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吃什么怎么养:[社论]国之命在人心,也在信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46:00
 

[社论]国之命在人心,也在信心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2522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3-15
作者:南都社论 原创    http://gcontent.oeeee.com/1/d9/1d94108e907bb831/Blog/7ce/a7b8cc.html 摘要:昨日,2011年的全国“两会”如期闭幕,作为每年“两会”最后一天的保留节目,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照例举世瞩目。围观者的心情注定迥异,但无论是期待,还是习惯,这其实已然成为令人期待的一道独特的中国政治景观。

    昨日,2011年的全国“两会”如期闭幕,作为每年“两会”最后一天的保留节目,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照例举世瞩目。围观者的心情注定迥异,但无论是期待,还是习惯,这其实已然成为令人期待的一道独特的中国政治景观。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温总理所谈问题几乎涉及到了能够涉及的方面。    作为总理答记者问这种一年一度的短兵交接,这本身就是一个施政承诺与政治宣示的特别场合,更多被展示出来的是一种为政姿态。任何蛛丝马迹、字斟句酌的表述,最希望能够给予国民的,其实是一种信心。正如温总理在本次记者会上所言,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而能让每一位普通国民都感受到这种如太阳般的信心,实非易事,功夫需要下在这几小时之外,具化到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实在努力。(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一年前的相同场合,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曾提到太阳,用诗化的修辞来强调“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一项国民感受——— 公平正义。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人类对于那些共通理想的追逐与向往。一个国家对公平正义价值的抬头正视,首先便是对现实中那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的冷静直面。总理与国民之间,在对目标与过程的认知上,不再有沟通上的问题,甚至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纠结。普通公民所忧心忡忡的腐败问题,同样是这个国家的总理眼中那个“最危险”的存在。下一步怎么走,或者早就应该怎么走,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其实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分歧。“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这样的问题需要提上议事日程,而且是在更具象的政府运作程序中踏实展开。

    改革,从用它来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命名开始,就不应该再被怀疑其历史正当性。没有亘古不变的事物可以被寄托笃定的信赖,惟有不断地改变本身。越是在改革遭遇瓶颈的关键时刻,就越需要反复强调这个可贵的常识。国家,抑或政党,改革都应当是它永恒不可忤逆的主题。温家宝总理已经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重申深化改革,这不仅是对民意的回应,也应当被民意所回应。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改革与民心之间,存在无法回避的客观联系,一直都相互影响和决定着彼此。这几乎是刚刚过去的几十年历史,所留给人们最宝贵的方法论。

    “国之命在人心”,只有靠不断深化的改革才能聚拢这份民意的期待。人心,尽管它可能无法简单地被量化显现,但当其作为一项施政目标被加粗单列时,迫切性已经几无争议。现实要比想象更加严峻,已经需要总理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地宣示和破题,其心切切,溢于言表。“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即使单从言说的角度与侧重去思量,也透着诚恳与冷静。当然,还应有些许欣慰,因为这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超脱生存逻辑来谈论更多层面问题的可能。顺民心、纾民怨,就是这样一类必须要马上考虑的问题,要有“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果敢与魄力,而且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将来时,要进入可以操作、可以被预期的进行时。

    当此大国再出发的历史时刻,需要“像一个战士”那样果敢与慨然的,是整个国家。只要让改革被作为顶层设计的动力源泉去信仰,民心就一定是可以期待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命中问题关键之后的梦想照进现实,只是言出必行的施政实践。当然需要有细节到位的制度设计,但这都不存在任何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必须要用不断深化的改革来聚拢民心,只有它才足以给国民注入一种更积极的念想。  

巩固扩大中国社会的政治共识

http://www.qstheory.cn/tbzt/qglh/plgd/mtgc/201103/t20110315_73209.htm 时间:2011年03月15日 10时24分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社评   

  温家宝总理昨天说,中国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他指出进行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有助于消除腐败。他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温总理的一席话让人们相信,中央对社会思想动向以及国家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十分清楚的。

  温总理还强调“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问题的不断积累也有目共睹。问题不可能在不触动的情况下自行解决,而任何调整都意味着一定压力,甚至风险,但是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

  中国这些年抓了不少贪官,但治理腐败的路还很长。社会对这一现象的意见还很大,很多相干或不相干的问题都被联系到这个问题上,腐败看上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紧张点之一。下决心从制度上限制并消除它,已经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让人民拥有批评并监督政府的权利,这是改革本身的题中之义,也是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已经制造的中国社会现实,认真对待这一新的执政环境,把来自民间的批评作为实现更好执政的资源而非负担,这同样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长期考验。

  温总理昨天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其实所有改革都意味着不适、难受,轻松的改革从来不存在。但中国应不断求变,对变革带来的难受和压力产生适应感,把应对某种风险变成中国的常态,这样社会的承受力就真正变强了,执政党也会越来越有弹性和活力。

  温总理昨天还强调,“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稳定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地进行。”这是值得全体中国人民倾听的一句话。中国要推进政改,但政改比任何改革都需要有耐心,需要社会大的共识。用温家宝的话说,政改“需要一个过程”。

  不知从何时起,“政治体制改革”成了一个敏感的词,或许今天到了将它“脱敏”的时候。据环球舆情调查中心4个月前的调查,78.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应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只有15.5%的受访者认为政改的目的是推行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大部分人认为政改的目的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以及解决中国的问题。在上周末进行的另一项调查中,84.2%的受访者支持“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的判断。中国从中央到民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它的方向,是有基本共识的。

  中国社会要努力巩固扩大围绕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坚决反对少数人以推动中国政改的名义,将西方价值观强行往中国社会里塞,从而制造社会的分裂,干扰政改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温家宝昨天还说到一个词:信心。他认为信心“就像太阳一样”。面对各种问题,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信心。不断有问题,不断用改革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中国的常态。我们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妄自菲薄,也不能因以往的成绩而认为可以任由问题积累,中国必须常改常新,这样我们就会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