清洗时用金属或硬物,如刀、铲等工具强行除去器物上的固着物,以免损伤器物,使其表面出现不应有的划痕,甚至使器物损毁。可用软一些的竹、木做成修器(竹、木刀、竹木铲、竹木针等)一点点儿地拨落,这样才不致损坏器物本身。对有孔的器物如缕雕玉器、铜器和陶器等,其藏污垢的缝隙部位要用软布浸湿后轻轻擦除。如果器物上存有油迹,可用清洗剂如肥皂水、洗洁净等将器物浸泡一段时间,再清洗。但应注意,凡是经过清洗剂处理的器物,一定要用蒸馏水漂洗若干次,以免清洗剂本身的酸、碱等成分对器物的影响。经过水洗的器物要放置在阴干处,待器物水分蒸发,吹干后再行收存。有些质地的古玩也可用吹风机或干燥箱等烤干。出土的漆、木、竹器,为防干裂,在水洗后仍需泡水处理,即浸入将蒸馏水或配制的药液中,放置玻璃器皿内,于低温下密封保存。
干洗。纺织品类文物如有污渍,水洗可能退色,则应使用汽油等物擦洗,也可以用干洗精直接喷在污渍处,干洗精使用之前应先作一下试验。干洗时最好先从不明显的地方或边角部位开始,最后处理组织物中心或明显部位。
干擦。有些怕水的器物及一些出土物品,为保持原器物由于长年地气侵蚀而出现的自然色泽,不宜用水和药物漂洗。对于这一类器物用质地松软的潮布轻轻擦抹即可。
风晾。对于不宜水洗或干擦的纸质物品和部分织物,应选择风晾方法,将其表面的粉尘和湿气吹去。在室外晾时应注意天气变化,要避免长时间在强阳光下曝晒,避免较强风吹,随时掌握温湿度变化。同时还要避免烟囱附近的烟尘污染,在树下要防止鸟虫破坏,还要避开柳树扬花季节进行风晾,以防止花粉沾污等等。
机械除尘。对形体较大、笨重且不规则的器物,如家具、毡毯、镂空体物等,可采用吸尘器等机械除尘;对体积较大的石刻、雕塑等,在吸尘的同时也可使用高压气泵,将吸尘器不易吸除的尘土吹落。
药物清洗。主要用于在各类的恶劣环境下保存的古玩及出土文物。这些器物长期埋于地下,受各种环境和有害物质作用,锈腐严重。因各地出土物中混杂物不同,腐蚀情况各异,所以在采用自配药液时应先做实验,待取得明显效果后再使用;要因每件器物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和采用不同的方法。
  做为新收藏的古玩大都需要进行清洁处理,主要是除去器物上的污垢物,如土斑、锈斑、油污、水渍、汗渍等。由于器物种类多、质地各异,在清洁处理时所采取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清洁处理前,检查非常重要。首先要分析其质地,看看是否损坏,损坏程度,分析污垢的各类等等,然后决定采用哪种方法。对有附着物的古玩要认真分析,对有价值的附着物一定要保留,对有损于古玩形象的一定进行清除。而那些已严重损坏的古玩只能采取加固处理,不能再进行清洁,否则将毁坏这件古玩。
菜鸟”啃啃ABC
现在各城市都有不少古玩市场,也是收藏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但因市场里复制品或仿制品颇多,初涉古玩市场的收藏爱好者在购买集藏品时应注意什么呢?了解以下ABC,能使你少走弯路。
  ●遇绝对便宜货要警惕
  市场上有相当多的古玩是“二手货”。若为上品,价位一般不会太低;太便宜的货色,总会有些问题,或是赝品、或是残损品。
  ●做工粗劣的器物不可买
  一些玉器、竹器、牙器、角器等,雕工无力,不精巧,一般为粗制滥造或学徒所作,不必收藏;一些劣质玉或类似玉的石头,没有坚密光润的特质或玉内多杂质、黑点,无继续增值的可能不可买。
  ●无法判断真品还是赝品的不可买
  有些古董虽经多方鉴定,仍无法把握它的真伪,就不必去买。如一幅名家书画只有在认定它是真迹的情况下才会体现其价值,如果不是就会一文不值。
  ●对古玩藏品应多看多思
  所谓多看多思多加揣摩,特别要注意古玩藏品的制作年份和艺术造型。年份是指古玩藏品的存世越久则越有收藏价值;品味艺术价值,是看该藏品是否典雅、精湛,是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