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妻:别把日本人的危机感当成绝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16:17

王锦思 国际关系学者

笔者王锦思认为, 面对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紧邻,中国人不要像温水煮青蛙放松警惕,即使我们非常爱吃香辣牛蛙。曾记得,1945年抗战胜利之初,有几个人中国人会认为日本能超过中国;1959年大跃进,有几个中国人会把日本放在眼里。

别把日本人的危机感当成绝望

日本2010年GDP数据5.474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GDP少4044亿美元,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日本还债台高筑,政府内阁陷入危机,日本上下出现一片哀叹之声。对此,中国许多媒体和个人认为日本好景不长,认为其陷入“绝望”。但是,应该指出,中国不应以己度人,错误解读日本的民族心理,切莫把日本人的危机感当成绝望。

笔者王锦思觉得,中国文化精神追求大团圆的喜庆结局,日本则以“物哀”思想贯穿到民族心理之中。日本人居安思危,没有危机就产生危机感,从最坏处着眼,及早准备,把中国经典名言“忧患兴邦”发挥到极致。其国歌《君之代》旋律沉重、压抑、悲凉。

1935年,危险日甚一日,国难当头,危亡在即。夏,日本悍然发动华北事变,狼子野心越发猖獗,侵略步骤紧锣密鼓,直逼平津。作家林语堂看得很清楚:“1935年,在日本和中国旅行过的人可以尽可能地在这方面做一个比较,日本人每天忙忙碌碌,总是在电车火车里,读着一份报纸,一幅固执的神情,坚定的下巴,眉梢上挂着民族灾难即将到来的阴云。坚信在下次的决战中,日本要么摧毁世界,要么被世界摧毁,并在为这一天作着准备。而中国人则穿着长袍马褂,宁静安享,心满意足,逍遥自在,无忧无虑,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他从梦中唤醒。”

读罢此文,不胜感慨,那年最应该有危机感的应该是中国人。“华北危急,平津危急”,“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义勇军进行曲》就迎合时代趋势,由聂耳在日本东京完成,“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最强音嘹亮至今。

战败并没有使日本人怀疑民族末日已然来临,仍然是危机感弥补了战争带来的损失,他们决心逆境求生存,上至皇族、政治家,下至黎民百姓都宣扬“要么饿死,要么勒紧裤带拼命干”。虽成为经济强国,日本人的危机感仍然十分强烈。《日本危机》、《日本面临挑战》、《日本的悲剧》、《日本即将崩溃》、《日本沉没》,让中国人觉得耸人听闻的书籍纷纷面世。1978年,美国人写的《日本第一》一书让日本人很不满意:“为什么不讲我们的缺点?” “这是麻痹我们的斗志,这是阴谋。”

当出现石油危机、日元升值、金融危机时,日本连叫不容乐观、大事不好。危机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近于小题大作,吹毛求疵,连睡觉都似乎睁着一只眼睛,生怕突如其来的灾害殃及自己。但是却因势利导,把危机意识转化成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的爱国之情、工作热情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不断进行应对地震、台风的演习训练,白天拼命工作、学习、生活,走路时好像都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具有危机感,才会在危机真正到来时,沉着、镇定、勇敢、机智、能力无与伦比。

有人说,日本人刚刚看到冒烟就大叫失火而奋起灭火,中国人看见火光四起,才懒洋洋钻出被窝,并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一次民意调查发现,东亚各国人对生活水平和未来最悲观的是日本人,最乐观的是中国人。事实上,中国生活水准远不如日本,未来的发展还属未知。这也间接表明了两国国民危机意识的程度。中国人往往对日本危机认为其绝望,不曾想自己屁股后也存在危机。盲目乐观、沾沾自喜的弊病仍然残存,以为“家大业大”、“地大物博”,就挥霍浪费严重,肆意侵吞公物。许多人还一味沉浸在“21世纪是中国世纪”、“中国可以说不”、“中国要领导世界”的迷梦中。

哪怕是被中国人看成日本人绝望的心理,日本人自有其独特的解读。日本著名文学家大江健三郎十分欣赏鲁迅的话:“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江健三郎从中汲取了力量,他认为绝望中孕育着希望,这也是带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日本人普遍的心态吧。也正是在危机感中,日本人曾侵略过,在和平时能够发现机会,摆脱危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取得优势。

笔者王锦思认为,面对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紧邻,中国人不要像温水煮青蛙放松警惕,即使我们非常爱吃香辣牛蛙。曾记得,1945年抗战胜利之初,有几个人中国人会认为日本能超过中国;1959年大跃进,有几个中国人会把日本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