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表:牙角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7:39:37
 [物品器具]    牙角雕相关文章:  
不知道什么雕(待编)核雕有人发过没?   
 牙角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象牙、犀牛角的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伦美奂,充满艺术魅力。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牙角雕发端于史前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商周时代牙骨雕日渐繁荣,典型作品—商象牙雕夔鋬杯。到唐宋时期,从出土的牙角雕制品的雕制技巧和工艺看,此时的牙角雕已日臻成熟。明代牙角雕越来越流行,雕刻风格简洁圆润。典型作品—明象牙雕人像、明象牙雕岁寒三友笔筒、明犀角雕仙人乘槎 。   
牙角雕,顾名思义,即为各种角兽牙、兽角制作的雕刻品,然而在收藏界,其含义则主要是指象牙、犀角的雕刻品。一般的牛角、羊角雕刻材料,其来源历来丰富,俯拾即是。因此,用牛角、羊角制作的雕刻品,不受人重视,价格低廉,在收藏人士眼中是属于不上档次的东西。犀牛角来源稀少,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十分珍贵。“物以稀为贵”,犀角雕刻品的数量虽不多,却成为兽角雕刻品中受人器重的佼佼者。兽牙的体积一般都很小,难以用来雕刻表现多种题材内容。只有象牙材料较大,加上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极具艺术魅力。于是象牙和犀角的雕刻品就成为人们十分喜爱并且竞相收藏的对象,成了收藏界中一个高贵而又稀有的品种。中国的收藏品历来以字画、陶瓷、青铜器、玉器为大宗,近几年,邮票、磁卡、纪念币之类也热门过一阵子,而牙角雕刻品则很少热火。现在有关介绍字画、陶瓷、玉器、钱币等品类的收藏鉴赏知识的专著、图册和书刊等,已有很多,惟独介绍象牙犀角雕刻品收藏之类的书刊很少,与热闹的字画、陶瓷。钱币等器物的收藏相比,牙角雕的收藏依然可以说是“冷门”。中国的牙角雕虽然起源甚早,然而受牙角材料来源的限制,牙角雕刻品的数量远远不如字画、陶瓷、钱币等那样多,加之制作精美的牙角雕珍品历来为帝王贵族和有权势的达官显宦所垄断,被收藏在深宫秘室,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见到。尤其是犀角雕,仅仅在明清时代有过一时的繁荣,这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犹如昙花一现。今天,除了流散在海外的部分,国内各地博物馆中收藏的犀角雕总数亦不多,而在博物馆中陈列展出的犀角雕更是凤毛麟角。这对于当今不少喜爱牙角雕的收藏者来说,带来了诸多不便,无以了解犀角雕,不知道犀角是怎么一回事。不光是现在有很多人不知道犀角,就是在古代,不识犀角和犀牛的也大有人在,闹出不少笑话来。譬如,唐代就已出现了一些关于犀牛的奇谈怪论,有所谓的“却尘犀”、“避水犀”、“夜明犀”、“避寒犀”等等,把犀角说得光怪陆离,神乎其神。在唐代工艺品中出现的犀牛形象,也经常被描绘得走样,或把犀牛的体型刻画得不伦不类,或把犀牛的额角给移到头顶上去。宋、元、明、清时代,不知道犀牛的人也很多,宋代名流沈括、范缜之辈,亦不识犀牛,或以为是“天禄”,或以为是水牛与蛟龙的混血儿(见《梦溪笔谈》、《东斋纪事》),让现代人看了发笑。明代权威性百科全书――《三才图会》中,把犀牛绘成一只头脑后生独角的黄牛,这显然是望文生意,有鉴于此,清康熙朝在清廷任职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根据外国文献编成的《坤舆图说》中,画出了印度独角犀的图像,却另给它起了一个“鼻角兽”怪名字,中国人无法把想象中所认为的犀牛与这种形象对上号。凡此种种都表明,人们对犀牛的陌生由来已久。今天,要收藏牙角雕,必须先要了解牙角雕的价值,要懂得怎样来判断其价值的高低,如何来欣赏牙角雕,如何鉴别其真伪,以及如何保养等等。为此,笔者编写此书,旨在对牙角雕的源流、发展、工艺特点、真伪鉴别、投资的价值,以及收藏的保养和欣赏等方面,作以客观的评述和介绍,使之对收藏者的投资有所裨益。历史的车轮已到了21世纪门槛,在跨入新世纪之际,收藏已作为人们的一种高雅的消遣和文化娱乐活动,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仅上海一地各行各业的各种业余收藏爱好者已达70万以上,并且其收藏的品种和门类也在不断扩大,包括牙角雕在内的一些过去十分难得一见的高贵工艺美术品,现在也有人敢于问津。以往历史上达官贵人、殷商显富垄断牙角雕收藏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长期被封尘于深宫秘阁的牙角雕刻品,今天正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广大收藏者队伍中,走到普通的平民百姓面前。1000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以一种犀角角顶有一缕细细白丝通往角根的特点,来比喻相隔千里的情人心心相印的情思,留下了千古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天,我借以此句奉献给广大的读者朋友,但愿能通过这本小册子而对牙角雕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在投资收藏中有所收获,并能你我之间彼此沟通。让我们在一起去探索牙角雕的奥秘中,领略前人的艺术风采和魅力,在收藏世界里,尽情邀游,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牙角雕的起源和发展     
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牙角雕发端于史前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商周时代牙骨雕日渐繁荣,典型作品——商象牙雕夔鋬杯。到唐宋时期,从出土的牙角雕制品的雕制技巧和工艺看,此时的牙角雕已日臻成熟。明代牙角雕越来越流行,雕刻风格简洁圆润。典型作品——明象牙雕人像、明象牙雕岁寒三友笔筒、明犀角雕仙人乘槎 。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华起来,西方文化逐渐被引入中国,人们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逐渐增强,加之宫廷和官府对牙角雕制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使这一时期的牙角雕出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涌现出大批的能工巧匠,许多格调高雅、精美绝伦的牙角雕作品问世。犀角雕受原料来源的限制,只在清代尤其是雍正乾隆两代出现过昙花一现的繁荣。近现代牙角资源更加匮乏,随着保护野生动物力度的加大,有的国家已禁止牙角雕的拍卖,我国也关闭了这类企业。牙角雕将称为更加珍稀的收藏品,升值潜力巨大。 牙角雕的收藏保养  
牙角雕是有机类物质,比较娇气。除要防止冲击、摔碰、挤压、火烧、水浸、酸碱等剧烈侵害外,对温度、湿度、光照、环境整洁都很敏感。温度不稳定会发生热胀冷缩,易引起变形、龟裂、掉片,湿度不稳定会产生失水吸水,引起胀缩。牙角器物喜欢偏潮湿的环境,干燥易发生干裂,但太潮湿易发生霉变。一般要求温度在15-25°c,湿度在 55%-65%之间。牙角在光的作用下易发生化学变化,变色、变脆,尤其是紫外线破坏性最大,会使牙角分解损坏,红外线、可见光会引起温度急剧升高。所以牙角雕应避光收藏。如果保养不当,牙角器物表面出现霉斑,要及时清除。一般可用柠檬酸或弱草酸的稀溶液(蒸馏水)清洗,然后再用稀氨水中和残留的稀酸,最后用蒸馏水冲净,用洁净的干布轻轻擦干,置于阴凉处慢慢干燥,切忌用加热、日晒的方法快速干燥。灰尘、污物容易使牙角老化变质,应经常拂拭保持清洁。不能拂去的污迹可用肥皂水清洗,但不能浸泡,并应尽快擦干。有龟裂的牙角器物不能水洗,可用含1%酒精肥皂的白酒精或三氯乙烷溶液涂于表面来干洗,待溶液挥发后,用溶剂擦除附着表面的微量肥皂,并重新打蜡抛光。发黄的牙雕不宜水洗,也不能漂白。染色的牙角雕器物最好用干洗。 
牙角雕的鉴别与评价  
 牙角雕制品多种多样。有山水、人物、菩萨、神话、仿生物、仿古器,也有文房用具、实用器物等。市面上能见到的牙角雕却很少。要收藏牙角雕首先要会识别它。就牙料来说,第一,非洲象牙好于亚洲象牙。
第二,牙尖部位好于牙管,牙根最差。
第三,越新越好。另一方面,牙角雕不光要看牙质,更要看雕工。所谓鉴定,一要辨真伪,次要断代,最好能判明作者。 辨真伪是因为市场上有很多用野猪牙、海象牙、一角鲸牙乃至兽骨、人造象牙等冒充象牙,用牦牛角冒充犀角,用许多造旧手法伪造古董。象牙质地细腻,表面光泽柔和,色白或淡黄,平剖有平行的直线条纹,截断面有交叉人字或网状线纹,称为牙纹。犀角有黑褐、深棕、嫩黄色之分,纹理较粗,平剖可见一丝丝的条丝状纹,截断面有如鱼子般的极小的颗粒,称为粟纹。其他假冒品一般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重量也不一样。人造象牙很象象牙,但纹路过于规则。故意造旧品只能“旧”在表面。通过这些外观特点基本可以辨别材质的真伪。做工方面,假冒品工艺一般是粗糙的。另外,用物理方法测定密度、折射率,化学方法测定组成等,是更科学更准确的方法。  牙角雕的技法   1. 镂空透雕  镂空透雕是工艺美术中常用的技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神入化的镂空透雕象牙套球,它是中国特有的国粹。1915年,在规模盛大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 上,中国的一件二十六层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赢得特等金奖。这种套球是由大小不同的数层同心空心球连续套成,各层之间又相互独立,每一层球体都可以自由转动,每层球的表面又镂刻有浮雕花纹,真是玲珑剔透、精美绝伦。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这一绝技曾一度失传,清乾隆年间又被重新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到解放后,最多可镂雕48-50层。
 2. 劈丝编织 劈丝编织是利用象牙天生的细致纹理和韧性好的特点,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象牙劈分成宽窄薄厚均匀的很细的薄片,称“牙丝”,用这些牙丝精工编织成牙席、宫扇、花篮、灯罩等器物,再经一定的艺术加工,便成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品。因为象牙的劈丝和编织须温润的环境,所以劈丝编织成为广东派牙雕的独特技艺。
 3.微型雕刻 与气魄宏大壮观景物不同,微雕的魅力在于在分毫之间创造出如诗似画的大千世界,轻巧精细,玲珑剔透。它形虽小,但内涵和境界却不小,同样可以展示大手笔、大气魄。樊星海先生将528.7×24.8厘米的宋代长卷《清明上河图》雕刻在13.4×0.62厘米的象牙片上,透过放大镜可见人物神态各异,树木、房舍错落有致,车、船、驴、马栩栩如生,再现了原图的风采和神韵。现代微雕可以借助于显微镜,而此前的微雕全凭手感创作,真令人拍案叫绝。
 4.镶嵌和茜色 镶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雕刻好的牙壁上镶嵌其他色彩艳丽的其他物质,另一种是将牙片和其他如宝石、彩石等色泽鲜艳的物质一道镶嵌在设计好的图案上。染色是为了改善单调的色彩和遮蔽牙、角自身的色彩缺陷。镶嵌和茜色这两种方法进一步增强了牙雕制品的装饰效果,使之更加亮丽多姿、异彩纷呈。 
象牙艺术品的真伪鉴定 对于象牙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观察象牙本身的颜色和断裂纹。象牙雕刻艺术品的表皮都会老化。年代久了,表面就开始泛黄,再由淡黄逐渐变成姜黄、深黄,直至浅棕色。并且,同一件象牙器上,颜色还往往深浅不一。伴随着色泽的变化,有的器物表面,还会出现一根根短头发丝样的浅纹,我们称之为“雀丝”。牙器的 年份愈久,雀丝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长,进而就会表现出裂纹。作伪者做旧的象牙器物,表皮有色却无光,无包浆,雀丝的裂痕亦不自然,嗅之,有一种烟呛味。  二、从雕刻品的艺术风格来判别。如清初雕刻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简练,有明代牙雕的遗风。由于深浅刀法并用,圆浑而挺拔,衣着线条下垂而坦然,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近代仿制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繁复,立体感不强,刀法也软弱。  三、注意旧料新雕。所谓“旧料新雕”,就是用旧的牙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旧的牙器有损坏,取其一部分改头换面,用来充当古代的牙雕制品。对此,我们可以从材质、工艺两个方面做出鉴定。  四、款识辨析。关于款识辨析,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伪方式,还应该警惕以假冒真,尤其是对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硕,他的书刻不仅清新秀丽,且气势连贯,像是一气呵成。目前,于硕的作品也有仿冒的,仿冒品的微刻,字形欹斜,运刀偏直,笔画粗细一致,与真迹有很大区别。
象牙雕常见的作伪方法  我们在市场上,常常会看到一些故意做旧的象牙雕刻品,其材料本身是象牙,但是新象牙,为了冒充旧牙雕,作伪者通过各种手段,使新象牙牙色变得旧黄,以期假冒古董而获取厚利。常用的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将新象牙沉浸在浓茶水中加热,或置于咖啡汁中浸泡数周或数月之久。  二、将象牙制品浸泡在松节油中,在阳光下曝晒三四天。
  三、将新象牙放在烘炉和冷冻柜里交互烘烤和冻结,使之热胀冷缩过度而产生裂痕,冒充古旧象牙的自然裂缝。
  四、置于烟中熏烤,使新象牙的颜色与旧象牙的相似。经烟熏后,某些易挥发的类似焦油一样的物质便均匀地粘附在新象牙的表面。但用这种方法作伪,其色泽可以被沾有汽油或酒精等有机溶剂的布擦掉,假色擦去后,依然保持着新象牙原来的自然色泽。有时,用低劣手法作伪的颜色,还可以被温水和肥皂水洗去。民国时期,曾流行用染料来染色,以达到做旧的目的。被染色的象牙,整体颜色都均匀一致,然而随着年代而自然变旧的象牙颜色,其最暴露于外的部分,显得更暗一些。
  所以,在鉴别牙色时,我们可以察看一片牙的底部或内部,观其色泽老化的变化程度与表面是否一致。经人工染色做旧的象牙,一般在处理过程中无法将器表和内部深处的色泽做成两样,而自然老旧变色的象牙却有此方面的差异,这就为我们鉴别象牙到底是自然泛黄还是人工做出来的,提供了一个标识。
  鬼斧神工的象牙球  
 
 
  因商贸的需求,民间艺人仿自石雕,创造了镂空雕花、专门用作观赏的象牙球。这种象牙球交错重叠,玲珑精致,表面刻镂着各式浮雕花纹。球体从外到里,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外观看来只是一个球体,但层内有层。其中的每个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具同一圆心。并且象牙球里外每一套球均雕镂着精美繁复的纹饰,有百花、龙凤及山水人物等数种。球与球之司相互连接,雕刻外层球体表面较易,但刻镂内层许多球体时,因施工空间的限制,很难,所以象牙球工艺会让人感到技巧的奇特和玄妙,这种球被称为“鬼工球”。到清乾隆时期,有了更大发展。起初广州牙雕艺人借鉴石狮口中含珠的镂雕形式,经过细心的设计与钻研,并加以大胆的想像和巧妙的手艺,用象牙材料创作了球内套球的新花色。象牙球从开始的1层,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到14层,再到清末已达到25或28层,目前最多能刻至42层,确是我国象牙雕刻中的一种特殊技艺。象牙微雕与“南于北吴”    象牙微雕艺术在中国由来已久,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当时已有高不盈寸的立体微雕。从清代起象牙微型雕刻开始多见,并涌现出许多微雕名家,其中以被收藏界称为“南于北吴”的于硕和吴南愚最著名。江南著名象牙微雕家于硕,擅长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入刀有力,意在刀先,轻重缓急,随心所欲,运刀如运笔,得心应手,字字意气连贯,流畅自然,其功力之深令人瞠目结舌。与于硕齐名的另一位微雕家是吴南愚,后人评他“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近年来,象牙微刻作品的市场价格走势也逐渐上升,收藏象牙微型雕刻作品已成为一些精明的投资者的目标。  宫廷象牙清玩   黄振效 渔家乐  明代
 李爵禄刻的小方盒  
陈祖璋等人刻的“月曼清游册”    从康熙时起,被征到清宫造办处的牙雕工匠就不断地创作制造着。这些身怀绝技的匠师,有的来自广东,有的来自江苏。当然,他们能做到让皇帝真正满意并不容易。因为在清中前期时,皇帝认为苏、宁、杭、嘉、粤等地的牙雕都有“外造之气”,粗糙又笨俗,不符合宫廷的口味。皇帝的艺术标准范畴是既要雅秀,又要精巧。这样,这些工匠在遵照皇室的要求制作时,就得精心构图,避免广东牙刻繁复堆砌、刀锋毕现的缺陷。他们在牙雕中糅进画风和竹刻技巧,使作品较之北方浑朴简练的风格,则显得雍容精细;较之南派的繁复堆砌的雕刻工法,又显得清秀典雅、细致简洁。有些工匠因为设计、雕刻都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格外恩准,在作品上刻上他自己的款识。如黄振效刻的“渔家乐”笔筒和“云龙纹火链套”,李爵禄刻的小方盒,陈祖璋等人刻的“月曼清游册”等。这些作品以娴熟的刀法、精细的雕琢,赋予作品以挺秀清新的姿彩,显示出种种自然清逸的雅韵和技师们敏智的才干。  
牙角雕欣赏。  犀角雕蟠螭杯 
犀角雕蟠螭杯 清 高14厘米  杯身雕刻云纹,蟠螭为鋬,伏于杯口之上,肢体健壮,包浆润泽,为高浮雕,浮雕风格浓郁。 犀角雕布袋和尚   犀角雕布袋和尚 明 高6厘米    此佛像以明黄色犀角圆雕而成。作者巧用角尖棕褐色部分雕头脸,配以紫檀木莲台,色调上冷暖成趣,突出了袈裟服饰,增强了整体质感,刀笔圆浑,笔势舒畅。选布袋和尚抱膝小憩造型,突出了笑和尚的诙谐,强调了弥勒佛的敦厚,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是犀角雕中的极致之作。 牙雕钓鱼仕女   牙雕钓鱼仕女 清 17×5厘米    仕女神态逼真,服饰雕琢细腻,刻画传神,作品将人物的举止和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牙雕海水云龙火镰套  长8cm,宽7.2cm,厚4.1cm    火镰套盒荷包状,由盖、盒两部分组成。盖、盒口边缘呈覆钟式,刻双线垂如意及蟠夔纹。全器采用浮雕技法,两面共凸刻大小行龙20条,其中大龙13条,小龙7条,火珠7颗。器物满布苍龙纹饰,只在龙足边露出飞溅的浪花纹。盒两侧分刻楷书“乾隆壬戌”(1742年)、“振效恭制”款。盖顶与盒底各有一长方形小孔,由一条苏绣明黄缎带穿连,带上饰有雕成莲叶形的珊瑚连珠坠。缎带连接盒内软囊,囊上用细米珍珠穿成“寿”字,共用珠164粒。软囊内盛有镂空錾夔龙纹金火镰一把,玛瑙火石数块,火引一小叠。火镰工精纹美,小巧玲珑。    这种雕刻精细的火镰套盒在紫禁城内也不多见。此件云龙纹火镰盒是皇帝的御用之物,由清宫造办处制作,是留有制作者黄振效名款的一件珍品。 
象牙雕 人物刻板  
高8,宽1.3,厚1厘米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txt.com/r5188532_u27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