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荒搜神记电视剧演员:2010年各地环境治理典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0:00

济南全力破解城市发展与泉水保护难题  
一城灵气泉为魂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陈加宝
  虽然正值寒冬时节,济南市趵突泉边、黑虎泉畔却依旧游人如织,温润的气候使河边杨柳翠绿摇曳,到处散发着勃勃生机,更增添了泉水无以伦比的魅力。 济南素有“泉城”美誉,泉水是济南的灵魂与名片。在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用水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济南市如何破解城市发展和泉水保护的矛盾,实现“双赢”?  据了解,济南市准确定位城市发展战略,把保泉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泉水保护与开发。今年趵突泉实现7年持续喷涌,创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长喷涌纪录,并且水位一度达到30.01米,创45年以来水位历史新高。同时,72名泉也再次实现了全部复涌。
  全力破题抚平泉韵之殇
  济南全市范围内共有泉水645处,仅在古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泉水136处之多。家住北园大街的李庆松每天都骑自行车到黑虎泉边打水。“退休后我就喜欢到泉边坐一坐,看游人戏水,看清泉潺流,走时再打上几桶泉水回家泡茶,招呼客人。骑两小时的车,不为别的,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泉水的持续喷涌着实让李庆松欣慰不已。

 “泉是济南的命根,政府这几年来可是下了功夫,你再去修整后的大明湖、护城河看看,漂亮极了!”跟记者交谈时,64岁的李庆松透着一股自豪。
  记者了解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以及生活用水量加大,济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泉水停喷断流现象频繁出现。有关资料显示,自1976年至2003年28年间,每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现象,最长断流时间出现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长达926天。同时,人口、企业数量规模的扩大,垃圾产量和污水排放数量不断增大,泉水水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泉水遭遇停喷尴尬,城市发展潮流又不可阻挡。如何正确处理泉水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成为摆在济南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
  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把保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书记焉荣竹在济南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加大保泉力度。市长张建国也多次强调,要把节水保泉提高到关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泉水停喷断流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城市发展,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二是泉水补给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补给区水源涵养能力逐渐下降。”济南市园林局局长韩晓光告诉记者,“保护泉水就是保护济南的传统历史文化,就是保护济南的特色。近年来,全市先后实施了限采、回灌、封井、节水等一系列保泉措施,从2003年9月到现在,泉水已持续喷涌了7年。”
  “南部山区是济南泉水的直接补给区,近年来,全市在保护源头水源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雷学端说。济南市实施了回灌补源保泉工程,卧虎山水库每年放水近1000万立方米,增强涵养水源能力。为增加枯水期降水,济南市还积极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在南部山区建立了人工增雨(雪)基地,年均实施人工增雨20多次。

  在保障泉水喷涌的同时,防止泉水污染,保障泉水水质也是济南市保泉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从源头上保障泉水水质,我们对全市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审批过程严格把好环保关,积极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坚决不许开工建设。”济南市环保局局长张利对记者说。
  为保障南部山区和地下泉水水质,全市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整治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污水排放口,积极改善南部山区生态环境

  做活泉水文章以用泉促保泉
  坐拥独特的生态资源,济南市并没有白白浪费,而是深挖泉水资源,做大做强做活泉水文章,让“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彰显出济南的独特魅力。
  “明湖新区景色真是不错,小桥流水、垂柳倒映、碧波荡漾,走在其中,感觉一点都不逊色于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来自泰安的王彩英对改建后的明湖新区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为进一步开发泉水资源,济南市对大明湖进行了扩建改造,大明湖也由“园中湖”变为“城中湖”。济南的护城河是国内唯一由泉水汇流而成的护城河,经过整治改造后的西环城河,把解放阁、黑虎泉、泉城广场、趵突泉、五龙潭、大明湖等景区串在了一起,成为一条联通多个泉群的景观河,尽显济南泉韵滋味

  在黑虎泉下游、解放阁东侧,记者看到首个泉水浴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泉水浴场包括深水区和潜水区两个部分,上游黑虎泉泉水从假山上流下注入南部泉池,形成漂亮的瀑布景观,然后流入北部的浅水区,形成南深北浅的格局。

  济南市环城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设泉水浴场是开发利用泉水的一种方式。工程完工后将向公众免费开放,让市民尽情享受泉水带来的欢乐。”
  科学规划促泉水永续利用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讨济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初步达成了“拓展城市空间、增强带动能力”的共识,形成了奠定济南未来发展框架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布局“十字方针”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城市发展思路,全力为保泉让路,坚决禁止一切破坏济南泉水的发展规划。
  在今年公布的《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中,济南市对“南控”战略进行了明确部署,规划“南控”面积839平方公里,将建立以水源补给、资源保育、绿色农业、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绿色产业发展区、风景名胜和特色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林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限制发展超越生态承载能力以及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干扰的产业。禁止发展破坏水源涵养、破坏水土保持、破坏生态资源以及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
  为进一步融合城市发展和泉水保护,济南市在未来发展规划中都把泉水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考虑。今年出台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规定,济南市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打造森林泉城为目标,用8年时间建成具有济南特色的山、泉、湖、河、城与森林相融合的国家森林城市,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泉水涵养补给能力,促进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打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无锡勾勒绿色和谐幸福画卷 
未来5年将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中国环境报记者  高杰  通讯员  汤小健
  在“十一五”江苏省无锡市又好又快的发展历程中,“生态”成为最为出彩的“章节”之一。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推进速度,让无锡人清晰地触摸到了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更为迈向“十二五”积蓄了力量。

  “十二五”时期,既是无锡市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也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生态文明的战略机遇期。可以预见的是,在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进程中,无锡市的智慧将继续绽放异彩。在这座生机盎然的江南名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将以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为龙头,以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共建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为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全面推广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全面完善形成生态发展体系,全面探索实践生态发展之路,建成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省内率先建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幸福安康和谐宜人首善城市。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新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化、现代农业高效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加快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态经济体系。
  无锡市将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和服务业“超越”计划,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新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化、现代农业高效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加快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态经济体系。以骨干企业和市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同时,加强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合理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比重,进一步提高气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比重,加强能源定额与限额管理。
  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必须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无锡市将以太湖保护区、太湖生态博览园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将继续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质稳定达标。通过政府奖励、银行贷款、民间出资、企业自筹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和排水达标区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争取建成“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全提标”的国内一流污水治理体系。
  坚持不懈推进“绿色无锡”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硬地和裸露地面积,提高绿色系统容量。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强燃煤总量和氮氧化物控制、汽车尾气控制和扬尘治理。确保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构建国内领先的生态区域体系
  今年,国家住建部将无锡市太湖新城确定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这块区域集中了无锡市最佳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生态环境资源,定位为“城市新中心、产业新高地、旅游新天地、宜居新天堂、生态新标杆”,今后将成为无锡市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未来3年,无锡市将抢抓机遇,重点突破,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做好两件事:首先,建成太湖(蠡湖)新城“清水流域”示范工程,形成“水优、水活、水清、水美”、“人、城、河、湖”和谐共生的清水流域,将其打造成太湖治理的示范区。其次,大力推进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建设,基本建成中瑞低碳生态城。高标准建设供水、排水、供电、通信、中水回用、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创新能源中心、生态技术展示中心等功能性项目,重点打造健康舒适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绿色便捷交通模式,着力构筑低碳高端产业结构,切实增强城市人居功能。
  无锡市将综合运用宣传、引导、激励、规范等多种手段,发挥企业和市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对各种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

  此外,无锡市还将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念、新知识、新举措、新成效,突出生态文明宣传的针对性、实践性、群众性和实效性,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环保、节约资源、建设生态。积极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倡导节约型、生态化的绿色消费方式和精量生活方式,禁止产品、商品过度包装。建立资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动员市民人人争当“环保卫士”,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浙江将环境执法监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执法保平安监管促发展  
采取区域限批、专项检查等措施,加快推进印染化工、造纸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明确地把企业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预先告诉企业,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力,避免企业因违法而支出额外的成本
  ■全面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专家评价与公众评议“两结合”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从严控制高消耗、高污染和破坏生态的项目

◆中国环境报记者  赵晓  通讯员  晏利扬
  浙江省环保系统切实履行环境执法监管职责,一方面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一方面热情服务企业、社会,坚持把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

  钢铁般执法遏制违法行为反弹

  受后金融危机效应的影响,自去年年底起,浙江省出现了偷排超排、未批先建等环境违法行为反弹的现象。浙江省环保厅党组敏锐地认识到,违法现象反弹同有些地方在特殊背景下降低环保要求有关系。
  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及时提出了“严格执法、严格准入、严格防范”的“三严”工作要求,强调要规范环境行为,建立环境秩序,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并针对中小企业多的特点,要求各级环保部门重拳出击,杜绝中小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在今年全国开展的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中,浙江省环保厅又主动增加了建设项目检查内容,形成“2+1”的检查模式。6月,出动86人组成7个检查组,对全省96家重金属排放企业、42家污水处理厂、46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检查。7月,10名厅领导带队分赴各市进行专项后督察;9月,又由10名厅局负责人带队对各市进行了现场督察,并向各市政府印发了反馈意见。
  截至目前,浙江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6万余人(次),检查企业7万余家,查处案件3004件,挂牌督办案件45起,有力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今年5月,宁波奉化市大埠工业区块青云镀业有限公司等4家电镀企业通过用临时软管、控制排污阀门或私自改造污水管道,将未经处理或未完全处理的污水外排,被媒体曝光。
  此案曝光后,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由省政府成立了省监察厅、环保厅、公安厅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调查,4家违法排污电镀企业被依法实施关闭,并被分别处以10万元高限罚款,追缴排污费275.51万元,同时还追究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随后,浙江省环保厅立即对全省重金属排放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20个存在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问题和违法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并对其中3个进行了公开曝光。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共查处行政处罚案件7013件,罚款2.8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2.4%和90.9%;依法取缔、关闭违法违规企业1315家,停产治理企业718家,限期治理企业366家。全省环境信访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3%。

  人性化服务提高企业环境意识
  就环境执法而言,罚款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通过行政执法,不断提高违法企业的环境意识,做到守法经营?浙江省环保系统为此下了很大功夫。
  据温州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赵力平介绍,以前,企业违法了,环保部门只负责查处,再违法再查处;现在,一是对那些轻微超标的企业给予行政告诫,对其进行教育、指导和帮助,让企业有整改的机会;二是对被查处的违法企业进行回访,督促其进行自我整改,避免有些企业因违法而多次被查处。
  杭州市余杭区的蜜饯加工是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在不大的区域里集中了60多家企业,但其排放污水的化学需氧量浓度达每升数千毫克。由于都是从家庭加工发展起来的,很多企业生产工艺不正规,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
  当地环境监察所副所长裘望说:“以前我们去查处过,有几家企业被处以了10万元的罚款。但我们既怕执法不到位,百姓有怨言;又怕执法太严了,企业不高兴。”自去年至今年上半年,余杭区花一年的时间开展了专项整治,建起5个蜜饯加工废水集中处置点,收集49家企业的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如今,在曾被处罚过的杭州梅园食品有限公司,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浓度被预处理至500毫克∕升以下后,输入区里的污水处理厂管网。这样一来,这些企业解除了污染物排放的后顾之忧,不仅不再担心被处罚,而且扩大了生产规模。
  在杭州市环保局采用的8种执法方式中,环境告知执法是一大亮点。据杭州市环保局局长朱党其介绍,在几个月之前明确地把企业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预先告诉企业,提高企业的环境守法自我约束力,避免企业因违法而支出额外的成本;同时,也可杜绝违法企业找人说情,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现在,这一方式已在杭州市所辖县(市、区)开始推广。

  全方位监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浙江省环保系统今年加强了以建设项目为重点的环境监管,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专家评价与公众评议“两结合”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从严控制高消耗、高污染和破坏生态的项目。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共否决或缓批“两高一资”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170个。在建设项目专项检查中,共检查了省环保厅审批的项目25个,随机抽查21个,对其中3个未批先建、批建不符和不执行“三同时”的项目进行了挂牌督办,并责令当地环保部门依法进行了查处。
  在日常工作中,浙江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环境执法监管。浙江省检察院与省环保厅联合制定的《关于积极运用民事行政检查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出台后,建立起了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环境执法检察监督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工作机制。目前,浙江省检察机关已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件,支持起诉6件,督促和协助环保部门追缴排污费82笔。
  浙江省监察厅会同省法制办和省环保厅,从今年8月开始,对全省环保系统开展专项行政执法监察,规范环保审批,强化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纪违法行为,有力地推动了环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和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为促进各地治污减排、转型升级,今年初,浙江省环保厅首次启动了限批措施,对绍兴县的印染化工、富阳市的造纸行业实行了区域限批。
  经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绍兴县积极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共有45家企业淘汰落后和非法产能908台(套)、印染加工产能7.1亿米,否决污染项目23个,对印染、化工等140家企业进行了“三同时”验收。据了解,绍兴县已于今年10月被省环保厅解除限批。
  富阳市开展了三轮淘汰关停造纸产能工作,共关停企业89家,涉及生产线120条,产能159万吨;另有50家企业淘汰造纸生产线59条,产能121万吨。目前,富阳市已完成整治,等待验收。

先有路后有房,噪声治理谁埋单?  
北京居民状告城铁13号线噪声扰民二审败诉

    北京市朝阳区光熙家园小区6号、7号、9号楼外即为地铁13号线半封闭式隔声屏,隔声屏与楼体间的最小距离约为18米。       资料图片由中国环境报记者闫海超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闫海超
  因不堪噪声污染,居住在北京城铁13号线沿边的光熙家园小区10位业主将开发商和城铁公司告上法庭。在一审中,9位业主提起的诉讼被中止,业主王景1人在一审败诉后提起上诉(本报曾多次报道)。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并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争论焦点:
  一审法院重在“是否应当”,原告坚持应考虑“是否有效”

  一审判决中,法院认为,开发商和城铁公司是否应当采取有效降噪措施及是否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为本案焦点。经过两次庭审,朝阳区人民法院亚运村法庭做出判决,认为“王某的请求并非民事诉讼解决的范畴”,且“开发商北京阳光城房地产公司已经尽到了采取相应措施的义务”,驳回原告王景的诉讼请求,同时中止了其余9户业主的诉讼。

  “在城铁公司运行产生的噪声确实超标的情况下,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原告王景不满判决结果,认为原审法院在一审判决中偏离焦点,未对城铁公司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进行分析,直接导致判决错误,遂提起上诉。原告坚持认为,本案的焦点应该是采取的降噪措施是否有效,而非是否应当采取措施。
  王景请求法院判令开发商立即对途经涉案楼房的13号线轨道两侧进行改造,或采取有效降噪措施,城铁公司对降噪措施予以协助;判令两被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噪声检测费共计5.6万元。
  原告王景:
  开发商、城铁公司均未对噪声污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一审判决承认了原告在2008年的噪声监测结果,认定了噪声超标是客观事实,却判决原告败诉,王景无奈之下提起上诉,要为自己讨个说法。 

  “开发商采取措施,必须达到效果。声屏障没有效果就和没建一样。”王景认为,一审过程中,开发商始终未能提交关于涉案楼宇及声屏障的环境影响及降噪功能方面的任何文件。所谓的声屏障根本起不到“屏障”的作用,仅仅是矗立在城铁轨道旁边的“花瓶”。

  “房间里是安装了双层玻璃,但是双层玻璃并不是开发商所称的基于降噪所装,现在市面大部分楼盘都装有双层玻璃。”王景称,开发商没有尽到应尽的减噪义务。
  一审法院认定,城铁公司不承担责任有两个原因:一是城铁公司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二是城铁13号线的建设、投入运行时间先于涉案楼宇小区的规划建设,即“先有路后有房”。

  对此,原告代理律师王洋认为,首先,具有公益性质和“先有路后有房”都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噪声污染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其次,城铁公司作为城铁13号线的产权人,在城铁运行产生噪声超标的情况下,成为法律规定的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加害人。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六条、第六十一条对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加害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
  此外,王洋还认为,原审法院在一审判决中引用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七条仅表明,应由开发商承担采取有效的噪声防治措施,却并没有免除城铁公司的协助义务及赔偿义务。
  “城铁13号线在竣工时通过环评验收,但现在已经增加了车厢、增加了车次、延长了运行时间,相应的噪声也就增加了几倍,城铁公司应该治理。”王洋认为。
  开发商:
  设置隔声屏、封闭阳台、安装双层玻璃,已完全履行了防噪义务

  开发商称,对于“先有路后有房”的小区,确实应由房屋建设单位承担采取防噪、降噪措施的义务。“房屋建设过程中已经设置了隔声屏障,封闭了阳台并安装双层隔声玻璃,以减轻室内噪声影响。”开发商称其已经履行了防噪义务

  “王景所提供的检测结论是在‘门窗全打开状况下’进行的,这种测量方法不准确。”开发商表示,既然当初购房时希望房屋靠近城铁方便交通,现在反过来又因噪声问题要求开发商承担责任,业主的做法于法、于理都不公平。
  城铁公司:
  “先有路,后有房”,业主应负有一定容忍义务

  城铁公司表示,城铁13号线于1999年底开工建设,2003年投入运行并沿用至今。城铁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实施了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完成降噪措施,并经环境保护验收合格。根据噪声防治相关法律规定,对“先有路后有房”的小区,由房屋建设单位承担采取防噪、降噪措施的义务。而王景所在的光熙家园小区是在城铁13号线规划之后,于2006年取得规划许可证并开工建设的

  此外,城铁公司还认为,王景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城铁13号线运行4年后购房,对房屋紧邻城铁及开窗条件下室内噪声情况,应当有充分的预见能力,其选购房屋应当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对现有噪声影响理应负有一定的容忍义务。
  法庭宣判: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过审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当庭驳回了王景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并指出城铁13号线通过了北京市环保局的验收,其运行不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规定。

  法院认定,王景所住小区的选址和建设经过了北京市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距离城铁13号线有一定的距离,开发商也尽到了法律规定的降噪义务,王景的上诉理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对此判决,王景难以接受,他表示将会通过其他途径继续维护自己的权益。
[案件回顾]

住宅比邻城铁线居住环境难达标
    2006年,原告王景和开发商北京阳光城房地产公司签订合同,购买了位于城铁13号线旁边的光熙家园小区的9号楼。入住后,王景发现,每天5时~24时,每隔几分钟就会驶过一趟列车,王景及家人的睡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与王景有相同感受的居民不在少数。小区有6栋高层住宅楼紧临城铁13号线一字排开,距离最近的仅10多米。
  2008年11月4日和11月26日,小区内80余户业主集资聘请了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于22∶00~23∶00随机对小区西侧6号、7号、9号楼的10户住宅进行了室内噪声检测。检测报告显示,10户住宅的声环境质量均不达标。
  2008年12月,64户业主集体将开发商北京阳光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一并告上法庭。
  2009年5月19日,朝阳区人民法院为具有噪声监测报告的10户正式立案。
  2010年2月20日,经过两次庭审,朝阳区人民法院亚运村法庭做出一审判决,认为“王某的请求并非民事诉讼解决的范畴”,且“阳光城公司已经尽到了采取相应措施的义务”,驳回原告王景的诉讼请求,同时中止了其余9户的诉讼。
  2010年3月4日,原告王景不满判决结果,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相关链接]

八通线扰民开发商判赔
    2002年,因不堪忍受地铁八通线和京通快速公路引起的噪声污染,北京市朝阳区通
家园的16位业主将开发商及地铁建设方等4家单位告上法庭。

  法院最终判决,由于京通快速公路主路、建国路和八通地铁的建设竣工时间均早于通惠家园小区的建设竣工时间,因而小区开发商北京城开集团应使通惠家园小区和交通干线保持一定间隔,并采取减轻和避免交通噪声的措施。16位业主每人最终得到4000元的噪声补偿费。

面对市民的担忧,盐城一个月就将保护区内54家化工企业全部关闭  
宁失税源也要护好水源  
今年前10个月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8%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  记者  闫艳  高杰

  对于2009年“2·20”饮用水水源地遭受污染、断水的痛苦经历,江苏盐城的市民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仍有担忧。如今的城市居民饮用水情况如何呢?近日,记者赶赴盐城市区,采访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


  □整治力度加大安全隐患消除

    ■自来水净化器生意随即萧条
  在盐城市实地采访时,一向低调的盐城市环保局长吴雨晴,在谈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情况时,声音顿时提高了许多,他用5个“前所未有”概括了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情况。
  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吴雨晴说,自2009年“2·20”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发生后,盐城市民对饮用水水源安全心理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稍有风吹草动,必将引起轩然大波。吴雨晴说,“2·20”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发生后,在盐城饮用水水源地河流上游100多公里处,又发生了一条装载硫酸的船只沉没事故,经当地有效处置和长距离的河流自净,已不会对盐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产生影响。但事发第二天,盐城市区各大超市、商场又出现市民排队抢购矿泉水的情况。经过反复宣传,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吴雨晴介绍,现在,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已形成常态。市人大、市政府还联合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大行动,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督办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为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市政府在财政非常吃紧的情况下,投入几亿元,先后实施了盐龙湖、取水口西移等一系列安全保障工程。
  安全隐患整治力度前所未有。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化工生产企业、非化工类污染源、盐城市区通榆河沿线建材类项目整治行动等,消除了饮用水源地各类安全隐患。
  保卫饮用水水源地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关闭搬迁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52工程家化工企业,清除化工企业关闭后遗留废水9698吨、危险固废280吨,饮用水水源水质得到明显提升。今年前10个月,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8%。
  2009年“2·20”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发生后,由于市民一直对饮用水安全存有疑虑,于是便催生了自来水净化器市场的火爆。但近两年来,由于饮用水安全一直趋于好转,自来水净化器生意已开始萧条,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净化器生意人退出了盐城市场。


  □成立饮用水源保护专职队伍

    ■形成市县联动保护机构网络
  盐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处在极为少见的特殊地理环境,尤其在20多公里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大小河流达上百条。作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的蟒蛇河,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但由于蟒蛇河两岸比较平整,居民大多都沿河而居或者沿湖办厂,多年来,构成了集镇、工厂、居民点沿河密布的格局。特别是几百条河流均与饮用水水源地河道相通,如果任何一条河流水质发生异常情况,都将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造成污染。
  在饮用水水源地保卫战中,盐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盐城“清水走廊”行动方案》、《关于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非化工类污染源专项整治方案》,明确了保护责任,界定了部门职能,细化了整治措施,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道路。
  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盐城市狠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队伍建设。在成立江苏省唯一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环境监察队伍基础上,又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监察支队升格为副处级建制,依照公务员管理,编制增加到了20名。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已成立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职队伍,形成了市县联动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机构网络。
  2009年年初,盐都区举行了蟒蛇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河长履责仪式,沿河9个分河长(镇长),57个段长全部上岗。在2009年10月召开的全市水污染防治推进会上,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河长责任状。目前,以“河长制”为核心的饮用水水源地属地分级管理体制在盐城市已初步形成。


  □全面整治保护区内污染企业

    ■启动第二饮用水源工程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在盐城市蟒蛇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曾拥有54家化工企业,一直对居民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在保卫饮用水水源地攻坚战中,盐城市首先响亮提出了打造“无化区”的目标,对54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搬、拆、迁措施。虽然关闭这些化工企业每年要减少上亿元的税收,但盐城上下喊出了“宁可失税源,也要护水源”的声音。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54家化工企业全部关闭到位。
 同时,盐城市开展了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非化工类污染源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对非化工类项目、农业面源、生活、船舶、渔业等污染源开展全面整治。经过几个月的专项整治,截至目前,蟒蛇河水域123家非化工类污染源已得到全部整治,14家位于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上游二级和准保护区内从事化工经营的企业也已全部取缔。  为打造长治久安的清水走廊,从去年开始,盐城市启动建设了总投资11亿元的第二饮用水水源工程。完成了盐城市区城东、城西水厂原水互通工程,并投资1.57亿元,将城西水厂取水口西移8.5公里,进一步改善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开展生态省建设11年来,海南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满眼皆绿色相伴有群鸥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祖洪 孙秀英


  “茫茫大海,碧波荡漾;南国风光,椰林飘香”。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外游客所津津乐道,堪称世界级的稀有资源。
  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生态省建设的序幕。经过11年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海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走出双赢之路。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陈健春表示,生态省建设11年来,在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同时,海南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从1998年的442.1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646.6亿元,增长了2.72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09年海南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11年来,海南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农业增加值从1998年的15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61.93亿元;生态旅游业呈现突飞猛进势头,2009年达到2250.33万人(次);全省工业增加值从1998年的59.1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3亿元,新型工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恢复和改善。全省11年共投入财政资金210多亿元,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1年全省累计造林672万亩。截至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9.2%。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据悉,海南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实现“十一五”以来双降,顺利完成减排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010年的控制指标。
  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海口市和三亚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海口市还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海口市和三亚市还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发展新兴工业和生态工业
  据海南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南生态省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发展生态产业,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
  据悉,“十一五”期间,海南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发展战略,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初步形成“西部工业区、中东南部热带高效农业区、东南部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布局。同时,充分利用港口、矿产油气资源、环境容量等优势,在西部洋浦、东方、昌江、金牌、老城等5个省级工业园区发展新兴工业和生态工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五”期间,海南积极实施生态文明系列创建工程,建设城乡生态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11461个,占全省自然村的50%。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两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90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
  探索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十一五”期间,海南积极实施生态补偿工程,加大重要生态区保护力度。通过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调动群众护林积极性,使中部生态重要区域得到有效保护。
  据了解,从2006年起,海南便根据每年财政能力递增增加生态转移支付的要求,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生态转移支付。2006~2010年转移支付总投入已超过两亿元。2010年,海南省已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标准从2006年的5元/亩提高到14元/亩。
  目前,海南正在积极探索生态补偿中关于民生性的补偿。昌江县作为第一个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的市(县),将补偿资金标准参照农村低保标准发放,取得明显成效。这些生态补偿实践有效地促进了中部市(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海南相继颁发了《海南省松涛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万泉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等50多项与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内容涵盖了森林、土地、矿产、海洋、水资源保护和流域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方面,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保证了生态省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此外,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社团组织纷纷自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上下已取得共识。

 海南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毛东利表示,自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生态省建设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生态省建设氛围,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南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昆明扫清公益诉讼路障  
明确公益诉讼人,法院可发出禁止令,规定诉讼成本费来源

◆中国环境报记者蒋朝晖

    当前,在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尚无明确法律规定情况下,环境公益诉讼面临诸多现实困难,进展十分缓慢。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云南省昆明市积极探索,近期推出了新举措。
  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昆明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制订、即日执行的《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布。据悉,文件中的部分规定在全国尚属首创。
  实际操作中有何难题?
  据了解,昆明市辖区内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自2008年12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环保法庭成立以来,受理了各类环保案件近30起,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仅1起。
  据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袁学红介绍,目前,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尚无明确法律规定。昆明市《环保执法联动机制》建立之时,就确立了运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手段保护环境、追究侵权人民事责任的制度。当前,出台昆明市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的执法意见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袁学红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与传统的环境侵权诉讼有着显著的区别。由于立法的缺位,目前尚无法定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各地法院的司法实践、程序规定也各有不同。
  此次制定出台《意见》,坚持的原则是“突出特点,便于操作,立足现有,有所创新”:一是《民事诉讼法》有规定的,不重复规定;二是《民事诉讼法》有规定,但需特别强调的,予以规定。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人民检察院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监督、举证责任的分配等问题;三是《民事诉讼法》有规定,但需细化的,予以细化。如人民检察院出庭支持起诉等问题;四是《民事诉讼法》规定不明确的,根据法律精神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点有所创新。如禁止令、判决赔偿款项的支付等问题。
  哪些人可以起诉?
  《意见》中将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人规定为“公益诉讼人”,并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环保机构、环保社团组织可以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公益诉讼人;人民检察院可以督促、支持环保机构或者支持环保社团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其他公民、法人和组织对损毁、侵占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生活环境的侵权行为,有权向环保机构、人民检察院检举、控告,也可以申请环保社团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袁学红说,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所谓的原告身份与传统民事诉讼中原告有所不同,将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人定位为公益诉讼人更符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征。

  《意见》同时增加了检察机关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对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操作程序、支持起诉的内容做了相应的规定,这是一个创新。
  法院如何制止环境侵权?
  证据问题是环境公益诉讼的难点问题。在证据问题上如果不进行创新和突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就难以推进。对此,《意见》从9个方面对证据进行了明确规定。
  此外,《意见》紧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特有的及时制止环境侵权行为的诉讼目的,创造性地规定了禁止令制度,明确指出,因情况紧急,具有以下3种情形之一的,即被告的行为可能严重危及环境安全的、被告的行为可能造成环境难以恢复的、被告的行为加重对环境破坏的,公益诉讼人可以申请禁止令。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做出禁止令,责令被告立即停止相应行为。

  据了解,禁止令是一项全新的司法实践,目前在全国尚属首创。
  诉讼成本谁来垫付?
  诉讼成本费的来源和判决赔偿金如何管理使用,一直是困扰环境公益诉讼的老大难。为此,昆明市政府颁布了《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资金管理办法》,对诉讼成本及诉讼利益归属进行了规定。
  针对这一问题,《意见》对诉讼费用进行了明确,即“公益诉讼人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以缓缴诉讼费,公益诉讼人败诉的,免缴诉讼费;被告败诉的,由被告缴纳诉讼费。”
  《意见》还规定,公益诉讼人因提起诉讼产生的差旅费、调查取证费、评估鉴定费、律师代理费等诉讼费用,由败诉的被告承担。上述费用由“昆明市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救济资金专户”垫支的,人民法院判决败诉的被告向“昆明市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救济资金专户”支付。
  袁学红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传统环境侵权诉讼的最大区别在于侵权行为侵害的法益不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侵害的法益是社会公共环境利益,而传统环境侵权诉讼侵害的法益是人身权和公、私财产权。因此,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公益诉讼人的诉讼利益归属于社会,诉讼成本也应当由社会承担。

细品都市新貌惊叹五年巨变  
面对环境巨大变迁,成都市民感慨万千:好像一下子进步30年

◆中国环境报记者辜迅
  “十一五”时期是成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让蜚声中外的天府之国遭受重创,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令重建中的蜀中江南雪上加霜。然而,成都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抗争、奋力拼搏,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大发展,而且取得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巨大成就,为四川省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环保惠民,就是要让群众感受真实变化
  “就环保工作而言,群众最看重的是生活环境的真实变化。”此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形象地表示:“依我看,晴天树叶不落尘、雨天车身不带泥,环保工作才算是做到了位。”站在民生的角度,这不啻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环保工作标准新的诠释和定义。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对关乎民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污染减排,群众是怎样想、怎样看的呢?
  沿蜀都大道一路向东,记者来到曾被称之为成都老工业基地的东郊片区。这里已全然没有了往昔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喧嚣与嘈杂,取而代之的是在工厂旧址上兴建的一个个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的住宅小区所特有的宁静、闲适。
  家住成华区莲花小区的张福祥老人清晨准时来到沙河边的小树林,与同为企业退休职工的几位老友会合,做起每天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打太极拳、看报纸、喝茶聊天或是下象棋。

  淡淡的晨雾渐渐散去,明媚的阳光穿过色泽金黄的银杏树叶直射大地,给花红草绿的SM生活广场抹上一缕艳丽的朝晖,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态画卷悄然呈现。“当然希望能够长寿,你看我们现在这里好漂亮!”言及当地环境的巨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处,老人们感慨万千:好像一下子进步了30年。
  产业调整,老工业基地蜕变为景色宜人的时尚小区
  老人们回忆说,前几年仅在建设路、麻石桥一带,就曾经分布着宏明机器厂、红光电子管厂、锦江电机厂、四川制药厂、华能热电厂和成都热电厂等20多家大型企业,成天机器轰鸣、烟尘飞扬,“不要说找个干净的地方喝茶下棋,就是在外面站一会儿身上都会落满灰尘,洗了衣服、被子也没地方晒。”从三砖厂退休、家住川棉厂宿舍的廖师傅更是记忆犹新,他指着对面那条汇入沙河的小河说:“连水都是臭的,难闻得很。那时的景象跟现在简直不能比。”
  东郊曾是成都引以自豪的工业区,先后聚集了200多家大中型企业。但是,由于能耗高、工艺落后和设备陈旧等多方面原因,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当时东郊的工业污染及其周边环境的脏、乱、差,曾是人们难以启齿的一块心病。

  进入“十一五”后,按照国家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成都市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随着“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和总量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城乡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成华区环保局副局长曾兴富告诉记者,从监测数据对比情况看,其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今年1~9月就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

  环保统筹,城郊盲点在公众眼中悄悄变了样

  在狠抓结构、工程减排的同时,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也如火如荼,强力推进。

  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斌告诉记者:“环境综合整治的要义绝非只是旧貌的改变、生活的美好,更意味着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再破题、再深化,污染物减排要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一番话,使人们在感受环境真实变化的同时,还从中真切体会到环保部门将工作向难点、薄弱环节延伸的信念和决心。
  沿成都近郊温江区新建的绿道,记者穿行于碧水荡漾的江安河边,只见芦苇青青、白鹭翩跹,两岸农舍身穿古色古香“新衣”,与周边的田园风光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置身青羊区精心打造的欧陆风情小镇,深褐、湛蓝或米黄色的坡顶小洋房比比皆是,令人心旷神怡;在武侯区“五大花园”片区,刚改造或新建而成的道路、小游园,以及配套完善的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在全面提升片区10多万群众居住质量的同时,也使得这个昔日的“城中村”跃升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新区。“这是我们的福气呀!”说起这几年来的环境变化,居住在交大花园的王大妈喜上眉梢。
  “通过‘十一五’减排,不仅使成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让广大民众从中真切感受到污染减排带来的种种实惠,更重要的是环保种子已在人们的心田生根发芽。”王文斌说,“这5年,成都收获的是一份幸福和荣耀!”

从被动治理到防治结合,从全防全治全修复到环保节约优先  
苏州踏上绿色大道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世东  通讯员  王伟明  程德润
  苏州近年来一直沿着绿色创建之路前行:2003年,苏州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一片红";2004年,苏州实现全国生态示范区"一片绿";如今,苏州又在创建国家生态市方面,奋力开拓"绿色路径"。
  在建设国家生态市的历程中,苏州坚持"点面结合、典型示范、源头控制、城乡统筹",加快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自然资源和能力保障"五大体系",从"被动治理"到"防治结合",从"全防全治全修复"再到"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苏州找到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环境保护新路子,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好局面。
  高起点树立绿色标杆
  2004年9月底,在苏州召开的全国生态市(县)建设现场会上,苏州宣布,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首批生态县(市),为全国各地树立起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样本。
  此前,苏州已确立了城市绿色发展的时间表:近期目标(到2007年),生态市雏形初现,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中期目标(2008~2010年),生态市成型,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基本达到西方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期目标(2011~2020年),国际知名的现代水乡园林型生态市,苏州真正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态优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和谐统一,具有园林诗画内涵、水乡古镇风韵的"生态乐园、人间天堂"。这根"绿色标杆"就是《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市之路,面临着种种挑战,只有闯过去,才能踏上绿色大道。
  抓重点特色全防全治

  苏州有"水城"之称,水环境是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之一。全市水面约3553平方公里,古城区"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构成了苏州水城的独特风貌。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防洪安全、水环境恶化、水质型缺水等三大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的瓶颈。
  这是苏州建设国家生态市必须跨过的第一道门槛。

  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把水污染防治列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以改善水环境基础条件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大治水力度、探索治水途径,打出了水污染防治"组合拳"。
  治理城区河道--针对重点。总投资26亿元的苏州市区水资源综合治理工程,以截流污水、引来清流、污水支管到户工程和西塘河引水工程为核心,到2005年就已初见成效,河水达到了景观水质标准,内城河道水上游成为了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特色项目。
  防控太湖流域--立足大面。太湖流域(苏州辖区)水污染防治,"十五"期间列入国家、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中的71项工程项目,苏州实际完成投资额达62.6亿元,"十一五"期间继续加码,近3年来,苏州在推进太湖流域治理重点工程项目方面,累计投入176.1亿元,实施治理重点工程1764个,为太湖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处理生活污水--主攻当前。目前全市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125座,污水日处理能力约220万立方米,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
  建设生态湿地--着眼长远。近年来,全市建成各级湿地公园10个,湿地面积497.6万亩,占辖区国土面积39.1%,在全面完成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
  控增量减存量促转型
  苏州是制造业大市,如何让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升上去,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下来?无疑是一道难题。
  一方面,国家下达刚性指标,到"十一五"期末,苏州的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必须分别控制在11.2万吨和18.24万吨;另一方面,苏州受现实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倒逼"--GDP要上去,COD必须要下来。
  苏州必须做出解答。
  政府层面,控增量、减存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企业来说,要想在苏州生存、发展,如果停留在"要我减排",就会处处被动,而只有"我要减排",才能赢得先机。
  控增量方面,苏州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增长。2006年以来,全市共劝阻、拒批1640个拟建项目。同时,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政策,对鼓励类项目的排污总量控制,实施"减一增一",对允许类项目实施"减二增一"政策;在项目环评上牢牢把握5条标准:对全市划定的七大类72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对钢铁、水泥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加强调控;对不能按计划完成减排和落实产能淘汰的地区,一律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项目;对太湖流域引进的项目,必须达到清洁生产二级以上水平;对新建化工集中区、集中区外新扩建化工项目、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或长期运行不正常集中区的新改扩建项目一律不批。
  减存量方面,苏州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相结合,通过建设科学的污染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减排模式。"十一五"以来,苏州的减排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4年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其中2007年、2008年两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均占到全省的1/4。
  促升级方面,从3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培育循环经济试点,树立了像"餐厨垃圾变身生物柴油"等一大批典型;在区域层面,倡导生态工业园建设,张家港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吴江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基地等4个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光大国家静脉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在社会层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公众参与热情,构建了循环经济技术、产品、信息交易服务平台。苏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合作的"苏州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如今已经开花结果。
  "大环保"配套精细化管理
  "环保优先"落到实处,就是要让环保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大环保"格局。而这一切,必须有强大的保障体系作支撑。
  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若干问题的决定》、《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规章制度,将环保优先体现在立法、规划、决策、产业、资源、环评、投入、设施、技术、考核等10个方面,推动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了"三不决策",即重大问题不听取专家意见不决策,重要项目不听取环保等部门意见不决策,重点事项不听取群众意见不决策,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2007年,苏州市又出台了《苏州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综合考评办法》,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综合考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环境资源考核分值为120分,占总分值的24%。
  这样的"大环保"格局,如果按照老办法、老手段管理,明显忙不过来。依托现代科技,苏州瞄准精细化管理的"数字环保"。近年来,苏州在构建环境业务和环境地理两大信息中心平台的基础上,逐步整合集成了卫星通讯、环境质量在线监控、固体废物预警监控、核与辐射预警监控、环境应急、建设项目审批、网络办公、视频会议、污染源普查等9套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了对水、气、声、固废、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实施集中监控的能力。  如今,一个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污染控制和环境决策指挥为一体的"数字环保"系统已投入使用。以污染源监管为例,全市污染负荷85%以上的636家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装置,4284家污染企业信息纳入污染监控网络,重点企业的污染排放即时状况,超标即使报警信息可以随时随地查看。

中国环保NGO参与坎昆气候变化谈判  
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更响亮? 

 

绿色江河志愿者在墨西哥坎昆展览馆布置展览。 绿色江河供图

◆中国环境报综合报道
  在近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以下简称坎昆会议)上,面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本土环保民间组织(以下简称环保NGO)活跃于会场内外,与中国政府、媒体一道,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各阶层的低碳实践,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低碳发展状况的了解,以自己的方式更深、更广地参与到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
  冷与热
  主会场的谈判代表冷静谈判,边会场各国NGO热情展示

  相比去年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今年的坎昆会议冷清了许多。
  吸取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因谈判和活动同设一处造成交通拥堵瘫痪的教训,此次坎昆会议将谈判主会场与其他活动场地分隔开来,主会场月亮宫酒店与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地坎昆展览馆相距数公里。
  对世界各地的环保NGO来说,经历了哥本哈根会议的喧闹,他们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复杂性认识趋于理性,参会人士明显没有去年多。本次会议大概有30个中国环保NGO参加,较10月上旬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参与的60多家中国环保NGO,少了一半。
  与各国谈判代表的冷静谈判相比,民间机构和组织举行的边会火热无比。世界各地的环保NGO纷纷亮相,在这个大舞台上努力展现自己的组织,宣传各自的环境理念。
  在此次大会的200个展位中,中国有4个展位,在绿色江河的“关注高地居民”展位前,7位工作人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宣传,特别是四川大学教授徐君,英语特别好,一有机会就主动找人介绍情况。
  “作为一个草根组织,要在大洋彼岸举办会议和展览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世界舞台的行动。”绿色江河负责人杨欣感慨地说,他们专门印制了1000份宣传手册投放,并在一场边会上展示了气候变化对高原冰川、草原、森林和当地牧民生计的影响。
  在此次大会上,气候组织联合万科公益基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日”活动。气候组织的专家与来自中国城市、国际城市以及企业家代表就中国的低碳发展、企业的绿色实践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各阶层的低碳实践,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低碳发展状况的了解。
  据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介绍,在这次活动,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亮相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引来不少眼球,有很多国际权威性的媒体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报道。比如《纽约时报》就对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跃推进绿色建筑进行了报道。这样的活动为国外的媒体了解中国在气候变化的努力提供了平台。这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支持。
  大与小
  置身国际大舞台,如何让来自中国民间的声音不再弱小?

  为了在坎昆会议上展示中国民间在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发出中国民间自己的声音,很多中国环保NGO的认真程度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12月11日凌晨4点,坎昆会议主会场月亮宫酒店,几个来自中国本土环保NGO的青年在紧张地忙碌着。刚刚从会场出来的他们,正忙着在网上发布中国NGO对坎昆会议的印象。
  相比一些国外成熟的环保NGO,中国本土环保NGO还只是稚弱的少年,所能使用的手段显得比较单一。会场外搞行为艺术,或者不停地大声喊环保口号……
  面对一些外国NGO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自然之友的窦丽丽说:“中国本土的环保NGO特别不擅长这个,干得多,说得少。对于参加气候变化会议的中国本土环保NGO来说,目前还是一个能力建设的过程。”
  在闯荡坎昆气候大会的过程中,这些为环保事业奔忙的人纷纷坦言,中国环保NGO处在起步阶段,可以与各国NGO多交流,并且学会宣传自己。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杨方义说,中国环保NGO宣传自己做得不够,资金是一个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理念。中国环保NGO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想去说,或者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说、去推广。
  绿家园的倪一璟说:“此次中国本土环保NGO相继与美国、欧洲和基础四国的环保NGO分别交流,了解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以媒体为特色的中国本土环保NGO,如何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在政府、媒体和NGO的互动中积极发挥作用,如何对接国际环保NGO的专业化,都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
  三方联动
  政府、媒体和NGO的互动交流更趋紧密

  经历过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以及10月上旬举行的天津气候会议,中国政府、媒体和NGO的互动交流更趋紧密。
  12月9日,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会见中外环保NGO,解振华开场白首先肯定了中外环保NGO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推动,认为这些环保NGO是地球的代表,在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最初进会场与代表握手到会谈结束,解振华与每位环保NGO代表一一合影留念,对每位环保NGO提出每个问题,解振华都做了详尽的回答。

  这是他在继天津气候会议之后第二次大规模接见环保NGO代表。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媒体和环保NGO首次同台亮相。今年10月举行的天津谈判中,解振华会见了20多位来自国内外环保NGO的代表,并称赞环保NGO在社会、百姓和政府间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来坎昆之前就已经跟解主任见过一面。解主任比较了解中国的环保NGO是做什么的,他对本土NGO比较信任,态度很开放。”绿家园的倪一璟说。
  “在气候谈判中,中国政府不能唱独角戏,而要和媒体、NGO三方互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今年就“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展开专题研究。课题负责人、人民大学新闻与发展中心主任郑保卫曾表示,“在国际谈判舞台上,政府、媒体、NGO可以说是三大主要参与方,西方国家在三者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上更加熟练、到位。相比而言,中国参与国际谈判起步较晚,在关键方的合作与互动上存在

经济要发展生态须先行  
诸暨严格监管服务发展  
以深化作风建设年为契机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兆木 通讯员寿可宁 马青华 王益均
  浙江省诸暨市环保局为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把服务经济、关注民生、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作为今年重点工作来抓,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为全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基础。
  据悉,诸暨市出境水质考核综合评价为优秀,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100%,群众对环境满意指数得到提高。
  关注热点,致力改善环境质量
  着眼群众关注的热点,诸暨市环保局致力于本市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诸暨市环保局对全市范围内的20家电镀企业进行专项整治,从今年3月开始,还开展浆纱(丝)行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80余家浆纱(丝)企业的生产废水进行集中处理。
  在机动车排气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方面,诸暨市要求在12月底前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基本建立机动车排气检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目前总投资1280万元的12条汽车检测线完成设备安装和启用。
  诸暨市环保局还重点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截至11月底,环保部门共实施执法检查5976家(次),实施行政处罚90家(次),责令停止生产59家(次),申请市政府强制断电5家(次),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63宗。严厉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问题,使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信访数量持续下降,今年1~11月共受理环境信访503件(次),比去年同期的637件(次)减少134件(次),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创新机制,不等不靠化解难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诸暨市环保局不等不靠,积极创新政策机制。
  在保证出境水质继续优于入境水质的前提下,争取浦阳江主要断面水质特别是出境水质合格率与上年相比有较大提高,为此诸暨市环保局报请市政府支持出台镇乡(街道)交界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考核结果与经济奖惩挂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断面水质增加水质浊度考核指标,及时做好45个重点交界断面水质每月监测和季度汇总通报工作。另外,每月对17个集镇饮用水水源地28个项目进行水质监测,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为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诸暨市环保局深入实施重点排污企业法定代表人向社会公开承诺制等4项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146家重点水污染源企业名称、法人代表、污染物排放去向、废水类型和年废水排放量在《诸暨日报》上予以公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对337家规模企业、重点污染源企业开展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估。

  诸暨市的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实施公开承诺制以来,企业环保义务的责任感强了,过去看到别的企业在偷排觉得自己吃亏了,现在感到偷排污染物是可耻的,自觉治污的氛围浓了。

  转变作风,服务助推经济发展
  “经济要发展,生态须先行;发展是关键,项目是支撑。”诸暨市环保局负责人说。目前,诸暨市不仅要搞好环境整治,更主要的是要着眼于开发,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为助推经济发展,诸暨环保局以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环保三送活动

  诸暨市环保局根据项目建设中环保审批的实际需要,采取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缩短办事流程等贴心服务,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在做好日常环境管理的基础上,诸暨市环保局注重强化服务意识,对满足环境准入条件的民生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优先受理,特事特办。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污染项目,及时通知项目建设单位,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工作作风的转变,带动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环保形象的提升,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可提升的空间”。

临港化工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沧州构筑生态工业体系  
投资两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吸引项目投资300多亿元

◆中国环境报记者 祝晓光周迎久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正式函复河北省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同意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7年厚积,临港人终于实现了夙愿。站在新的起点上,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全面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构筑沧州临港生态工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7年厚积,升为国家级开发区
  2003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沧州临港化工园区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坚持产品项目上下游一体化的开发理念,全力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逐渐形成区内互为原料、互为市场的发展格局。
  为完善和丰富产业链,做大做强循环经济,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制定出“三期建设”计划。从2004年起,分三期投资180亿元,建设项目43个,形成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相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了园区资源的合理配置。
  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11月11日,沧州临港化工园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园区的升级,带动了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现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全面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为支柱体系、氯碱工业作为基础配套、精细化工为延伸,大力提升、完善现有的生态工业雏形,构筑沧州临港生态工业体系。
  准确定位,吸引投资300多亿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与园区的准确定位分不开。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规划上力求突出三大特色:一是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有机结合的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特色;二是以港口及化工液体码头为龙头,铁路、高速公路、仓储管输并举,化工生产与进出口贸易并重的现代化物流集散特色;三是产品项目、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与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特色。
  凭借准确定位,至今园区共引进项目64个,总投资达300多亿元。今年,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招商和项目建设年”为契机,掀起新一轮发展的热潮,多项超亿元大项目进园建设。随着这些项目的上马,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形成以PVC、TDI、CPL为龙头骨干产品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框架,具备了生产高档染料、农药中间体、香精香料、添加剂等近百种新型化工材料的能力,聚集了中国化工集团、神华集团、北京化工研究院、日本三井物产、法国液化空气公司、欧德油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化工企业和与之配套物流公司。
  科学管理,严格审批提高门槛
  项目引进来,更要想方设法留得住。为此,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液体化学品码头、热电联产、淡水供应、天然气工程、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使园区基本实现了港、路、供水、排水、污水治理、供电、供汽、天然气、通讯以及优惠供地的“九通一平”。从而为园区实现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投资近两亿元对基础设施加以完善:投资2000万元升级改造圣捷污水处理厂,投资3320万元建设精细区供热管网,投资2000多万元完善石油化工区污水排放系统,投资226万元进行道路绿化工程,投资11050万元修建化工一路、中辛公路。
  同时,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努力打造绿色、环保、生态工业区,抓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确保各项能耗指标达到沧州市及渤海新区下达的目标要求;提高准入门槛,严格项目审批,坚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关停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电企节能减排需要哪些支持?  
政府应引导电力行业形成良好生产格局,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

  电力行业虽然努力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但过程也实属非常不易。特别是早期建设的电厂,因为建设之初排放标准较低,在“十一五”期间,为了满足新的排放标准要求,绝大多数企业对机组进行了脱硫、脱硝改造工作,行业企业付出了巨额投资。
  面对环境压力,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十二五”期间,要想更好地完成新的节能减排目标,不只需要行业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在能源竞争格局、政策补贴以及环境监管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特约撰稿 叶红
  问题一:煤质、煤价是两个大问题
  对电企节能减排带来双重压力,企业有无应对之道?

  《2009年电力企业节能减排情况通报》显示,电力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亮点有二:一是超额完成全年关停15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目标,提前一年并超额完成“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目标;二是全国新增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1.02亿千瓦,超额完成全年新增5000万千瓦的任务。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占煤电机组总容量的76%,比200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然而,这份成绩单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电厂有“排”也有“入”,排的是灰、烟气、废水,入的是煤。对于电厂“入”这个环节,煤质、煤价是两个大问题。

  煤质问题带来减排、节能的直接压力,“入”的不好,“消化”的过程就会更费力,“排”的也会更多。由于电煤需求大、煤炭供应紧张,很多煤质较差的煤矿也跨进了电煤供应行列。另外,即使是优质矿,开采数量不足时也会掺加一些煤矸石,使煤源质量无法满足电厂设计值的需求,硫份超标、灰发份不稳定、热值低,这给电厂的输煤、制粉、排放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即便如此,电厂的煤源数量仍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而煤价问题带来的则是减排、节能的间接压力,特别是高负荷期间,不得不花高价采购电煤。目前,煤炭成本已经占到电厂总成本的70%左右,吨煤价格已经到了630多元。盈利空间被电煤成本挤占,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中。同时,政府对于电力企业环保投入的补贴也无法及时到位,环保设备改造的投资回报按照企业利润折算可以算到下个世纪才能收回。
  对于“排”这个环节,指标在年年攀升,特别是2008年一年内排放指标连续调整,电厂几乎没有喘息和改造的时间,只能多投入,加大催化剂和添加剂来维持排放指标,同时抓紧时间进行设备改造,不堪重负。
  比如北京某老牌电力企业,为达到奥运期间北京的环保要求,用了近6年的时间,投入数亿元对全部机组进行了脱硫、脱硝、布袋除尘等环保改造,目前环保排放标准优于欧洲相关标准,成为老牌电力企业的环保典范。
  此外,为了适应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应通过加强管理提升效益。作为国有电力企业,更多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节能减排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要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首先,要在工程设计、技术改造等方面引入先进技术;其次,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将耗能设备精确到一个弯头的阻力计算;第三,要通过流程化管理将每一项作业的标准规范为安全、环保、节能3个方面,通过每一项工作的落实来保证整体节能减排任务的实现;第四,要广泛宣传、发动员工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将节能减排变成员工的主动愿望。
  问题二:节能减排压力之下,为何还要扩张?
  政府要合理规划,引导行业形成良好竞争格局,实现“宏观节能减排”

  由于电力行业是能源生产大户,政府要给予电力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采取措施有效引导电力行业形成良好生产格局,继续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
  首先要合理规划电力建设。电力建设刚刚结束的一轮高热度竞争,这种竞争带给电力企业的是暂时规模的增大,而长期面对的将是容量扩大后市场份额的缩水及亏损的风险。
  面对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和成本压力以及有限的利润空间,电力行业为何还要扩张呢?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大鱼吃小鱼而不是快鱼吃慢鱼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企业要保护自己就必须要让自己在短期内迅速成长。
  针对这种现象,业内呼吁政府在电力资源规划方面要统筹协调,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确定电力建设的规模,在电力规模确定后做好几大发电集团之间的发展平衡。既然确立了五大集团的电力发展模式,就要引导五大集团在节能减排、调整电源结构、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健康、有序的竞争,避免重复投资、杜绝资源浪费,这才是最大的节能减排举措。
  其次要优化电源结构。目前,火力发电企业在减排方面已经达到或好于欧洲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无论在技术成熟度、运营管理,还是在扣除煤价后的经营成本等方面,其他新能源暂时都无法替代。然而,煤炭资源短缺现象无法逆转的事实却迫使电力企业慢慢退出电力新建项目行列。在今后的电力建设规划中,政府要综合考虑污染程度、成本、稳定性、安全性等内容,将新能源发电项目列入重点发展项目中,对于大、中型重点中心城市,还要将电网安全、环保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考虑,确保关键时期电网能够实现孤岛运行。综合考虑环保和节能要求,建议重点大、中城市周边要有大型煤机电厂作为电源支撑。
  问题三:为何会有环保数据造假?
  减排能力缺失,监管力度要加强,政策补贴要跟上

  2009年,全国共有8家燃煤电厂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对脱硫剂消耗量、烟气入口和出口二氧化硫浓度数值人为造假,使得环保部门得到的在线监测数据失真。
  企业产生这种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自身的环境意识淡漠是很重要的原因。环保数据造假,说明企业已经拥有了环保设施,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按照要求投入运行,还有一些企业根本就不具备脱硫、脱硝能力,经济压力也是客观原因。对于已经安装环保设备的企业来说,脱硫、脱硝电价补贴政策的执行存在差异,1.5分/千瓦时的脱硫加价不能适应不同的脱硫工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挫伤了部分发电企业脱硫的积极性。
  因此,国家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监管力度,环境保护部及地方环保部门定期要对发电企业进行环保核查。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性补贴,按照节能减排的贡献为企业做一定的补偿,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对不按要求投运环保设备的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对新建电力企业要监督其按照“三同时”的要求设计、施工和投产。
  此外,需要引入市场手段。政府要不断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减排新机制,要大力推行节能调度,对于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电网调度的优先权,同时给予电价补贴,培育电力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要推广实施已取得实践经验的发电权交易机制,扩大发电权交易范围及交易主体,鼓励耗能高的企业将电量转移给节能的大机组,在保证国有老企业稳定的基础上,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


                   (作者单位: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井热电厂)

污泥堆肥臭气怎么消除?  
优化工艺,从源头减少臭气产生,同时对臭气进行收集处理

◆陈同斌  高定  刘洪涛  蔡璐

    随着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城市污泥产量急剧增加。截至2009年,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已超过3000万吨。但是目前,全国城市污泥有效处理处置率不到10%,严重滞后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
  生物堆肥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泥无害化处理方式,但在污泥生物堆肥工程中,臭气污染是行业所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污泥含有多种易降解的有机物和丰富的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有机质降解会产生多种臭气,扩散到周边,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同的堆肥物料、堆肥工艺所产生臭气的种类及浓度存在差异,若堆体氧气供应不足,则会产生厌氧发酵,形成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若对堆体进行翻抛,则恶臭气体会从堆体中大量逸出。在完全好氧的堆肥过程中,仍会产生少量有味气体,但相对易被人接受。
  国外有大量污泥厂因为不能解决好臭气污染问题而关闭,在国内,将污泥制砖处理的广州市一家污泥处理厂就因臭气污染成为信访大案之一,最后被迫关闭。在污泥堆肥工程实践中,臭气的产生与控制更是影响工程稳定运行的关键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污泥堆肥的臭气污染问题?
  2009年,秦皇岛市绿港污泥处理厂建成投产。这个污泥处理厂采用智能控制生物堆肥工艺(CTB工艺)处理含水率85%的脱水污泥,日处理规模200吨。此工艺有效减少了堆肥过程中臭气的产生,并对收集的臭气进行集中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生物堆肥的臭气污染问题。

  绿港污泥处理厂采取“源头预防为主,末端削减为辅”的臭气控制模式,通过CTB工艺优化生物堆肥过程的发酵和氧气供应,减少臭气物质的产生,显著降低了其环境危害。CTB工艺可根据发酵堆体的温度、氧气含量等工艺参数进行智能化反馈控制,通过调节曝气量使堆体在发酵过程中的氧含量处于最佳状态,抑制堆体中臭气的产生。在生物发酵后熟期,CTB工艺对堆体物料进行匀翻,显著减少臭气的产生和释放。在堆肥厂区,发酵车间的过道是操作人员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如果其臭气浓度超标,也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影响。工程运行结果表明,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中相关数值相比,发酵车间过道的硫化氢浓度低于限值88%~98%,氨气浓度低于限值22%~94%,而国内很多堆肥厂的氨气浓度往往在100mg/m3以上(标准平均值为30mg/m3)。
  堆肥的混料过程也会产生少量臭气,监测表明,污泥料仓是混料车间产生臭气的主要部位。脱水污泥会产生一定浓度的硫化氢和氨气,若将其长时间存放,则会发生厌氧反应,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CTB工艺保证了污泥的及时好氧处理,抑制了料仓内污泥厌氧反应的发生。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相比,硫化氢浓度低86%~99%,氨气浓度低88%~99%,混料车间空气质量较好。
  为预防发生臭气超标现象,绿港污泥处理厂还通过集气系统收集生物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并用生物滤池进行集中处理。厂区采用顶吸罩在发酵仓上方收集臭气,防止气体向生产车间和大气扩散,收集的废气经生物滤池除臭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但工程运行中发现,顶吸罩所需的排风量大,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成本较高。为提高气体收集效率,工程中采用不透气的特殊材料将发酵仓密闭起来,对废气进行统一收集和统一处理。这样不仅能更有效地防止臭气扩散,而且降低了电耗,减少运行费用。
  目前,对于堆肥过程中的臭气控制问题,关注的重点往往集中在末端除臭上,没有重视从堆肥过程进行臭气的源头控制。多个工程实践证明,更有效的控制手段应当是对堆肥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和智能调控,以减少臭气产生。如选择合适的调理剂用量、调节堆肥物料含水率、确定最佳的鼓风参数和匀翻时间等,以加速生物堆肥进程,并最大幅度地减少臭气的产生。
  与传统的污泥生物堆肥工艺相比,CTB工艺在控制臭气污染、减少占地面积、智能反馈控制、操作简便、能耗低等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其创新性的臭气控制方式,为污泥生物堆肥工程提供了新的经验借鉴。

“以奖促治”带动江苏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四两何以拨动千斤?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  记者  闫艳  高杰
  近年来,江苏省城市化迅猛发展,但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农村的环境保护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滞后于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绊脚石”。
  自江苏省推出农村环保“以奖促治”的新举措后,江苏省两年通过“以奖促治”手段,支持了62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2个生态示范创建项目。逐步完善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广大农民投身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政策杠杆撬动农村“短板”
  宜兴市万石镇漕东村村民陆玉昌指着门前整洁的柏油路告诉记者:“以前这路是土路,边上到处都是垃圾堆、粪堆,那个味儿啊,都不敢开窗户。现在,一早上起来空气都是甜甜的,我都不愿意进城了。”
  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后,不仅是陆玉昌,直接受益的还有江苏省6000多个行政村的3500多万名农民。这一政策实施两年来,江苏省支持了62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2个生态示范创建项目。
  为精心组织项目实施,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江苏省还制定了《江苏省农村环保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配套措施。在财政部组织的2008年度中央专项资金核查中,江苏省资金管理、绩效均列全国前列。
  江苏省环保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9~2015年),分年度明确了优先支持的重点村庄名录、主要治理内容、资金筹措方式(申请中央财政拨款、地方配套资金额度),初步建立了2187个中央资金项目库,作为今后申请“以奖促治”资金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快马加鞭”。5月,江苏省政府与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签订了部省合作协议,共同将江苏省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份之一,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中央“以奖促治”的政策措施。根据协议内容,中央财政将从今年起分3年安排专项资金8.5亿元,支持江苏省重点地区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整村推进、连片整治工作。根据部省协议,江苏省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投入的1.5倍,总投入将达到21亿元。
  中央投入1元带动地方投入10元
  2008年以来,江苏省共争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中央财政资金5049万元,而全省直接用于此项目建设的各级政府配套资金达8.7亿多元,初步估算,平均1元的中央投入能带动地方投入的比例达1:10以上。这些配套资金来自各级财政、机关、企业、镇村等等,充分发挥了“以奖促治”资金的引导作用。
  地处太湖上游的江苏省宜兴市,境内河流众多,入湖河流水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太湖湖体的水环境质量。因此,宜兴市对“水”尤为关注。两年来,中央给宜兴市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为524万元,而仅仅农村污水处理工程这一个项目,宜兴市就投入了4000余万元,先后在遍及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的50个村建设了85套污水处理设施,其中无动力处理设施60套,微动力处理设施21套,有动力处理设施4套。用于清淤、绿化、拆迁补偿等农村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达7000余万元。
  对于人口居住相对密集,对入河道水质要求较高,村级经济相对较好的万石漕东村、丁蜀双桥村、杨巷黄家村、竹海竹海新村4个村建设了在技术上能起到示范作用、建设成本,运行费用相对较高的有动力处理设施,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氧化塘”技术,平均每套造价连收集管网达300万元。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成投用,大大削减了排入河道的生活污染。
  环境改善了,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万石镇漕东村村民曾这样感慨:通过中央“以奖促治”项目的实施,在雪东村发生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看得见的环境面貌变化,更重要、更深刻的变化是内在的、是人的生态环保观念的变化。
  在常州市武进区,近两年来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总额为654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10家单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武进区通过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让财政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用“村里出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民警资助一部分、干部出力减少一部分、政府补助一部分”的方法,先后配套农村环境整治资金达8.2亿元。
  记者来到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东村,发现村路整洁,路旁摆放着整齐的垃圾箱,村里看不到柴草堆、粪堆。村里还新建了垃圾处理场,在全村设置了多个垃圾箱,全村的生产生活垃圾每天由保洁员清运。


  80多岁的老大娘王惠兰说,以前大家随便倒垃圾,现在有了垃圾箱,又有专人来清运,村里人再也不乱扔垃圾了,现在碰到纸屑还自觉地捡起来。这是武进区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项目的成果,在中央、区、镇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有1680家企业与288个村结对,共建新农村项目1058个,完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村庄居住环境整治等工程,使雪东村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农村,生活污水四处排放是很普遍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雪东村利用中央“以奖促治”资金,投资80万元新建了占地280平方米的“接触氧化+植物吸收塘”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利用现有下水道收集后进入这个污水处理装置,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作为绿化和农作物的浇灌用水,实行综合利用,为改善水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污水处理工程与后期湿地深度处理结合起来,建成雪东村湿地公园,成为村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于志远——绿色城市的诠释

◆王敏

人物介绍

  于志远: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尼塔中国常务副总裁、设计总监,带领团队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规划,并主持设计了世博公园景观,白莲泾公园、世博村、江南公园、中国船舶馆等成功案例。他倡导依据原地特色解决景观问题,他想把“绿色城市”的理念推广到每个人的心中,他着力探讨使地球重新恢复并保持健康发展的解决之道。

    隆冬的北京,晚上8点,北京林业大学礼堂,和窗外零摄氏度的气温相比,室内的气氛却是热火朝天。能容纳200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不少没有座位的大学生见缝插针错落着站在过道里,他们时不时低下头在笔记本上认真做着笔记,或是举起手中的相机。
  讲台上,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略显瘦削的年轻男人在侃侃而谈,他目光炯炯有神,穿着白色的衬衣,他叫于志远,是中国著名的规划设计师,也是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总设计师。这会儿,于志远和他的团队在这里举行“绿色城市”环保设计理念高校巡回演讲。
  已经闭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里留下了于志远的大手笔,他将一颗颗翠绿的“宝石”镶嵌在世博园中,白莲泾公园、世博村景观、江南公园……
  于志远的景观设计以一种安静而直接的方式诠释着城市生态内涵以及他所提出的“绿色城市”理念。于志远的设计理念是,要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让人们在他的设计中感受到纯正的大自然和快乐,让绿色再生。
  “为什么不直接借用大自然的无序安排呢?大自然的‘无序’恰好是一种美,就如同古人的泼墨山水,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一名设计师,于志远的理念是“自然、和谐、不造作”,他的这个理念在世博公园的设计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提交设计方案之前,于志远和他的团队曾经多次来到世博公园原址“勘察地形”。这片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庆典广场,面积23公顷的土地,有一大部分是滩涂——原始、无序、不规整,是于志远对它的第一印象。
  按照常规的设计理念,设计师会利用建筑、植被种植,把最原始的土地整理为规整划一、富有条理的绿地。但于志远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样的设计就像一道密集的屏障,把自然风光挡在水上。
  “为什么不直接借用大自然的这种无序安排呢?在江边创造一片很纯净的绿地,给人一个最自然、和黄浦江最亲密接触的空间。”于志远决定保留滩涂的无序肌理,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提议,在团队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上海本来就是由泥沙积聚的滩涂发展而来的,从小渔村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这就是所谓‘上海滩’的历史记忆。”看似无序的“滩”,其实是由自然的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无序之中蕴含着自然之美,就像古人的泼墨山水,令人回味无穷。
  最终,于志远的团队利用下沉、填埋的手法,把高大的防汛墙“隐藏”了起来。从高处往下俯瞰,世博公园的滩涂和黄浦江完整地融合为一体。“我们用的是最基本的形式,却让人真实地感受到黄浦江,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自我的存在,而且这种感觉非常强烈,这就是我们在设计当中想做的事情。”
  “我不喜欢浪费,我也愿意帮助大家一起来节约,我比较留心生活的细节,尽量让自己过得节约一点,这其实也是一种环保。”
  在平日生活里,于志远是一个注重节俭、坚持环保理念的人。“我不喜欢浪费,我也愿意帮助大家一起来节约,这可能和我自己的习惯也有关,我是一个仔细的人,比较留心生活的细节,我喜欢简单节俭的生活,这其实也是一种环保。”
  下班时要把所有的灯关掉、给垃圾分类、搬家时要带走所有能用的家具继续使用……这些小的细节早已成为于志远生活的一部分。“把节能变成一种习惯,就不觉得是在刻意的环保,而是贯穿到脑海里了。”于志远说。
  于志远有一个设计团队,为了让团队的设计师们贯彻“节俭、节能”的设计思想,于志远奇思妙想,设计了一些环保创意比赛。比如他们举办过“废物再利用”的设计比赛。比赛的宗旨是,既要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还要发挥创意,“变”出一个个艺术品来。如何将“美”和“艺术”融入到废弃材料里,考验着设计师们的理念。比赛结束后,设计师们像变戏法一样把铅笔头做成了仙人掌、塑料袋变成了美丽的蝴蝶、旧瓶子做成了摩天大厦、坏掉的鼠标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于志远的团队通过这些富有生趣的活动,将“设计”和“环保”紧紧结合了起来。
  “我们一直在讨论‘环保’这个问题,但是极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上,‘绿色城市’就是表达了处理所有这些问题的目标,它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绿色城市”这一理念,是于志远在关注设计之外、更致力通过研究并建立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于志远谈到,“绿色城市”并不是简单的扩大绿化生态面积,也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而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谐发展的方式。比如倡导保护自然资源、提倡环保节能的设计和生活态度;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大程度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通过先进的科学数据分析,创造高效的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等。
  也许,某种意义上来说,“绿色城市”的理念已经不单是设计领域,它其实更像一个哲学问题,讨论人和自然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共存。
  “自然是如此伟大,我们需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于志远说,“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我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环境的特质,首先就是要对环境的认可。”比如,在世博公园的设计上,于志远大胆地用“滩涂”和“中国扇骨”的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结构,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直观感受。
  一位去过世博公园的游客也说,站在世博公园里,能够感受到浪的冲击,感受到风的呼吸,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做景观设计这么多年,于志远强调人的感受,强调人能否在“设计”出来的景观里感受到大地的丰饶、风的呼啸。把人们遗失的美好再还给人们,是于志远的设计追求。
  于志远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的团队,设计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很多设计是以一种新的构思推翻原有的自然景色,这种方式是带有“掠夺性的”。
  “我最反感的是‘大树进城’。为了打造一片绿化带,很多人就从别的地方移植大树。这对生态环境是一种极大的破坏,也违背了可持续的宗旨。”
  于志远的做法则是,在规划设计树林的土地上种植速生树苗,即便这些树苗有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但是,就要通过这个“小树长成大树”的过程,让人们理解,这是一个在“生长中的绿地”,未来,这片绿地也能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于志远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再生’。”
  尽管要将“绿色城市”的理念传达出去任重而道远,于志远还是充满信心。“我们会选择一些二级城市先去实践,慢慢的把我们的理念传达开来。”谈到未来,于志远踌躇满志。

烟台保护水源地规划先行  
夹河流域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中国环境报记者  赵娜  季英德  通讯员  邱春光
  山东省烟台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供水系统单一,大沽夹河(以下简称"夹河")作为烟台市的母亲河,事关全市人民吃水安全的大局,长期以来,烟台市环保局一直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经过几年的治理,夹河逐渐恢复了过去河床宽阔、水草繁茂、水体清澈、鱼虾肥美的景象。目前,夹河全流域功能区划为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记者日前走进烟台市环保局,探索治理夹河流域成功的秘诀。
  规划先行,为环境执法提供依据
  烟台市环保局局长姜青山介绍说,为更好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烟台市将水源地保护工作规划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规划先行的思路,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8月,《烟台市水源地保护区划调整方案》通过了山东省环保厅专家评审团的评审,下一步将开展全市24个水源地的划界设标工作。烟台市还先后出台了《烟台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门楼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及实施意见》、《烟台市大沽夹河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决议》等文件,对各水源地制定出明确的保护规划和整治措施,促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夹河流域执行严于国家标准的化学需氧量为50mg/L、氨氮为5mg/L的排放标准。
  划分功能区为建设项目审批和环境执法提供了目标、方向和依据,涉及到大项目落户烟台时,环保部门绝不让步。姜青山介绍说,去年,烟台市环保局拒绝了一个5800万美元的德国项目,这个项目至今没有落户。这个项目想在莱山区的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建厂,姜青山说:"不是不同意引入这个项目,而是不同意项目建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公司可以另行选址,只要项目离开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就可以上,但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坚决不许上。"
  海升果汁是栖霞市依托烟台苹果资源建设的一个项目,企业落户在栖霞市门楼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白洋河边。姜青山说:"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夹河下游流域,企业下游污水处理厂未建好之前,即使它改建了自身的污水处理设施,具备了投产条件,也没有获准生产,整整停产两年。为了让它达标改造,环保人员常驻企业,不达标排放就不走,直到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
  严格审批,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烟台市环保局副局长车建波说:"烟台市一直把流域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烟台市坚持流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切实防止污染重、耗能高、耗水大的项目进入。"据悉,蓬莱市原来准备上一个百亿元的木浆项目,但由于耗水量大,这个项目没有获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烟台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共拒批或否决不符合要求的化工、酿造、冶炼、印染、电镀等重污染项目44个。截至目前,造纸厂由原来的15家减少到两家,酒精厂由原来的12家减少到3家,15条草浆生产线已全部关掉,96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已拆除71条。
  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烟台市注重夹河流域上下游的治理。位于夹河上游的栖霞市,由于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必须加快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放弃和调整一些工业项目。据姜青山介绍,栖霞市20年来每年都拒批一两百个不利于夹河保护的项目。
  "吃的烟台水,不忘栖霞人。"由于栖霞市为水源地保护工作做出了牺牲,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市帮扶栖霞机制,每年还召开两次帮扶栖霞的会,加大对栖霞市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生态保护作用明显的流域性、区域性重点生态环保项目,建立起生态补偿等水源地保护长效激励机制。记者日前从烟台市环保局了解到,烟台市委、市政府积极为栖霞争取环保项目的资金支持,3年来共申请到资金6700万元,主要用于栖霞市白洋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市区雨污分流等工程

  综合治理,改善夹河水源地水质

  近几年,紧紧围绕让“群众喝上干净水”这一目标,烟台市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舍得下力气、投资金。以门楼水库水源地保护为例,根据规划,到2012年共安排26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10亿元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水源水质。
  烟台市一直把流域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夹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减轻生活污水、废水和垃圾对夹河水质的污染。截至目前,烟台市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6座,工业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6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已由2005年的50万吨/日提高到74.65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59%,全市污水处理厂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
  据姜青山介绍,烟台市还把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范围延伸到乡镇,截至目前,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5座正在建,两座今年年底即将投运。
  为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烟台市还注重管网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雨污分流工程。目前,烟台市城区基本完成雨污分流基础设施的改造,雨污分流比例不断提高。据悉,栖霞市作为水源地上游的主要城区,目前已实现雨污分流。
  为维护水源地安全,烟台市进一步健全完善在线监控体系,确保流域内所有工业企业生产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对污水直排夹河流域的工业企业,要依法予以关闭。记者从烟台市环保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172台(套)在线监控设备,能够覆盖90%以上的企业,在线监测设施稳定运行率、数据准确率均达到95%以上。“目前已关闭夹河流域内7个县(市、区)的300多家规模小、布局分散的排污企业。”姜青山说。
  经整治,夹河流域水质得到持续改善,昔日“雁南飞、鹭上天”的壮观景象得以重现。这条哺育烟台人民的母亲河又成为了一道安全、亮丽的风景线。

减排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寻找新的突破?  
江苏压存量腾容量挖潜力  
“十一五”以来,仅省财政直接安排的各类环保资金就达180亿元

◆中国环境报记者 闫艳 高杰 见习记者 李莉范圣楠
  国务院督查组日前到江苏省检查污染减排工作。经过现场检查和严格核定,督查组认为,江苏省落实中央污染减排决策部署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成效明显,截至2010年上半年,江苏省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已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的109.3%和122.5%,提前半年超额完成“十一五”确立的减排目标,为全国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污染减排空间越来越小的严峻形势,江苏省是怎样寻找新的突破口,为污染减排再挖潜力的呢?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创新思路,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压减存量,腾出容量”的减排新路。
  ■“三个一律”严格责任追究
  据了解,江苏省是全国为数不多连续4年完成减排任务的省份。进入2010年,为进一步挖掘减排潜力,确保“十一五”减排任务提前完成,江苏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省政府将减排任务分解到位,并把减排作为年度50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和重点单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省政府还与13个省辖市政府签订了2010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各市迅速将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所辖县(市、区),并逐级分解落实到乡镇、园区以及重点企业。
  同时,江苏省政府就严格减排行政问责做出明确规定,将责任追究到位,对不能如期完成减排目标的地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方、单位和企业,一律不得参加创优评先活动;完不成减排目标的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完不成减排目标的国有、国有控股企业领导班子,一律不得享受年终考核奖励。
  ■经济手段重构利益导向
  在污染减排“收官”攻坚战中,江苏省不断完善减排体制机制,利用价格政策、财税政策等环境经济手段有效地推动污染减排进程。
  江苏省严格执行差别电价,从今年6月1日起,已将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电石、烧碱、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淘汰类企业电价加价标准从每千瓦时0.2元提高到0.3元,限制类企业从每千瓦时0.05元提高到0.1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23家单位主要产品能耗超限额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还对全省149家企业的部分淘汰用能设备,按每千瓦时0.3元的加价标准,实行淘汰类差别电价。
  加强脱硫电价管理,江苏省从今年7月1日起,又对热电企业脱硫设施进行在线监测和脱硫考核,对脱硫设施投运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扣减脱硫电价,进一步促进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江苏省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太湖流域制订实施化学需氧量排污指标核定、申购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已有643家企业申购了排污指标,金额超过8000万元,推动环境资源从无价向有价、从无序向有序利用转变。完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政策。制订实施《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已把太湖流域的补偿断面从9个扩大至30个,并正向淮河流域逐步推广,探索建立上下游污染赔偿机制。
  同时,江苏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求各级节能环保专项资金向贡献量大、见效快的重点项目倾斜。“十一五”以来,仅省财政直接安排的各类环保资金就达18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建立“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收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踊跃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
  ■强化监管确保任务完成
  在推进减排挖潜过程中,有效监管是关键,为此江苏省在四大方面强化减排执法监管。
  开展能源与环保专项监察审计,对全省1900多家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上一年度和2010年上半年主要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监察审计,提出了超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名单,对重点用能单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坚持在太湖等重点流域每月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上半年按照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要求,对全省407家涉铅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对苏中、苏北部分酸洗集中区进行了集中整治。
  加强污水处理厂和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将《江苏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列入省政府今年规章立法计划,体现污染减排核查要求,建立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旬检查、旬监测、旬抽查”的监管机制,制订更加严格的污泥处置监管措施,目前正在对全省389家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大力推进脱硫设施运行规范化建设,严格脱硫电价管理。全省累计扣减脱硫电价总额超过1.5亿元。狠抓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环境监控中心49个,在2631家重点企业安装了5300台(套)自动监控设备,全省污水处理厂和电厂脱硫中控系统改造已基本到位

山东加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  
第二类水污染物严重超标和空气严重污染纳入环境应急管理范围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见习记者  陈加宝

  为进一步加快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及时发现和消除污染隐患,山东省环保厅日前制定下发了《关于将第二类水污染物严重超标和空气严重污染纳入环境安全应急管理范围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将排放废水的企(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第二类污染物排放超标两倍(含)以上等五类情形纳入环境安全应急管理范围,并对应急报告时限、处置程序以及责任追究做出明确规定,确保因第二类水污染物严重超标和空气严重污染可能引发的环境安全问题得到及时、快速、有效处置,保障全省环境安全。
  五类情形纳入环境安全应急管理范围
  《规定》确定,凡是排放废水的企(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第二类污染物排放超标两倍(含)以上的;河流(含排海管线)、湖、库、近岸海域水质环境质量指标超过水质控制要求1倍(含)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排放SO2日均浓度超标两倍(含)以上的;各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250的;其他污染物超标排放可能引发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纳入环境安全应急管理范围。《规定》明确了报告时限,要求经核实或确认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属于纳入环境安全应急管理范围的,有关单位应在确认后须在1小时内报山东省环保厅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具体包括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报出的监测数据;山东省环境监控中心确认的监控数据;山东省环境监察总队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的和环境保护部“12369”投诉受理中心转来的群众举报、投诉;省环保厅信访办公室收到的举报、投诉;山东省环保厅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或接到下级环保业务部门的报告、通过媒体等渠道获知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的信息等。
  严格处置程序和责任追究
  《规定》要求,山东省环保厅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接到报告后,根据事件的性质,立即向省环保厅领导报告并提出是否启动环境应急预案的建议;污染控制处、流域环境管理处等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进入应急状态,并按照处置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工作程序及省环保厅领导指示参与处理处置工作。
  山东省环保厅污染控制处、流域环境管理处按处理处置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工作程序,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迅速开展调查,查实污染物的性质,发生严重超标的时间、地点、原因、排放总量,尽快锁定污染源,分清污染责任;按照属地为主的原则,督促当地政府和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单位做好处理处置工作;将调查处理、工作进展情况和处置结果及时反馈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通报或移交有关处室需要协同办理的案件。《规定》强调,对于未按规定时间和程序报告的,对于瞒报、谎报的;对于麻木不仁、失职渎职、贻误最佳处置时机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部门责任明确快速联动
  山东省环保厅还进一步明确了省环保厅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污染控制处、流域环境管理处、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省监控中心)、省环境监察总队等5个部门在第二类水污染物严重超标和空气严重污染处理处置工作中的责任及相关程序,确保快速安全处置污染隐患。
  其中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接收污染物严重超标的信息报告,了解污染物严重超标发生的时间、地点、超标物质及其浓度、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通过有关职能处室,调度开展环境监察、监测和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情况。
  污染控制处接到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有关空气污染指数API≥250的通知后,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与气象部门会商,预测空气污染变化趋势,启动重污染空气质量发布信息程序;根据污染状况立即书面函告当地政府,通知市环保局报请市政府同意后,通过电台、电视台,或结合气象预报节目等形式公布空气污染状况;督促市环保局报请市政府同意,发布黄色或橙色或红色预警。
  流域环境管理处接到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有关企(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第二类污染物排放超标两倍(含)以上通知后,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对超标排污的企(事)业单位,督促市环保局责令其限期生产、限制排放或停产整治。对超标排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责令其立即启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急预案,同时核查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若进水口浓度超标,督促市环保局排查、锁定污染源,责令其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停产整治。
  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省监控中心)监测发现第二类水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和空气严重污染属于纳入环境安全应急管理范围时以及统计发现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250时,在1小时内以监测快报形式报省环保厅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快报内容包括超标单位、超标点位、超标断面名称、采样时间、监测项目、评价(执行)标准、超标倍数等主要信息。
  山东省环境监察总队接到省环保厅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处通知后,立即启动《省环境监察总队环境应急预案》,成立应急监察小组。应急监察小组到达现场后,对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时间、地点和原因开展调查,制作现场勘验笔录和现场调查询问笔录,做好现场取证工作,视情提出处理意见。

调动牧民积极参与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新疆大力整治农村环境  
目前全疆已有150多个乡镇成立环保工作站,配备1300多名工作人员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杨涛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环境保护部“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转变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整治等有效措施,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村民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参与环境建设

  “牛羊后院叫、鸡鹅满地跑、垃圾胡乱倒”、“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人畜共饮一池水”,一度成为以往新疆农牧区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如今,一些地方已经彻底告别这段历史,而这些变化则完全得益于近两年国家、自治区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的一系列有力举措。而且,大部分农村和牧区的村民牧民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同时,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一些旧的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参与环境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
  记者日前在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城关镇褚家湾村采访时,村委会主任褚彦彬告诉记者,2009年初,他第一次从镇政府听说国家要出钱整治农村环境,感觉“这钱花错地方了,没必要”。在他看来,农村没有工业企业,哪里来的污染需要治理。
  然而,听了镇领导对农村环保相关政策的介绍,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意识到,尽管近些年大部分村民住上了花园洋房,但与城市人相比,村民生活的还不够体面,主要是因为村里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肆意排放现象严重,特别是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村民时有怨言。随后,通过开展农村环保知识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大部分村民都期盼生活环境能有大的改观,并表示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此后,褚家湾村申请了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村里的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问题。2009年8月,中央财政给褚家湾下拨了75万元,而褚家湾村委会也拿出了25万元的配套资金。今年6月,褚家湾村87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和粪便都通过排污管道送到了处理中心——生活污水化粪池,彻底告别了过去躲不开的脏乱差。
  褚家湾村只是全疆大部分农村牧区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疆已争取到中央投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92个,投资总额8294万元,自治区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5个,投资总额3120万元,直接受益村庄137个,直接受益农牧民达23.54万人。仅今年一年,全疆就争取到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43个,下达补助资金3150万元,其中生态示范项目3个。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实行三级环境管理
  有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就有了群众基础。同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则是抓好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保障。

  自治区环保厅自然生态处处长孟剑英介绍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以来,全疆各地州市项目所在地政府均建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副县长)为组长,县环保局、乡、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局、环保局负责项目质量和进度建设,并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

  在昌吉州,环保机构正逐步向乡镇延伸,建立了覆盖农村的“县、乡镇、村”三级环境管理体系,各乡镇成立了农村环保工作领导小组,乡镇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镇农村环保工作站,专门负责乡镇环保工作。同时在所辖村均确定环保协管员,明确了工作责任和任务。截至目前,昌吉州70个乡镇成立了乡镇农村环保工作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98人。
  截至目前,全疆已有150余个乡镇成立环境保护工作站,配备农村环保专职兼职人员1300余名。
  □中央地方良性互动
  ■解决后续资金难题

  昌吉回族自治州环保局副局长李军说,目前获得了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这些村子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中央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或者乡镇筹集的那些资金用完以后,农村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是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军告诉记者,目前农村的治理设施规模都比较小,运行费用也低,已实施的部分项目,在以后阶段是需要维护费用的,例如清运垃圾的车辆需要保养、更新、燃油费,小型污水治理设施需要耗电,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开支,还有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等等。这笔费用今后从哪个地方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对此,李军提出了一个自己的建议,农村环境管理的后续费用,地方在争取中央资金的时候应该予以考虑,既可以在地方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也可以考虑用市场化的模式来运作。
  今后,新疆将继续推进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各级财政要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与中央、自治区的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形成良性互动,加快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村环境规划编制工作,要对农村的环境问题进行梳理,认真规划,以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科学指导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工作。

探索生态建设机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生态化、旅游主业化  
泰顺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 

  浙江省泰顺县地处浙南边陲,与浙闽两省三市七县交界,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县,取“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这个拥有1762平方公里、35万人口的山区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廊桥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省级卫生县城。
  近年来,泰顺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泰顺、小康泰顺、和谐泰顺建设,发展态势日益趋好,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市前茅。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泰顺县的生态创建之路有过怎样的一段经历,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走进泰顺,我们找到答案。

  及早谋划抓好特色
  力保生态创建循序渐进

  泰顺县生态建设工作起步较早,1997年2月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2年3月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后,泰顺县紧跟生态省、生态市建设步伐,提出了2009年建成省级生态县的战略抉择和奋斗目标  2009年,是泰顺县创建省级生态县的攻坚之年、决战之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环保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泰顺县认真按照生态省和生态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基本战略,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紧盯创建目标不畏难,猛攻重点难点不放松,狠抓薄弱环节不懈怠,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了生态县创建工作,实现了具有泰顺特色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经过数年的努力追求,如今,按照生态县建设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泰顺县于2009年12月中旬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县现场考核验收,2010年3月正式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县。

  健全机制领导重视
  合力为省级生态县创建添动力

  在省级生态县创建过程中,泰顺县健全机制,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首先,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泰顺县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环保工作。近3年,县财政统筹安排近2.6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对生态乡镇创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给予补助。
  其次,强化考核。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签订年度生态县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生态建设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党建、计划生育等工作一同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调整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第三,强化督察。将生态环保重点项目纳入县领导包重点项目,予以全程监管、重督重推;县委、县政府督察室对生态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跟踪监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强化合力。定期召开全县性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保工作,努力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视察环保工作,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人大监督、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彻底改变“重经济建设、轻生态建设”和“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等现象,为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规划完善目标明晰
  加大资金为生态创建保驾护航

  据介绍,泰顺县在省级生态县创建过程中,注重规划引领,先后编制出台了《泰顺生态县建设规划》、《泰顺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泰顺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修编完善了县城详细规划,编制城区排水、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
  加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目前,泰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保持良好,境内有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关山省级森林公园、三魁省级森林公园、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等。2008年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89.0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41%,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6%。沙埕港、交溪、飞云江三大水系的10个监测断面地面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划定的功能区要求,交溪、氡泉两个省界水质监测断面分别达到Ⅱ类水和Ⅲ类水标准,达标率达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6%;全县大气质量稳定,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以上;全县噪声环境符合功能区要求。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自2005年以来连续位列全省第一。
  生态县建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全县在编制完善各项生态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生态县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经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生态建设各级资金累计投入已达2.96亿元。2009年,全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预算安排专项资金320万元,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用于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

  巧借资源发挥优势
  产业合理布局确保生态体系建设

  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泰顺县严格按照要求,坚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发挥生态资源和特色气候优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为生态县的创建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目标,做好“特色基地”文章。全县共发展有机茶、干水果、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等效益农业基地45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4万亩、林产品基地19.16万亩。做好“生态品牌”文章,突出有机茶叶、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中药材、食草型动物等五大区域特色产业,全县共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52个,主要农水产品中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44.2%,探索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做好“龙头带动”文章,全县共发展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70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分享农产品流通加工环节收益。
  其次是大力实施“工业生态化”,推动粗放型工业向集约型工业转变。抓住新58省道贯通、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和山海协作政策机遇,大力培育新58省道特色产业带,在沈海高速公路分水关互通口处兴建彭月产业基地,全力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以基地经济的快速扩张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突破。目前,全县49个招商选资项目中已有40个落地,招商选资投产工业企业年产值超过全县工业产值40%。每年科技三项经费不少于40%用于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积极整合提升矿产品、竹木制品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促进了工业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最后是大力实施“旅游主业化”,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顺应旅游发展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逐步过渡的趋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以“泰顺就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氡泉、廊桥、乌岩岭3张旅游金名片,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温泉养生旅游、避暑度假旅游为切入点,着力打造浙南闽北著名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生态旅游蓬勃发展。2006年以来,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8.8%、88%、18.5%和20.3%。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一些污染顽症。这些问题如何破解?南通市创新思路——  
措施细 责任明监督严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莉 范圣楠 闫艳 记者高杰

  谈到江苏省南通市突出的环境问题,南通市环保局局长陆伯新说,从区域看,是南通市与通州区接壤的先锋地区、南通市南部的观音山地区;从较为密集的污染行业看,一个是印染行业,一个是钢丝绳行业。这几年,为治理突出的区域污染,南通市依靠集体的智慧,寻找了一条成功破解区域污染问题的路子。

  回顾南通市治理区域污染的顽症历程,陆伯新用“几个必须控源头”概括。具体讲,就是针对不同的污染区域和行业,分别提出“几个必须”,以达到控源截污的目标。
  “四个必须”控源头
  让通甲河不再变脸

  原来,通州区先锋镇的通甲河污染严重,后来经过大力整治,河水水质逐渐好转。而前不久,通甲河水质又出现反弹。南通市环境监察支队人员使用先进的暗管探测仪,终于挖出了印染企业偷埋在通向通甲河里的暗管,并进行了处罚和整治。
  好景不长,通甲河又开始“变脸”了。对于通甲河再次“变脸”,南通市环保局感到意外。南通市环保局长陆伯新带着环保局的智囊团来到通甲河边,终于找到了河水“变脸”的原因。
  过去,先锋地区的通甲河沿岸有不少排污企业。企业的污水管网铺设在河底,将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由于经常输送热冷不均的污水,管道容易破裂,致使污水泄漏到通甲河中。
  找到“病根”后,南通市环保局立即召开沿河排污企业情况通报会,提出了“四个必须”的整改要求,即“排污管道必须离开河道、污水必须达标排放、雨污必须分流、各企业必须具备应急备用池”。
  南通市环保局又派出了督战小分队,紧盯每家企业限期整改。经过紧锣密鼓推进“四个必须”,使通甲河地区“污水归槽走、清水河里流”。
  “五个必须”控总量
  小小电磁阀控制印染企业排污总量

  南通市观音山地区拥有24家印染企业。2010年春节刚过,随着经济复苏,许多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使观音山地区印染废水日排放量一下增加到3万吨左右,超出了观音山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5万吨的能力。由于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致使营船港河黑臭重现。
  面对观音山地区水质变化,南通市环保局专门召开会议,商量解决对策。2010年4月,由南通市环保局、崇川区政府联合召开观音山地区印染企业整治会议。会上,南通市环保局拿出“五个必须”的整治标准,即“设施必须配套达标、雨污必须彻底分流、污管必须离地明建、应急必须建有备池、排污必须总量控制”。
  3个月内,24家印染企业投资1800多万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铺设明管2282米,建设应急备池1万多立方米,企业治污能力得到提高。
  为巩固“五个必须”成果,南通市环保局推出了“联防联保”的创新举措。由环保部门、观音山街道办共同制定营船港河水质联防联保责任制度,与沿河9家企业签订联防联保责任书,每家企业轮流派出专人沿河值守10天,检查有无企业偷排以及水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企业联系。自企业联防联保以来,营船港河水质稳定趋好。
  排污必须总量控制也让企业感到压力。为把限排落到实处,24家企业按要求在废水排口安装了电磁阀。企业负责人和环保人员定期收到来自市环境监察支队的短信,悉知本月排了多少废水,还有多少余量,一旦当月排水量达到上限,电磁阀自动关闭。
  8月30日,由于当月的污水排量已达上限,当地一家印染企业控制废水排放的电磁阀门被立即关闭;隔天,另一家企业排废管道电磁阀门也被关上。直到下个月,这两家企业的排污电磁阀门才重新开启。
  经过一系列整治措施,曾经多年黑臭的营船港河清澈起来。今年7月,企业主还放养了2000多尾鱼苗,至今生长良好。
  十六里墩村村民葛汉保说,我在营船港河边住了20多年,臭味闻了十七八年,如今河水能养鱼,十分不容易。
  “六个必须”堵漏洞
  让钢丝绳企业不再走污染“钢丝绳”

  南通市现有钢丝绳企业114家,分别集中在南通市的竹行、小海、南通农场及通州区张芝山一带。由于这些钢绳企业治污措施不完善,导致酸洗污水和废渣无序排放。南通市曾5次开展钢丝绳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但钢丝绳污染经常反复“发作”。
  面对钢丝绳企业整治这个“烫手山芋”,南通市环保局局长陆伯新表示,要对症下药,坚决堵住漏洞。集中环保智囊团的意见后,陆伯新归纳总结出“六个必须”,即钢丝绳行业“雨污必须分流、设备必须配套、清水必须入池、污管必须明建、排放必须定时、过程必须监控”。
  “六个必须”在钢丝绳行业得到快速推进。南通市环保局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在厂外排污口末端设置公共监督池和排污口标志,让公众监督;为便于环境监管及公众监督,南通市环保局还要求相关企业必须按照规定时段进行排放;为准确掌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和排污状况,南通市环保局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在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处增设视频摄像头,记录企业排污全过程。
  在强大的攻势下,相关企业纷纷对污水处理设施管道展开高标改造。截至目前,被列入治理名单中的114家钢丝绳企业的环保投资近1400万元,新增处理能力880吨/日;新增、更换污泥压滤机40台,增加压滤面积2100平方米;新建、改造污泥堆场5320平方米;新建排放明管9325米;安装污水排口监控摄像头236个。
  近日,记者再次踏访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竹行镇竹行村的圩田三级河。这是一条宽仅10米左右镇级河道,沿线集聚了11家规模甚大的钢丝绳企业。
  竹行村村民屈忠民告诉记者,这条河上次水清还是20多年前的事。这次整治后,大家发现这条河里的水越来越清了,绝迹了20多年的鱼虾又重新回来了。

  也正是这三大举措,确保了泰顺生态经济一直处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目标坚定真抓实干
  生态产业效益造福一方百姓生活

  一直以来,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设施落后,发展基础薄弱,泰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全省全市发展水平。近年来,泰顺县坚持以生态县创建为龙头,做到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2007年开始,泰顺县经济发展已经从拖全省全市的后腿,逐步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名列全省第一。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3.64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3亿元,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1亿元,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2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2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增长11.3%。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泰顺县的生态创建步伐一直不曾停歇,付出才有收获,如今全县36个乡镇中有33个乡镇是市级以上生态乡镇(其中国家级生态乡镇两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今年还有3个申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正在公示,9个乡镇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乡镇申报创建市级生态乡镇。

■相关链接
  ●三个致力打造秀美家园
  致力保护生态环境。泰顺县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生态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坚持新上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引进企业不降低环保门槛,把好建设审批环保关。继续推进珊溪库区环境整治,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全力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
  启动编制县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建立跨界污染联动处理机制,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继续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整治,督促重点企业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规范提升石材加工行业整治水平,严厉打击和取缔“新五小”、“十五小”等非法污染企业,切实巩固污染治理成果。提高生态墓绿化率和入葬率,严防“青山白化”回潮。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重点耗能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努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致力打造生态家园。在巩固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泰顺县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全力打造“中国美好乡村”。加大力度狠抓生态乡镇创建,争取申报创建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成泗溪、司前等7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及筱村片区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加大截污管网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建设。
  建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案,做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加快形成“户集、村收、乡镇中转、片区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以“三沿整治”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清洁行动,提高村庄建设品位。
  致力培育生态文明。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重视保护和发掘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乡土艺术家、民间艺术家的作用,积极传承和弘扬以廊桥文化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培育生态文化品牌,增强生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大举措推进环境改善
  千村整治:经过几年来的生态创建中,泰顺县借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载体,在全县295个行政村中大力推行千百工程,目前已有207个成功实施“千百工程”建设,覆盖率达70.2%。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25.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3平

  经过几年来的生态创建中,泰顺县借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载体,在全县295个行政村中大力推行千百工程,目前已有207个成功实施“千百工程”建设,覆盖率达70.2%。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25.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3平方米

  生态创建为泰顺乡村构建了一幅秀美的画卷。加快了泰顺创建的步伐,并为以后的生态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截污治理:泰顺县大力推动乡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目前日处理1万立方米的城关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铺设截污管网500多公里,污水处理率达72%,出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司前、泗溪、仕阳、雅阳、三魁、彭溪、龟湖等7个集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展人、畜(禽)排泄物“能源型”沼气净化工程建设,累计建成户用沼气净化处理池950套;完成各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94套,总池容量达3.88万立方米,受益行政村216个,受益5.71万户19.84万人,实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行政村数比上年提高150%,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5%。
  垃圾处理:近年以来,全县在开展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处理工程建设中,总投资1639万元,成功建设成

  容量为72万立方米的城关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并且如今已建成投入使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筱村片区垃圾无害化填埋场项目前期工作;累计建设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36座,卫生填埋场两座;按照“户集、村收、乡镇中转、片区统一处理”的模式,落实卫生长效保洁措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达90%以上。

  综合治理:泰顺县结合生态移民、库区移民、下山脱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等形式,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三级联创工作,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典范。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都达到100%;农村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实施矿产资源保护和总量控制,开展矿山植被恢复和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累计治理完成废弃矿山7个,治理率达100%。
  开展“两侧五区”坟墓治理和生态墓地建设工作,“两侧五区”坟墓治理率达95.4%,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9.95平方公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农村河沟疏浚整治125.77公里;实施“沃土工程”,推广使用有机商品肥1200吨,比上年提高8%,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万亩。

建厂之初的环境风险怎么防?  
科学选址、规范化设计和建设是重要前提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秀凤
  怎样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这是所有化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只有全面了解自身潜在的风险,才能对症下药。但很多企业还不能对自身潜在风险因素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正在推进中的环境风险评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体检”、了解自身的机会。一直参与这项工作的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教授程新源在实地勘察中发现,水环境污染是苏南地区面临的主要风险,而规范化的设计和建设是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重要前提。
  预先判断很关键
  对日常排污清楚,但对潜在风险不一定很清楚

  企业日常排污情况看得见、摸得着,排污数据一目了然,如果出现超标排放的情况,企业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但企业环境风险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平时不暴露,如果不能事先被识别、被发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旦暴发,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很多。
  “预先判断是企业防范和应对环境风险的关键,预先判断结果可以使企业认识、了解自身的环境风险,指导企业制定防范和应对环境风险的措施。”程新源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企业环境风险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意外性等特点,通常企业对自身存在的环境风险是不易觉察到的。但是,企业环境风险与其潜在危险性因素、厂址环境敏感状况以及企业日常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查看,在了解上述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就能够对企业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出现机率及其影响后果进行定量评估,也就是说,企业环境风险是可以预先判断的。
  程新源特别强调,参与企业环境风险现场查看工作的专家应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熟悉企业安全生产和污染防治技术,熟知企业安全生产和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掌握应对和处置企业突发性环境事故的方法。


  “目前,各地环保部门对于辖区内企业的日常排污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并且有很多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手段,但是对企业潜在的环境风险不一定很清楚。情况不清,则相应的监控和管理手段也就失去了支持,这是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事件管理和应对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程新源说。
  目前正在试点的企业环境风险评级,其目的是为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从而让环境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了解潜在的环境风险之所在。
  意识淡薄很要命
  沿江而建化工企业最大的环境风险是突发性水环境污染问题

  因为要对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级,程新源近期查看了苏南地区多家化工企业。“苏南地区河网密布,长江、太湖、大运河均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水系,苏南地区不少化工企业沿水布置,这些企业潜在的最大环境风险是突发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他深有体会地说,企业环境风险有着很强的地域环境特征。
  为了运输和排污方便,上世纪苏南地区很多化工企业沿水而建,一些工厂的地面标高低于所临水体平水期或洪水期的标高。因此,排洪就成为这些企业一年中的重要任务,稍有不慎,外水就会倒灌进入厂区,厂区有毒有害化学品极有可能会随倒灌进厂的外水排入厂外地表水体,造成突发性的水环境污染事件。今年7月28日上午10时左右,受洪水影响,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新亚强化工厂1000多只装有三甲基乙氯硅烷的原料桶,顺松花江水流冲往下游,松花江吉林市段疑遭化学品污染,部分区域停水。程新海说,这一事件是临水建设的化工企业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真实反映,教训极为深刻。
  “很多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意识淡薄,总想着外水进厂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没有想到外水还会将企业的化学品带到厂外去,从而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防范环境风险意识淡薄是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最大障碍”,程新源的担忧不无道理。
  位置选择至关重要
  规范化设计和建设是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重要前提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周学双在谈到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时,一直强调企业选址问题的重要性,因为造成化工企业风险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选址不当。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也都提到了一个不十分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比喻:一个建在沙漠里的坏企业和一个建在城市中心的好企业,哪个环境风险更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是一个基础性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得如此普遍呢?程新源解释说,问题在建厂之初就已经潜伏了,一些企业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就盲目进行建设。根据相关设计规定,如果厂区地面标高低于河面,若无有效的填高或排水措施,这样的地块不得用作化工企业的建设用地。“规范化设计和建设是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重要前提。”
  比如,企业一旦发生泄漏或火灾事故,泄漏的化学品和消防尾水是否能被有效控制?程新源说,在他去过的企业中,一些企业的事故应急池要么质量不好,要么容积不够,发生事故时,这些用来防止污染物扩散的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有甚者,个别企业事故池与雨水管道相通,贮存在事故池中的废水可以通过雨水管道直接进入附近的地面水体。
  又比如,化工企业的危化品储罐周边应设置围堰,防止危化品泄漏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但是,一些企业在储罐围堰内设置了机泵,泵在启动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很可能会引爆由储罐中泄漏出来的易燃化学品,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程新源告诉记者,经过规范化设计和建设的企业完全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去年江苏省有关部门在全省化工企业中进行了安全设施“补课”,凡生产过程涉及危险工艺以及储存剧毒、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化工企业,必须完成自动控制技术改造,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并要求企业委托有资质的化工设计单位编制改造方案。
  怎样帮助企业排除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待检验

  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是对企业环境风险现场查看的总结性报告。从目前情况看,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报告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地方环保部门可以了解相关企业潜在的环境风险情况;第二,相关企业可以认识、了解自身的环境风险,指导企业制定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防范环境风险和应对、处置环境风险的措施;第三,保险公司可以据此评定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费和保额。


  程新源说,从苏南部分地区企业环境风险评级试点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对风险评级工作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理解和认识尚不到位,没有意识到这是帮助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而认为企业目前购买的各种保险太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点儿像摊派。但一些曾经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出现过巨额赔偿以及生产危险性特别大的企业还是很欢迎的。
  对于企业的这种不理解,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高级工程师周跃解释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是一种风险转移,而是一种用来帮助企业降低环境风险的经济手段,企业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这种经济手段分担企业的经济赔偿压力”。他还告诉记者,企业在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部门将会通过及时的监督检查,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化解风险。因此,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后,也就自动获得了一种通过外部力量监督本企业实行全面的环境风险管理手段。
  程新源透露,迄今为止,苏南部分地区企业环境风险评级试点工作已经暂时告一段落,评估报告将陆续提出,这些评估报告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将通过实践的严格检验。 

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  
西昌市开展生态创建,探索经济与环保双赢成功道路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王小玲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这里!"春天就在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西昌市。  泸山脚下,邛海边上,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拥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国家最重要的"西电东输"战略基地,中国花木、洋葱、冬草莓之乡,驰名中外的航天城,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卫星基地等4A景区,是全国最负盛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西昌市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川滇结合部中心城市。
  西昌为何能集这么多美誉于一身?这是因为,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开展环保模范城和生态市创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成功道路。
  加快生态建设
  实现跨越升位

  近年来,西昌经济社会发展迅猛。2009年更荣获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的称号,县域经济基础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05位、西部第9位、四川第3位,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榜首。在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西昌市委、市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资源遭受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客观现实。为创造一个健康、和谐、优质的生活环境,2007年西昌市建成四川环保模范城市的同时,启动了省级生态市的创建。2010年,又确定了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
  "不能因为这一代人的生计而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生计,不能因为这一代人的发展空间而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凉山州委常委、西昌市委书记邓显祥,西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俊坚持认为,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全域西昌建设、构建幸福和谐生活的现实道路,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必然选择。
  "由于历史欠账,西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村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与城区的快速发展不相吻合。省级生态市的创建改变了乡村'脏、乱、差、噪、堵'现象,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了彝族同胞生活质量。"西昌市环保局局长高建虎介绍,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从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着手,开展专项治理和生态建设,使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2007年,西昌市在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首个申报创建省级生态市,提出2010年底建成省级生态市,2015年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西昌确立生态立市战略,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积极推进五大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三拖一+七个一"工作模式,使西昌市成为"湖光山色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的适宜人们居住的川滇结合部最佳生态城市。
  坚持创新推进
  构建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需要载体和投入,没有载体和投入的环境保护是画在纸上,没有成效的。在省级生态市创建过程中,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缩短城乡差距、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西昌市创造性地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政府主导。西昌通过主导创建内容、基本建设投入、资源整合,强力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不断加强各级、各部门联动,共同打造了11条生态建设示范街,协同周边喜德县、昭觉县实施邛海及城区周边可视范围生态恢复。
  规划龙头。把生态市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1+24”规划体系,即编制《西昌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24个创建乡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环境规划》,系统指导生态市创建工作。新修编《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等20多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
  团队攻坚。在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过程中,西昌市按照“三拖一”(一名牵头领导、一个责任部门和支持部门、一个乡镇)的创建模式,由牵头领导统筹抓总,乡镇作为责任部门,联系部门和支持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一套综合的责任体系抓落实。其中,全市24名领导干部、66个部门分别联系24个乡镇、25个生态村,负责一个乡镇的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和示范村工作。
  捆绑投入。建立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环保、交通、农业等部门资金,集中投入、捆绑使用。
  产业支撑。重点发展能够引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新型工业、现代物流业、生态绿色农业产业,新兴产业为主的生态工业。按照“缩小战线、形成拳头、做大规模、做强优势”思路,打造生态品牌、有机品牌、特色品牌、地理标志产品。
  项目推动。实施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能力保障项目共28个,投入资金10多亿元。在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中,实施“七个一”工程建设。即:一条示范街、一个生态休闲广场、一批垃圾中转站、一批公共厕所、一个三化农贸市场、一个生态村、一套长效管理机制。
  文化提升。充分体现彝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区围绕打造“一街一景”特色风貌,形成了以航天大道为代表的一批城市生态景观大道。深度挖掘农村地域特色文化,形成了以礼州镇为代表的生态古镇文化等。
  群众参与。坚持“谁参与、谁受益”原则,充分集中民智、调动民力,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支持生态市建设。在创建中,政府不大包大揽,注重建立群众自我投入机制,引导群众投工投劳。
  生态建设成绩卓著
  秀美西昌更加迷人

  我哪里也不去,我就在西昌养老了!”面对儿女希望自己去大城市养老的提议,刚退休的张建国每次都拒绝了。“西昌多好嘛,天蓝、山绿、水清,在西昌我都能多活几年!”
  近年来,在创建生态市的强力推动下,西昌市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程度提高,群众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明显转变,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经济社会也快速发展。今年3月,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进行城乡环境满意度调查,西昌城市环境满意度排名为四川省第3位。
  西昌市统筹规划山、水、田、林、路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西昌。投入5.2亿元实施大气环境治理、噪声治理等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实施治理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投入1.2亿元大力实施城市增绿工程,新增城市绿地62公顷。
  2008年以来,西昌市投入资金6.9亿元,建设道路桥梁、城市道路等城乡基础设施,打通了春城路等9条城区断头路,实施了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园区道路等项目260公里。积极推进“1+6”特色示范街风貌塑造,形成以航天大道、长安大道为中心的“一街一景”特色城市景观。成功创建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2个、省级生态村两个、州级生态村23个,创建州级生态家园260户。
  西昌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低碳西昌。深入推进新型生态工业,培育了一大批新能源、精密机械加工制造等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增加至50%以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形成了三大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带、七大支柱产业、八大生产基地。
  西昌市依托彝族风情、山水文化、古邛都和丝绸之路文化,全力打造一批富有西昌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和主题公园,通过挖掘西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实现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提升了城市文化生态内涵。

到垃圾处理厂旅游看些啥?  
北京市开放13家垃圾处理厂,让公众近距离了解垃圾处理流程

讲解员为参观人员介绍垃圾处理厂情况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绍仁
  昔日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处理厂如今却成了旅游观光地。日前记者从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了解到,他们与北京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将全市13家垃圾处理厂设为定点旅游目的地向社会开放,让每一位参观者亲眼目睹垃圾处理的全过程。这一全新的旅游项目有力推动公众全面、客观认识垃圾处理工作,也受到了观光者的普遍青睐。
  镜头一:政府决策主动开放垃圾处理设施
  今年5月,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一同来到朝阳区某垃圾处理厂,他们走进窗明几净的参观线,隔着玻璃窗朝生产车间里望去,只见一条全密闭的垃圾处置线静静地躺在车间里,既看不见操作工人又听不到噪声,只有几辆垃圾密闭车来回穿梭。这些车辆有序地驶到垃圾储藏道旁,竖起车斗,将里面装得满满的垃圾倾倒在处置槽内,然后经过高速计算机在1/3秒内分析、分选出物料成分,再由光电分选器精选,很快分辨出不同物质类型投送到控制皮带上。随着皮带不停地运转,已经分类的垃圾经高压喷头喷吹后落到了不同位置的箱内。
  在很多地区,垃圾处理厂是谢绝参观的,然而刘淇表示,要主动开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让广大市民,包括大、中、小学学生入厂参观,使他们对垃圾分类、垃圾焚烧等有更为科学、理性的认识,为做好垃圾减量分类再利用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据此,北京市今年9月正式将小武基、马家楼、大屯、衙门口、五路居等5家垃圾转运站及南宫、北神树、安定、阿苏卫、高安屯、六里屯、永合庄等7家垃圾填埋场和高安屯垃圾焚烧厂,定为每“周四垃圾减量日”垃圾处理设施对外开放场所,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同时按照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公布垃圾处理厂上一周的垃圾、沼气(含发电、燃烧)、渗滤液等处置量,最近一次定期环境监测的硫化氢、氨和臭气浓度等相关数值。

   北京市政府还要求,对外开放的垃圾处理厂应该配备讲解员,向参观人员介绍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并向他们发放垃圾处理设施的宣传资料,以便于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的垃圾处置情况,垃圾处理单位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
  镜头二:垃圾旅游成热点
  垃圾处理厂对外开放后不久,北京市迎来了第二十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暨绿色社区月活动,而这一天也正是“北京人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的首日。
  “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由北京市垃圾减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北京京旅导游服务中心具体承办,时间从2010年8月底至11月,每周二安排一次,每次两批,每批50人。分别安排16个区、县600个试点小区社区居民参加,还将安排社会不同人员群体,组织旅游专场。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朝阳区麦子店枣营北里社区、盈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北京广利福源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有限公司为4个参观点。
  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广大市民亲眼目睹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效果,使其掌握垃圾减量分类知识,培养低碳环保生活习惯,提高绿色环保责任意识,增强参与垃圾减量及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支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在活动仪式上,首都文明办副主任陈建文、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相声表演艺术家笑林等,在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办事处共同按下启动按钮,标志着“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正式启动。随后,第一辆旅游车正式发车,前往本次游览的景点。石景山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居民、绿袖标指导员代表50多人作为游客,参加了“垃圾文明一日游”的首次活动。
  在旅游车行进途中,京旅公司的导游员为大家介绍了北京垃圾处理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使游客对垃圾处理有了全新的认识。随车一同前往的著名相声演员笑林在车上与游客热情互动,就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知识问题进行了问答。
  在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导游员带领游客参观了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和餐厨垃圾处理厂,实地了解垃圾处理厂的设施和技术流程。在垃圾焚烧厂参观时,导游员介绍,作为北京市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烧项目,高安屯垃圾焚烧厂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项目。来到餐厨垃圾处理厂,游客们了解到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00吨,通过选取天然高温复合菌种,以餐厨废弃物、过期食品、果树残渣等有机废弃物为培养基,通过深加工,生产出BGB有机营养菌肥等六大系列产品。
  笑林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北京目前有1900多万人,如果每人每天都乱扔一片垃圾,造成的污染是巨大的,但如果每人每天都自觉将垃圾减量、分类,那么积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石景山区的一名街道工作者表示,能参加这样一次特殊的旅游感觉非常特别,作为一名基层的街道工作人员,有义务将今天学到的知识普及给群众,帮助群众提高对垃圾处理的认识,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共同参与到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的工作中去。
  亲眼看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变废为宝及焚烧处置的全过程,中午,游客们又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优美的小花园里用餐。餐后,游客们自觉地将剩余的餐盒、果蔬残渣等进行了分类投放,亲身体验了自己动手垃圾分类的过程。
  参观结束后,游客们纷纷表示,通过对垃圾分类回收过程的深入了解,消除了对垃圾处理特别是焚烧处理存在的误解,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知识。以前一提垃圾处理厂就觉得又脏又臭、蚊蝇满天飞,如今看到这些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厂都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厂容整洁,工人操控电脑就能完成生产工序,而在园区的小花园内用餐感觉像是在郊外野炊一样心旷神怡,竟丝毫没有身处垃圾场的感觉。今后,要积极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减量、分类的重要性,自觉作好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镜头三:市民感慨科技含量高
  在2010年北京节能宣传周前夕,北京市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清分公司迎来了自“五一”环卫设施对外开放后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批“绿色”参观团。6月9日至11日,北京市发改委连续3天开辟“绿色旅游”专线,每天组织40~50名市民到“一清”小武基分选转运站参观环卫设施,体验低碳、环保、可循环发展理念。
  进入小武基分选转运站,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经济环境双赢,低碳技术先行”等环保宣传语,分选转运站内,环境清洁优美,环卫车辆干净整洁。在环保教室,市民们观看了“一清”设施运行的宣传片后,小武基分选转运站站长王宏哲用沙盘演示的方式介绍了垃圾从产生到分选再到焚烧、堆肥、填埋的整个过程,使参观者直观地对“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位市民边听边在纸上认真地记着什么,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她是某社区的工作者,回去后,她要将今天在分选转运站所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给社区的每一名居民。
  随后,在设施讲解员的带领下,市民们参观了小武基精分选车间、垃圾分类装箱区和渗滤液处理车间,离开小武基分选转运站时,市民们免费领取了由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和环卫集团为设施开放而印制的环保宣传手册。
  参观结束后,一位市民感慨地说:“想不到环卫设施的科技含量如此之高,想不到环卫设施每日要处理如此之多的垃圾,如果每一位市民都知道垃圾后期处理这么费劲,我相信,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在源头就注意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
  镜头四:外国城市市长希望开展合作
  北京的垃圾旅游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而且还引来了外国参观者。今年初,以土耳其安塔利亚市市长穆斯塔法·阿卡伊登先生为团长的土耳其市长考察团一行5人,在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来到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参观考察。
  考察团成员首先来到为小武基垃圾精分选项目配套建成的环保教室和监控中心,参观了集垃圾粗分、精分、渗滤液处理等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监控系统,并认真地观看了一清分公司设施运行的企业宣传片,仔细查看了正在运行的垃圾精分、粗分生产线。他们边参观边就垃圾分选种类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询问,尤其对近红外光谱分选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考察组一行又参观了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工程技术人员从生态填埋工艺、填埋场水气联合处理系统工艺、污染物零排放等方面向考察团做了情况介绍。座谈中,双方就垃圾设施管理经验、垃圾处理技术工艺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设施处助理调研员张晓光及有关人员对土耳其友人提出的沼气处理发电等问题也都一一给予了认真细致的解答。
  在了解了北京在垃圾处理方面的相关经验以及一清分公司在建设“资源循环型、环境友好型”环卫设施方面做出的成绩后,土耳其安塔利亚市市长穆斯塔法·阿卡伊登表示,“一清”先进的处理设施以及优美、整洁的环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土中两国的生活垃圾成分相似,处理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一致性,通过此次考察,他们将积极借鉴北京先进的垃圾处理经验和技术,更好地促进土耳其垃圾处理工作向前发展。
  10月中旬,以泰国曼谷市市长顾问委员会主席瓦洛普·素万迪为团长的曼谷城市考察团一行7人,来到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小武基分选转运站参观交流。
  参观中,北京环卫集团董事长梁广生从宏观角度向泰国友人介绍了北京市垃圾处理概况,并着重就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环卫车辆的研发和生产等经验与泰国友人进行交流。泰国曼谷市市长顾问委员会主席表示,近年来,曼谷受到城市规模的限制,正面临着无处存放垃圾的难题,希望曼谷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堆肥、焚烧等方面与北京多加强合作。
  会谈结束后,梁广生陪同瓦洛普·素万迪观看了由环卫集团自主研发的清洁作业车辆,并带曼谷友人到小武基分选转运站参观。在分选转运站,考察团观看了环卫集团和一清分公司的企业宣传片,参观了为小武基垃圾精分选项目配套建成的环保教室和监控中心,并仔细查看了精分选生产线,泰国友人对精分工艺实现不同物料的准确识别、精确分选十分赞赏。
  曼谷市市长顾问委员会主席瓦洛普·素万迪说,此次交流增进了曼谷和北京两座城市在垃圾处理以及资源利用方面的了解,回去后,他们将会借鉴中方好的垃圾处理经验。梁广生表示,北京环卫集团在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以及清洁车辆自主研发等领域已日趋成熟,真诚希望北京与曼谷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
  镜头五:学生走进环保课堂
  今年5月,一清分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29名英国Lancashire University(兰开夏大学)的大学生来到一清分公司,完成他们每年一度的环保教育实践课。
  大学生们首先来到小武基环保教室和集中监控中心,认真聆听了小武基分选转运站垃圾分选工艺介绍以及一清分公司在环境友好型建设方面的种种举措。
  在北神树卫生填埋场,一踏进场区大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场区使得来自异国的大学生们纷纷拍照,水气联合处理系统所代表的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让他们连连点头,在生态监测水池旁还可以看到天鹅、金鱼。“Verynice!”这是填埋场陪同人员听到的最多、最简洁的赞许。
  随行的华裔教师说:“真是没想到。几年前我去参观过内地一个填埋场,成团的苍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震惊,但今天你们却给了我另一个震惊。因为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填埋场,看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花园,更看到了中国环卫事业的明天。”
  在一清分公司参观者留言薄上,记者还看到了许多中、小学校的学生写下的质朴语言,既有感叹又有惊讶,但是他们都发出一个声音,为我国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