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批发厂家直销2元:《美术观察》:中国画的色彩与情感(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4:08

作者:张红嫚    2004-12-06 15:21:23    来源 :美术观察2004年12期

更多图片
中国画有着独特的色彩表现方式,蕴含特有的文化意义。中国画用色中的“随类赋彩”一法,乍看可以理解为绘画需按照物象的固有色来着色。但是从古至今,中国画的大师们及其传世经典作品的色彩都不是简单地以物象固有色来赋彩的。如齐白石的红花墨叶,完全是以情入画、以趣入胜,绘画作品比现实更美。所以我认为,“随类赋彩”可谓随情运色。
在此,“随”只是大致的依据,决不是简单的视觉复制,也不是照猫画虎的什么固有色。“类”则是整个世界,还涉及心理范畴,即画家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赋”不是简单的字面上的“给予”,也不是“赋诗”中“做”的意思,而是要在文采灿烂的文学高度和心理学高度来认识色彩、运用色彩。“随类赋彩”就是画家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以自己的心理感受,使客观对象的色彩和主观的审美趣味达到高度统一。这种绘画色彩理念使中国画创作中的色彩运用获得无比的灵活和自由。
中国画总的来说不同于西方的写实性绘画,强调气韵和诗情,属写意性绘画。中国画的色彩与笔墨一样,都是达意的语汇,是“心中之色”。因此,随情运色即参照世界万象固有色而挥洒画家的“心中之色”。唐代张彦远提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石涛提出山水画是“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即山川之形与画家之情合而成画,色彩当然也是经过抽象而个性化的“心中之色”。古人要求观察自然时,要进入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才能调动起心里所积累的满腔情怀,拥抱山川自然,神与物游,天人合一,真正深邃地感受充满生气、变幻无穷的自然色彩。中国画历来也讲究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李清照的“绿肥红瘦”,“门外谁扫残红”;朱熹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些诗句中清晰、透明而又捉摸不定的色彩描写,无一不给人以生机勃勃的鲜活感受,诗在画中、画在诗里。我们对诗人描写的色彩,决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色别”、“色素”,而是诗情画意的色彩,一种心理的色彩。“青”可以是“蓝”也可以是“绿”,也可以不是蓝和绿。青草的“青”是绿,青丝的“青”则是灰色,而青春的“青”那就只能翻译为绿色的生命了。描写一种不健康的肤色叫“面如淡金”,而美色则称为“朱颜”,“朱颜”当然又不是“面如重枣”的关老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上上下下都能心领神会地理解色彩,决不会以这种表述为不解,以这种诗歌为悖情,以这种绘画为背理。因为,我们是诗歌的国度,我们是诗歌的民族,而我们的诗人和画家就是我们民族灵魂、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诗词歌赋,民俗俚语,就如此文学地、诗歌地、绘画地来赋彩运色。这充分说明,深厚的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诗人和画家息息相通,有着独特的诗意的色彩感觉,也赋予大千世界的色彩以超脱自然而显示自然本质的意境。诗的色彩、心理的色彩,就是我们领悟随情运色的关键。
在中国画创作中,形象只是意境的依托,色彩则抽象成更能体现物象神韵、抒发画家胸臆的生命之色。主色调的抓取成了创作的核心问题。画家从情感体悟出发,以物象的本色为基础进行提炼、夸张、装饰,使以情运色达到淋漓尽致的境界。这样一来,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的思想感情、抱负情怀在创作中至关重要。画家的社会属性和个性往往决定了绘画的色彩取向。例如,中国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其色彩外观就反映了不同的审美心理。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首创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朱砂、石黄、赭石等矿物质为主的颜料铺陈,最后还用金线勾勒,更加强化了画面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生逢盛世、身居高层的审美心理。而始于唐代诗人王维的水墨山水则以“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媾,自成造化之功”。肆恣的水墨和恬淡的笔墨交织成另有情趣的画面,隐约透露出中国古典哲学的玄妙和某些出世情绪及超脱情怀。山水画如此,花鸟画亦然。“徐熙野逸,黄家富贵”就是最好说明。作品的不同色彩风格体现了画家不同的情感,甚至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会随环境、心情、时间等等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表象。可见,中国画无论以水墨、淡彩还是重彩的形式出现,抒情写意,以情运色,都是为了抒发胸臆。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可以细微到体察心理深处,也可以博大得超越自然世界。它的确是一种心中之色。它既可以反映花笑鸟啼,也可以体现离情别怨,还可以描绘愁云喜雨。中国的丹青与水墨都是哲学色彩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就色彩学的认识而论,中华民族的“五色观”在几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发端,而成熟于唐宋。在漫长的岁月里,更通过各种文化渗透,在认识深度上深入社会层面、心理层面。中国的色彩观由于重视人的主观情感而独具特色,焕发出光辉的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与民族心理、民俗习惯及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形成系统的用色理论和方法。中国造型艺术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五色”是中国古老的色彩观念,它对应于“五行”、“五德”、“五音”等等社会文化观念。后来的谢赫提出“随类赋彩”正是在总结了各方面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这一赋色观念所具有的主观随意性对中国绘画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被不断引进。这种状况无疑丰富了中国画,使中国画的状物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画也由此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受到某种限制。西方现代科学光色的研究成果运用在绘画上,成为写实画风的色彩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对中国画色彩的传统理论带来很大冲击。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人类已有过的各种文化明中,独有中国古老文明能从哲学层次赋予色彩以很高的境界,极为高明地重视色彩的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随类赋彩”或以情运色始终是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主线。
□ 张红嫚 浙江温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图一:张红嫚 绿池香远 纸本设色 63×6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