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欧洲能源专员冈瑟·厄廷格将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灾难形容为“现代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2:01
欧洲能源专员冈瑟·厄廷格将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灾难形容为“现代启示录”
日本福岛核事故已进入第6天,此次核泄漏危机在过去的5天里逐步升级,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欧洲能源专员冈瑟·厄廷格将这次由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灾难形容为“现代启示录”。在对过去5天发生的事情进行梳理时,我们发现日本当局在此次事故中应对失当、表现乏力,其中教训值得各国政府和核电行业吸取。

在分析这次核事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简单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核泄漏防护原理。日本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的所有10座核反应堆在1971-1988年间建成运行,均属沸水型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BWR)。其工作原理是核燃料棒在反应堆堆芯发生可控的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传递给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水,这些水被加热后产生蒸汽,直接推动蒸汽涡轮发电机产生电能。
这个回路里的水,在反应堆运转后是沸腾的,蒸汽通过涡轮发电机后需要进入一个冷凝器,冷凝器引入海水进行冷却,蒸汽冷却后重新变成液态水流回反应堆压力容器。
为什么停堆后冷却那么重要
在这次地震发生后,日本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的反应堆都已自动“停堆”,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核泄漏?这是因为在核电术语里“停堆”,只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向反应堆芯插入控制棒,停止链式反应,但是核燃料棒里的反射性元素自衰变仍然产生大量热量。这样就必须保持冷却水循环,以保证核燃料棒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出现包裹金属熔解破损,导致严重核泄漏。
    沸水型反应堆运行过程示意图,图中蓝色部分即为冷却水循环,最左边的部分即为进行链式反应的炉心。(点击可看大图)

众所周知,核燃料在发生链式反应时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物质,如碘131、铯137。为了避免这些放射性物质泄漏,核电站设置了多层防护。
第一层防护:核燃料棒外壳
福岛核电站有三层防护,第一层就是核燃料棒的外壳——锆合金,这层锆合金包裹可以避免核燃料棒里的放射性物质与冷却水接触,可以承受1200度的高温。很多根核燃料棒、控制棒(用途是吸收中子,控制链式反应的程度)及相关机构就组成了反应堆堆芯装置。
第二层防护:反应堆压力容器
第二层防护是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堆芯就是放置在这个压力容器里。反应堆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蒸汽压力,所以反应堆压力容器由高强度合金钢制成。其防护作用是,在核燃料棒的锆合金外壳出现破损的时候,保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大规模泄漏。
第三层防护:混凝土安全壳
第三层防护是混凝土安全壳,福岛核电站的安全壳由约1米厚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和约6毫米厚的内衬钢板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爆炸或破损后,大量放射性物质、放射性废水不会泄漏到外界去。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是没有安全壳的,反应堆爆炸轻易将并不坚固的厂房炸开,导致大量反射性尘埃直接进入外界大气。
其它需要认识的附属结构
1、压力抑制水池,它与混凝土安全壳连通,用于控制混凝土安全壳内的内部压力和装盛冷却水。2、混凝土安全壳的钢制顶盖,在更换核燃料棒时需要打开。3、乏燃料棒(使用过的核燃料棒)冷却水池,乏燃料棒在刚从反应堆取出时仍具有非常高的温度,需要放在水池里冷却,再运出核电站。4、操作厂房,位于核电站厂房的最高一层,装有吊车等设备,装卸核燃料棒等操作在此进行。
    核燃料棒的外壳——锆合金。锆合金能够避免核燃料棒与冷却水直接接触,能承受1200度的高温。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没有混凝土安全壳,反应堆爆炸后轻易将并不坚固的厂房炸开,导致大量反射性尘埃直接进入外界大气。
附: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结构图


3月11日
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部海底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3号机组和第二核电站的全部4个机组均成功实现“停堆”;事发时,第一核电站另外的4、5、6号机组处于定期检修状态。在停堆后,核燃料棒仍然放出大量自衰变热量,需要继续进行冷却,直至实现“冷温停止”的稳定状态,所以在“停堆”后核电站的应急柴油发电机启动以维持冷却水循环。但不幸的是,在一个小时后,海啸带来的洪水淹没了柴油发电机,导致水泵缺乏电力供应,第一核电站的1、2号机组和第二核电站的1、2、4号机组丧失冷却功能。
这一故障,导致反应堆压力容器内水温、压力上升,混凝土安全壳内蒸汽压力上升。晚上19时许,日本首相菅直人发布“核能紧急事态宣言”,疏散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中心半径3公里之内的居民,同时要求3公里至10公里的居民不要外出。
3月12日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从凌晨起释放蒸汽,避免安全壳因压力过大损坏。这一措施导致了微量核泄漏,上午10时测得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核辐射浓度是7时40分的73倍。菅直人下令,12日凌晨5点44分起,建议居民疏散范围从第一核电站半径3公里以内扩大至10公里。
由于温度过高,1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冷却水蒸发速度加快,出现水位下降情况,核燃料棒上部部段露出水面处于干烧状态。下午13时许,1号机组附近探测到放射性元素铯137,这表明核燃料棒的锆合金外壳已开始熔毁,“堆芯熔化”险情首次出现。16时许,1号机组厂房发生氢气爆炸,这是锆合金在高温下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这些氢气泄漏至最上层的操作厂房发生爆炸,整个操作厂房的外壁、顶部被炸飞。在爆炸发生后,核电站厂区内辐射剂量一度升至1.015毫西弗/小时,到18时才下降至0.0705毫西弗/小时。幸运的是,这次爆炸并未损坏混凝土安全壳。晚上22时许,抢修当局开始向1号反应堆注入海水实施冷却。
3月13日
13日凌晨5时许,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丧失冷却功能,随后抢修当局进行灌注冷却水和释放蒸汽作业,核电站厂区辐射剂量一度升至1.2042毫西弗/小时。但由于未知原因,3号机组后来处于无法注水的状态,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水位下降后,也出现核燃料棒干烧、锆合金外壳破损的情况。
13日下午,抢修当局开始向3号机组注入海水,并继续释放安全壳内的蒸汽。下午14时许,第一核电站厂区出现1.5575毫西弗/小时的辐射剂量,之后有所下降。
3月14日
14日上午11时许,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也发生氢气爆炸,上层操作厂房外壁出现破洞,爆炸导致了11人受伤。反应堆压力容器、混凝土安全壳没有受损。
下午16时许,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紧急事态”,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水位急速下降。据称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是,注入海水的水泵因燃料耗尽停止工作。这一疏忽一度导致全长约4米的核燃料棒全部露出水面,处于严重的干烧状态,核燃料棒锆合金外壳发生烧熔破损。
3月15日
15日6时10分,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爆炸,压力抑制池出现破损。由于压力抑制池与混凝土安全壳是连通的,所以此次爆炸导致了安全壳内部放射性气体大量泄漏。8时31分,第一核电站正门测得的辐射剂量为8.217毫西弗/小时,为普通人每年可被辐射剂量上限的8倍;10时22分,3号机组附近测得400毫西弗/小时的辐射剂量,人在附近停留2小时即会出现呕吐等辐射病症状,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核泄漏。
另外在上午9时40分,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氢气爆炸并起火,上层操作厂房出现两个边长8米的四方形的空洞。发生氢气爆炸的原因是,乏燃料棒冷却水池由于缺乏冷却,高温导致乏燃料棒的锆合金外壳与水作用产生氢气。这一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乏燃料棒冷却水池缺乏坚固屏蔽,一旦乏燃料棒的锆合金外壳损毁,大量放射性物质将直接进入外界大气。 15日下午,日本政府将第一核电站疏散隐蔽半径扩大至30公里。晚上抢修当局曾试图向4号机组厂房的乏燃料棒冷却池注水,但未能成功。
3月16日
16日7时许,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厂房再次发生火灾,火焰从15日爆炸形成的破洞喷出。9时许,东京电力公司表示,4号机组厂房冷却池里存放的乏燃料棒可能再次达到临界,研究用直升机向其撒放硼酸。10时许,第一核电站附近升起白烟,因为现场辐射剂量太高,抢修人员未能靠近查明情况。11时许,日本首先菅直人表示,3号机组的混凝土安全壳可能已经破损。东京电力公司则表示,可能是因为3号机组的乏燃料棒冷却池过热产生蒸汽。
下午,日本自卫队直升机曾试图向3号机组厂房喷洒冷却水,但因为辐射剂量过高放弃。日本文部科学省则宣布,在距离第一核电站21公里处测得的辐射剂量为0.33毫西弗/小时,为正常值的6600倍,这是在人员疏散半径外测得的最高值。
3月17日
17日上午9时许,日本自卫队两架CH-47大型直升机在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厂房上空实施注水冷却作业。但注水作业后,核电站厂区的辐射剂量没有变化,约为3.7毫西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