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黍拼音:“东北大地震”会让“日本沉没”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59:05
“东北大地震”会让“日本沉没”吗?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

    11日所发生的日本东北9级大地震,不仅给还没有摆脱危机阴影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而且,给正在面临通胀风险的全球经济也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国际金融市场再次上演了2008年8月雷曼倒台时所出现的股价全线下跌,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回落,“流动性逃避”所引起的美元和日元大涨的恐慌格局。再加上福岛核电站放射物的泄漏事件更加让海内外投资者对日本经济的未来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增添了许多忧虑。那么,我们不仅要问:现在市场强烈的反应是否会持续很久?中国经济是否会受到严重的拖累?世界经济是否会因为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的发展放缓而再次陷入低迷的状态?以下,将从日本东北经济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核泄漏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力量以及全球资本流动的特征上来分析这场大地震对日本国内经济、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从而阐述短期影响是否会长期化的内在机理,以此提供一个判断市场是否过度反应的合理依据。
    首先,我认为今天东北大地震给内外经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问题。尽管这次深重的灾难给日本社会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但是,它对日本制造业、出口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冲击并不一定会超过1995年神户大地震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因为支撑今天日本制造业及其出口竞争力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京滨区域、阪神区域和九州区域。而目前重灾区的东北区域的经济表现则要排在日本国内中下游的位置(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日本东北区域加快了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很多著名厂商都在仙台内外区域建立了其生产和研发基地等)。1995年阪神重灾区生产能力的复苏只用了半年,经济的全面复苏只用了两年,远远好于市场当时悲观的预期。更何况经过了16年的变化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分散日本国内经济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如果没有进一步核污染问题的恶化,日本产业的复苏和企业生产能力的恢复不会花费太长的时间。
    但是,如果最坏的局面出现,即严重的核污染问题无法控制,从而导致日本不得不进行人口和产业大迁移的局面,那么,这种将花费巨大的财政成本的“结构调整”,可能会让日本社会出现恐慌性的震荡:不仅日本全域经济会大幅度的下挫,而且,日本民众抛售国债恐慌性的离场会让日本国债市场价格暴跌,由此引发厌恶“日本资产”的国内市场上其金融资产价格一路下跌的恐慌现象,日本政府也会被逼到没有能力再融资的“破产”地步。当然,我相信在核污染可能引起的“日本沉没”危机发生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G7主要国家乃至G20成员也会加入到援助的行列之中。否则,经济大国的“退出”所掀起的巨浪一定会严重威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节奏。
    第二,即使核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日本大地震短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无法回避。从实体经济层面上看,日本国内的生产线因直接破坏和电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面积的停产。于是,必然会出现暂时性的商品和产品的“短缺”现象。另外,日本政府大规模的救市资金投入不仅给已经债务累累的日本政府增加了财政负担,而且也会因为流动性的过剩和商品短缺的复合效应而导致灾难中常见的通胀高企现象。另外,从金融市场层面上看,大量向海外做“逃息交易”的机构资金因为危机中有强烈补充流动性的需求,故导致国内资金流入急剧增加,日元瞬间大幅升值,而投向日本短期国债、谋求“流动性保障”的资金也在短时间内变得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基本面恶化的担忧而离开股市的大量资金和海外“回归”的大量资金汇拢在一起,一下子就把日本国债的价格抛向了空中,今后日本国债价格大跌的风险因此会变得越来越大。但是,从中长期看,家园重建的机会给大批日本企业打开了投资的空间,很多企业因此也会在国内找到了难得的“商业感觉”,而危机给日本经济所遗留下来的就业压力也会得到慢慢的缓解,因此,今后可能出现的失业率下降和日本企业利润的回升反而有利于日本政府财政赤字的减少;而为了解决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核污染问题所不得不投入的大规模财政资金,因为缺乏生产力,所以只会不断恶化日本政府的偿债信用和日本经济的活力。
     第三,中国经济摆脱日本地震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迅速建立起有效的替代方式。从短期而言,日本东北地区提供给中国的半导体电子部件、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价值的中间品会影响到高端客户市场的产品生产。包括ipad2等高端品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由于东亚制造链长时间以来分工明确,短时间内来自韩国、欧洲等地的其他替代品还很难快速投入使用(众所周知,日本企业在对中贸易产品结构中,电子部件、特种钢材、塑料、有机化合物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所以,如果我们要缩短市场短缺现象,就要快速寻找替代的渠道来调整“信价比”。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因为日本经济的震荡产生了打压大宗商品价格的效果,这对缓解中国输入性通胀和货币政策的从紧压力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另外,从中长期来看,日本产品即使“缺位”对中国的影响可以通过内外“替代”得到缓解;不过一旦日本灾后经济复苏,仰仗大量避险资金的外流所带来的日元贬值的优势,就会使得日本企业对中出口的规模进一步增大。事实上,日本贸易振兴协会在东北大地震发生之前刚刚发布的中日贸易展望的报告中曾乐观的判断日本贸易顺差将创下历史的新高。还有我们要注意核污染对中国产业政策和世界能源市场带来的影响。前者可能会影响中国投资的取向和相应股市板块的表现,后者会影响中国所面临的输入性通胀的环境,即核电站的萎缩会增加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由此推高油价。
     最后,世界经济受到日本大地震的负面影响更多地可能来自于金融渠道。由于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国,而欧美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又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所以,日本的缺位会让外部市场判断中国的最终产品供应能力也受牵连,于是,世界最大制造基地的萎缩可能会短时间内打压大宗商品价格,甚至可能延长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源于日本的影响就会被韩国和欧洲制造商、乃至中国的成长性企业的崛起所冲销。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中长期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金融领域。短期内,关联保险公司股价的破位和后来可能发生的倒闭现象,会再次引起市场的恐慌。但是毕竟这一次保险市场的派生风险已经不再是2008年前金融创新滥用的那个时代,保险市场的震荡不会波及到所有的金融行业!另外,由于日本低息政策的长期化(如果日本经济受地震影响持续恶化)和财政赤字的持续膨胀(如果日本经济靠日本民主党化大代价投入而得到了挽救),日元流动性的泛滥和日元的日益贬值,会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像包括中国在内的这种相对高利息和本币升值压力存在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造成持续的通胀、资产泡沫和货币升值的压力。
    不管怎样,从日本的民族性和经济基础来看,日本经济不会轻易沉没,而市场今天的过度反应很多时候可能也是金融资本想在价格的变化中谋求暴利的表现,所以,决策部门和我们一般的消费者在出乎意料的重大事件面前,应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提高全社会摆脱非常事件所需要的危机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已经看到了日本国民所表现出来的忍耐精神和淡定的素质,这些“软实力”,尤其在面对特大危机冲击的关键时刻,甚至可以超过日本产业多年打造的“硬实力”,从而避免大难面前所可能出现的非常混乱的局面和由此引起的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