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的标志图片大全:我们缺少一本好的《唐诗三百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2:00:24

恨网上买书不能预览,一下子买了四本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其中中华书局的三本,分别是陈婉俊注释的《唐诗三百首》、顾青编撰的《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喻守真编著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还有一本是复旦大学出版的赵昌平注释的《唐诗三百首全解》。我要挑选一本好的送人,哪一本最好呢?从体例编排看,四个版本各有特色,陈婉俊版是唯一一本繁体竖排本,好处是,看繁体字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原意,缺点是,注释的字都太小,再加又是繁体字,笔画太多,模糊不清,看了极不舒服,这是繁体字与生俱来的缺憾。顾青版的优点是,每首诗的后面都附有历代名家的点评,这对学习古诗很有好处,缺点是,虽有一些词义注释,但没有整个诗句的意译,因此,对古文功底不深的,特别是对那些不怎么熟悉古汉语语法的人来说,要正确解读某些诗句的意义还是有点难度的。喻守真版是四本书里唯一一本对每句诗句都标注了平仄声调的版本,且多有点评。读唐诗,不解平仄,等于没读,而且还容易产生词义的误解。这是喻版《唐诗》无与伦比的优点。缺点是,有些词义的注解略显简单,甚至不解释,但对用典的解释又很认真,这也是优点。复旦赵昌平版的,最大的特色是有句译,字大,书的开本也大,但问题是,所选唐诗在排版的时候像写文章一样,居然不分行的,所有诗句全部连在一起,读起来很不爽。这个缺憾真有点莫名其妙,既然已经用了大开本,何必还要再省那点纸张空间呢?

各有各的优缺点,就是没有一本最让人满意的。而形式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内容,譬如,注解是否正确、点评是否高明,这才是最重要的。可三百首唐诗,四本书,叫我一首一首一本一本地看下去,似乎也不大可能。怎么办呢?我把我的烦恼讲给一位素来喜爱唐诗的朋友听,他说,最好的办法是,选取一首,看看他们各自的解释,然后挑你最满意的。我觉得很有道理,问他那首比较好?他说杜甫的《登高》,也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首。我想了一下,觉得这首还不够说明问题,问他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如何?朋友说,高!我暗喜,能得到高手的认同,不容易啊。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如下:(黑字为平声,红字为仄声。)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很多人都会背,特别是三四句,堪称千古“绝句”,但该如何理解呢?还有第二句,究竟应该写作“草木凋”还是“草未凋”呢?历来是有争议的。而争议之中,必定有人是错的。

先看复旦赵昌平版的。第二句写作“秋尽江南草未凋”,“草未凋”“和草木凋”都讲的通,但意思完全相反,赵氏注,“草未调:原作‘草木凋’,据本集改。”本集,是指现在通行的清朝人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原本。赵对第四句“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解析是,“风流俊爽的韩君啊,你究竟何处教人学吹箫呢?”在这里,“玉人”不是指歌妓,而是指韩绰。“教”,作者没有具体解释,从语译成白话看,“教”人学吹箫,似读平声,和作为去声的“教授”的“教”、“指教”的“教”在词义上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可查《王力古汉语字典》)

喻守真版的第二句,也写作“草未凋”。对“玉人何处教吹箫”没有任何解释。只是比较笼统地评析了一下整篇诗作的用意,“此诗有调侃韩判官在扬州如何消遣之意”。但喻版的好处就在于他标注了平仄,认为“教”这个字应是仄声,也就是去声。这就说明,“教”这个词在这里,不可能是“让、使、令”的意思,也就是说整个句子不能翻译成“让玉人(歌妓)吹箫”,同时,也不能模糊不清地解释为“教玉人学吹箫”,因为这样解释的“教”字还是有“让”和“使”的意思在里面。

顾青版的第二句也写作“草未凋”,且作了说明,“未,一作‘木’”。并引明·杨慎《升庵诗话》作了详细说明,“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寄扬州韩绰判官》云‘秋尽江南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说也,况江南地暖,草本不凋乎!此诗杜牧在淮南而寄扬州人者,盖厌淮南之摇落,而羡江南之繁华;若作“草木凋”,则与‘青山明月’‘玉人吹箫’不是一套矣。”关于“玉人何处教吹箫”,顾青把“玉人”解释为美人。

陈婉俊版第二句作“草木凋”,对“玉人何处教吹箫”未作任何解释。

那么上面四种哪个版本是可取的呢?综合起来也都各有问题。我的看法是,第二句最好写成“草木凋”,并予以补注也有写作“草未凋”的。一,扬州虽有江南之名,但实处江北。既是秋尽之时,草木必凋。二,杨慎的解释也只是美好的想象而已,我没觉得“草木凋”和“青山明月”有什么不合,只是意境与“草未凋”略有不同而已,至于好坏就真谈不上了,或者,即便有不好,也是应该允许的,最好的诗人也有蹩脚的时候。再说,所谓“青山”之青,谁说不是“草色遥看进却无”的缘故呢?至于第四句,“玉人何处教吹箫?”我的看法是,“玉人”,应是美人、歌女的意思,在诗句里做宾语前置。“教”,一定是去声,否则坏了平仄的要求,出现“三平调”的现象。而既是去声,就只能作动词当“教授”解释,也就是,(你)在何处教授美女吹箫啊?

“熟读唐诗三百首”,唐诗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否则就可惜了。我希望今人能出这样一本《唐诗三百首》:大字,大开本,繁体横排,二句一行,不但标平仄,而且每个字都按当年的读音用罗马字予以注音。既有词语典故的解释,也有整句诗句的意译,难以解释的,罗列各种争议于后,并收集历代名家的点评,同时,附有今人用简体字写的评析,当然,也须是名家权威的看法。集社会之力,像编大辞典一样,经三年五年甚至数十年之功,也不急于求成,而只求完美无瑕。用“家电下乡”的方式推广之,经费由国家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