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记录仪的说明书:向“场”而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40:27

向“场”而生

To Survive in the "Field"

  • 分页下载
  • 分章下载
  • 整本下载
  • 在线阅读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如阅读文献显示异常,请下载并安装新版CAJ阅读器。

【作者】 娜仁高娃

【导师】 柳海民

【作者基本信息】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原理, 2010, 博士

【副题名】现代基础教育场域论

【摘要】 基础教育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着理论建构上的理念混乱;群体参与上的理解混乱;实践操作上的策略混乱;要解构这种“巴别”的局面,就一定要从思维范式上入手,重新建构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通天塔”。笔者认为要使基础教育的发展更接近于“真善美”的理想目标,就要顺应终身学习的世界思潮,立足于教育型场域向学习型场域的“结构转型”,建构一个终身学习共同体,形成一个自律的学习场域。第一章主要从呈现背景入手,介绍了建国后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基础教育“主体”的生存现状。通过对现有基础教育存有的“瑕疵”进行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维度的考量分析之后,表达了对基础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与期望,即对教育“真、善、美”的追求。并试图从立足于生命思维的这三个维度来解读教育场域的应然状态。第二章,介绍了改革决策生成的主要依据和理论支撑——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笔者将场域理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思维范式,从场域视角的边界意识和关系性思维入手分析现代基础教育场域中的关系网络呈现状态,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始终应置于一定的关系框架中进行,从教育与其他社会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及教育内部各要素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来把握教育。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第三章,主要是在时间范域视野内通过对“教育目的规定”表述的历史沿革,追溯了教育场域中行动者们对于“教育善”追求的话语性表现轨迹。阐释了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特别是现代性给予我们的挑战。并基于时间顺序的共时性,回应了时代发展对于基础教育的诉求与期待。第四章,主要提取了主体性的维度,在空间范域内对“教育真”进行阐述。基础教育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出发。现今学者们对基础教育场域精神的解读,有出现误解的倾向。笔者基于试图还原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然成像的初衷,在呈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改革精神之后,对其进行了反思整合。第五章,是在“教育美”层面上进行的讨论。美,是生命的最高呈现。为了达到教育的至高境界,在对教育的应然状态做了各种角度的诠释之后,将教育视野宏观扩展到“生命场域”。从理论生命力与实践生命力的角度分别诠释了“教育美”。并在对内容与形式、结构与个体、本土与西化三个对立关系进行分析解读的过程中,使得这种基础教育场域呈现的至美状态得以清晰呈现。第六章,是实践对策部分。在对基础教育场域的运行机制,即对场域内部博弈共生的关系样态、场域思维认识的转换、以及媒介符号之隔场遏制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基础教育学习场域的生成策略,即以“基础教育的场域融合思维”为主导理念,以“发挥基础教育的生涯效应”的精神指向,设计“完善”的场域模式,“精心”的实践场域运作,要“时常”对场域效果进行反思,并注重场域内“循环”的系统能量辐射,注重各个层次、层面场域的融合。本论文主要以思辨为基础的诠释、以现象为基础的剖析、以生命为基础的反思、以场域为基础的构建为主的风格进行研究。主要呈现了同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轨迹,是为了让读者能对论述的问题有强烈的时空感的认识。理论研究分析点的引入是同时性的时间顺序,而实践策略则主要局限在教育场域内的空间维度。 更多还原

【Abstract】 The field of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 existed the concept chaos 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 understanding confusion on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confusion on practical operation. To deconstruct this kind of "Babel" situation, we must start from the angle of the paradigms and make use of that re-construct the new "TOWER"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So as to be enable to be closer to the perfect objectives of Basic Education, we must be adapt to the world trend of lifelong learning, base o... 更多还原

【关键词】 基础教育场域主体性真善美学习共同体

  向“场”而生

摘要 4-6 Abstract 6-7 导论 12-27     一、研究缘起与论题说明 12-14         (一) 研究缘起 12         (二) 论题说明 12-14     二、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4-15         (一) 研究视角 14-15         (二) 研究方法 15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品格 15-23         (一) 文献综述 15-23         (二) 研究品格 23     四、主要概念与框架结构 23-25         (一) 主要概念 23         (二) 框架结构 23-25     五、可能创新与努力空间 25-27 第一章 未尽的心愿:基础教育实践之时代缺憾 27-61     一、背景呈现:基础教育“成长”之历史经纬 27-33     二、现状描述:基础教育“主体”之生存样态 33-42     三、问题溯源:基础教育“瑕疵”之三维考量 42-47         (一) 哲学维度的考量 43-44         (二) 社会学维度的考量 44-46         (三) 心理学维度的考量 46-47     四、理想鹄的:基础教育“高峰”之三块基石 47-61         (一) 教育“真”之我见 47-51         (二) 教育“善”之我见 51-54         (三) 教育“美”之我见 54-61 第二章 隔场的对话:场域思想之本体论解读 61-85     一、范畴界定:“场域”及相关概念分析 61-70         (一) “场域”——结构化的权力空间 61-62         (二) “惯习”——自主性的性情系统 62-64         (三) “资本”——权力化的博弈资源 64-65         (四) “场域”与相关概念分析 65-70     二、理论阐释:“场域”理论的主要内容 70-73         (一) 场域关系论 70-71         (二) 场域博弈论 71         (三) 场域规则论 71-72         (四) 场域权力论 72-73     三、意义探寻:“场域”思维范式的价值 73-79         (一) 场域思维的特征 73-75         (二) 场域的运行机制 75-76         (三) 场域思维的意义 76-79     四、时空范域:基础教育场域的解读维度 79-85         (一) 教育场域的内涵特征 79-81         (二) 教育场域的时空之维 81-85 第三章 “善”:基础教育场域之时间范域 85-108     一、求善之路:教育价值观念之走向梳理 86-89         (一) 我国学者的教育目的取向观 87-89         (二) 教育目的取向的新发展 89     二、总结过去:基础教育发展之善意反思 89-93         (一) 基础教育“善”缺失的表现 90-91         (二) 基础教育“善”缺失的原因 91-93     三、立于现实:基础教育实践之现代意蕴 93-103         (一) 现代性之阐释面面观 93-97         (二) 基础教育的现代性立场 97-103     四、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发展之时代诉求 103-108         (一) 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妥善处理外延与内涵之间的权重关系 103-105         (二) 重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辩证理解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105         (三) 加强原创教育理论研究,理性应对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之间的抉择关系 105-106         (四) 改革的决策要扎根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制衡关系 106-108 第四章 “真”:基础教育场域之空间范域 108-130     一、求真理性:基础教育之空间认知转换 108-112     二、它山之石:基础教育之主体思维突破 112-118         (一) 教育场域应该提供一个主体选择的场空间 115-116         (二) 教育场域应该是一个主体创造的场空间 116-117         (三) 教育场域应该是一个体验生命存在的场空间 117-118     三、场内精神:基础教育之改革理念冲突 118-123         (一) “危险的自负”——基础教育改革之激进论 119-120         (二) “自封的固守”——基础教育改革之保守论 120-121         (三) “恰切的和合”——基础教育改革之统合论 121-123     四、反思整合:基础教育之发展空间成像 123-130         (一) 战略调整:走向优质化 126-127         (二) 价值取向:走向人本化 127-128         (三) 视阈扩展:走向国际化 128         (四) 策略转移:走向统合化 128-130 第五章 “美”:基础教育场域之生命范域 130-153     一、理论生命力:基础教育理论的美学立场 130-137         (一) 基础教育理论的美学特征 130-132         (二) 教育理论的本土表述困境 132-135         (三) 构建基础教育理论主体意识 135-137     二、实践生命力:基础教育实践美学未来 137-141         (一) 实践主体的美学期望 137-139         (二) 实践客体的美学规定 139-140         (三) 实践目的的美学审视 140-141     三、教育美好:基础教育发展之生命美学 141-146         (一) 教育美好的阐释学定义 142         (二) 美好教育的主要特征 142-145         (三) “教学美”——美好教育的直接体现 145-146     四、场内艺术:基础教育发展的两级之辩 146-153         (一) 内容与形式之辩 146-147         (二) 结构与个体之辩 147-149         (三) 本土与西化之辩 149-153 第六章 实践的应对:基础教育之场域模式建构 153-182     一、主导理念:基础教育的场域融合思维 153-157         (一) 基础教育场域差异性认识 153-154         (二) 教学型场域的结构性缺陷 154-155         (三) 现有场域模式突破性转型 155-156         (四) 基础教育场域融合性思维 156-157     二、精神指向:发挥基础教育的生涯效应 157-163         (一) 学会学习:基础教育的终极使命 157-160         (二) 终身教育:基础教育的生命延展 160-163     三、场域建构:基础教育学习场的运行机制 163-173         (一) 博弈共生:场域内部关系样态 164-167         (二) 场域转换:学习共同体之构建 167-171         (三) 隔场遏制:媒介符号之场效应 171-173     四、策略生成:基础教育学习场的建构尝试 173-182         (一) “完善”的场域模式设计 174-177         (二) “精心”的场域运作实践 177-178         (三) “时常”的场域效果反思 178-179         (四) “循环”的系统能量辐射 179-182 结语 182-185 后记 185-189 参考文献 189-196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