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机游戏怎么联机:千古奇闻:学生“考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22:43
千古奇闻:学生“考教授”
左图是一部1979年的电影《苦恼人的笑》中的一幕,描绘的是75年举行的一场医学院“教授考试”——几个医学院的年轻学生让他们的老教授接受一场他们出题的操作量体温的考试,当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颤巍巍地站着把温度计放入口中再惶惶抽出,他惶然发现这居然是肛门温度计时,对面坐着的学生们发出了刺耳的哄堂大笑。这是让笔者瞠目结舌的一幕。
这也或许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荒诞的一幕。在这个有着极其古老的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度,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反右”、“拔白旗、插红旗”、“中小学课程革命”、“批林批孔”等一系列“教育革命”之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居然成了这样。意义何在?目的何在?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后来者慎之慎之。
【缘起】让教授们理解“学生交白卷是可以的”

拯救“教育革命”的“白卷英雄”
1973年,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走到了第7个年头,最初的运动激情已渐渐消散。林彪北逃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周恩来开始整顿“教育革命”,国务院决定实施文化考查——大学招生重新加入了考察文化水平这一项,校园里顿时刮来了一阵清风。然而一个地方上的普通学生在考试中交上来的一张白卷,却让极左思潮来了一次政治上的大反攻,“教育革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这位学生就是后来以“白卷英雄”知名的张铁生。平素疏于学习的他为了通过入大学考试,在语文试卷上,他不去答题,而是写了一篇《大学门,为谁开?》的求情信——信中他指责爱学习的学生“把升大学当作离开农村的跳板,经过几个月的专心抠书,有可能答满分,但他们为的是个人奋斗,个人前途,不是为革命深造”,“培养这样的大学生,只能是使人民失望的废料”;而他自己则是“自我表现胜似黄牛”,恳请各位领导帮助实现他上大学的“自幼的理想。”
在正常时期,这篇神奇的文章本只会作为笑谈,但在特殊的年代,在一些人手里,却可以成为一件犀利的武器。这篇文章被主政辽宁的毛泽东侄子毛远新派专人修改后先是发表在《辽宁日报》头版,然后又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极左派称张铁生对“修正主义考试”交—了—份“白卷”,而为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作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张铁生也因此上了大学,成了“反潮流英雄”。然而,这终究是过于荒唐的事情,仅辽宁日报就收到两千封来信反对张铁生上大学。
毛远新出奇招:考一考教授,让他们承认“张铁生交白卷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压制反对之声,毛远新在辽宁抓了一个点——沈阳医学院,为以开会为名,把基础部38名教授、讲师召到第四教室,拿出事先策划好的考题,突然袭击考了一下。由于长期没有接触数理化公式,确实使—部分教师答不上来。学院马上让这些教师淡“认识”、说“感想”,直到他们承认“张铁生交白卷是可以理解的”。毛远新听到汇报后大为高兴,指示:“这个办法很好,各校都可以试试”。
在这个“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人们记起了最高领袖的指示:“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 “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的学问,应以狗屁视之,等于乌有,鄙视,藐视,蔑视”考考教授又有什么不可以?很快,这股风气就在辽宁刮起。并且得到了江青的赏识,江青表扬说:“这个考教授,是从东北开始,就是张铁生”。再很快,又在北京刮起,上海刮起,在极左派的支持之下,全国都刮起了“考教授”之风。
【极左派】这是一次生动的路线教育

北京:600余名教授被骗去考场遭遇“突然袭击”
毛泽东曾经说过,“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如今时来运转,轮到学生们“突袭”教授了:1973年12月30日,,国务院科教组、北京市科教组召开会议,决定对教授“突然袭击”,进行考试。上午开完会,就组织人在清华出题,下午就带着考卷同时到17所院校去考教授。他们以开座谈会的名义把教授们骗到考场,突然宣布进行考试,发下数理化考题,强迫这些多年来从事文史哲、外语、体育、艺术、医学、生物等专业研究的教授们当场答卷。
北京市参加考试的正、副教授共613名,及格者53名,占8.6%;总平均为20分,其中一个学校6个教授得了6分,人均只有1分。
上海: 58%教授无法默写出毛主席“六二六”指示
74年1月3日,上海市革委会文教组召开各大学负责人会议,要求参考辽宁及北京的做法,也对大学正、副教授进行一次考试。考题以1973年高校招生测试中若干中等水平的试题为主要内容。1月5日上午,市革委会文教组对全市18所高校650名教授、副教授进行考试。试题不顾教授专长,分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部分共17题,考试结果及格65人,占10%;不及格585人,占90%。上海第二医学院等院校的红卫兵组织的“考教授”活动,政治题目有默写毛主席“六?二六”指示等,结果58%人答错。
极左派得意了:教授“烤糊”了
对于突袭考倒教授的成果,极左派当然十分得意,一位监考者过后说:在旧的教育制度下,我们工农兵是别想进大学的,今天,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不但进了大学,还来监考教授、副教授,这对自己是一次生动的路线教育。他们还发表了一篇《考教授有感》,登在国务院科教组的官方刊物上,嘲讽教授们——
“这样的考试结果,用参加考试的一位教授的形象语言来讲就是:。考(烤)“糊”了!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可是,这个法宝,一旦用到了自己的头上,怎么就考(烤)糊了呢?
“在这个事实面前,许多教授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我一拿到考卷就站到了张铁生一边了。
“有的当场赋诗:突闻考试实堪惊,此事当年害学生,今日临头识此味,从今开始学新人。他要开始向张铁生这些新人学习了。
“有的说:通过这次考试,我受到了一次亲临其境的教育,认识到旧的考试制度确实害死人。同时也可用此教育其他认识不深的人,甚至是反对派。
“有的在试卷上写道:以上的题我完全答不出,照这个标准,我就没有入学的文化程度.用这样的试题考工农兵完全是刁难和阻碍工农兵入大学。我完全同意张铁生的意见,这样的入学考试非废除不可……
江青姚文元亲自上阵嘲讽教授们
张铁生引发的“考教授”事件甚至让江青、姚文元都觉得非常值得炫耀,在74年1月25日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津津有味地描述如何戏弄知识分子——
姚文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什么呢?有的教授答是注意清洁卫生。还有说是《水浒传》是讲什么东西呢?有的教授说是讲社会上很怪的事情。
江青:最糟糕的是,自命为社会科学家,但是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哪,五大特点哪,一概答不上,那么,这就不能够说是考得不对了。你自己专业是社会科学家嘛,列宁的名著嘛,《帝国主义论》嘛,有五大特征嘛,一个也答不上。
姚文元:几大特征。
谢静宜:还有答基本路线是三要三不要。
江青:哎,基本路线他说是,不是,还有多快好省,总路线有的说是三要三不要。
姚文元:有的说是遵义会议上提出来的。……
江青们对这次奚落教授们十分满意,甚至还专门拍了一部未来得及上映的电影《反击》,重点讲述了这个“考教授”,作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战果”。
然而,事实上到底是否他们所说,教授们因这种考试而颜面尽失呢?
【教授】难以言说的巨大耻辱

历史学家白寿彝:考试时交白卷拂袖而去
事实上,且不论“突然袭击”毫无准备的教授有多么可笑,让不同学科的教授应付同一种试卷有多么荒唐,江青们所津津乐道的合格率不到10%、平均分有多么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教授们拒绝作答,很多题仅仅不过答打出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名字的难度而已。即使写下了一些怪异的答案,或者作些歪诗,许多也一眼能看出是在表达教授们内心的愤懑。交白卷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是一位突出例子,据白老先生女儿回忆——
父亲被骗进“考场”,当场识破了“四人帮”不可告人的诡计,当拿到卷子以后便在上边只写三个字:白寿彝,便拂袖而去,昂然离开考场。父亲的这种愤怒和抗争,随后被广播批判、通报全国。但他的铮铮铁骨,也得到全国学界的敬仰和称颂。侯外庐先生对此赞叹道:“寿彝先生真正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真是威武不能屈呀。”他又用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来赞扬父亲的独立自得精神。
除白寿彝之外,在北京“突袭考试”中不合格的590人中,共有200个是交白卷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拒绝作答。还有很多教授识破了极左派的用心,没有作答,而是如张铁生那般,当场在考卷上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反对招生文化考查是“不要知识”的,“对于将来人类科学进步上是有阻碍的”,如此下去,中国“将被世界上其他各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另外,还有许多老教授们在遇到此后层出不穷的学生诘难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捍卫尊严。例如把所有学生问的专业问题都回答出来,让学生服气他们作为老师的资格。例如陈中凡、冯沅君等就是这么做的。
但即使再怎么铁骨铮铮,这种巨大的屈辱让教授们仍然感到难以承受。本篇描述的,仅仅还只是“学生考教授”这种身份落差造成的怪状,难以言说的巨大耻辱,如被学生批斗、殴打等等,还层出不穷。
历史的转轨:尊师重教传统的重新确立
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教育革命”,极大破坏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当“柳下跖痛骂孔老二”的连环画大行其道时,传统中国人追求的孔子与其弟子之间那种融洽关系已经不可能存在。“革命”结束以后,沦为“臭老九”的经历让知识分子难以忘怀。“考教授”成为各种伤痕文学、回忆录中常出现的一幕。电影《苦恼人的笑》中那学生肆意嘲笑老师的惊悚场面,是这种记忆的集中反映。
1985年,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此后,尊师重教传统重新确立。当年对教授老师们做过适当之事的学生们,许多也已幡然悔悟,向原来的老师们道歉。然而绵延至今,“考教授”的一幕或许不会再出现,却难说当今社会这一传统做得有多好。2500年前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融洽关系,仍然是当代人需要仰望的标杆。
资料来源:彭泽平《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历史省察》;《陈中凡先生逸事》;《女学究轶闻》;《历史的丰碑·教育卷》;《考教授·“文革”中的一出闹剧》;李普《考考教授》;张丽波、于德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 极左哀秋(1973-1976)》;《彰往知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