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蜂窝旅游网可靠吗:一个美丽的地方---巫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8:35
 巫溪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因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故政区迭更,隶属多变,县、郡、监、州,沿革纷呈。
  巫溪,系大溪文化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远在唐虞, 即以"巫"称。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药";巫咸民赖盐业而兴,"百谷所聚";诞育了上古时之巫咸、巫臷文化。
  夏、商、周三代,因巫盐为王朝侯国所倚重,《尚书·牧誓》记载,巫盐销及于庸国辖地,渝陕鄂边"盐大道"始于此时。
  春秋时,巴联秦楚灭庸,得巫盐;战国时,楚取巴巫盐立巫郡,后秦取楚巫郡立巫县。史载万顷池(今巫溪红池坝)即为春申君故居(明《一统志·山川》)。
  秦汉巫县置盐官;汉立北井县,大举开发巫溪盐泉,沿巫溪岩岸凿孔建栈道270里(旧称),于东汉永平七年(64),曾引泉至巫山(《舆地广记·图经》)。其规模之浩大,工程之艰险,堪称奇迹。现仍见宁河两岸方孔万余。
  南北朝置始宁郡,巴蜀多战乱,许多地方人烟几绝。然巫盐一溪之地及其附近山区,地方富庶,人口稠密。后废郡入大昌县。
  开皇五年(585),在县东南50里建青霞观,此为史载最早的道教入县。
  元裁县立大宁州,明洪 武九年(1376)废州立县,清康熙六年并入奉节,雍正七年(1729)复设大宁县
  巫溪地方数千年间虽历经改朝换代,但少受战乱兵祸,几度繁荣,熙宁间(1068--1077)岁额盐400万余斤,外销秦楚,兼及川西。史称"利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于此","田赋不满六百石,借商贾以为国"。
  民国三年,因古巫溪水改大宁县为巫溪县。
  1949年12月14日巫溪解放。   

巫溪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分,东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竹溪县,南临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西与重庆开县、云阳接壤,北连重庆城口县和陕西省镇坪县,地跨东经108°44′—109°58ˊ、北纬31°14ˊ—31°44′。全县幅员403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48个行政村,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巫溪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
  巫溪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最低海拔139.4米,最高海拔2796.8米;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使巫溪拥有突出的资源比较优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峡郡桃源”美誉;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生物资源优势明显,中药材量大质优,农副特产品绿色无污染。党参、药花蜜、淀粉、老腊肉、干果、高山返季节蔬菜、鹿茸等产品是理想的绿色食品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发展速度保持较高水平。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7644万元,比上年净增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4%。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706万元,比上年增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545万元,增长12.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41393万元,增长14.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2.3:25.8:31.9调整为42.1:25.5:32.4,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4498元,增长14.0%,人均GDP为2457元,增长14.5%。

  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太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落后;重点产业支撑作用乏力,兴县支柱产业尚未形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城镇就业再就业困难,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大。

  巫溪的历史事件

1、纪鸾英反唐

2、贺珍抗清十八年 李自成遇害后,其部将贺珍率部于清顺治三年(1646)由汉中进入大宁,据险固守,坚持抗清。他用明代永历年号,自称歧侯,以反清复明为号召收络民心,随时准备“勤王灭虏”。同时,奖励农耕,发展盐业生产。据守的大宁成为反清复明力量的重要根据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贺珍去世,其子贺道林称富平侯,继续抗清,直到康熙二年(1663),清廷剿灭贺部,贺道林投降。大宁县自明亡后,历时近十八年才归属清王朝统治。

3、盐场灶夫起义 明正德初年,明朝弘治年间,水灾荒严重,鄢本恕逃荒到大宁(今巫溪县)盐场当灶夫,与盐工邻水人廖惠成为好朋友。当时,盐官大肆搜刮盐课,严刑拷打缴不起银两的灶夫,激起了盐工们的愤怒。鄢、廖密谋举义。正德三年(1508),湖广生员崔蓬头率暴动群众80余人来到大宁。鄢、廖率千余灶夫响应,鄢本恕称刮地王,廖惠称扫地王,联合攻打县城,崔蓬头在战斗中牺牲。鄢、廖率军转移至湖广郧阳五溪镇,在川、湖、陕边区活动。几年后,明王朝派遣锦衣卫杀害了鄢本恕,廖惠在营中闻变,奋力突围北走,但其势已孤,不久也被官军镇压下去了。

4、日本飞机轰炸宁厂

5、白果暴乱

  

一、繁荣与落伍-------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

巫溪县位于渝东边陲,如巴夔户牖,扼秦楚咽喉,境内山峦起伏,云遮雾障,滩险流急。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域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特色和历史进程。巫溪系大溪文化区域,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经历过漫长的时间磨砺和风雨侵蚀,有着奇特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以盐文化、药文化为主体,创造了与中原华夏文化约略同时诞生的巫文化,成为我国远古巫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一)昌盛的盐业史

山海经》中记载了巫臷国的景象,早在虞夏之时,就已呈现出一派“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繁荣,而这个巫臷国据考证就是我们的宁厂古镇,先民们之所以不用耕田织布就衣食无忧,就是因为有一股盐泉,因此,我们的制盐史应该追述到5000年前。巫臷国是一群由巫师组成的国家,最为出名的有巫咸、巫即、巫彭、巫姑、巫礼、巫抵、巫罗等十个巫师。他们左手握着一条红蛇,右手握着一条青蛇,常常从登葆山上(现在的宝源山)到天庭,把人民的意愿传达给天帝,随后又从那里下来向人民转达天帝的意旨。顺道他们还沿途采集一些名贵的仙药,替民间百姓治病。

还有一个“白鹿引泉”的传说:早在先秦时代,有个姓袁的猎人常在大巴山里打猎。一天,他在大巴山深处的宝源山上(今宁厂)发现了一只雪白的鹿子,喜爱之极,不忍搭箭射杀,只是紧追不舍,从山顶一直追逐到山底的山洞口,白鹿忽然不见了踪影,猎人很无奈,感到口渴,见山洞有泉水涌出,就用手捧起来喝,感觉味道又咸又苦,发现是盐泉。至此,人们置锅用柴炭煎盐,渐渐人烟云集,形成一个盐镇。人们认为那只白鹿是龙,就在山洞口打造了一只龙头,让盐泉从龙口喷出,并取名为“白鹿盐泉”,或称为“白龙泉”;为纪念猎人的功绩,盐镇取名为袁溪镇,即宁厂古镇的前身。

春秋时,秦楚巴竞相逐鹿盐泉;西汉时设立了盐官;东汉引盐泉至巫山;到了西汉,盐场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遂设置了专管盐业的大宁监,在泉水洞口修建了“龙君庙”,此时的盐业生产已非常发达。据《中国历代食贷典·盐法》记载,巫溪盐泉产量:熙宁(1068-1077)中,岁产盐400余万斤。刘备领荆州牧后,因盐利设立北井县,这是巫溪建县之始(公元210年);盛唐因盐立监,大昌为全国十监之一;宋代立大宁监,加强盐业开发管理;清康乾时代,也就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我国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当时的手工业、农业、贸易业、城市发展等都领先世界水平,当时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国力强盛、气象宏伟而震撼全球,正如今天的美国一般。那个时候,宁厂呈现了“万灶盐烟”的盛况,一时间全国各地都有人来宁厂经商、定居。人们赞誉盐泉:“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吴蜀之货,咸萃于此”,宁厂古镇七里半边街上,商贾云集,“两岸灯火,万灶盐烟”,成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以资源为依托的古盐文化开始走向衰落,特别是钻井取卤方式和真空制盐的诞生,使得靠自然盐泉熬制成盐的原始方式成为了历史。

宁厂古镇的历史是一部盐业发展史,她记录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兴衰,是一部有声有色的历史。宁厂古盐场是天然的盐业博物馆。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上演了无数的悲喜剧,真可谓一跬一芳草,一步一生动。

(二)精美的文化传承

1、巫文化

巫溪是人类和社会文化发源地之一,广义的巫文化就是指先秦时期所创立的巫咸、巫臷之方国文化或巫郡、巫县之地域文化。我县得天独厚的自流盐泉和丰富珍贵的药材,给古人类聚居繁衍和诞育原生形态的巫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所以十巫在此采药、炼丹、冶金、制盐。十巫即灵山十巫,指以巫术和医术世代相传的一部分人。他们是巫咸国民因职业的不同而划分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巫咸:十巫之首,是巫教的创始人;

巫即:是善于卜卦的巫师;

巫盼是是巴氏族的先祖;

巫彭是医道的创始者,也叫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岁;

巫姑是巫溪的盐水女神,就是巫山神女,也叫瑶姬,传说她一生未出嫁,死后变成了灵芝草

巫真是一位对巫教虔诚笃信的巫师,也就是郑姓的始祖;

巫礼是祭神致福的巫师;

巫抵是一位医术高明的神医;

巫谢是善于祈神和主持礼仪的巫师、

巫罗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巫师。

巫师是精通天文地理医学的能人,他们的诞生是为维护神权政治服务的,是奴隶社会君主的重臣,故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以上领域的不断探索,推动了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而传说中巫臷国正是我们的宁厂古镇所在地,因此,巫溪是巫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民间还有化九龙水、占乩等巫术流传。

巫文化的发展源于药文化,盐文化,后着是保证前者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巫文化同时也推动了盐文化和药文化的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五句子歌

发源于巫溪,传播于长江三峡和秦岭巴山东端地区的五句子歌独具特色,可称民间“五行诗”,它主要反映了秦巴山区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特别是给盘踞诗歌佳境的唐宋时期,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五句子山歌应是最早的诗歌形式,她是反映我县及周边地区历史的“活化石”。曾居官夔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辞,其诗歌作品深受五句子歌的影响。五句子歌形式独特,五句构成一节,有时一节为一首歌,有时多节组成一首歌。它打破了一般诗歌两两相对的结构格式,按奇数来排列诗行,以两头两尾押韵,使全篇格律对称和谐。像这首《东方不亮西方亮》:太阳落地四山黄,姐儿带信要丢郎。你要丢郎红什么脸,说句好话我下场。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内容安排上,第一句点出环境,第二句说明事件,第三句写女子要分手又于心不忍、不好意思的内心活动,第四句写男子表面上满不在乎心里却酸溜溜的。最后一句点明主题,翻出新意。这种结构与表现手法都是很奇妙的,功夫体现在第五句上,它要求第五句有“画外配音之感,锦上添花之美,画龙点睛之妙,异峰突起之奇”。

3、宗教兴旺 巫溪以巫立国,而传统的道教正是来源于巫,因此在隋朝时(开皇五年)就建了青霞观;明洪武中出现了儒教的文庙;明嘉靖四年(1525年),凤凰山住持任祈和尚重建宋代修造的凤山佛塔,可惜到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国民党蒋登第县长以 “佛压凤山,不出人才”为由拆毁;巫溪境内儒释道各种宗教杂糅,另还有外来的天主教,使得民国之初,巫溪县城人口仅二三百户,可这个弹丸之地竟有“九宫十八庙”。九宫即:五福宫、帝主宫、天后宫、药王宫、福星宫、万寿宫、紫云宫、乾元宫、南岳宫等。十八庙即:关岳庙、玉皇庙、地母庙、师公庙、水府庙、魏公庙、白马庙、财神庙、轩辕庙、七公庙、张飞庙、天符庙、城隍庙、明星池、神农庙、葛公庙、江神庙、圣庙等。一时间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鼎盛,成为有名的川东庙城。

我县寺庙中最有名的是云台观,该寺庙位于大宁河庙峡山巅,海拔1200多米。始建于隋朝,毁于二十世纪60—70年代。据清《大宁县志》载:“云台山,在县城南三十里。高峰屹立出众,山上俯瞰县城,衡宇可数,上有云台观”、“万峰悬鸟道,一径入云台”。置身于此,只见观形奇巧,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在山门楹联“云归远处山凝赴,风撼危岩寺欲飞”上有横批“履险如夷”四个金字。人文、自然景观合于一体,与奉节白帝城、忠县石宝寨齐名,有“小武当”和巫溪“南天门”之称,故有“川东古刹之冠”美誉。2005年复建,并改道观为寺庙,称为云台寺。

4、悬棺葬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迹。我国的悬棺葬制有着悠久的历史,远自我国商周时代便已出现。位于大宁河上游的我县境内的荆竹坝,是悬棺最集中的地方,在一面明崖上,就有24具悬棺,站在崖下,用肉眼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就有十几具之多。

如此“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棺是怎样安置进去的?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综合各地悬棺的现场观察,人们有这样三种解释:一为栈道说,即悬棺是通过平行的桩孔,联桩铺道而设置;二为下索说,人们曾在桩孔旁发现有踏脚窝,即用绳索从山顶悬着棺材向下放置的;三为上攀说,即指距地面较近的棺木,可能为人工攀登悬置而成。古代人为何要将棺材悬置高山绝壁上,也为众人猜疑而多年未获解答的历史之谜。目前,对古人实行悬棺也有数种解释:一说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孙后代显贵;一说是保护先人尸体,不让人兽侵犯;再一说是实行悬棺的民族过着游猎生活,随山而居,沿山而葬。传说在战国时期,有个叫务相的人,为争当部落首领,与竞争者相约,用泥土造船,不沉者为胜。结果务相所造之船,遇水不化,击败对手,做了首领,号廪王。务相死后,子孙们为了纪念他,将葬他的棺木凿成船形,置于绝壁悬崖,世世代代祭礼。以后,这种葬仪习俗一直沿袭到巴人,形成了“船棺崖葬”的习俗

    巫溪县自东汉建县以来,曾设县、郡、监、州的建制,其名称先后为北井县、始宁郡、永昌郡、大宁监、大宁州、大宁县、巫溪县。

先秦时期 巫溪县先后属巫咸国、巫臷国,夏商周属庸国鱼邑,鱼邑并于楚之后,归属巫郡。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取楚巫郡归于黔中郡,设立巫县,县域包括巫山、巫溪。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巫溪县属黔中郡巫县。

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至220年) 西汉,巫溪县属南郡巫县。东汉建安15年(公元210年),从巫县分设北井县,县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建安21年(公元216年),北井县归属固陵郡(今奉节县)。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 北井县(巫溪)先后属巴东郡(今奉节)、宜都郡(今宜昌)、建平郡(今巫山)管辖。

晋朝时期(公元265年至公元420年) 西晋,北井县先后属巴东郡、建平都尉、建平郡管辖;东晋,北井县建制未变.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公元581年) 刘宋、南齐、梁朝、西魏时期,北井县建制仍旧。北周初(公元557年至公元566年),在北井县设始宁郡,后改称永昌郡,郡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天和3年(公元568年),北井县并入大昌县。

隋朝时期(公元581至公元618年) 仍沿袭郡县制。隋文帝开皇2年(公元582年)撤销永昌郡,大昌县属信州总管府和巴东郡。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 改郡县制,增设道的建置,大昌县属山南东道所属夔州(今奉节)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 907年至960年) 废置山南东道,于夔州设镇江军,后改成宁江军,大昌县属之。北宋统一五代十国后,设路,本县属夔州路大宁监。

北宋时期(公元960至公元1127年)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设大宁监,辖大昌县。监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

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 本县地属关系未变,仍归大宁监。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 四川设行中书省(称四川行省)。至元20年(公元1283年)大宁监升为大宁州,辖大昌、洵阳、平利、石泉、隆化等县。元末(公元1361年),大宁州属大夏农民政权夔州路。

明朝时期(公元1368至公元1644年) 改“路”设“府”,大宁州属重庆府。大夏灭亡之后,明洪武9年(公元1376年),降大宁州为大宁县,属四川省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夔州路。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改州为府,大宁县属夔州府,同年分大宁县复设大昌县。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大宁县属之。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在府、州、县之上设“道”制。顺治3年(公元1646年),李自成遗部贺珍和其子伯宁占据大宁据险抗清,至康熙2年(公元1663年),伯宁受降之后,大宁县始归顺清朝统治。康熙6年(公元1667年),撤大宁县并入奉节县。雍正7年(公元1729年),复设大宁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川东道夔州府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 年至1949年) 大宁县隶属川东道(今重庆)。民国3年(公元1914年6月),因本县与山西省大宁县同名,遂改名巫溪县。民国6 年至民国24年(公元1917年至公元1935年),巫溪县被军阀据为防区,先后属豫鄂靖国联军、川军、国民革命军20军和21军防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结束防区制,巫溪县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今万州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10月1日成立) 1949年12月14 日,巫溪县解放,20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巫溪县隶属西南行政区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万县专区。1952年9月1日,恢复四川省建制,巫溪县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6月,万县专区改称万县地区;1993年,万县地区改设万县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1997年3月,重庆直辖市成立,万县市改设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巫溪县随属。2000年7月,巫溪县由重庆市直接管辖。    巫溪深度开发生态旅游方略思考 09-06-26 作者:   编辑:校方人员

黄钰铧

摘要:重庆万州区巫溪县既有得天独厚的大宁河、白果原始森林、高原草场、溶洞、古镇、古寨、栈道等自然风光,又组藏着古老神奇的巫文化,巫溪县据此确立了旅游兴县的思路。巫溪旅游前景看好,但目前也存在着交通不便等制约因素,因此巫溪应根据本县特点,发展生态旅游,尽早在夔巫“金三角”旅游区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关键词:巫溪;生态旅游;开发

重庆万州区巫溪县自1998年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以来,增大旅游投入,全民兴办旅游,在旅游开发项目建设上,确立“精品立业,名牌兴县,超常发展”思路,推出集乘电梯上山观光、进溶洞地下寻幽、坐缆车空中揽胜、乘雪撬滑道取乐、驾游艇漂流冲浪于一体的“双溪溶洞精品区”。同时,为发掘古老灿烂的巫文化,深化旅游文化内涵,县里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了巫文化专题讲座、制作“十巫”壁画雕像、成立“重庆市巫溪县中国巫巴文化研究会”并开展研讨活动。为提高巫溪旅游的知名度,县里利用重庆市、万州区报、刊、台等宣传媒体,多角度多侧面对巫溪旅游资源和开发进行报道,又与重庆市体委联合举办“大宁河国际旅游漂流大奖赛”,把长期“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巫溪风光展现给世人。此外,还关闭了双溪造纸厂,根治县城的脏、乱、差,保持了大宁河景区的水域清洁等等。今日的巫溪,路畅通了,信息灵通了,县城整洁了,景观更加靓丽。

作为一个饮大宁河水、食大宁厂盐长大的巫溪人,无不为之感到由衷的高兴。进而感到巫溪旅游兴县,前景广阔。我们知道,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又位于长江三峡风景区夔巫“金三角”旅游区的腹心地带,更是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神农架原始森林——长江三峡大“金三角”旅游线的重要联结点,三峡工程竣工后,其区位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逐步形成旅游线路组合化、旅游资源网络化、旅游项目多元化的旅游产业格局:巫溪旅游资源丰富独特,除具有夔巫“金三角”旅游区共性景观(如峡谷、溶洞、奇峰异石、古镇古寨、栈道悬棺等)外,更有红池坝草原、夏冰洞、白果原始森林、白鹿盐泉、巫文化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其景点文化底蕴丰厚,有较高的知名度,可创名牌产品: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奉溪东路经改扩建,打开了县城的南大门,基本解决了游客出入境的交通困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人民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旅游兴县战略的理解更加透彻,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雏形,全民大办旅游的氛围已基本形成。只要全县人民继续抓住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库区环境治理保护、对口支援和脱贫帮扶等发展机遇,大开山门,广泛招商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植,必定能够实现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

巫溪旅游虽然前景乐观,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诸如,主要特色景区(红池坝、白果林区等)的交通仍然不便,景观的深层次高品位配套组合开发不够,特色旅游产品的名气不大等。与巫山、奉节等兄弟县相比,在景观资源档次、开发建设速度、对外宣传力度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奉节的旅游前景十分看好,号称“绝世奇观”的天坑地缝,实在是魅力无穷,自1999年“五一”节初步开放以来,前去观赏者有络绎不绝之势,加上他们的“53712”工程(在3至5年内,改建硬化县内主干道371公里,修建长江和梅溪河两座大桥)的实施,其辉煌将指日可待.

不过,巫山的大宁河热将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库区水位的升高而逐步向上游转移,这一点对巫溪旅游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鉴于目前巫溪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周边旅游发展态势,如何根据本县特点,扬长避短,显优扶劣,尽快发展自己的特色旅游,力争早日在夔巫“金三角”旅游区内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则是每一个巫溪人都应该也正在思考的问题。不少海内外游客和一些港澳台的财团对三峡库区具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特色的红池坝草原和以珙桐、银杏、云杉、冷杉、华山松为主体且与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的白果原始林区很感兴趣,大都跃跃欲试,想借游览长江三峡之便前去一睹风采,或投资开发,这对巫溪发展旅游启发很大。的确,在城市化经济迅猛发展、全球生态状况急剧下滑、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生活在现代都市文明中的人们,对于回归大自然,对原始、古朴、寂静、苍翠、清幽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也表明巫溪的生态旅游特色产品己在外界产生了一定的魅力,市场前景看好;加之三峡工程建设也急需改善和保护库区生态环境。这对于巫溪深度开发生态旅游,尽快推出库区生态旅游名特产品,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

开发生态旅游,总的说来,就是对县域独具特色的山景、水景、洞景、生物景观进行全方位、高起点、深层次的配套组合式开发建设,使之形成持续规模发展态势。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其一,开发山林草原,使巫溪的青山变得更加苍翠清幽。根据县域立体地说及资源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大宁河东、西两翼高山地带的白果原始林区和红池坝草原为主要开发对象,开发方式是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前提下,营造和培育一些适合观赏的动植物,以改善原生林草结构和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宜注重体现地方风情,求“土”不求“洋”,讲究天然野趣,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林中原野,小径茅亭,蓬门荜户:吃喝玩乐,尽量摹仿当地风俗习惯,力争在3-5年内将这两片景区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二是在全县广大的中山地区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围绕旅游兴县,大量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防护林、风景林以及各种经济林、竹林,广植“四旁”(道旁、屋旁、溪河沟旁、塘堰旁)树,尤其要注重保护和培植珍稀名木树种,不断提高林木附加的观赏价值,同时做好封山育林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工作。

三是加快对大宁河沿岸尤其是县城至两河口一带峡谷荒山的治理开发工作。这些地带地理条件的确很差,裸岩面积大,岩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活动频繁,然而,它们当道显眼,更是巫溪大宁河风光资源深度开发的对象和依托,故而急需投入大量人财物力进行开发治理。具体办法仍然是绿化,可选择或引进培育各种耐干早贫释、易成活、且具观赏价值的树、竹、草、藤,诸如杨槐、亲树、毛竹、红枫、黄荆、巴壁虎、野葡萄等等,使之尽快形成群落,覆盖荒坡岩壁;同时在其间撒上小麦、玉米等食粮,引进猴、白鹭、狐狸、岩羊等野生动物,使其繁衍生长。

其二,开发溪河,蓄水发电、养殖水产、丰富景观、美化景区,使巫溪的秀水变得更加清澈明净、碧波荡漾。常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其乐无穷。黔江县有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名叫“小南海”,原以为真是一片汪洋大海,前去看后方知:那原本是1856年因地震导致山崩,将一条小小的溪河堵塞而形成的一个近3平方公里的高山淡水湖泊,总蓄水量约7000余万立方米。那一带原是大片森林区,淹没区内有好几个生长着许多铁坚衫(俗称黄瓜米树)的大小山丘,自然成为一个个翡翠般的岛屿。由于黔江人民长期以来注重对此进行山、水、林、草等资源配套组合开发,现已成为颇具规模的集旅游、发电、养殖、灌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特色产品。远远望去:湖周苍峦环列,湖水碧波荡漾,湖内岛屿清幽,岛上竹翠松茂,鸟语花香,朝晖夕映,气象万千,真可谓“人间仙境”。她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

号称“天下第一溪”的巫溪,类似的溪河多的是,大大小小约有几十上百条,水能的理论蕴藏量高达30余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也在9万千瓦以上。从旅游观赏和永续利用价值看,明显优于巫山、奉节等县,因为当三峡工程建成后,巫山、奉节境内的梅溪河、大宁河下游将被库区回水染浑。只要巫溪在绿山蓄水方面大做文章,使出绝招进行巧妙的配套开发,就不难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为此,建议县上将溪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纳入生态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之中,同步进行,配套实施。即在水能开发中,除水力发电外,同时考虑旅游、水产养殖(巫溪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水产主要有淡水鱼类、大鲵、蟹等)、防洪、灌溉供水等多种效益。例如在大宁河上游的舌头岭一带修建大宁河水利枢纽工程,在后溪河修建孔粱子水电站、在西溪河的龙头咀一带修建中梁水电站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巫溪生态旅游开发的项目,且已酝酿多年,宜及早争取立项上马。此外,还可进一步发动乡村和个人有计划地对一些有开发价值的小溪河(沟)进行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蓄水开发,尽快实现农村地方电气化,以电能代替燃料能耗,从而保护森林植被,美化生态环境,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其三,交通运输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交通必须是方便、安全、快捷的。因此,巫溪在治理开发山水包装生态旅游名特产品的同时,必须投入更大的人财物力改善交通条件。建议县上除按现已制订的规划,尽快完成新店至红池坝、县城至白果林区百多公里旅游干线公路的改扩建和硬化、新辟白神路(白果林区至神农架40公里)旅游专线外,可在适当的时候(3年或5年后);考虑自赵家坝凿通大泉山、松涛山隧道,修建一条平行直达奉节、与渝巴(重庆至巴东)连通的高速公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进出巫溪的交通困难。因为,目前的奉溪东路,虽经改造质量大有提高,但仍不能畅通无阻,主要是巫溪红岩至奉节寂静一带,破碎的地形随时有可能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加之在道路的维修养护上实行的是分县分段负责制,一旦奉节境内的路基垮塌,其抢修的速度和质量是可想而知的,且时间一长,麻烦会更多。与其长期受制于人,不如痛下决心,打开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当然,要凿通这条隧道(估计长约30多公里),对于现阶段的巫溪而言,无论是经费还是技术力量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我认为这也并非不可想象,只要能够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和引进资金、技术力量。随着国家三峡工程的兴建和本县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这一工程是有必要和可能付诸实施的。

此外,还有必要在红池坝修建旅游机场、开通直升飞机航空旅游线。大宁河航道亦须加大整治力度,最好能象改造公路一样,将其建成不受洪枯影响的安全旅游航道,使游客能够终年顺利地泛舟大宁河、饱览峡中风光。王家河旅游码头亦宜尽早规划修建。

其四,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建议注重三点:一是注重轰动效应与潜移默化效应的结合,即在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生态旅游开发情况进行报道和组织大型文体活动及学术讨论会向外界展示景观风采的同时,鼓励组织县内外写作和摄影摄像高手在实地观赏考察的基础上写出文笔优美、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配以图片或音像,或在报刊上发表,或结集出书(画册),或制作风光录像带、电子光碟等,在国内外广泛发行发送,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巫溪的旅游特色产品。

二是要叫响自己的旅游品牌。对本县的特色景点景区和配套设施要进行统一而准确的命名。一个好的品牌名称,是一笔无形的资产。给景观命名,不宜太随意,一般说来,要从逻辑、语法、地理、历史、社会心理、民俗习惯等多种角度加以考虑,既要名符其实地概括其基本特征,又要力求简短明了,叫着顺口,听来悦耳,还要体现历史文化韵味,尊重民俗习惯,总之要以贴切响亮的名称给游客以明确清晰的印象。比如改扩建后的双溪组合景观,究竟叫一个什么名称最合适,我看尚需斟酌“双溪溶洞精品区”这个名称,既不够响亮,也不太贴切,至少内涵已远远超过了一般“溶洞”的外延,制约了其知名度的提高,以至于目前在外界的名气尚不及红池坝大。这个名称该如何改?可否考虑用“大宁厂”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知名度的地名来统辖该片区己经开发和即将开发出来的一系列自然和人文景观呢?还比如把岔路溪的母猪峡改称为“一线天”、“月牙峡”、“野猪峡”等,这一改,雅是雅了点儿,但既改掉了特色,又不统一,因而失去了原有的野趣和魅力。将原来的政府招待室(黄楠楼)改名为“小三峡宾馆”,这似乎是在替巫山做广告。这些地方是对外的窗口,宜再斟酌。

三是注重借助名牌景区的带动效应。如强调对外宣传中高频率地使用”长江三峡夔巫金三角旅游区”(一巫代表巫山、巫溪两县)这个大名称,借助巫山、奉节的区位优势和在国内外已经形成的旅游名气,将巫溪间接推销给海内外游客,可收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其五,智力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是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的关键。高水平深层次的生态旅游开发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均有赖于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服务人员,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当务之急,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建议将巫溪技工校办成旅游学校,培养熟悉巫溪地理历史风俗民情等基本县情的高素质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抓好岗位培训,要求管理服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改革用人制度,引入人才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用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和旅游管理人才,为开发生态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任人唯贤,注重选拔和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使之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对本县培养的人才要以诚相待,用其长而容其短,尽量为其创造施展才智的宽松环境。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