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蛋白绒毛线缩水吗:谬论 百科名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5:33
谬论
百科名片
谬论就是指荒唐、错误的言论,说“读书无用”纯粹是谬论。
目录



释义
由谬论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
谬论的种类
展开
编辑本段释义
词目:谬论
拼音:miù lùn
词义:指荒谬不实在不现实的言论。
近义:错误 误解 差错 谬误 荒谬 失误 佯谬
反义:真理
谬论详细解释
1. 错误决狱。
《汉书·刑法志》:“夫以 孝文 之仁, 平 勃 之知,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而况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2. 荒谬的言论。
宋 欧阳修 《襄州谷城县夫子庙记》:“乃谓生虽不得位而没有所享,以为夫子荣,谓有德之报,虽 尧 舜 莫若,何其谬论者欤?”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犹之较贽节礼物称士风厚薄,谬论也。” 高晓声 《定风珠》:“也知道有时候自己本来是正确的观念,会被看作是错误的谬论。”
编辑本段由谬论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
这句话的英语原文是“Everything is implied by a fallacy”,是逻辑学中的一条定理,也称为“由任何一句假话都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形式化的表述是(非P)→(P→Q)。
“由谬论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的概念是罗素最先提出的。他举了一个荒谬的例子“如果1+1=3,那么罗素是教皇”,并给出了“证明”:
根据自然数3的定义,3=2+1,但已知1+1=3,所以1+1=2+1,利用等量公理得到1+1-1=2+1-1,即1=2;
考虑集合{罗素,教皇},这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为2,但是已证1=2,所以也可以说这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为1,由此可以得出罗素=教皇,证毕。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给出对于“逻辑蕴含”(即“推出”)的形式定义:“P→Q当且仅当Q为真或P为假”。
编辑本段谬论的种类
注意,出现了这些形式的推理,并非说明结论一定是假的。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推理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这样的结论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忽视特例
自然语言中,很多话实际上描述的是通常的情况而不是所有情况,例如“鸟类会飞”这句话在鸵鸟和企鹅身上就是不成立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日常生活中将“鸟类会飞”认为真命题。然而如果偏偏把这种关于通常情况的陈述应用在特例上面,常常会产生明显的谬误。
例句:“未经允许闯入其它人的住所是违法的。消防员时常没有得到房主的允许而闯入火灾现场,所以消防队员违法了。”
问题:“未经允许闯入其它人的住所是违法的”是有特例的,为了防止火场中的人遭到生命危险或财产受严重损失而闯入正是这句话的例外之一。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的谬误,就是由多个(甚至一个)特例试图说明一个一般的陈述成立。
例句:“我看见过的天鹅都是白的,说明世界上的天鹅一定都是白的。”
问题:一个人看见的不可能是世界上所有的天鹅,而再多有限的天鹅对于世界上所有天鹅不过是特例而已。无关推论
有的时候,有些话的结论和前提没有一点关系,却能使人感到似乎也是合理的,尤其是争辩的时候,容易使辩论偏离主题。这种推理,都属于谬误。
例句:“毛主席说党内部出了修正主义,必须实行文化大革命才能把权力从当权派手中夺回来,看来现在文化大革命是势所必然的。”
问题:这句话的大前提中隐含着一个命题:毛主席说党内部出了修正主义,那么党内部就确实是出了修正主义。然而毛主席的话也不总是正确的。实际上,后来证明发动“文革”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事实上当时并没有需要斗争的所谓“当权派”,反而是这个错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十年浩劫”中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破坏了社会秩序。
这句例句属于无关推论中的诉诸权威一类。无关推论的种类还有人身攻击、诉诸直觉、诉诸多数等。肯定后件
逻辑中,对一个假言推理,肯定前件能够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则未必能肯定前件。违反了这条规则,就可能得到谬论。
例句:“只要下雨,地面就湿。现在地面是湿的,说明刚才一定下过雨。”
问题:其它原因也会导致地面变湿(如露水、地下喷泉等)。否定前件
逻辑中,对一个假言推理,否定后件能够否定前件,否定前件则未必能否定后件。违反了这条规则,也可能得到谬论。
例句:“如果飞行器的密度比空气小,它就能自己上升,而这种飞行器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所以不可能自己上升。”
问题:浮力只是飞行器自己上升的方式之一。实际上,有动力的飞行器可以自己产生足以抵消并超过重力的升力,而不用依靠浮力。例如飞机可以通过螺旋桨产生前进的推力,再使空气的气压差提供所需的升力。隐含前提
隐含的前提并没有任何证据的支持,说理时有可能听起来顺理成章,实际已经犯了隐含前提的错误。
例句:“他们一定确实不在犯罪现场,要不然为什么口供如此一致。”
问题:这句话中隐含的前提是:说的不是真话,就不可能口供完全一致。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例如:合伙犯罪的两个人是很有可能串供的。循环论证
把要证明的命题不知不觉中作为前提之一,就可能产生循环论证的谬论。
例句:“圣经里说上帝是存在的,而圣经总是对的,因为它是上帝的作品。所以上帝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在说到“因为它是上帝的作品”时,不自觉地应用了命题“上帝是存在的”。实际上,“圣经是上帝的作品”这个命题不会比“上帝是存在的”更弱。(虽然前者也几乎可以从后者推出,因为我们假定对“上帝”的定义中可以知道他应当是全知、全能的。如果这样的上帝存在,他不会容许一本凡人的书盗用他的名义。)
注意区分循环论证与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有意地以形式相同,范围较小的命题成立性为前提,来不断推导更大范围内同样形式命题的成立性,其中没有循环论证。但是,如果没有证明最简单的情况(n=0或1时),就会成为隐含前提的谬误。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也是很常见的产生谬误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自然语言中语素常常不可避免的歧义。
例句:“三角形中的内角和是180°。在△ABC中,∠A和∠B都是三角形中的内角,所以∠A和∠B的和是180°。”
问题:“三角形中的内角”有两个意思:“三角形中的内角和”取的是三个内角的整体,而∠A和∠B是分指的单独的内角。后此谬误
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情的前面,就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在经济学中,这样的谬误叫做“后此谬误”。
例句:“据统计,孩子在接种A疫苗后1年内,患上自闭症的概率较大,这说明A疫苗导致自闭症。”
可能的问题:通常来说接种A疫苗的年龄是固定的,而那个年龄恰恰是孩子们容易患自闭症的年龄。合成谬误
总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如果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就犯了“合成谬误”。
例句:“这个球队的每个成员都是世界一流的球员,所以这个球队一定是世界一流的球队”。
可能的问题:虽然每个成员的个人水平都很高,但是球员之间的配合很差。拆分谬误
和“合成谬误”相反,把整体的某些性质强加给局部,会造成更加荒谬的结果。
例句:“这座学校已有700年的历史,所以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至少有700岁了。”
问题:学校的组成部分并不一定和学校有一样的属性。实际上,在学校中,所有的教职员工都一定会经历不断的更替,这些局部在年龄上是可以和整个学校很不一致的。第三种错误
总是假设其他因素不变,这是不可能的。运用于经济学中,当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