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尽良绝番外:春初新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1:25:06
韭菜实在是生命的一个奇迹。一茬茬割去,一茬茬死而复生。小时候看见母亲刚割去的韭菜,一转眼又齐刷刷冒出来,惊喜得不得了。母亲的韭菜种在溪滩地上,土质松软,水汽丰沛,加上下足了鸡屎拌草木灰之类的基肥,那韭菜一夜间就能窜起两三寸高,一根根跟翡翠似的,漂亮极了。   韭菜炒鸡蛋,是童年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总是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逢年过节才偶然吃上一次。不过,母亲不单是种韭菜的一把好手,而且吃韭菜的花样也不断翻新。我常想,这大概是乡间妇女的一种天性与秀慧吧?印象中,有一种叫“韭菜腿”的,是山里人独特的吃法。先把春笋煮熟后,一块块切成拇指大小,然后把焯过水的韭菜整根一圈圈缠绕在笋条周围,酷似一把把鸡小腿。食用时,捏住“韭菜腿”,往羼入麻油辣酱蒜泥的豆豉油中浸泡一下,随即提起来塞进嘴里,那麻辣清香鲜嫩爽口的滋味,真叫人垂涎欲滴,舍不得一口吞咽下去。还有,韭菜炒螺蛳、韭菜炒泥鳅、韭菜炒活虾,都是母亲的拿手好戏。即便再没有,猪油爆炒韭菜的米饭汤,也让我们大快朵颐,撑得肚圆腹胀。最是过年,母亲包得韭菜三鲜饺,常从大年三十吃到元宵,让贫瘠的日子透着韭菜的鲜香。   记得梁实秋说过,韭菜是蔬菜中最贱者之一,一年四季,到处有之。或许,正是这种不择时、不择地、刈之复生、异于常草的品质,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远古祖先不但遍植韭菜,而且把它作为祭祀的供品。“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诗经》中以羔羊同韭菜供神享。《礼记》上也说,庶人春天“荐韭”,配之以“卵”,似乎是用春韭炒鸡蛋来祭祀先人。可见,中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以韭菜入馔,而且非常看重春天的韭菜。春韭之所以备受赏识,无外乎它刚从寒冬里脱颖而出,带着春天的蓬勃、朝气与活力,显得格外脆嫩鲜美,清香馥郁,营养丰富。   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也偏嗜韭菜。尤其是春韭,简直到了钟情痴迷的程度。“春初新韭”,几乎成了他们崇尚简朴清淡的生活与注重友情往来的一个象征,从中品味出迥异的襟怀与精神气韵。六朝周顒,平时清心寡欲,终日常蔬食,惠文太子问他蔬食何味最胜?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里,与其说是他把春韭白菜当作生命的营养来享受,不如说是他亲近自然,超然淡泊,清贫自守的一种精神写照。而五代书法家杨凝式苦于时代更迭如转蓬,政治险恶似漩涡,不得已,佯狂以自晦,人称“杨风子”。正是这个纵逸放达的“杨风子”,当“昼寝乍兴”,朋友送来一盘羊肉和一碟韭花,他吃了以后,提笔写信致谢朋友说:“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实谓珍羞”,兴味盎然由此可见。或许,这封信写时与王羲之写《兰亭序》心境有相似之处,都是心情怡然舒畅之时,通篇点画劲利,而笔势往来,气息贯通,顾盼有情。只不过《韭花帖》显得更散淡些,字句疏朗,澄净精绝。因为是笔札,随手而写,每个字都趋于平和简静,意趣闲逸,给人一种疏宕旷远之感,而其结体多欹侧取态,反奇为正,妙趣横生。这离合变态的造型,不知道是杨凝式放浪形骸的表现,还是杨凝式心理不平衡的反映,透过流传至今的精美书法,遥想那时杨凝式所吃的“韭花”,只有向往。   历史上,真正吃出春韭深味的更有一生颠沛流离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那内乱频连的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诗人已被贬官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他从洛阳回华州途中顺路探访了阔别多年的故人。朋友相见,恍若隔世。友人“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热情备至地款待他。尽管没有肥鸡香鸭,没有牛羊腊肉,能够在战乱中劫后余生,千里迢迢相见一面,有这鲜嫩可口的春韭,酥软喷香的黄梁米饭,也就足够了。酒酣耳热之时,不禁泪眼相对,感叹人生别易见难,世事前途渺茫。春韭、春韭,竟牵连起朋友的深情厚谊,传递出人生的几多悲辛慨叹。   真正的春韭现在其实是很难吃到了,菜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那不是春初新韭,而是用温室大棚培育的,一炒,锅里全是汁水,全无韭菜的鲜香。何况,母亲已永远离去了,再也闻不到儿时的韭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