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洞人进去会到哪:图说林徽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2:23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

心,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

山河的年岁。 这是林徽因一首诗中其中的一段。将它选来置顶,想说明的是集诗人与建筑学家为一身的林徽因,才情兼备,古往今来。1904年6月10日她出生于浙江杭州。  

其父林长民(1876—1925)。清末民初活跃的政治活动家,辛亥革命人。 


    丈夫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 
    公公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现代革故鼎新的人物,国学大师。与林长民为至友。  

上个世纪初叶,动荡中国下,1920年春,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讲学到了英国,并兼做父亲的翻译和秘书。进入圣玛丽学院读书。  

在伦敦,由于父亲林长民,林徽因初遇徐志摩。   

徐志摩也因此次邂逅,陷入了对林不能自拔的恋情。一个故事开始。  

然而,1921年伦敦上空遭遇的这场奇遇,因林家父女的不辞而别,戛然而止。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他是梁启超、林长民创办的讲学社邀请的客人。徐志摩因为是梁启超的学生与林徽因陪伴泰戈尔左右翻译。仿佛此时,林徽因已患病。  

徐志摩依然爱恋着林徽因。但是,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俩人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也是在这一年,林徽因、梁思成双双赴美,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由于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她在美术系注册入学,却成为了建筑系的助理教师。   

显然,这不收女生的规定,并没能阻止林徽因学习建筑的梦想。1926年,当地《蒙大拿报》记录着一段对她的访问: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绝不要以此取代我们的东西。最后她说,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最多体现在家庭中,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  

宾大毕业后,她又到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舞台设计。  

美国同学回忆: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不拘言笑,但林徽因除外。
    1928年初,林徽因、梁思成结束了留学生涯,并收获了爱情果实。  

他们按照父亲梁启超设计的路线,开始了归国前在欧洲的古典建筑蜜月旅行。  

留国归来,林徽因与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在校长张学良征集的东大校徽中,林徽因中奖,并得四百元大洋奖励。 

     也在这一年,1929年。林徽因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为纪念父亲梁启超,给女儿取名:梁再冰。

 

     东北寒冷的气候,令林徽因肺病发作。1930年,她辞去东大工作,回到北京。也在此时,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清新亮丽的名字——林徽因。  

 

     三十年代也是林徽因创作的高峰时代,文学评论家李健吾说:在我们好些男子不能控制自己热情奔放的年代,却有这样一位女作家,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断面,而且是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上。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来到北京,与梁思成林徽因一见钟情。从此这对美中两国夫妇开始了长久的友谊。

 

     这一年,林徽因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为纪念《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给儿子取名:梁从诫。

 

     北京北总布胡同3号的这间客厅,由于经常光顾的是留学英美的学者,使一些文坛新人也慕名而来。最终著名起来。萧乾回忆林徽因: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判。  

 

     金岳霖林家比邻而居,故为常客。据说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在林徽因去世的五十年代后期,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偷偷地掉了眼泪。

 

      三十年代初,“几个死心眼的建筑师,放弃了他们盖洋房的好机会,卷了铺盖到各处测绘几百年前他们同行中的先进。”林徽因这样描述她们那个时候的古建筑考察。

 

     与此同时,林徽因还受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聘请,讲授英国文学。学生这样评价:她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活泼、活跃,谈笑风生,毫无架子。每次她一到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穿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就听不成课了。

 

     在林徽因一生中,说北布胡同3号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七七事变”爆发,林徽因开始流亡生活。从北京、天津,到长沙、昆明。

 

离开北京前,林徽因做了体检。医生警告她严禁奔波。而这一年,林徽因33岁,说她人生最绚丽的篇章,从此在悄悄地合上。 

    到了昆明,林徽因一家安居在郊区龙头村。

 

     流亡的日子,林徽因“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类型”。遇到空袭,她会说:这炸弹很一般嘛。还说,这让她们的生活饱满万分。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林徽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      

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在北平西总布胡同老宅我们叫做三爷的那个孩子”—林恒。

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

也在这一年,昆明四年之后,林徽因再次迁徙至四川李庄。在这里,她的肺病爆发,卧床不起。

“今天十二个钟头,是我十二个客人。每一个来了,又走了。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我没有时间盘问我自己的胸怀,黄昏却蹑着脚,好奇地偷着进来。我说,朋友,这次我可不对你诉说啊,每次说了,伤我一点骄傲。黄昏黯然无言走开,孤单的沉默,我投入夜的怀抱”。

林徽因这样写道,还自嘲自己:像个旧时的家庭妇女,靠自己的一点感觉打发日子。可在金岳霖笔下,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徽因看上去和一年前一样,依然充满活力,依然侃侃而谈。还是那样执着于寻找艺术灵感,继续为人性忧虑的同时挥洒着博爱。她无时不在的思想活动让她无法安于病榻,不时的就会像是又在发表演说。。。 

     1946年7月,林徽因一家结束了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了北京,可是医生预言她的生命将不足五年。

 

      即使这样,林徽因在梁思成赴美期间,将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并设立了《近代住宅》课程。第二年,她手术摘除去一个被病菌感染的肾脏。

 

     北京和平解放后,经过1947年底的那次大手术之后,在病床上躺了几乎七年的林徽因,终于可以虚弱地站起来了,她迫不及待地穿上制服,参加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林徽因被聘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与设计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图案的设计。曾经她的学生今天这样回忆林徽因对他的设计的评说:你设计的浮雕乾隆趣味,不能代表我们的英雄,你应该去盛唐时代的风格中找灵感。

 

     这个时期,林徽因投入了大量精力,对中国装饰图案艺术的演变进行研究。同时她在《新观察》开辟专栏“我们的首都”,向新中国详细介绍北京这个千年古都的价值。

 

    “有时我坐在那里,假装慵懒地休息、聊天,实际上我是在偷偷倒气,别人说什么话我一个字也听不进去。每当有伴的时候,我非常尽兴,但事后总是会非常疲惫,痛苦不堪。但是如果我让别人知道事后会是这个情形,恐怕不会在有谁走进我的身边,我的生命”。

 

林徽因这样描述自己的生命。 

     所有见过林徽因的人,在回忆她时,都为我们描述一个熠熠闪光的女性,唯一的例外只有她的家人:人家说林徽因是个美丽的女子,是个诗人什么的,对我来说母亲是一个长期卧病的病人,而且有的时候脾气是很急躁的。

 

     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病逝。

 

个个连环,永打不开,
生是个结,又是个结!
死的实在,
一朵云彩。
   
一根绳索,永远牵住,
生是张风筝,难得飘远,
死是江雾,
迷茫飞去?
   
长条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脚步,泥般沉重,
死是尽处,
不再辛苦。
   
一曲溪涧,日夜流水,
生是种奔逝,永在离别!
死只一回,
它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