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医院妇科专家:经济学家讨论物价走势:治通货膨胀要有新视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45:36

经济学家讨论物价走势:治通货膨胀要有新视角

2011年03月18日08: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日前召开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经济增长与民生目标冲突下的中国通货膨胀”,多位经济学家就今年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应对对策进行了探讨。

  吴晓求:应对通胀货币政策要有新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我国面临着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复杂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需要有新思路,当前的货币政策操作过于频繁,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埋下潜在风险。

  吴晓求称,面对当前的通胀问题,在货币政策方面首先要管理数量供给。他不赞成过快过多地提高利率,也不认为提高利率能有效地治理通胀。因为提高利率客观上会带来更大的外汇占比,比提高利率所收缩的流动性要大得多。他认为这次货币的调控机制应该退居次要地位,常态化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最后是进行央行票据的微观调节。

  吴晓求说,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要有宏观经济视野。频繁操作货币政策,期望货币政策既调节基础又调节供给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的CPI增长会有一个很长的动态区域,这就需要对中国经济环境内外有很深入的把握才能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还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货币政策的操作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才会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而过于急于求成会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埋下潜在的风险,使得未来的经济可能会出现某种幅度的大波动。这样下去,可能到今年8-10月,又要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可能导致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第一年增长,第二年控制,第三年又要刺激。

  第二个问题就是缺乏前瞻性,不知道该如何在现阶段实现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动态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C PI上涨基本是常态化的。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一是经济净值的提升,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三就一定是价格水平的上升。所以想指望C PI很低是不现实的,应该让居民的收入提升超过价格的提升。

  第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功能被无限放大,货币政策本身不能对供给发生多大的影响,还应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刺激供给的增长。

  吴晓求认为,我国当前的通胀主要是输入性的通胀。这次通胀的现实起点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也是通胀的第一级推动力。第二级推动力是中国过去两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最后让通胀成为现实的就是自然灾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供给性因素,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就成了这次通胀的第三级推动力。

  ●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要有宏观经济视野。频繁操作货币政策,期望货币政策既调节基础又调节供给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的C PI增长会有一个很长的动态区域,这就需要对中国经济环境内外有很深入的把握才能理解。刘树成:今年物价或全年走高

  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今年物价走势会前高后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表示,他同意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但是今年物价的走势很可能也会出现上半年高、下半年持续高的局面,因此对物价上涨不可掉以轻心。

  刘树成认为,有三个原因可能导致今年物价的全年持续走高:

  第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虽然中外经济专家都预测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要低于2010年,但是这仍不能排除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会高于2010年的可能性。当前正处于一个政治周期的坎上,今年各级政府的换届以及明年党的代表大会和庆祝建党90周年等。再加上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有大量的热钱投资。这些大量的推动因素有可能把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由偏快推向过热,这是助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因素就是农业自然灾害。如果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大,我国的粮食不能丰收,这也将助推物价上涨。

  第三个因素是国际上美元走势和大宗商品、大宗农产品以及原油价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我国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特别是最近中东、北非政局动乱,这对于油价的影响很大。

  刘树成称,要正确认识当前通胀的形成因素,不能把通胀的原因简单的归于成本推动这一条。目前的通货膨胀有五个方面因素: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国际因素、市场管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如果把主要成因归因到成本推动上,就会不太同意当前货币政策采取紧缩流动性的做法,也难以理解为什么这次要采取非常综合、非常广泛的措施来制止刚刚到4%、尚不算太高的通胀。而是主张从成本、供给的角度来解决通胀。

  刘树成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通胀达到百分之十几,曾出现最高24%的通胀,但是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度还是比较高的,大家都支持市场化倾向的改革,把物价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到了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贫富差距的拉大起到了加剧作用。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物价在当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有其深刻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通胀达到百分之十几,曾出现最高24%的通胀,但是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度还是比较高的,大家都支持市场化倾向的改革,把物价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到了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贫富差距的拉大起到了加剧作用。
毛振华:应对通胀需提高居民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诚信公司董事长毛振华表示,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进程,持续的通货膨胀已成必然趋势,面对通胀,应该不断扩大内需,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而不能简单地依靠量化的货币工具来解决。

  毛振华说,要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不可逆性,它是我国未来经济转型的伴生物,必须要正确面对。不能简单地把通货膨胀视为洪水猛兽和一切问题的祸根。有通货膨胀不一定都是坏事,没有通货膨胀,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价格问题不能理顺,人民收益不能得到提高。据统计,在全世界的经济增长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里有相当的数据是由于物价上涨带来的。

  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衰竭,经济发展必然要走到扩大内需的道路上来。扩大内需的前提是人民群众要有支付能力,这必然就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核心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报酬。

  毛振华认为,劳动者的工资应该五年翻一番,普通劳动者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在服务业、低端产业。要提高工资,特别是要提高服务业的价格,服务业价格上升是必然趋势。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农民的收入,正常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合理的。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居民工资涉及到三个方面:保增长、保民生、调结构,这都需要增加工资。通货膨胀的产生和扩大内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建立这方面正确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隐忧。当前国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差达到30%-40%,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大量的融资、发债,导致国有企业全部变成了资金密集型行业。这一轮信贷紧缩国有企业的信用状态仍然很好,然而却给小企业带来了经营的困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研究,光从总量上下手解决不了通胀问题。

  毛振华表示,由于不同收益结构中的收益人心目中有不同的C PI承受度,所以不能简单说居民收入增长超过C PI增长就可以解决通胀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应该超过CPI的增长幅度。

  ●劳动者的工资应该五年翻一番,普通劳动者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在服务业、低端产业。要提高工资,特别是要提高服务业的价格,服务业价格上升是必然趋势。
刘元春:治理通胀要关注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在分析当前的通货膨胀时,要抓住此番通胀的新现象、新问题,在治理通胀时要有新视角。

  刘元春称,此次通货膨胀有四个方面的新现象需要关注:

  第一,通胀的压力以及人们对通胀满意度的大幅大降并不是中国独有,而是具有世界共性。2010年我国的C PI增幅是3.3%,比改革开放30年的C PI平均水平要低,但是民众却认为通胀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民众对于整个价格的满意度也已达到近十年的最低值。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通胀满意度也大幅度降低了。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次物价上涨带有普遍性和全球性特征。

  第二,虽然我国的CPI上涨幅度较大,但是核心CPI却一直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同时,我国的G DP评价指数也一直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产出缺口一直维持在-0.5%—0.5%的区间。这样来看,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平衡的。这就形成另外一个冲突,即全世界的预测者都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在今年会下降,但是同时又预测CPI会上涨。

  当前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的上涨引发PPI的上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高涨引发了一般的C PI上涨。在过去,人们认为所有的价格上涨都应该是从上游向下游进行传递,从PPI向C PI进行传递,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进行传递。但是这种传递顺序在这两年中好象并不存在,甚至被逆转了。这种反向作用机制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第三个新现象。

  第四个方面,我国的C PI与国际的C PI同步性较差。2006年以前我国的C PI与全球C PI的相关性是0.17左右,特别是与O EC D国家相比。从2007年开始,这种相关性已经达到0.7左右。另外,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同步性进一步加强,达到0.8。这种同步性是全球化的结果吗?是贸易的全球化还是经营的全球化?这也是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另外,刘元春认为,在治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时,还应该有新视角:

  第一要有国际视角。金融危机后形成了两次震荡:金融危机的余波带来的第一波振荡就是越南金融动荡、韩国金融动荡、迪拜金融危机、冰岛金融危机以及南欧五国债务危机。还有一次振荡正在产生中,即全球治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是形成通胀的重要外部因素。

  第二个视角是政治、社会的视角。这一轮通货膨胀对于那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非常脆弱的国家会带来一些非常强烈的冲击。虽然这些国家的CPI可能并不高,失业水平也不像发达国家那么彰显,但是它所带来的这种社会和政治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人们对通胀的容忍度发生重大的变异。同时,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也发生重大变异。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而单纯地用以往的视角来处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那么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经济上的问题。

  第三个视角是体制、制度的视角。虽然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稳定的,但是治理通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它有泡沫化、国际化的新现象。而泡沫化中很重要的就是流动性的回收。中国的货币M 2到底增长了多少,今年的信贷到底贷出多少,是由投资和出口决定的,不是由决策者和人民银行说了算的。对中国信贷增长影响最强的是发改委、财政部,而不是人民银行,不能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而简单地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中国的货币M 2到底增长了多少,今年的信贷到底贷出多少,是由投资和出口决定的,不是由决策者和人民银行说了算的。对中国信贷增长影响最强的是发改委、财政部,而不是人民银行,不能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而简单地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预测: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 M A FM )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

  一、流动性存量较大、信贷惯性较大和外汇占款比重较高等因素使得2011年的物价上涨仍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基础

  1、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大量的流动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收回。2010年,我国M 2/G D P比值达到182.4%的历史高位。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预测,M 2在2011年将增长16%,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 M A FM )所预测的G D P数据,2011年我国M 2/G D P 将达到185.5%,再创历史新高,流动性过剩问题仍将十分严重。如果要使得2011年的M 2/G D P与2010年的相同,则M 2增速应该降到14%,如此低速的M 2 肯定难以实现。因此,只要M 2增速在14%以上,流动性过剩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2、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惯性较大,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大力刺激投资增长,尤其是推动大规模投资增长。在直接融资规模难以显著扩大的情况下,众多大规模投资项目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这导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比从2009年4月份起逐渐攀升,并在短短一年内由以前的50%提高到60%。大量周期长、规模大的中长期项目对后续资金的需求必然会对信贷投放规模的压缩形成较大阻力,因而造成较大的信贷投放惯性。

  3、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得外汇占款比重依然较高,从而抵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2011年,主要发达国家仍然面临修复金融体系、巩固实体经济、解决财政失衡等诸多问题,经济复苏形势依然比较低迷。IM F的预测数据显示,201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比2010年放缓0.6个百分点,失业率将继续维持在8.3%的高位,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都不乐观。受经济复苏形势疲软的影响,发达经济体继续奉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这会进一步增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大大增加热钱流入的风险。另外,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进口将可能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局面,仍然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强大动力,而且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仍然较强,2011年的出口增速仍会保持在高位。因此,从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仍会维持在较高位。

  二、受春季干旱、输入型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和大量闲散资金流入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在2011年可能会进一步上涨并推高整体物价

  1、部分主产粮区出现大面积干旱,我国粮食产量在2011年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的难度较大。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北方部分粮食产区出现持续干旱的情况,而目前的旱情可能在4月以前都无法得到根本缓解。由于受旱八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此次旱情可能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可能在2011年持续上涨,这将给我国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强的输入型价格上涨压力。国际农产品价格目前已经处于新一轮的上涨周期,2011年持续上涨的概率仍然较大。而去年和今年两年中,全球频发的极端天气情况影响了国际农产品供给。这种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供给减少已经并将继续推高国际农产品价格。另外,由于近两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日益趋紧,国际粮食库存已经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而可能也会为国际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提供推动力。

  3、2011年我国“民工荒”现象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升,由此产生的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涨压力将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

  4、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新国八条”等政策严密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使得大量闲散资金可能加速流入农产品市场,进而推高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

  5、2011年我国继续上调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这可能将进一步推高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

  三、2011年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推高国际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这势必将增加输入型通胀压力

  由于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近两年来大力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受此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严峻,进而造成美元的持续贬值和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2011年,欧美地区经济复苏仍不明朗,为此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而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大美元的贬值压力,并由此推高国际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考虑到我国在大宗原材料上的较高对外依存度,2011年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必增加生产资料市场的输入性价格上涨压力。

  四、实体经济基本保持平衡,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因而2011年并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基础

  1、2011年总需求不会大幅增加,经济难以全面过热,出现较大的产出缺口并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胀的概率较小。2011年房地产投资的减速和其他投资保持平稳将使得总投资增速可能出现一定回落。2010年其他产业的投资增速平稳且较慢,每月增速都在20%左右,在2011年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这一趋势仍会保持。此外,IM F预测2011年世界贸易总量将比2010年下降近5个百分点,因此我国所面临的外部需求也不会出现显著提高。

  2、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会缓解国内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我国在2011年仍难以出现“工资—通胀”螺旋。2010年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拐点变化,并进一步带动工资形成机制向市场化方向推进,这会增加未来工资水平发生较快增长的概率。但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仍将保持较高增速,2010年各月工业总产值增速均在30%以上,远高于从业人员数在5-8%之间的增速;各季度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在20%以上,高于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考虑到整体经济形势仍较平稳,2011年工业劳动生产率仍会保持快速上涨,企业仍然具有较强的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这将大大降低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从而降低“工资—通胀”螺旋出现的可能性。

  3、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2011年很难再次出现流动性大幅增加的局面,因而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流动性背景。政府的宏观调控基调已经出现转变:从2010年10月起,政府已经三次加息,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 2初步预期增长16%左右,已经恢复到常态值,比2010年初设定的2010年M 2增长17%的目标值也有所下调。因此2011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回收流动性的较大力度,基础货币增速和信贷投放将回归正常范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记者 方烨

【1】 【2】 【3】 【4】 【5】 

 
(责任编辑:聂丛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