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蝎美人第一季土豆:西藏青稞高原瑰宝 藏青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29:21
.号子走世博-57-世界青稞之乡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
19条回复 - 发帖时间: 2010年10月31日
图说中国               世界青稞之乡日喀则是著名的世界青稞之乡。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
chinapic.people.com.cn/viewthread.php?tid ... 2011-1-8 - 百度快照
强小林:西藏青稞新品种富含β-葡聚糖
时间:2008-02-18 08:35: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青稞作物研究专家强小林在对西藏75个青稞品种研究后发现,“藏青25”的青稞新品种β-葡聚糖含量高达8.62%,是目前世界上含β-葡聚糖最高的麦类作物。
近10年来,自治区农科院对西藏青稞作物营养价值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完成了75个西藏青稞品种β-葡聚糖含量的分析。“青稞β-葡聚糖提取技术与功能食品开发”项目还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据自治区农科院专家介绍,他们对西藏75个青稞品种化验后发现,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5.25%,其中,“藏青25”的β-葡聚糖含量高达8.62%。对青稞有着20多年研究经验的强小林专家认为,这个“藏青25”是目前全球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麦类作物。
专家介绍,目前,生物医学界普遍认为β-葡聚糖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四大生理作用。
西藏青稞β-葡聚糖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8:44 中国西藏新闻网
经过农业专家近20年的努力,目前在青稞β-葡聚糖高含量品种选育、生产提取技术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西藏青稞β-葡聚糖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据了解,青稞中的β-葡聚糖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四大生理作用。西藏是全球惟一大规模集中种植青稞的地区,种植面积占西藏农作物种植总量的60%。近20年来,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专家对西藏青稞作物营养价值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
,完成了75个西藏青稞品种β-葡聚糖含量的分析,同时杂交选育出高产和β-葡聚糖含量高达8.62%的青稞品种“藏青25”,为世界已发现的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农作物品种。为了保持品种的纯度和β-葡聚糖含量的水平,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并年均保持种植4000亩原种。
在青稞β-葡聚糖提取工艺研发方面,西藏于2003年建立了“农科院青稞研究与发展研究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合作,经过一系列提取实验和工艺中试,研发出“青稞β-葡聚糖试验提取技术”和“青稞β-葡聚糖生产提取技术”两套工艺。并确定原料青稞、提取物及主副产品β-葡聚糖含量的统一检测方法,配备专门设备建成β-葡聚糖检测分析实验室。目前,西藏已确定两套“青稞及其β-葡聚糖提取利用设备生产线设计”思路和初步方案。据介绍,目前西藏已注册了生产提取青稞β-葡聚糖的经营实体和“青之元”商标,开发出“雪芝康”咀嚼片、“雪艿”饼干、速溶粉等9种新产品配方,并于今年5月完成批量试生产和试销。
西藏青稞高原瑰宝
发布时间:2010-02-25 16:37 文章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 者: 我要参与评论0
西藏青稞-葡聚糖含量居世界之首,西藏农科院育成的藏青25新品种亩产达到400~500公斤、葡聚糖含量更高达8.62%(按国际标准方法测定,为目前世界上葡聚糖含量最高的大麦品种);查询国外的数千个品种化验结果,平均含量多在5%以下,最高不超过7%。 青稞是西藏第一大粮食..
西藏青稞β-葡聚糖含量居世界之首,西藏农科院育成的藏青25新品种亩产达到400~500公斤、β—葡聚糖含量更高达8.62%(按国际标准方法测定,为目前世界上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大麦品种);查询国外的数千个品种化验结果,平均含量多在5%以下,最高不超过7%。
青稞是西藏第一大粮食作物,亦是其最大的优势特色作物,凡有作物分布的地方都有青稞种植,最低种植海拔1000多米,最高种植海拔4750米。青稞生产的发展,一直是影响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素有“青稞增产、粮食丰收;青稞转化、农民增收;青稞丰收、社会稳定”之说。
生产概况
西藏74个县市区中,包括尼玛、革吉等高寒牧区在内共有65个县份种植青稞,42个县(市、区)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其中藏南河谷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拉萨、日喀则和山南三地市是其最主要的生产区域,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区67.3%、76.1%;其次是藏东三江流域(横断山脉)地区即昌都地区,面积和产量比重分别为24.3%、18.2%;藏东南农林交错地带即林芝地区面积占5%,产量占2.5%;藏西、藏北高寒农区的面积和产量合计不足3.3%和3.7%。
各县(市)比较,面积最大的日喀则市约10000公顷(均以航测普查标准计,下同),面积最小的尼玛县不足100公顷,前者产量约5.3万多吨,后者不足200吨。每公顷平均产量以拉萨市最高,达6208公斤(按航测标准面积折算约4100公斤),那曲地区最低,仅2523公斤(航测面积折算约1500公斤)。
保健优势突出
青稞、大麦是典型的营养均衡作物,纤维、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含量高、蛋白质适中,糖分和脂肪含量低,这与现代健康食品摄入要求的“四足”(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质元素)“四低”(糖分、脂肪、胆固醇、钠元素)的保健要求非常相似;而作为膳食纤维主要成分的β-葡聚糖的清肠排毒、降血脂胆固醇、调节血糖、抗癌防癌以及减肥、养颜、防紫外线等生理功效更受到全球科学家的极力推崇。
西藏青稞β-葡聚糖含量居世界之首,资源优势突出。按国际标准方法化验的西藏75个青稞生产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3.66%~8.62%,平均5.25%,同时化验的国内品种的平均含量为4.22%,最高的只有5.9%。查询荷兰、加拿大、瑞典、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的数千个品种化验结果,平均含量多在5%以下,最高不超过7%。
西藏农科院自1987年开始杂交并经多年筛选,已经育成审定的藏青25新品种亩产达到400~500公斤,β—葡聚糖含量更高达8.62%(按国际标准方法测定,为目前世界上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大麦品种);2003年开始与国内有关高校合作开展青稞β-葡聚糖提取利用技术研究并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已经取得或正在进行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和新产品的注册报批,与此同时,区内外企业对青稞加工认识逐渐提高,产业开发的技术条件趋于成熟,开发氛围初步形成。
加工业概况
加工业的发展成为青稞产业发展的关键。过去几十年没有系统进行青稞营养特点及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限制了西藏青稞加工业的发展。
糌粑和自酿青稞酒是青稞传统代表食品。糌粑的加工方式分为(青稞籽粒)焙炒熟化和磨粉两个过程,历史上磨粉过程都是在水力磨坊完成;青稞酒是以类似于我国中原、江南地区的米酒、醪糟酿制工艺自酿的非蒸馏低度酒,有“高原香槟”之称,二者目前的消费比重约占全区青稞总产的80%。
除了遍布全区的古老糌粑磨房和一些青稞酒、青稞白酒酿造作坊外,拉萨啤酒厂、西藏圣谷青稞食品发展公司(最早开发生产“虎峰”牌青稞麦片、已倒闭)、林芝大峡谷酿酒公司(最早以青稞为主料开发生产“大峡谷”牌蒸馏白酒,简称“青稞白酒”)、拉萨阿妈羌玛青稞酒厂(最早工业生产非蒸馏的“青稞酒”,简称“青稞藏酒”)、西藏春光青稞食品公司(生产“春光”牌青稞麦片)等企业本世纪初才开始青稞深加工探索。
近年来,藏缘青稞酒业(原名西藏金田实业)、西藏龙湖实业、达热瓦青稞酒业和西藏奇正原生态青稞食品公司等企业先后加盟青稞食品的加工生产,尤其是这些公司融西藏特殊地域文化环境概念与青稞品质优势于一体的营销策略,使青稞啤酒、青稞酒、青稞麦片、青稞米等产品的市场销售势头趋好。
从青稞本身品质特点分析,青稞啤酒和青稞麦片两个产品的市场卖点更多地是“西藏”、而不是“青稞”。因为青稞的无稃、高膳食纤维(β-葡聚糖)含量特点使青稞麦芽与皮大麦相比存在产量低、质量差(易造成啤酒浑浊)等难以克服的缺点,青稞籽粒组织结构粗松、基本不含面筋,加工成型能力和适口性较差不利于麦片、面条的生产;同时,由于纤维和矿物质含量高,相对于高粱、大米等作物,青稞籽粒可溶性淀粉含量偏低,酿造白酒也没有原料优势。因此,青稞食品、饮品加工开发还需要科技人员和企业家们进行不懈探索。
总体而言,西藏青稞加工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技术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二是传统产品区域特点过于明显,新产品开发慢,市场空间受到限制;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和增值率小;四是市场开拓能力差,限制生产能力上不去。
西藏青稞优良品种选育更新时间:2006-10-19 17:41:02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次
项目主要执行人员:周强 其美旺姆 唐亚伟 次珍。
项目承担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项目主管单位: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资金渠道: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将继承以往青稞育种科研的传统与经验,计划以九五积累的大量育种材料和国内外引进品种(基因型)为基础,按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四大基本目标要求,将青稞育种重点转到"河谷农区高产、优质、抗逆抗病春青稞新品种"和"高海拔农区适应性强、优质、丰产新品种"选育兼顾,同时积极开展冬青稞丰高产新品种和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并创造条件,开展河谷农区春青稞超高产育种并力争取得突破。在育种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改进育种方法,通过引种、复合杂交、航天诱变、冬繁加代、理想株型选择、不同生态适应性和多种病虫抗性系统鉴定、品质分类化验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加速育种进程,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加大"九五"以来育成品种的推广力度,以尽快实现其增产效益。
研究方法:
1、冬、春青稞:
(1)在"八五"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搜集国内外的品种,进行性状鉴定、产量鉴定、品质鉴定、抗病虫鉴定筛选出优质、抗病虫亲本;
(2)分析当地推广品种的性状特点、品质性状、丰产特点、适应范围等主要优缺点和利用价值,限制条件;
(3)进行系统地观察、选择杂交后代;
(4)综合系统地进行了品系观察鉴定;
(5)各品系进行产量、品质比较试验,从而选出产量适中、品质较好的品系升入全区区域试验;
(6)参加全区联合区域试验,进行丰产性、适应性、品质等鉴定;
预期目标:
1、 冬青稞:
(1)育成审定"早熟、多抗、丰产""中早熟、多抗、优质"新品种各一个,前者亩产指标为400公斤左右,后者为400公斤以上,两个品种千粒重在40克以上;
(2)到2005年,九五起审定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万亩,累计5万亩。
2、春青稞:
(1)育成1个适应高寒农区种植亩产达到300-350公斤的早熟、高产、优质的春青稞新品种。
(2)育成2个适宜在河谷农区种植亩产达到400-500公斤的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春青稞新品种。并积累一批超高产杂交组合及后代材料;
(3)到二OO五年,九五以来育成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累计10万亩。
年度计划内容:
冬、春青稞:
该项目起止年限为2003年3月至2007年12月,因本项目属多年连续常规课题,故每年实施内容也基本相同,但进度不一至,但在项目完成时必须完成项目预期目标。
青海省青稞育种技术国内领先实现经济效益1.9亿元
引自:http://www.agronet.com.cn/News/Detail_5428.aspx  中国农业网  2003-11-13
金秋十月,海北藏族自治州传出喜讯:由海北州农科所培育成功的“北青1号至6号”青稞良种,在门源、祁连、海晏三县扩大种植繁育基地,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5年间在甘肃、新疆、四川、内蒙、西藏、云南和我省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3820多万亩,新增粮食5.6亿斤,实现经济效益1.9亿多元。
海北州是我省主要的青稞产区之一。八宝河、浩门河和湟水河上游两岸特有的生态环境适宜优质高产的青稞生长,但原始青稞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且抗逆性差,使这一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大打折扣。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海北州农科所十几名科技人员,积极采取南育种?冬季到云南育种?北栽植?海北农区和甘肃等地?等先进的育种方法,12年间先后成功地培育出了“北青1号至6号”6个青稞新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青稞产量低、品质差和抗逆性差的品性。尤其是“北青6号”青稞,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5.1%,与优良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同等,在大田种植平均亩产达500斤以上,且不生病、不倒伏、不退化,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逆性。
优质高产的“北青”系列青稞良种在国内7个省区推广种植后,不仅大大满足了全国藏族同胞的生活需要,也为藏区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北青”系列青稞新品种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农产品市场的青睐。1999年10月,“北青5号”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9年底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北青6号”,现已成为海北州农科所独家实施的国家级项目“青稞良种繁育基地”的主栽品种。
展望“北青”系列青稞良种的推广和应用前景,海北州农科所所长韩庭贤更加信心十足,他介绍说,从明年开始,在万亩良种繁育基地除种好‘北青6号’这一当家品种外,还要选育培植富含人体必需的钙、锌等微量元素的药用保健青稞、专供酿造优质青稞酒的新品种青稞,把青稞良种繁育这项已在全国裸大麦研究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再加充实,把青稞良种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青稞新品种“巴青1号”
关  键  词:青稞 新品种 巴青1号
所属年份:2008
成果类型:应用技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成果体现形式:农业、生物新品种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摘要:
巴青1号是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的科研人员以本场种植的当家青稞品种“5-2黄1深10”为母本,青海省农科院引进的循化青稞品种“杈稞”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经20多年的单株系选而培育出的青稞新品种,表现出抗寒、耐旱、耐盐碱、抗病虫害强、抗倒伏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良等特性。适应性广:在海拔2400-3400米的牧区生长良好,具有其它引进品种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抗旱:在高寒牧区旱作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耐寒:苗期能忍耐-6的低温;耐盐碱:在PH值8.0的土壤上生长良好;抗倒伏性强:该品种种植多年,在各个种植点未发生过倒伏现象;抗病能力强:种植多年除少量植株在生育后期偶有少许云纹病外,未发现其它病虫害。巴青1号具有生产性能优良、经济性状突出的特点:性状稳定,成熟整齐一致,籽粒饱满,千粒重可达37-42克;产量高,在高寒牧区旱作条件下,平均亩产200-260公斤,比目前种植的当家品种产量提高15%以上;品质好,经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分析化验,巴青1号青稞粗蛋白含量14.09%,粗淀粉62.32%。 青稞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及酿制青海特产“青稞酒”的主要原料。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也是藏族人民主要的食物来源。随着《青海省“十一五”藏区发展建设规划》及《全国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的实施,对适宜青藏高原特殊自然环境条件的耐旱耐寒的优良青稞种子需求量很大。而且目前我省藏区种植的青稞品种杂、产量低、品质差,加上引进品种在藏区成熟不饱满,不能满足牧民群众对优质青稞的需要。巴青1号具有适用性广、抗寒、耐旱、耐盐碱、抗倒伏等特点,且产量高、品质好,深受牧民群众喜爱,适合大面积生产,在生产应用中极具竞争力,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产品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雪域高原作物--青稞
青稞(裸大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世界各主要农业区的农事记载和考古国,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到大麦文字论述或实物收录。特别是因耐旱、耐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异种性,使青稞在人类社会文明和农业科技较原始的过去,以及生态条件、生产条件仍相当边远地区,成为被人们所普遍承认的先锋作物而广泛种植,对人类自身健康和社会的文明发展起到重要的开拓性任作用。尽管在17世纪以后,青稞在世界范围内主食地位逐渐被小麦所取代,但由于青稞所独具的早熟性、强适应性,多用途,以及门源所特有的气候条件,青稞至今仍就是门源人民的主要食用作物。
一、悠久的历史
青稞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区辽阔,但从中国范围来说青稞的种植则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两省区及甘肃、四川仅靠青藏高原的边远地区。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古属羌地,以牧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小而不发达。但青海两大古文明遗址--乐都柳湾遗址和诺木洪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皆发现青稞籽粒,距今约4160-2980年,足见当时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和食用青稞。在青海境内,南玉树藏族自治州囊欠县(北纬约32°11′),北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北纬约38°11′),西起海蒙古藏族自治州阿拉尔县(东经90°31′),东至民和县下川口(东经102°56′),地跨6个纬度,12个经度,海拔在1650-3900米高差范围皆可种植青稞,即凡有种植业的地方,就可进行青稞栽培,甚至海拔3700米以上地区,决大部分种植不能栽培,而青稞却能正常生长成熟。近年来我省青稞栽培面积长期保持在80-100万亩,仅次于小麦、油菜而居第三位,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
近年来为顺应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各地区以优势互补、资源置换为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区域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方针。青稞作为少数几种我县独有、特别适应青藏高原恶劣生态条件、拥有广大消费者群体的作物,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与栽培地位,完全具备生态、生产、社会、市场方面的基本特性而成为青藏高原一大特色农业作物,值得予以强化培植,加快发展。尤其伴随经济增长、食品和饲料等相关加工业的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稞消费者增长趋势还将日益增强,青稞仍然是我省人畜食物链上重要的物能给源,仍就是作物生产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物。在倡导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宗旨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在加强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国策下,青稞栽培面积虽渐有萎缩,但其基本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相反,通过单位面积生产水平和商业青稞供给能力提高,将更有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更有助于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有序进行。但长期以来,我县的青稞生产处于弱势地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良;投入少,灾害多,防灾抗灾能力弱,生产水平低而不稳,总体水平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者需求,因而对农牧民生活和青稞加工产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又因为受传统饮食习惯和生产区域限制,解决青稞短缺问题,不能依靠调入大米、小麦等来解决,只能依赖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青海青稞特色种植的稳定与发展来满足对青稞日益增长的需求。青稞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我县是全省藏区青稞主产区之一,全县青稞面积保持在10-15万亩,青稞年均亩产200公斤,在全省青稞生产中占上水平,历史最高单产达到465公斤,因此尚有很大的增产潜力。这里的群众历来喜种青稞,重视青稞生产,积极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
二、青稞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近几年来,门源地区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三号、北青六号、北青八号等新品种,门源县青稞品种推广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49-1957年主要推广适合于当地种植的门源小亮兰、白浪散等品种。门源小亮兰系优良农家品种,属极早熟品种。门源地区从出苗至成熟需115天-117天,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适应我县川、浅、脑地区种植。白浪散为四棱裸大麦,早熟,从出苗至成熟需130天-135天,一般亩产125公斤左右,适应我县浅、脑地区种植。
2、1958-1979年主要推广系门源农科所一九六四年从农家品种循化兰青稞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门农一号新品种,为春性较强的中早熟品种,从出苗至成熟需133天,一般亩产225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300公斤,适宜我县东部较暖的明堡、浅山中等肥力的地区种植,门农一号在生产中的推广运用,是我县青稞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小亮兰,白浪散分别增产100公斤和75公斤,分别增产50%和37.6%。
3、1979-1995年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一号、北青二号,北青三号、莫多吉等新品种,北青一号为春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53-160天,一般亩产200-300公斤,在高水肥条件下可达300-400公斤。北青二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27-136天,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250公斤,产量最高达453公斤,该品种适宜我县中等肥力水平的明堡地区种植。北青三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23-133天,在较高水肥条件下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200-250公斤,该品种适宜海拔3000米以下中等肥力水平的明堡地区、浅山和部分脑山地区种植。
4、1995-2007年,实施种子工程,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三号、北青六号、北青八号等新品种,北青六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35天,一般亩产250公斤,最高亩产达300公斤。北青八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56天,一般亩产280公斤,在高水肥条件下可达350公斤。
三、"天之美禄"的青稞酒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也不献哈达,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儿,献给亲人金珠玛。啊,呀拉索,献给亲人金珠玛……",这是60年代末广为流行的一首藏族歌曲。门源人藏族人普遍有嗜酒的习惯,特别是对青稞酒,更是垂青不已。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纯情男女,从日常居家习俗到祈神敬佛的供品,处处都体现着藏族人民对酒的不解之缘。公元七世纪,唐文成公主从长安远嫁吐蕃,把汉地先进的酿酒技术传到藏地,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以青稞酒为载体的藏族酒文化,以其特有的魁力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青稞酒的酿造工艺主要是吸取内地黄酒的酿造方法,用高原特有的青稞为原料。青稞是麦类植物中含蛋白质最高并有丰富营养价值的农作物,且生长在纤尘无染的高原地区,因而受到藏族群众的厚爱。酿造青稞酒无需复杂的程序。在藏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酿造前,首先要选出颗粒饱满、富有光泽的上等青稞,经淘洗干净后,用水浸泡一夜,在将其放在大平底锅中加水烧煮,大约两小时后,将煮熟的青稞捞出,稍晾一下,去除水气后,把发酵曲饼研成粉末均匀地撒上去并搅动,最后装进坛子,密封贮存。如果气温高,一两天即可取出饮用。酿好的青稞酒,饮用时,一般根据自己的喜好加水,加第一道水,酒味醇香、浓重;加第二道水,酸中带甜;加第三、四道水后,则酒度降低,酒味清淡。这时的青稞酒可作为消暑解渴的饮料。少量饮青稞酒能使人面色红润,精神焕发,还能起到御寒抗缺氧的作用,若在青稞酒中放入红糖、酥油和奶渣、糌粑粉加热饮用,还可起到补血、增气、恢复身体元气之作用。每当欢乐喜庆相聚或有重大联谊活动之时,敬献青稞酒就成为活动中的传统保留节目。藏族人善豪饮,人人都是酒中豪杰。敬酒时,他们对内地来的客人格外"关照"。常常见五、六个藏族姑娘,簇拥着来客或年长者,端着酒杯轮番敬酒,她们深情地唱起动听的敬酒歌。此时,不管你酒量如何,都会被藏族朋友淳朴、炽热的情谊所打动,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倘有"不知趣"者,一味周旋,扭扭捏捏,最终只能落个"敬酒不吃吃罚酒",与其受罚,不如"舍命相陪"。倒落得个痛快。青稞酒和酥油茶一样,是藏族人民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东西,他们说,在青藏高原上,如果没有青稞酒,生活会黯然失色,也正是青稞酒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兴奋,从而增加豁达、乐观的心境。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黄里泛青如璞玉,清冽四溢味醇香",这是每个饮酒者对青稞酒的感受。
四、特色适口的小吃
青海、西藏两省区的藏族同胞长期以来以青稞为唯一喜食作物。藏族同胞将青稞制成"糌粑"作为基本食物普遍食用,成为肉、奶之外人体必需营养成份的重要补充。冷凉的气候只适宜耐寒的作物.人们驯化野大麦,种植出了黑色食品青稞。门源在良种培育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藏区的青稞制种基地。除了整个藏区都食用的炒面,门源人对青稞面粉开发成了黑色系列食品,镆镆类有干粮、旋旋、锅盔、锟锅、砖包城等。并用溢香遍地的菜籽油炸煎出了扫鸡毛、油香、蜜馓等多味食品。还有八鲁、搅团,破布衫、鱼娃、长面、搓鱼等饭食。由于青稞粉脆而无筋,一般人很难驾驭,但以茶饭见长的门源女人们却奇迹般地做出了花样百变的美食。仅拿搓鱼为例,她们选用精细的青稞面,掺入一点点产自沙漠的黄毛菜籽,经过精心揉和,再搓成细细匀匀的长圆面条。有些女人一次可同时研搓五根而不会粘混,对这些巧手妙功,不得不惊叹称奇。细如香、溜似鱼三两根就是一盘,佐以辣、醋、葱花、羊肉稍子,入口爽滑,清香绵长。像搓鱼这种黑色杂粮精制的美食,除门源,再无法得饱口福。千百年来,它如活化石般,呆在它出生的地方和品尝过它的人们的记忆中。而门源的乡村,小镇,旧貌犹在,它的青稞美食和多元的民俗风情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勾引着人们的味蕾。
糌粑就是藏语炒面之意,当你来到门源广阔的大草原,热清好客的牧人一定会以酥油糌粑招待你。在宽敞的账篷里,牧民摆上八仙桌子,拿出精致的龙碗,先倒上香喷喷的奶茶,让你润润口舌,接着端来酥油、曲拉、白糖、糌粑,将酥油、切成方片,用筷子夹进龙碗,放几勺曲拉,调一勺砂糖,倒上滚汤的奶茶,将茶水喝剩一少半儿时即可把糌粑放进去,端起碗,用中指一点一点浮在上面的糌粑,一手旋转碗,最后把酥油糌粑捏成饺子样,便可尽情亨用了。
(作者门源县种子管理站马学锋)
 

解读大藏秘:离天最近的青稞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顺   更新时间:2009-6-19 9:41:13

宁德网
广顺消息 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有着充满传说的青稞,也正是这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传奇魅力。
“大藏秘”青稞干酒,以其极富差异性的独特口感,堪称干酒中的一绝。它之所以如此独特,除了完美融合法国精湛的干酒酿制技艺,除了取材海拔6740米流下的雪山冰泉酿制,更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原料:离天最近的青稞。
海拔4500米的天空,是青色的
你一定不知道,海拔4500米的天空,不是蓝色的,是青色的。
青稞,离天最近的生命。在人迹罕至的高寒地带,它们茁壮地将天空描绘成了壮丽的青色,它也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生存的农作物。传说很久以前,由于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得寸草不生,没有粮食,眼看人们要饿死,佛祖动了恻隐之心,赐了5粒粮食种子,最终却只有青稞能存活。
作为藏区的特产,青稞能在人迹罕至的高寒地区存活,同时它也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含β-葡聚糖最高的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青稞的认识逐渐加深,这朵雪域奇葩才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最新科研表明,它所拥有的营养价值并不比任何一种谷类低,它所含的β-葡聚糖不但能降血脂、胆固醇,并极具清肠、调节血糖、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提高免疫等保健功效。在藏区,青稞不仅是藏民最爱的粮食,更是他们用以酿制传统美酒的不二之选。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始终未尝试过以青稞酿制干酒,直至1848年法国传教士将带来的法国干酒酿制工艺融入青稞酒,酿制出世界上第一款青稞干酒。两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神秘的配方得以在大藏秘青稞干酒中重获新生。
大藏秘青稞干酒取圣地高原青稞入酿,不但不失其丰富营养,更使之兼具青稞独特的口感体验,加之雪山冰泉和法国干酒工艺的融合,不愧为一款别具风味的传奇之酿。
并不是每株青稞,都有传奇的可能
在香格里拉万亩青稞基地,每一株生长于高寒的青稞都以天然的雪水浇灌而成,它们颗粒饱满,绝无污染。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一株青稞都能被选中入酿“大藏秘”青稞干酒酿就传奇故事。用以酿制大藏秘的青稞,只严格取材香格里拉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并且无法被移植在世界其他地方。入酿9度青稞干白的只优选其中20%的上等青稞,而用以酿制铂金青稞的更是千挑万选,只精选其中5%的顶级青稞入酿。正因为如此苛刻的选材,才能确保为您呈上滴滴如铂的黄金品质。
红宝石,还是铂金
青稞按不同颜色可分为:紫色和白色两大类。大藏秘青稞干红、干白的酿制原料皆取自香格里拉万亩无污染青稞基地的紫青稞和白青稞。其中,白青稞温润清透,所酿干白天然澄澈;而青稞干红因紫青稞中的花色苷而呈现天然宝石红色,口感悠远绵长,色泽剔透饱满,绝无添加任何色素,每一滴都来自天然纯酿。
轻摇一盏大藏秘青稞干酒,幽雅清香的气息,仿佛海拔4500米天空吹过的风。微抿一口,青稞的甘醇与雪水的冰莹交相辉映,极富差异的细腻醇和,使得这独特的口感既包容了葡萄酒的清透、滑润,而避免它的酸涩。只一口,绽放于味蕾之上,回味悠远而绵长,滴滴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