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子:研究科学家 Josef Oehmen 博士: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5:20

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让大家对在日本发生的事情——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感到放心。事态确实严重,但是已经在控制范围内。这篇东西很长!但是你读完之后,你会比世界上任何记者都明白核反应堆究竟是怎么回事。

核泄漏确实已经发生,但是在将来不会有任何显著的泄露。

“显著泄露”大概会是个什么程度?打个比方说,可能比你乘坐一趟长途飞行,或是喝下一杯产自本身具有高程度自然辐射地区的啤酒,所受到的辐射要多一些。

我读了自从地震发生以来的所有新闻报道。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篇是准确或是无误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在日本的通讯问题)。关于“没有一篇是无误的” 我并不是指那些带有反核立场的采访,毕竟这在现在也挺常见的。我指的是其中大量的关于物理和自然规律的错误,及大量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可能是因为写稿子的人本身并不了解核反应堆是如何建造和运营的。我读过一篇来自 CNN 的三页长度的报道,每一个段落都至少包含一个错误。

接下来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然后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是什么。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 BWR。沸水反应堆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然后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然后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 250 摄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柱(想像一下就像乐高积木尺寸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锆锡合金(熔点 2200 摄氏度)制成的长桶,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 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然后这些燃料单元被放入反应堆内。所有的这些,就是一个核反应堆核心(core)的内容。

锆锡合金外壳是第一层护罩,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

然后核心被放入“压力容器”中,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蒸汽压力锅的比喻。压力容器是第二层护罩。这是一个坚固结识的大锅,设计用于容纳一个温度可能达到数百摄氏度的核心。在核心降温措施恢复前,压力容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个核反应堆的所有的这些“硬件”——压力容器,各种管道,泵,冷却水,然后被封装到第三层护罩中。第三层护罩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第三层护罩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当核心完全熔融时,将其包裹在其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的下方,铸造了一个非常巨大厚实的混凝土大碗,这一切都在第三层护罩的内部。这样的设计就像是为了“抓住核心”。如果核心熔融,压力容器爆裂(并且也最终融化的话),这个大碗就可以装下融化了的燃料及其他一切。这个大碗设计成让融化的燃料能够向四周铺开,从而实现散热。

在第三层护罩的周围包裹的是反应堆厂房。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将各种风吹雨打挡住的外壳。(这也是在爆炸中被毁坏的部分,我们稍后再说)

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确实是通用电气的Mark I型沸水堆。新闻里露出钢筋的部分是最外部的厂房,里面的安全壳应该没事。——@铁公鸡zq

 

核反应的一些基本原理

铀燃料通过核分裂产生热量。大的铀原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这样就产生热量及中子(构成原子的一种粒子)。当中子撞击另外一个铀原子时,就触发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并一直继续下去。这就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而现在的情况时,当一堆燃料棒凑在一起时就会很快导致过热,然后在 45 分钟后就会导致燃料棒融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是绝对不可能导致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的。制造一颗原子弹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伊朗)。当年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是,爆炸是由于大量的压力积攒,氢气爆炸然后摧毁了所有的护罩,然后将大量的融化的核心挥洒到了外界(就像一颗 “脏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发生,及为什么不会发生,请继续看下面。

为了控制链式反应的发生,反应堆操作员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可以吸收中子,从而瞬间停止链式反应。一个核反应堆是这样设计的:当一切正常运转时,所有的控制棒是不会用到的。冷却水会在核心产生热量的同时带走热量(并转化为蒸汽和电力),并且在常规的 250 摄氏度的运转温度下还有许多余地。

而挑战在于将控制棒插入并停止链式反应后,核心依然在产生热量。虽然铀元素的链式反应已经停止,但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和碘同位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最终衰变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在这些元素的衰变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因为它们不会再从铀元素中产生(在控制棒插入之后铀元素就停止衰变了),所以它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然后在衰变结束的过程中,大约几天时间内,核心就会最终冷却下来。

目前让人头痛的就是这些余热。

核反应堆内的第一类放射性物质就是燃料棒中的铀元素,及放射性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这些物质都在燃料棒内部。

而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产生于燃料棒外部。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外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都非常短,这意味着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物质。“很短”的意思就是几秒。所以即使这类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他们也是毫无危害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约就你在读完“R-A- D-I-O-N-U-C-L-I-D-E”的这几秒内,这类物质就衰变到完全不具有放射性了。这类放射性物质就是氮-16(N-16),也就是氮气(构成大气的气体之一)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另外就是一些稀有气体比如氩。但是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当铀原子裂变时,会产生一个中子。大部分的这些中子都会撞击到其他的铀原子由此链式反应就一直持续发生。但是其中的一些会离开燃料棒并撞击到水分子,或是冷却水中的空气。然后,一个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就会 “捕获”这个中子,并变得有放射性。而就如前文所述,在数秒内它就会衰变到它本来的面目。

上面所描述第二类的放射性物质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核泄露中非常重要。

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我会试着去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里氏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 8.9 级地震的威力是 8.2 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 5 倍,而不是 0.7 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为日本的工程技术水平喝彩,至少一切目前是保下来了。

当 8.9 级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 3% 的热量。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的备用系统时,“电站停电”是一种被高度关注的可能性。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泵需要电力以维持运转。而反应堆关闭后,核电站本身就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一切情况是平稳的。为紧急情况而准备的多组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摧毁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

在设计核电站时,工程师们所遵循的一个哲学就是“纵深防御”。这意味着你首先需要为了你能够想象到最灾难的情况设计防卫措施,然后为了你觉得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子系统故障设计方案,以确保即使这样的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故障发生后,核电站依然可以安全。而一场巨大的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组的海啸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情况。而所有的防卫的底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三层护罩,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控制棒插入或者未插入,核心融化或者未融化——容纳于其中。

当柴油发电机组被冲走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 8 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

而在这 8 个小时内,需要为反应堆找到另外一种供电措施。当地的输电网络已经被地震摧毁。柴油发电机组也已经被海啸冲走。所以最后通过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

整个事件从这一刻起开始变得糟糕。运来的柴油发电机无法连接到电站(因为接口不兼容)。所以当电池耗尽后,余热就无法再被带走。

在这个点上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纵深防御”中的更进一层。理论上供电系统不至于彻底失效,但是现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纵深防御”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对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 2200 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 11 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容器内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是 550 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露”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 N-16 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而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容器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容器内(因为压力容器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旋送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在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 45 分钟后达到其 2200 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但是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露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目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露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 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 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计划 A”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计划 B”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在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经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露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然后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那么,目前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的总结:

核电站会回到安全状态并始终安全
日本处于第 4 级别 INES 核紧急状态:核电站内事故。这对于拥有电站的公司是件糟糕事情,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影响。
在释放压力时同时释放了一些放射性物质。包括非常小剂量的铯和碘同位素。如果在释放时你正好坐在出口上,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戒烟使得你的期望寿命值回归从前。这些铯和碘同位素会被带入海水,然后就不会再检测得到。
第一层护罩出现了一些损坏,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铯和碘同位素也被释放到了冷却水中,但是不会有铀或是其他什么脏东西(因为氧化铀不溶于水)。在第三层护罩内有用于净化水的装置,这些具有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会在那里被去除并且存储为核废料。
用于冷却的海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活化。但是因为控制棒已经完全插入,所以链式反应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主要的”核反应没有发生,因此也就不会加剧海水的活化。链式反应过程的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在这个阶段也基本上消失殆尽。这进一步减轻了海水的活化。因此最坏情况就是:用于冷却的海水中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是这些海水也同样会经由内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
最终会用正常的冷却水取代海水。
反应堆核心会需要进行拆除并运到处理厂,就像通常的燃料更换一样。
燃料棒和整个核电站需要进行彻底安全检查,以避免潜在的危险。这通常需要 4 到 5 年。
全日本的核电站的安全防护会进行升级,以确保他们可以抵抗住九级地震及随之而来的海啸(甚至更糟糕的情况)。
我认为更显著的问题是随后的全国供电。日本的 55 座反应堆中的 11 座已经全部关闭并等待进行检查,这直接减少全国 20% 的核电电力,而全国 30% 的电力靠核电供应。我目前还没有去考虑国内其他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短缺的电力会需要依靠天然气发电站供应,而这些电站通常只是在供电高峰时用于应急。我不是十分清楚日本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的能源供应链,及港口,炼油厂,存储及运输网络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怎样的损失。这些都会导致电费增加,及用电高峰和重建时的电力短缺。
而这一切只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灾后应急需要解决避难所,饮用水,食物,医疗,运输,通讯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电力供应。在一个供应链倾斜的时代,所有的这些领域中我们都会遇到挑战。

如果你希望持续了解事实,那么就忽略那些肤浅的媒体并关注以下网站:

 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Battle_to_stabilise_earthquake_reactors_1203111.html

 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Venting_at_Fukushima_Daiichi_3_1303111.html

 http://bravenewclimate.com/2011/03/12/japan-nuclear-earthquake/

 http://ansnuclearcafe.org/2011/03/11/media-updates-on-nuclear-power-stations-in-japan/



续:


这篇文章之前出现在Morgsatlarge,现在被迁移到这里。这里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原子能科学工程部门负责的。NSE小组的成员重新编辑了原作,并且会持续跟踪相关反馈,同时将不断更新最新消息。请访问这里获取更多信息。

原文由Josef Oehmen撰写,题目为“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反应器”,已经用几种不同语言被重新发表。它们还未被核查/证实。

在我们进入正题之前,不得不先介绍一些工作原理。

福岛核电厂的建筑结构

位于福岛的核电厂属于沸水反应器(简称为BWR,Boiling Water Reactors)。BWR是通过沸水来发电的,用它的蒸汽旋转涡轮实现这一功能。原子能使水加热,水沸腾形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带动涡轮从而产生电力,之后水蒸气冷却,重新回到液态,液态水再被核燃料加热,如此反复。反应器的工作温度为285摄氏度左右。

核燃料是铀的氧化物。它的熔点很高,接近2800摄氏度。燃料被制成子弹形状(1cm高截面直径1cm的小圆筒)。这些子弹状物体被放入锆锡合金(一种锆合金)制成的长管中,它的熔点在1200摄氏度左右(这一温度由自动催化氧化水来完成),并且被严格密封。这种长管被称为燃料棒。然后这些燃料棒被集装到一起,这样的几百个集装件共同形成反应堆的内核。

固体的燃料弹(陶式氧化物母体)是第一道防护,隔开裂变过程中产生的裂变放射。锆锡合金形成第二道防护,把放射燃料跟反应堆其他的组成分隔开。

内核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压力管中。压力管由很厚的钢铁构成,可以在7MPa的压力下工作(大概是1000psi),它的设计涵盖了事故发生时产生高压的情况。高压管是放射材料的第三道防护。

整个最初的核反应循环是这样的——高压管、管道、泵、冷却剂(水)——这些被安装在容器型建筑中。这个建筑就是放射性物质的第四道防护。它是高度密封,用钢铁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壁障。它的设计、建造和测试都为了一个目的:去承担,或许是,全部内核的熔毁。为了这一目的,在这个容器建筑的外围又浇灌了一层很厚的混凝土外壳,作为它的双重保障。

主要容器建筑跟双重保障都被建在反应器建筑的内部。反应器建筑是整个核能源厂的外壳性建筑,以便保持厂内恒温,不受外界气候变化影响。(也正是这个部分在这次爆炸中受损,这些我们后面会更详细的讲到。)

核反应的工作原理

铀燃料是由中子导致的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加热的。铀原子裂变为更轻的原子(aka裂变产物)。这一过程产生热,以及更多的中子(原子的构成粒子之一)。当这些中子击中另外的铀原子时,原子又产生裂变,产生新的中子,依次类推。这被称为原子能的连锁反应。在通常的全动力应用下,内核里中子的产量是稳定的(保持一个数量不变),反应器处于临界状态。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反应器内的核燃料永远不会产生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在切尔诺贝利, 乌克兰的城市 (1986 年核反应事件的发生地),爆炸是由于过量的压力释放、氢爆炸以及建筑物开裂导致,致使溶解的内核材料流入外部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并没有建造一个针对外部环境的容器型建筑。所以它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也不会发生在日本,这会在接下来的篇幅中讲到。

为了控制原子能的连锁反应,反应器的操作人员用到了控制棒。控制棒是由能够吸收中子的硼元素制成。BMR中的一个正常的运作里,控制棒用来保持连锁反应在临界点。它也用来关闭反应器,可以从100%的动力降到7%动力(残留的延迟的热量造成)。

剩余热量是由裂变产品的放射延迟造成的。裂变产物通过在小粒子(alpha、beta、gamma、中子等)状态下释放能量得到稳定,这一过程就叫放射延迟。在反应器中,有各种各样的裂变产物,包括铯和碘。剩余热量要在反应器关闭后的很长时间内才能减少,而且它们需要通过冷却系统来转移,以防燃料棒被过度加热,不再能承担放射泄漏的屏蔽作用。为反应器中延迟的热量提供足够的冷却,是目前日本遭到破坏的反应器最主要的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裂变产物能够很快的衰退下来,在你拼写“R-A-D-I-O-N-U-C-L-I-D-E(放射性核种)”的时候,它们已经无害了。剩下的一些延迟消退的很慢,比如铯、碘、锶和氩。

福岛核电厂所发生的事故(截止到2011年3月12日)

接下来的主要数据只是概述。日本这次所经历的地震强度系数比当初建立这个核电厂所考虑到的最强烈的振幅还大了几倍(克里特地震测量法用对数测量系数,也就是说8.2级地震跟8.9级地震之间的倍数为5倍,而不是0.7)。

地震来到之际,所有的核反应器都自动关闭。在地震开始的几秒之内,控制棒被植入内核中,中子连锁反应马上停止。这时候,冷却系统必须带走剩余热量,大概是全动力正常运作时候的7%。

地震破坏了核反应器的外部能源供应。对于一个核电厂来说,这是个很有挑战性的意外,被认为是“装置外能源缺失”。反应器和它的备份系统设计中包括,当这种事件发生的时候,备份系统需要保持冷却系统的运行。此外,既然能源厂已经关闭,它自身是无法产生任何电力的。

在关闭后的第一个小时,第一套并联应急柴油机启动,提供必要的电力。但是,当海啸到来的时候(远大于预期的罕见的海啸),它淹没了柴油动力机,切断了电力。

设计核电厂有一个基本准则叫“纵深防御”。这一准则要求工程师在设计核电厂的时候要使它能够抗过严厉的大灾难,甚至是几个系统都失效的情况下。一个大强度的海啸会同时破坏所有的柴油发电装置,更何况这次的海啸比任何预期都严重。为了抵御这次的大事件,工程师们画出了一条额外的警戒线,把所有的物体都放入这个容器型建筑中(之前介绍过),当初设计的时候它就能容纳所有的物体。

当柴油发电机被海啸破坏,反应器操作员开启了应急电池动力。电池组是后备系统之一,用来为冷却工作提供8小时的电力支持,它们做到了。

8小时之后,电池能源耗尽,剩余热量不再能够转移。这时候核电厂操作员开始进行接下来的程序,为了填补“冷却功能的缺失”。这是承接“纵深防御”的程序。所有的这些对我们而言都惊心动魄,但是作为操作员,却是每天都要训练的内容。

这时候,人们开始讨论内核熔毁的可能性。因为如果冷却功能不能重新启动,内核最终会熔化(几天之后),很可能被容纳在容器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熔毁”这个词定义含糊不清。“燃料失效”是个更贴切的词汇来描述燃料棒这层屏障的失效(锆锡合金)。它会发生在燃料熔化之前,由机械的、化学的、热量失效造成(太多的压力、太多的氧化物,以及太多的热量)。

但是,从一开始到熔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时候,首要任务是当内核温度升高时怎么处理,以保证燃料电镀没受破坏,并且保持尽可能长时间的可操作性。

冷却内核是重中之重,反应器有大量的独立冷却装置(反应器水净系统、剩余热量排放系统、反应器内核隔离冷却系统、液态冷却系统、还有一些其他的共同构成内核应急冷却系统)。只是这时候哪些能工作哪些不能,无法判断。

因为大部分的冷却能力都因为缺乏电力而丧失,我们不得不运用现有的冷却能力来尽可能多的带走热量。但是,当产生的热量渐渐超过目前的冷却能力,会有大量的水变成水蒸气的状态,使内部的压力增大。现在首要的是保持内部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下,以确保燃料棒的安全,亦即是内部压力处于可管理的水平。为了这个目的,水蒸气(还有其他反应器内的气体)不得不定期排放。因此,反应器在当初设计的时候,在压力管和容器建筑上预留了几个气体排放口。为了保证压力管和容器建筑的安全,操作员定时的排放气体以控制内部压力。

之前提到过,水蒸气和其他气体被排放。其中的一些气体是放射性裂变产物,但是数量很小。因此,当操作员打开排放系统的时候,一些这样的气体被释放到外部环境中,但它们的数量很有限(经过过滤和冲洗数量非常小)。因为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数量很小,对于公众安全甚至是工作人员都不会有重大的风险。相对于不排放气体保证不了容器安全的风险而言,这一程序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轻微的。

这期间,移动发电机被运送到事发地点,一些电力已经恢复。但是,被蒸发并排出的水远多于注入反应器的水,这就减慢了仍然在工作的冷却系统的工作能力。同时,排放过程中,水平线有可能低于燃料棒的顶端。不管怎样,如果一些燃料棒的电镀温度超过了1200摄氏度,锆锡合金跟水之间就会马上产生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氢气,跟其他的气体一起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是被预见的,但是大量的氢气是否会产生无法预测,因为操作员并不知道燃料棒的确切温度,也不知道水位线到底多高。因为氢气是高可燃气体,当足够多的氢气进入空气中,它就会跟其中的氧气反应。如果排放过程排出了大量的这种氢气(容器建筑内部并没有空气),当它跟空气接触,就会发生爆炸。这个爆炸会发生在容器建筑的外面,但却是反应器建筑的里面和周围(反应器建筑没有安全功能)。注意接下来在3号反应器发生的相似的爆炸。这一爆炸破坏了反应器建筑的顶部以及周边,但是没有破坏容器建筑或者压力管。虽然这没有预料到的,但它发生在容器的外面并没有给工厂的安全设施带来风险。

因为一些燃料棒的电镀点超过1200摄氏度,发生了一些燃料破坏。核材料自身还完好无缺,但是它们周围的锆锡合金已经熔化。这时候,一些放射性产物(铯、碘等)开始混入水和水蒸气中。报道称小数量的铯和碘已经在周围大气中被检测到。

因为反应器的冷却能力有限,而且反应器中的水量减少,工程师们觉得把海水引入其中(溶解了一些硼酸用来吸收中子),以确保燃料棒仍然被水覆盖。既然反应器已经关闭,注入其中的硼酸数量有限以确保反应器能保持关闭的状态。硼酸还可以吸引一些残留在水中的碘,让它们无处可逃,当然套牢碘并不是硼酸的首要任务。

用在冷却系统中的水是经过蒸馏处理的,去除了矿物质的水。用纯净水的目的是为了限制日常操作中对冷却剂潜在的腐蚀。引入海水,需要在事件过后给予设备彻底的净化,但是目前却能够提供降温服务。

这一过程把燃料棒的温度降到了一个无破坏的安全温度之下。因为反应器已经关闭了很长时间,残余热量下降到了一个显著的低水平,因此工厂内部的压力已经稳定,不再需要继续排气。

***3月14日晚8:15更新

据东京电力公司报报道,1号和三号反应器状态已经稳定,但是燃料的破坏程度未明。报道称,截止3月14号下午2:30,福岛核电厂的辐射水平已经降到231微西府茨(23.1毫雷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