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男主伤男主的动漫:福克纳生平创作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4:19:01
转自理想藏书-作家与作品-美国相关 福克纳生平创作 --------------------------------------------------------------------------------
 
 
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出生在美国南方密西西州北部一个名叫纽爱尔巴尼的小镇,1902年举家迁居到不远处的奥克斯富镇。福克纳的曾祖父被人尊称为“老上校”。他白手起家,自学成才,当过律师,打过仗,南北战争时期曾组建并统领过南军的两支军队。战后,他修建了当地第一条铁路,还写过畅销小说《孟菲斯的玫瑰》,并当选为议员,他的传奇经历对福克纳影响至深。福克纳的祖父人称“小上校”,他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延长了家传的铁路,还当过州议员和本地银行总裁。但不久以后,家业开始败落,他失去了对银行和铁路的控制权。到了福克纳的父亲手里,家境更是潦倒,靠开马行为生,他的软弱无能让家人十分失望。福克纳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个性坚强,勤奋上进,热爱阅读与绘画,注重对子女的文化和道德教育。作为家庭的中心,她对福克纳的成长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福克纳自小喜爱自然,对打猎、骑马、钓鱼很感兴趣,在自然界中熏陶出了对美的感受力。由于个性、爱好等原因,福克纳接受的学校教育很不正规,他只读到11年级,未能高中毕业。但他自幼喜爱文学,读了许多家传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书,后又在朋友兼导师菲尔·斯通的指导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阅读,特别是研读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并开始涉猎20世纪现代派作品。一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成为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赴加拿大受训,训练尚未完成战争便结束了,返乡后,他根据战争的经历加上个人想象创作了《丁香花》、《11月11日》等诗歌以及《胜利》、《荣誉》等短篇小说。1919年8月6日,他在《新共和》上发表了第一篇诗作《一个农牧神的下午》,带有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明显模仿痕迹。同年,他作为“特殊学生”在密西西比大学念了一年书,选修法语、西班牙语和英国文学,在校刊上发表了一些文学和绘画作品,获得了学校授予的诗歌奖。1921年,他来到纽约,在书店当了几个月的售货员。年终返乡,在密西西比大学邮电所担任了几年所长职务。192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理石牧神》。1925年,他来到了美国南方的文化中心城市新奥尔良,结识了文化界,艺术界的许多名人,包括著名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安德森帮助下,福克纳于1926年出版了以表现退伍士兵失落感为主题的第一部小说《军响》。1925年7月,福克纳赴欧洲游历,到过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亲身感受了丰富多彩的欧洲文化。   1927年4月,福克纳出版了第二部小说《蚊群》。1929年,第三部小说《沙多里斯》的出版使他的文学生涯步入了一个新境界,作品原名《坟墓里的旗帜》,它以福克纳家族的历史和传说为创作素材,讲述了南方庄园贵族世家沙多里斯家族衰败的故事,这是福克纳完成的第一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标志着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开端。   从1929年至1942年的13年间,是福克纳创作的高峰期。1929年,他出版了奠定他文学史地位的重要作品《喧哗与骚动》,并完成了《圣殿》与《我弥留之际》的创作。《我弥留之际》是对西方流行的探求文学模式的讽刺性模拟,它的神话原型是《奥德赛》和《旧约·出埃及记》。故事讲述了农妇本德伦太太死后,家人遵照她的遗愿将尸体送去40英里外的墓地埋葬而经历的一次长达十天的苦难历程。尽管每个人怀着各自的目的踏上送葬之路,尽管一路上有许多自私、愚昧、荒诞的行为发生,但这次出殡仍然具有理想主义的光辉,在与水灾、火灾的斗争中,显示了人的力量。1932年,福克纳出版了《八月之光》。作品由三条主线构成,最主要的是裘·克里斯默斯的挣扎毁灭史,并以此来讨论种族问题。克里斯默斯一出生就因莫须有的黑人血统而遭遗弃,在种族压迫和不合理的社会里,他饱尝世事艰辛,积蓄了满心仇恨,最后他因杀了心爱的白种女人而被处死。另一条线索是莱娜·格鲁夫的故事,她是一个未受文明污染的“原始人”,是一位“大地女神”,具有真正的人性。另一个故事是围绕牧师盖尔·海托华展开的。他是一个沉湎于过去、耽于空想的人物,与昆丁·康普生有许多相似之处。1935年,福克纳出版了《标塔》。1936年出版的《押沙龙!押沙龙!》被认为是福克纳最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完美的史诗结构和浓郁的悲剧气氛。它通过四个人的叙述表现了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一生戏剧性的沉浮史。萨德本是弗吉尼亚乡野的农家子,因受人歧视而立志奋斗。他精力旺盛,勇敢坚强,但他投入的却是一项注定要失败的事业——蓄奴制的种植园经济。为了谋求发展,他抛弃道德、不择手段,于是,父子相残、兄弟反目、兄妹乱伦的悲剧一一上演,作品所运用的神秘、恐怖的哥特式手法,为全书笼罩上了浓重的宿命感,多角度叙述手法,元小说叙事特点使作品成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典范。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第一次加上了家庭世系和年表的附录,还绘制了一幅“密西西比州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森镇”地图,由此将约克纳帕塔法小说纳入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框架之中,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南。1938年,福克纳出版了《没有被征服的人》,1939年出版了《野棕榈》,同年被选入全国文学艺术学会,1940年出版了《村子》,1942年出版了《去吧,摩西》。此间,他还出版了诗集《绿枝》、短篇小说集《这十三篇》等作品。   30年代期间,尽管福克纳的文学才华在欧洲已经为许多人所认可,但在美国却鲜有人知,虽获得了少数评论家、圈内人的高度评价,但除了《圣殿》之外,其他书的销路却都很不理想,福克纳也多次陷入经济困境中,尤其是他在1929年6月与再婚的初恋情人艾斯德尔结婚后,买下了离奥克斯福镇不远的一幢老屋。结婚的开销、老屋的修缮使他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为了缓解经济压力,1932年,他第一次来到了好莱坞为米高梅电影公司写作。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多次离开家乡到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51年。   《去吧,摩西》的发表开始了福克纳一生文学创作中的最长的一次沉默期,此后六年中,除了几年短篇,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作品。1943年10月,他开始创作《寓言》,这就是他长达十年、备尝艰辛的一次创作历程。1944年5月,他开始了同著名评论家麦尔肯·考利之间的联系,同年10月,考利的文章《福克纳的人间喜剧》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发表,这标志着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小说世界的整体认识的开始。1946年,考利编辑的《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出版,这部集子的结构和序言显示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存在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福克纳在美国国内读者心中的地位。1948年,他被选入美国艺术文学学院,法国文学界对他的推崇又使他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所作的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荣获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随后,他又获得了美国的全国图书奖(1951、1955)和普利策小说奖(1955、1963)。   福克纳后期的重要作品有1951年出版的《修女安魂曲》,这是一部以戏剧形式出现的小说,是《圣殿》的续集。1954年,他出版了《寓言》,这是第四部非约克纳帕塔法小说,尽管耗时十年,也获了一些奖项,但它却不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在1957年和1959年,他分别出版了《小镇》和《大宅》,这两部作品与《村子》一起构成了“斯诺普斯”三部曲,描写了斯诺普斯这样的工商业暴发户怎样从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征服南方文化的故事。1955年起,福克纳曾多次接受美国国务院委派,到日本、菲律宾、希腊、委内瑞拉等国访问。1957年,他开始在弗吉尼亚大学担任驻校作家并讲学,录音经整理后以《福克纳在大学》为名出版。1961年,他写完了平生最后一部小说《强盗们》,并于次年出版,由此也为他的文学创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962年6月,他在家乡骑马时坠下受伤,7月6日凌晨逝世,享年65岁。   福克纳在长达40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75个短篇小说,还写过一些诗歌和散文,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除了《寓言》的背景在欧洲,其他三部长篇小说的故事也都发生在美国南方,因此,福克纳被人称为南方文学领袖、“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与南方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南方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面临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而日益没落解体的时期。一方面,他强调与南方历史之间的渊源,留恋南方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向后看”的历史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认识到了南方历史与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对奴隶制、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予以了深刻的揭露,表现出对南方的深沉、含蓄的爱。   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主要围绕这个县首府杰弗森镇及其郊区的若干家族几代人的故事展开,时间跨越了从19世纪初到二战后的百年历史。据统计,世系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600多个,其中一半是镇上与附近种植园的白人,大约有100个黑人,此外还有乡村的白人农民和少数印第安人。他们隶属于社会各阶层,在诸多小说中交替出现。每一部书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世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福克纳高屋建瓴地对历史与社会进行观照,通过对美国南方有几个庄园主世家兴衰史的描写,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历史的变迁、各阶层人物的命运沉浮,揭示了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冲突,既写美国南方社会的典型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对现代人类的精神危机、普遍命运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世界文学史上树起了不朽的古碑。   “福克纳不但在美国,在整个西方也被认为是乔伊斯以后最突出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从许多方面看,他都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题材、构思的独创性以及他的特殊的艺术风格使他在瞬息万变的西方文学潮流中,像一块屹立不动的孤独的礁石”。(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无论从福克纳表现美国南方历史现实、探索人类命运的深刻思想性来看,还是从他运用自如的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等艺术技巧来看,福克纳无疑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   选自 《欧美现代文学史》
--------------------------------------------------------------------------------
 
理想藏书 Hesse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