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塔拉:观看张艺谋耗资2亿的"印象普陀" 我为何失望(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8:36:44

张艺谋的“印象”系列第六部终于落户普陀,据说耗资2亿,虽然心里一直很有一种先睹为快的期待,却因为时间或者天气的原因,没去领略。期间,也有几次邀请在正式公演前帮忙拍些剧照,却鬼使神差的突然有事,错过了很好的机会。

月初,临去杭州培训前,突然有友人邀请一块去看看。虽说是免费,但看过后还是感到失望。

看过其余的几部“印象”系列作品,虽然内心上对家乡的“印象普陀”寄予厚望,但短短的45分钟,却没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既没有“刘三姐”原生态的美丽,也没有“丽江”豪情的震撼,既没有“西湖”传奇的旖旎,也没有“大红袍”历史的厚重,甚至不及被批评充斥的“海南岛”的时尚。全剧除了几个故事的片段式堆砌,看不到有关“普陀”独一无二的“印象”!

我想象中的“不肯去观音”、“短姑道头”、“莲花洋”等能反映普陀观音文化的场景没能出现,更为遗憾的还是虽然采用了旋转看台的设置,通过位置的转动达到换景的目的,却因为本身场地比较小,景致的变换也就不太充分了。对于南海的表现,也因为水面的面积不够,显得很局促,没有气场。这点,也是我认为比前5部不足的地方。刘三姐、西湖、大红袍、海南岛均是有着大面积的舞台,通过直接与广阔的水面的演绎,让人觉得千变万化而又韵味悠长。就算没有水面的丽江,因为有雪山的背景烘托,加上宽阔曲折的舞台造型,使人荡气回肠。

再则,一部经典的东西,不应该加入太过时尚的元素,尤其是“流行词”,因为这只是短期的流行无法达至长久,或许剧组是想不断改编吧。我的印象里的印象,都是语言不多,通过音乐、舞蹈、灯光的变化感染观众,而普陀不是这样,长篇的对白,幼稚的动画,疯狂的拜佛动作极其毫无表情的缓步走动,激发不了观者的激情。

或许,导演的初衷是想传达佛教的文化,用几个顿悟的故事,说教说服自己的观点,可是又太过求全,运用不同的元素迎合几乎所有人的口味,而没有了个性与独特的东西。或许,是我的文化层次还不够去体会与理解导演的心思,那么就是我自己的反省了。

不管如何,文化有争论才是好事,不管对错,我个人只能代表个人,每个人心中自有各自的评价吧。

因为不知道每一出的题目,按照演出的过程,我以自己的理解分了段落加了题目,算是给没有看过的朋友一个简单的介绍吧。



第一幕,问佛。

从一个手捧烛火的僧人缓缓从庙中走出,拉开整剧的序幕,不同的演员连续向观音菩萨发问,为什么?为什么?。。。 







第二幕,寻佛。

千里迢迢寻找而来的两位信徒飞奔上佛顶山的台阶,然后大批的信众不断的跑上来,手举高香,说着自己的愿望,最后手中的高香亮光组成一个巨大的流动的“佛”字。









第三幕,练佛。

有点达摩面壁十年的意思,通过武术与舞蹈的表演,传达“色即是空”的思想,所有的杂念与欲望如飞羽掠过。。。







第四幕,天堂。 

人间的种种欲望,不管多么的美好、丑恶,人间的种种机遇,不管多么幸福、悲哀,最终都如荷花般的短暂。善良的人终究会来到鸟语花香、无牵无挂的婆逻世界,而心存歹念的人永远无法跨过那条小河,享不尽以后的快乐,人生的经历就是一如既往的跨越河流,从这头到那头。

PS:这一幕其中用了不少的投影,但是让我想起了“动物世界”,汗。。。







第五幕,诱佛。 

整篇运用了动画,讲述一个小和尚的经历,出于经典的“放下”的佛教故事。最后,小和尚历尽万苦、尝尽诱惑,终于放下,来到佛珠脚下。

PS:这一段我儿子会喜欢,虽然他看不懂。。。







第六幕,祈佛。

很恶心的一幕,没有内容,用高僧主持一个开光仪式,然后捧下一盏盏的莲花灯,观众可以把入场时候发送的祈福卡片和铅笔拿出来,写上祝福的心愿,会在菩萨塑像前供上你一天一夜。

PS:完全是迎合来普陀山拜佛的游客的心态而设计的闹剧。那张祈福卡做得很不好,发下的铅笔还要在离场的时候收回,郁闷。其实,相对于238普通的票价,完全可以做精致一些,笔可以做成与卡片一体,加入观音或者普陀山旅游的元素,作为纪念带回。







第七幕,颂佛。

中国惯用的大型团体操的方式,用灯光打造热烈、激荡的画面,最后已一个赤身裸体的信徒皈依佛门结束,阐述“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的思想。







第八幕,拜佛。

四面八方的信众纷纷而来,转山转水转世界。。。最后在佛顶山下齐齐膜拜,献上最真最诚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