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族第三季第二集剧情:他们极致刻画日本人的末世恐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58:14

他们极致刻画日本人的末世恐慌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3-1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巩一

 

 

 

  一个“时刻准备着的”民族

  几本描绘“深刻绝望”的书

  聚焦日本

  灾难文学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爆发9级特大地震,随后海啸袭来,整个日本受到重创,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四处逃难的人民,满目疮痍的场景,不断来袭的恐惧感……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仅仅是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的阴影,也不只是因为日本是地震多发国。早在多年前,就有作家以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为题材,或记录或预言般地写下了眼前发生的一切。

  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它被称为“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频频发生,又在二战中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在随后的日子里,尽管日本民族很快地就在一片废墟上崛起,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但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处,“灾难意识”始终挥之不去,这种深入肌理的情愫,也在日本文学中得到反映,因此形成和发展出了“灾难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种类。“灾难意识”造就“灾难文学”。“灾难文学”将隐藏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灾难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它的经久不衰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和验证了日本人内心的不安。

  本专题撰文 本报驻上海记者巩一璇

  在大多数日本人心目中,总认为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心里才能踏实安稳。与我国的“乐天知命”不同,日本人天生对未知世界历来有着深深的敬畏,以及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但同时又培育出他们不怨天尤人、平静面对灾难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守秩序、重集体的民族品格。我们当然不必对不可知的灾难过于悲观和缺乏信心,但是日本人这种居安思危的“灾难意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便于从精神和物质上及早作好应对准备。

  小松左京

  日本沉没

  推荐人:郭洁敏 曾任《外国文学报道》编辑,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上海市日本学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

  推荐作家:小松左京

  书目:《日本沉没》

  小松左京1931年生于大阪,本名小松实,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随笔家、采访记者兼剧作家,他同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誉为日本科幻界的“三大名家”。1962年,他在《SF杂志》发表《易仙回乡记》崭露头角,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66年发表《在无尽长河的尽头》,深受读者好评,从而一举成名。1973年,推出《日本沉没》上、下集,创下了400万册的销售纪录,成为当年日本第一畅销书作者,并于翌年荣获第27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第5届日本科幻文学星云奖。继而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电影也火爆日本,获得了约 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这部小说及电影将日本的“灾难文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甚至带动了防灾用具等“灾难产业”的发展。1985年,他以小说《首都消失》获第6届日本科幻小说大奖。1993年日本群马县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的小行星就是以小松左京的名字命名的。

  作品选载:

  浓烟烈火,弥漫天空,通红的火光,映照半边天。犹如油桶爆炸的声浪,隆隆不断地荡过云层。狂风暴雨猛烈袭击着遭受破坏的黑暗的大城市。这场雨浇灭了市内数百处火灾,其他一百余处由于无法救火,仍在烈焰腾腾,继续燃烧。

  贮藏在东京湾沿岸的几万吨原油、柴油和化学药品,流向四方,熊熊燃烧。火势凶猛,使雨水都在半空中蒸发起来了。这一带正在逐渐成为高温缺氧、毒烟弥漫的无人区。特大海啸接踵而至,高达八至十米,把正在燃烧着的易燃物卷向四面八方。晴海地区死亡失踪人数之多,仅次子江东。由于水灾和火灾,芝浦、品川、大井、大森等沿海低洼地带,几乎化为灰烬。堆积在晴海、芝浦和品川等处码头的大量货物起火,被海啸卷到陆地上的货轮和燃烧着的油轮,都漂流着,翻滚着。沿海修筑的首都一号高速公路的桥墩也毁坏殆尽,这是因为被海啸卷起来的各种物资,直接冲撞所致。

  专家点评:

  专业性地虚构了日本的毁灭

  小笠原群岛北部一个七十米高的小岛突然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负责调查的地球物理学权威田所博士与深海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潜入海底调查,发现了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大规模的异常现象。尽管国际社会也立即展开了各项救援活动,一切仍无可挽回,日本列岛最终沉入茫茫大海无影无踪。

  这部小说之所以在日本众多的“灾难小说”中脱颖而出,在于它的“震撼性”。与一般“局部性”的“灾难小说”不同,作品虚构了一场“整体性”的毁灭,即日本列岛整个沉入海底,不复存在。尤其令人不安的是,这并非作者的“胡思乱想”,而是花费了9年时间进行调研和探索的成果,据说其中关于日本沉没的科学论证,“可与硕士论文相匹敌”。这种“专业性”程度无疑更加深了真实感和恐怖性。

  时隔33年之后,作者小松左京于2006年推出了《日本沉没(第二部)》,着重描绘日本人在“失去国土”后的命运。随即,重拍的《日本沉没》(2006年)电影很快上映,成为继《后天》以来最大的一部恐怖灾难片。据说多年来日本影坛数度想重拍,都因资金太庞大而作罢,最后东宝电影公司和TBS电视台携手合作,“动用了日本电影史上最多的人员和资金”,即超过20亿日元制作费,以最新技术完美再现了小说中悲壮宏大的场面。

  井伏鳟二

  核武轰炸

  推荐人:李征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译有《金阁寺》(三岛由纪夫著,合译)、《青年》(森鸥外著)、《后天的人》(诹访哲史著)等,另撰有《火车上的三四郎》等论文多篇。

  郭洁敏   

  推荐作家:井伏鳟二

  书目:《黑雨》

  生于1898年的井伏鳟二,本名满寿二,广岛县人。1920年进入早稻田大学法文专业,因同窗好友青木南八早逝,深受刺激,于1922年退学。为纪念这位挚友,他写了小说 《鲤鱼》 (1926),继而创作《山椒鱼》(1929)等作品,开始了创作生涯。他早年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曾为新兴艺术派成员之一,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充满遐想。后来,他创作的《约翰万次郎漂流记》(1937,获直木文学奖)和《多甚古村》(1939)等则是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显示出现实主义倾向。战后,他的创作日益走向成熟,发表了《今日停诊》(1949)、《遥拜队长》(1950)、《黑雨》(1965)等代表作。1960年他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66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勋章。

  作品选载:

  八月六日的早晨,在西校场上有一对见习士官听完指挥官的训话后,正要脱掉上衣做体操,突然天空闪过一道强光。这时在队列最末尾的一个正靠着一棵繁茂的大树站着的见习士官说他亲眼看到广岛城楼被气浪刮起来向东南方向飞出去好远。就在那一瞬间,他的眼睛什么也看不清了。但据他说,五层楼高的城楼在空中保持原状被刮出四五十米远,这确实是他亲眼看见的。

  据后来到现场看过的人说,城楼飞出四五十米远掉在河堤上摔得稀巴烂,变成一堆泥土和瓦砾。爆炸所产生的风压似乎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种比地球引力还强得多的力量能把起码有几千吨重的城楼平地拔起原封不动地抛出去几十米远。

  专家点评:

  日灾难作品罕见人定胜天的乐观

  长篇小说《黑雨》描写的是一幕极为特殊的景观——1945年日本广岛遭受美军核武器轰炸。主人公及其同时代人对那种极为陌生的巨大威胁,无以名之,只能借助日常生活经验称之为“黑雨”。尽管他后来才从报纸广播中了解到,所谓“黑雨”其实是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尘埃与水汽凝结后形成的放射性雨滴。

  原子弹爆炸让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到极点。在核辐射下,很多受害者头发脱落,皮肤溃烂,变得面目全非。为了区分,只能用墨汁在受伤者的皮肤上或仅剩的一丝布条上写下姓名。

  比起人所遭受的灾难,动物也同样不能幸免。书中描写一个小花猫,在原子弹爆炸后,一直缠着人,走到哪里跟到哪里。还有那匹烧伤了的马,临死前还眷恋着身边那个穿着长筒靴的主人。最为让人伤感的是那个鸽子,一只白色的鸽子。它右眼瞎了,右肩上的羽毛也烧焦了。主人公当时因为饥饿难捱,就想,干脆把这家伙蘸上酱油烤烤吃算了,但最后还是把它抛向天空,让它飞走了。“鸽子熟练地拍打着翅膀,几乎碰到荷花叶子上,向左,再向左,划了个水平的抛物线飞走了。可飞着飞着,却一头栽进了藕田里。”寥寥数笔,写尽人间哀情。

  (李征)  

  《黑雨》选取“核爆后遗症”的角度,揭示了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带来的持久危害。根据这一小说拍摄的影片,1989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它以黑白摄影为基调,更增添了原子弹爆炸灾难的纪实性和真实感。

  日本与美国都盛产灾难片,但美国灾难片大多洋溢着一种乐观情绪,一般都以人类战胜了自然灾害和宇宙威胁作为结尾,而日本的灾难片则将灾难作为不可抗拒的现象,很少有人定胜天的乐观。     

  (郭洁敏)

  村上春树

  阪神地震

  推荐人:林少华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因译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而为广大读者熟悉。

  推荐作家:村上春树

  书目:《神的孩子全跳舞》  

  深受城市小资追捧的“文艺教父”村上春树,其小说或随笔都是独成一派的调调。这位玩腔调和笔触的作者,在1995年神户、大阪地震后,也以灾难为创作背景,描写了经历巨大考验的人们对自己以往人生的重新认识。以《神的孩子全跳舞》为代表,这部作品被评为村上的转折期之作。但当时并不在国内的村上,未能亲身感受到灾害的恐惧,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也没有惯常灾难文学渲染的情绪和详细的场景描写。即使在描写灾难的时候,他也是一如既往的冷静和抽离。

  3月15日早上8点,在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之后的4天,林少华在其微博上发文:“受网友之托,致电村上事务所询问村上情况。昨天对方告知,村上夫妇上周五地震发生时不在东京,已去国外,平安无事。”这一次,村上又出离了现场。

  作品选载:

  地震发生时,淳平正在西班牙为一家航空公司的内部刊物去巴塞罗那采访。傍晚回宾馆打开电视看新闻,出现了房倒楼塌的市区和腾空而起的浓烟,简直同空袭后的景象无异。播音员说西班牙语,淳平一时判断不出是哪里的城市,不过怎么看都是神户。几幕有印象的场景扑入眼帘,芦屋一带的高速公路塌落下来。

  “你是神户一带出生的吧?”同行的摄影师说。“是的。”但是他没往老家打电话。同父母之间的隔阂实在太深,已见不到言归于好的可能性。淳平乘飞机返回东京,继续往日的生活。电视不开,报纸也不细看。有人提起地震,他就缄口不语。大学毕业以来他甚至一步也不曾踏入故乡那座城市。尽管如此,电视上推出的废墟还是让他内心深处的伤痕活生生地呈露出来了。那场巨大而致命的灾难仿佛使他的生活发生了静静的、然而是来自脚下的变化。淳平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没有根啊,他想,同哪里也连不到一起。

  专家点评:

  出离了地震现场的村上春树

  村上虽然生于京都,但出生不久就迁到神户附近的西宫市,就读的高中就在神户市区,可以说在神户长大的。地震发生时,他从美国东部的塔夫兹大学打电话给住在神户的父母,得知父母平安无事,但房子被毁,遂安排父母住进京都附近的一座公寓楼。3月间利用学校春假回国两个星期,并未回神户看看。回国后的9月他倒是为地震后的故乡做了一件善事——为募捐在神户市和芦屋川市图书馆举行自家作品朗读会。会上他说:“我虽然不擅长在人前讲话,但毕竟是普通人,只是因为一没有演技二不会讲话而不太出头露面罢了。被人拍照我是不愿意的,倒也不是说一拍照就暴跳如雷或咬掉小拇指什么的。”

  4年后他创作“地震之后”系列短篇时——2000年加入新写的《蜂蜜饼》以《神的孩子全跳舞》为书名结集出版——态度变得异常冷静,很难看出作品与地震有直接关系,甚至地震这两个字都很少出现。时间固然设定为地震实际发生的1995年2月,但故事舞台都不在神户,如实描写地震的场景几乎无从觅得。 

  尽管村上表现出近乎局外人的冷静,但细读之下,还是可以看出隐约流经其中的主题:只有爱才能使遭受重创的心获得再生,才能使人走出地震心理阴影——《泰国之旅》中,持续恨一个男人30年之久、恨他在地震中“痛苦不堪地死去”的女主人公,因泰国导游兼出租车司机的好心关照而吐露了不曾向任何人公开的秘密;《蜂蜜饼》中,主人公为保护被电视上的地震场面吓得发抖的小女孩决心同一个离婚的女性即小女孩的母亲结婚;《青蛙君救东京》中,一个从不为人看重的普通银行职员为拯救东京15万人而不惜拼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