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衫怎么搭配:日本大地震引发的中国经济共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06:24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中国经济共震 

时论酷评 2011-03-20 09:18:58 阅读9731 评论147   字号: 订阅

日本此次9级地震,死伤惨重。消息传出,举世震惊,不少人都为此忧心忡忡,希望日本人民度过此劫,早日重建家园。然而,我们也有一些人对此幸灾乐祸,有的公开“恭喜日本地震”,还有人称:将钓鱼岛归还了再同情他们,甚至举出日本二战时的南京大屠杀等恶行来说事,认为小日本都死了才好呢。有的甚至期盼地震海啸将日本彻底从地球上抹去。
这种心态显然是短视和不理智的。仅以此次地震来说,如果不是日本列岛有效地阻拦了地震波,尤其是后面高达10米的巨大海啸,则中国东部的沿海城市,恐怕亦将在劫难逃。我们固然不必因为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好处就对日本感恩戴德,但更不应该对客观上起了掩护作用的日本幸灾乐祸。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跟日本不仅地理上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在经济上我们更是彼此互补甚深,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直接投资国,同时又是中国政府间资金合作的主要伙伴。到2003年为止,日本是我国连续11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下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相反,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尽管位次发生变化,但日本对中国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30多年来,中日两国进行了全方位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双边贸易、直接投资以及政府间资金合作构成了中日经济合作的三大支柱。
我们应该看到,在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方面,日本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中日双边贸易额,1972年仅为10亿美元,1981年超过100亿美元,2002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更高达1679亿美元,2005年中日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肉汤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最新统计,2010年中日两国贸易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同比大增30%。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日贸易额2977.7亿美元,距3000亿美元也仅有一步之遥。中国海关的统计显示,2009年和2010年,日本一直排在中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第四位,日本对华贸易顺差分别为330.5亿美元和556.4亿美元。在直接投资方面,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仅为1400万美元。此后形成了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80年代初对经济特区的投资;第二个高潮出现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投资波及到整个沿海一带;第三个高潮出现在2000年以后,其背景是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54.5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吸收外资总量的9%。到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461亿美元,约占我国引进外资总量的9%左右,超过欧盟25国对华累计直接投资的总和。另外,中日在生产领域分工合作进展也非常迅速,这种进展不仅体现于数量上的变化,也体现于质量上的变化。80年代以加工贸易为主,90年代开始向电器、电子和机械行业发展,现在又扩展到信息通信产业和汽车产业。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三九”集团和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开始向日本国内进行直接投资,在日本设立了销售公司。中国对日直接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额也很小,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真的地震海啸将日本彻底从地球上抹去,则中国经济将会因为失去这个贸易伙伴和投资大国而大幅度衰退,引发就业危机,带来社会动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还是对华最大的贷款、无偿援助政府间资金合作国。日本对华援助,包括对华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其中日元贷款规模最大,从1979年到现在,累计总额已超过3万亿日元,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左右。日元贷款援建项目均为规模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和施工难度大的基础项目。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日本政府的ODA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对华ODA一方面支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增进了国民感情;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我们现在发展了但却不应当忘恩负义。
对中日之间的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我们不妨做以下评价。首先,中日双边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中日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例最高年份高达20%左右。对日贸易的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其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扩大。这不仅为中国带来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提升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大量引进日本技术设备促进了我国产业装备的现代化和技术进步,而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输出,则延长了日本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再次,日本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这给日本国内过剩资金找到了良好的出路,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促进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中国的就业和居民收入。目前,在日资(包括中日合资企业)的就业人员已经超过100万人,与这些企业相关的配套、服务、流通企业就业人员则更多。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间双边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融为一体。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的出口贡献率一直很高,占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半左右,2004年占57.4%。估计2万多家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中,也至少有5成以上出口,不仅返销日本,同时也出口到欧美地区。这带来了双重效果:其一是日本通过中国“迂回”扩大对美、对欧贸易;其二是我国也在同日本的合作中扩大了对美、对欧出口。可以说,现在的中日经济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两国的范围,对双边,乃至多边经济合作都将产生连带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各国经济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已经很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绝大多数“日货”当中,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国货”成分。因为大多数“日货”,如汽车、家电等是由中日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当中既有日本的技术,也包含中国员工的智慧和辛勤汗水。即使是从日本进口的纯“日货”,其原材料、或零部件也可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甚至有许多“国货”或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也可能利用了日本的技术。
在经济联系如此紧密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说日本地震就是中国的灾难,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幸灾乐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