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电影:幸福感五年十二问:住房是第一关注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6:00


  搞了多年“GDP崇拜”后,“幸福感”近年又在中国流行起来。本次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客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时,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正是何谓幸福。

  幸福在哪里呀?这几乎是人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举凡根本问题,都是难解的。幸福也是这样,主观感受因人而异,具体情境又各式各样。不过,从不同时代看,大致还能找到一些典型图像,由此也可折射出时代轨迹。如在革命与“继续革命”年代,许多人展现幸福的场景,是投入集体的怀抱,沐浴在党的恩情和毛主席的光辉下。新时期之初,个人自主性登场,勤劳致富光荣,知识重拾尊严,流行歌曲便唱道,幸福在精心的耕作中,在知识的宝库里。

  但到如今,任何简单的回答都会显得造次。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既不再全般仰望雷霆雨露,也无法完全寄望于自身。现实往往让人看到,付出不一定有回报,成功不一定要奋斗。这世道变化快,人心变得也快。有的人漂泊在外,辛苦一年,带着汗臭,挤进火车,倦鸟归巢,便觉幸福。有的人机关算尽,家赀巨万,豪车开道,躲进楼里,既不满足,又不放心。光谱的两极之间,另有形形色色的世态。社会分化,于斯为盛。

  于是,总理回答网友时,也只能笼统地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幸福感”热度的上升,反映出对现实的焦虑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幸福的具体定义固然存于每个人的内心,但在任何时代,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基本条件。增加对未来的信心,要靠“自信”,也要靠“公信”,相信劳动和知识的力量,相信机会的平等,相信过程的公正,相信成果不会被剥夺,相信失败时会有救济,相信公义能够彰显,相信不义能被灭除,相信个人追逐梦想的同时,国家和社会能予以兜底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相信幸福。

  眼下,“十二五”的画卷已经展开,那是国家意志未来五年的路线,也是国民愿景被规划的足迹。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所以,我们有接下来的十二问,归结到一问就是,中国人会幸福吗?□(文/汤耀国)

  《瞭望》文章:调查说明

  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

  调查时间:2011年2月15日至22日

  有效样本量:3608

  调查范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南京、沈阳、西安、昆明、太原、兰州、吉林、秦皇岛、章丘、延安、绵阳、荥阳、鹤岗城市市区

  抽样误差: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1.6%

  样本构成:男性58.2%,女性41.8%;20~29岁23.5%,30~39岁25.6%,40~49岁23.6%,50~59岁14.8%,60岁及以上12.5%;小学及以下5.1%,初、高中及同等学历44.7%,专科25.2%,本科21.7%,硕士及以上3.3%

  “十二五”的公民期待

  75.8%的受访者对“十二五”规划表示高度关注,并充满期待;86.4%的受访者认为“十二五”规划会对我国未来五年的国计民生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去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目前,“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正由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坚持民生优先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一条主线。

  中央党校政法部公共管理室主任黄小勇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偏重于追求“国强”,而“十二五”规划则强调追求“民富”。

  为直接了解民众对“十二五”的期望,《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民意研究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于2月15日至22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3608名年龄在2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需要指出的是,受访对象皆为城市居民。

  本次调查覆盖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和中南六大区域。调查数据显示,75.8%的受访者对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表示高度关注,并充满了期待。86.4%的受访者认为,“十二五”规划会对我国未来五年的国计民生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黄小勇解读,中国虽交出了“十一五”高分答卷,但通胀压力不断凸显,民生难题有待破解,经济转型面临挑战,社会管理创新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对今春全国两会和“十二五”规划的关注度高于以往。

  住房是第一关注点

  “在‘十二五’期间,我希望北京的房价下降。现在真有些后悔,前几年就应该把房子买了。”2003年大学毕业到北京打拼的张云,现在还与妻子租住在大兴区黄村镇枣园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

  近年来,高房价已成为许多城市普通居民不能承受之重。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您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时,41.5%的受访者表示是住房,在对“十二五”的民生期待中,高居首位。

  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高级统计师周江说:“住房受民众高度关注,说明这个问题已很严重。”他还认为,高度关注住房,是民众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的重要表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民众提出更高要求的必然阶段。

  即使是房价再高,仍有34.8%的受访者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准备买房,其中大部分属于刚性需求。

  51%的受访者期待房价下降,实现“安居梦”。在选择住房类型时,40.4%的受访者表示期待加大限价房保障,27.8%的受访者渴望廉租房,17.2%的受访者期待经适房,还有14.6%的受访者选择公租房。

  对最近被热炒的房产税,普通民众看法不一。57.0%的受访者认为房产税“对房价作用有限,加重民众负担”,也有37.8%的受访者认为房产税“有利于抑制投机”。

  收入满意度明显偏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比2005年的10493元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0%,年均实际增长9.7%。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对于目前收入的满意度只有56.1分,明显偏低。34.1%的受访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增加收入,渴望程度仅次于住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绍荣教授对本刊分析,近年来,尽管中国居民的绝对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物价上涨、分配不公、税收不合理是影响居民收入满意度的主要原因。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帆教授也对本刊表示,民众基本生活内容不断丰富,价格不断上涨,个税起征点尚未形成动态机制,对民众实际收入有一定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十二五”期间中国物价水平能够基本稳定,是30.6%受访者最渴望的事情。

  黄小勇认为,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影响了部分群众对收入的满意度。问及分配不公的体现,57.4%的受访者认为“垄断行业收入过高”,39.5%的受访者认为“最低工资过低”,31.2%的受访者认为“腐败收入增加”。38.5%的受访者希望“改善分配政策”,37.8%的受访者希望“健全分配法律法规”。

  对于如何提高收入,通过税收调节被多数人视为可行之策。本次调查中,73.1%的受访者希望“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46%的受访者希望“改进征收管理方式”和“简化纳税程序”。

  “医疗费用过高”为多数人共识

  2011年,被认为是中国医改“攻坚年”。如何实现医改阶段性目标,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也是普通民众关心的重要话题之一。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超过4亿人,加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8.35亿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城乡居民超过12亿人。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财政投入卫生事业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卫生事业资金1852.9亿元。2009年与2005年相比,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17.93%增加到27.23%,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从29.87%增加到34.57%,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52.21%下降到38.19%。

  尽管如此,相当数量的民众还是反映“看病贵、看病难”,并对“十二五”期间的医改寄予很多期待,对34%的受访者而言,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问及看病难的原因及表现时,有65.5%的受访者认为“医疗费用过高”,51.0%的人认为“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34.6%的人认为“医疗服务质量偏低”。

  对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33.1%的人表示不太满意,认为“保费太高,待遇太低”。另有28.9%的受访者表示“说不上满意不满意”,认为“目前对自己家影响不大”。

  那么,解决上述问题的出口何在呢?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44.6%的受访者期待“十二五”期间通过医改“解决医疗费太高的问题”;30.1%的人期待“消除医疗领域商业贿赂”;23.3%的人希望“完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期盼教育多方面改进

  总体来看,民众对目前教育现状仍有诸多不满意之处。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工作最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时,42.8%的受访者认为应“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居第一;38.6%的受访者认为应“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居第二;28.5%的受访者认为应“提高师资结构水平”,居第三。

  此外,“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解决择校问题”、“发展学前教育”、“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育布局”等,也为数量不等的受访者所期盼。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沈友军认为,“教育不公导致乱象丛生”,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存在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由此产生了择校,伴随产生的是择校乱收费。

  “教育公平就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沈友军说,从国家层面来讲,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应是政府下一步考虑的重要问题。而推动教育公平,关键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做好工作,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机制两手都要硬。

  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2010年,中国设立了高级别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由三位副总理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2010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加重了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建立了以31个省级和312个县级监测点为基础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可现实并不容乐观,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现,比如最近发生的皮革奶事件、镉米事件、面条掺胶事件,等等。

  本次调查显示,对食品安全问题,民众仍非常担忧,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只有48.7分。50.1%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太多,令人失望”,37.8%的受访者认为“问题存在,但有信心解决”,只有12.2%的受访者认为“问题不大”。

  李绍荣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本质上是政府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不足。“这不是制定一个法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整体工程,需要全社会去投入和建设。”

  针对“如何搞好食品安全”的提问,本次调查的受访者首选“加大处罚力度”,提及率为32.7%;其次是期待“严格检验检疫”,提及率为28.0%;第三是希望“企业规范生产”,提及率为12.1%。

  腐败原因首选“权力缺乏制衡”

  多年来,反腐议题一直就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2010年,又有多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办。

  本次调查显示,80.4%的受访者表示“反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认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分析导致腐败最主要的原因,37%的受访者认为是“权力缺乏制衡”;22.9%的受访者认为是“用人不透明,缺乏择优机制”;20%的受访者认为是“不重视群众舆论的监督权利”;17.1%的受访者认为是“纪检、监察、司法机构的体制腐败”。

  对于腐败治理途径,33.9%的受访者期望“从完善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如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30.2%的受访者期待“进一步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查处违纪行为”;17.3%的受访者希望“教育为先,提高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16.6%的受访者希望“开展专项治理,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瞭望》文章:物价会涨吗

  国家有调控物价的充足财力和丰富经验,这一点已在以往多次“物价保卫战”中得到充分证明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猜物价,已是近一年来最热门的经济游戏之一。最近两次,大多数人都没有猜中,不过,虽不中,亦不远矣——终归是高。

  1月份,人们多预计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会“破5”,结果是4.9。2月份,市场普遍预计会回落到4.8,结果3月11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还是4.9。

  鉴于通胀压力依旧明显,“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五年目标之一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在字字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荣升为“首要任务”,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很重要,二是很棘手。而物价问题似乎是二者兼备。

  物价“给力”,更有必要让每一位老百姓要往外多掏钞票,这时候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多掏?究竟会多掏多少?

  钱多的烦恼

  前不久,“民工荒”现象曾引起热议,对于产生的原因,各方早有如潮分析,毋需赘述。更重要的是结果。对广大农民工而言,工资上涨是几乎肯定的。企业则要增加成本。尽管幅度可能不大,但对于长期以来只能靠“薄利多销”来维持发展的众多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加工资几近“雪上加霜”。

  于是,连锁反应产生了,无论情愿还是不情愿,企业最自然的“自救”行为就是提高产品价格。

  当然,把物价上涨仅仅“归咎”于农民工工资的提高,既不客观,也有失公允。实际上,“通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直白地说,就是市场上的钞票太多了。

  近几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表现不错。然而,一揽子“治疗“手段也留下后遗症,这一次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涨物价。所以才造就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这样一个个彰显国人智慧和无奈的新鲜词汇。

  虽然近几个月来,国家又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又是提高利率,收紧流动性的倾向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泼出去容易,收回来难”,回收流动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此外,考虑到“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确实受欢迎,尽管国家层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估计今年的贸易顺差还是会只增不减,这给物价造成的上行压力,也不可能一时半会就消除。

  外部干系

  在全球化时代,几乎所有重要经济问题都是国内外相关联的,物价自然亦不例外。

  不仅如此,按照以往的经验,当今世界上的许多经济现象,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美国的影子,这一次自然也是如此。

  “量化宽松”,是近期美国货币政策的核心词,说白了就是拼命印钞票,并且已经搞了两轮。它对美国恢复经济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不确定,但造成热钱外流、推高他国通胀水平的作用,却是板上钉钉。而中国作为眼下全球最活跃的经济体,自然是外来热钱肆虐的“重灾区”。

  对此,许多人有“美国要拉全世界人民给它垫背”的感觉。不服气?暂时也没有太多办法,在现有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没有明显改变之前,其他国家只能容忍本国的物价“再飞一会”。

  就连中东的政局动荡,也早有海内外分析人士指出,它与物价也不无干系,上承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全球性通胀,下传其他国家的物价进一步激扬,包括中国。

  中东是当今世界的“油库”。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有三分之二都埋藏在此处的漫漫黄沙之下。虽然这几年,许多国家对发展新能源如痴如醉,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作为“现代工业血液”的地位依然无法动摇。

  随着中东地区的内乱,国际油价也“意料之中”地扶摇直上,并再次翻越了每桶一百美元的关口。

  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如今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成,去年的原油进口量为2.4亿吨,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东。于是国际油价的飙升,也就意味着中国工业成本的增长,所谓的输入型通胀就是这么回事。

  比货币更重要的是信心

  尽管挑战严峻,但不代表前途是一片黑暗。

  中国人总喜欢讲,“办法总比困难多”,领导常以此安抚人心、鼓舞士气,百姓也用它自我安慰、给自己力。在稳定物价方面,确实还有不少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可以大做文章。

  例如,国内粮食的连续七年丰收,以及肉、油、糖、棉花的充足储备,再加上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的客观状况,都是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

  而最有力的依靠还是来自于国家有调控物价的充足财力和丰富经验,这一点已在以往多次“物价保卫战”中得到充分证明。

  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定下CPI上涨4%左右的年度目标。联系前两个月的数据看,接下来的预期应不会差。

  信心本身就可以影响预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总理说过,“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现在消除作为危机后遗症之一的通胀,某种程度上亦可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