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街番茄炒蛋是什么:畅游“三峡人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12:35
 畅游“三峡人家”  



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行政区划属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石牌镇,位于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居“两坝一峡”旅游线中心地段,由三峡人家、龙进溪、天下第四泉、灯影洞、石令牌、石牌古镇、抗战纪念馆七大景区组成。三峡人家又分为山上人家、水上人家、溪边人家、今日人家。

从导游全景图上可以看到:长江的西陵峡在这里突转了一个90度的弯,形成了明珠峡。图的左边就是石牌古镇和当年的石牌保卫战的阵地,靠最左边的溪流就是杨家溪,著名的杨家溪军事漂流就是在这段溪流上展开的;图的最右边是龙进溪这里就是三峡人家的入口;图中间的虚线所示之处是索道,自此可以到达山上人家。

我们的行程是从游览龙进溪开始的。整个游览路线很简单:龙进溪的两岸都是木栈道,沿栈道自溪的左岸溯溪而上,走到端头再沿溪的右边顺溪而下,路也好走,树也连阴,人不累但也出汗。尤其是优雅的风景,古朴的人文,让我们这些久居闹市的人们倍感清新。景色的别致,景点的安排令人有移步换景,目不暇接之感。

   




传统的三峡吊脚楼点缀于山水之间,久违的古帆船、乌篷船安静地泊在三峡人家门前,纤夫们在拉纤。









 

溪面上青年男女在情歌应对,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

 

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



 

峡江儿女用情景讲述着爱情故事……





 

当地旅游部门和游客共同演绎的民俗婚礼……



 

当地的妹子表演的歌舞节目……

 

沿途简陋而淳朴的小吃……

 





 

途中遇到了当地人豢养的“野生猴”。

 

正在哺乳的母子。

 

母子情深。

 

貌似猴王。





 

山间瀑布。

 

 

这是著名景点“琴鹰瀑”的全景图。因其过于高大,而拍摄距离过短,故用9幅图片拼接而成。要想品出其中的韵味,最好是将其放大观看。

 





    返回到龙进溪和长江的交汇之处,再一次品味了“三峡人家”。

随后我们乘船前往石牌古镇。置身于江轮之上,身浴着三峡的风,眼观两岸的崖头顶的云,耳闻着三峡的涛,真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叹大自然,逐渐地到达忘我的境地。

 





 















 

在江轮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大幅广告。





 

 

在这里重现了当年的历史……



 

当时战区司令部重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都西迁,日军亡图逆水道以威逼重庆,我西南地区的大片国土将有沦丧的危险!杨家溪所在地地势险峰峻,遂成为拱卫陪都重庆之国防要塞,1943年中日两军在此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弹丸石牌名扬一时,有“中国斯大林格勒”之称。

    石牌保卫战从1939年3月设立江防军开始,到1943年6月石牌决战取得胜利止,历时5年,经历了战争防御、相持和决战三个漫长的阶段,中间发生不下百场战斗,战线铺漫了整个鄂西宜昌辖区。尤其是1943年5月5日至6月18日决战期间,当时,正处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期间,中国军队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为指导,率29,10,26,33集团军及18军18师,11师,86军,32军形成石牌三条重要防线,于5月5日,与日军第十一军军长横山勇所率日军第3,第13,第39师团展开殊死决战,战至6月2日,中国军队全线反攻,日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太史桥大捷”为标志的石牌保卫战场的彻底胜利。

    午饭后,我们更衣换装,进行了杨家溪军事漂流(因为无法带相机进行拍摄,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杨家溪军事漂流以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无可比拟的地域的优势成为“漂流之都”

杨家溪位于西陵峡中段的石牌,是古来兵家必争,骚人流连之地。自盛唐开始,经后周、两宋设治,明清更替,方志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已达千年之久。

杨家溪军事漂充具有漂流探险、军事训练、亲水休闲等功能,漂流河段分为动水漂流和静水漂流。全长7.5公里,全程漂流3小时,在这里漂流,游人穿着迷彩色服装,划着迷彩色皮艇,搏激流,过险滩,仿佛水上军训,两岸风光在身旁飞掠而过,不尽浪花在眼前飞珠溅玉。幽谷藏俊秀,人在画中游,既可领略冲浪闯滩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荡舟的悠闲。

漂流杨家溪,搏浪闯滩,惊而无险,是一种体验;而静水荡舟,幽谷忘忧,又是一种乐趣……。

 

带着漂流的惊险和刺激,顾不上划桨水浸的疲惫,步行大约1公里,就来到了索道。

 

乘索道缆车登得山顶,首入眼帘的就是闻名的“灯影石”。同仁们纷纷在此摄影留念。



 

    这就是石令牌。长江西陵峡中的石牌,因峡江南象鼻山中一类似令牌的巨石而得名。长江因它在这里突然右拐110度,构成天然战争天堑,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沿山道拾级而下,就来到了“山上人家——巴王宫”。

        一个用石块和泥土建成的寨子,一个用巨石和原木垒成的城堡,它记录着一个民族从发展壮大到衰落的历史,一个部落首领灿烂的生命历程。其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房间陈设等无处不展现着巴民族辉煌的过去和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古代巴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于两千多年前消失在三峡。关于其民族的历史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辟疆土:巴人鼻祖,巴氏务相,五姓氏族酋长。掷剑击石,土船独浮,举为联盟禀君。射杀盐神,溯江而上,据悍关入川东。开辟疆土,繁衍子孙,称雄西南巴国。二是彪炳史册:殷末周初,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牧野之战,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兵惊馁,倒戈反走,巴人汗马功劳。武王嘉誉,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以子。

       巴王宫是以石头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按照古代巴人建筑的特点而修建的碉楼式军事要塞,地处三峡人家风景区,因巴人崇虎,又称虎堡。它是最后一个巴王及其族人退守三峡、抗击侵略的军事堡垒及居住基地。其大门楹联说明了建筑地的特点:“山环水抱必有气、虎踞龙盘向无敌”。巴王宫建立在半山腰,背靠无人能飞越的万丈绝壁,面瞰滔滔江水的明月湾,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走到宫殿大门口,首先见到的是一尊制式奇特的青铜器,它叫“虎钮淳于”,是巴王宫的镇宅之宝。其功用是指挥号令军队进退。用手扣击,雄浑激扬的声音划破空气,冲向山谷。那声音直接穿透你的心脏,扣人心弦,我们仿佛看见巴王威武的站在“虎钮淳于”边,目光朝向远方,看着他雄伟的军队,唱着勇猛的歌曲,跳着“撒叶儿嗬”,头也不回的扑向敌人。把耳朵贴近这尊青铜器,细细静听,你可以听见战马铁蹄的轰鸣、巴国战士厮杀时的呐喊、兵器相交金属碰撞的声音。

        进入巴王宫内,祭祖堂和巴王子弟私塾学堂是必游的项目。祭祖堂位于白虎堂右侧,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并祭祀祖先的场所。祭祖堂正中间摆放着巴人祖宗的牌位和神龛,香烟袅袅,烛光明灭,诉说着历代巴人首领的功德。白虎堂还有一场表演,主要内容为战士出征前希望祖先保佑的祈祷,族人对天、地、图腾白虎及祖先的祭祀,战士们义无返顾的高歌和增加战斗士气的“撒而嗬”舞蹈。巴王子弟私塾学堂是巴王子弟学习文化的地方。巴民族不仅尚武,而且注重文化教育。学堂内布置着蒲团、书桌和教书先生的书案,面对这些物件,仿佛看见巴王子弟在此苦读,在此思索巴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巴王宫内还布置了许多古朴的生产生活用具。有石磨,用来磨面粉、做豆腐和豆浆用的;有石碾,用来碾稻谷等食物用的;有马槽,给马匹喂饲料用的;有风车,车稻谷、黄豆等农作物用的;有碓窝,打米用的。这些用具展现了古代巴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高超的劳动技艺。

   

     江对岸看到的巴王宫。


 

    巴王寨路边的图腾。

 

进入巴王宫的第一个隘口。里面住有兵勇,并在此打造兵器。

 

    巴王宫门口的木根雕。

 

    巴王宫的大门。



 

    巴王宫石阶两侧的石雕图腾。

 

    巴王宫的碉楼。

 

    巴王宫的城墙。

 

    大堂两侧的兵器。

 

    巴王的座处。

 

    巴王宫后面的附属建筑。

 

    游览的途中,还遇到了一些可爱的小东西:

 














 

        第二天我们还看到了万里长江第一溪——下牢溪大峡谷。

        下牢溪大峡谷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宜昌市夷陵区,发源于宜昌市夷陵区小峰牛坪和柏木坪,在两河口汇合后,于长江三峡起始点南津关流入长江。下崂溪全长26.7公里,总面积139平方公里,森林覆率98%以上。

        下牢溪大峡谷上游与宜昌晓峰风景区毗邻,距三峡大坝18公里;下游与三游洞等景区连成一片,距世界水电之都宜昌主城区10公里。峡谷首尾均有公路相通。

        下牢溪大峡谷,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溪

        第一,下牢溪的历史渊源最为悠久。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前,大禹之父鲧治水时将孽龙锁于此溪水底,此溪因此而得名下牢溪。据《山海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为中华始祖黄帝之孙,别名白马。后人为纪念大禹之父鲧,甚至还将此峡谷直接称为白马大峡谷

        第二,下牢溪的地理位置无与伦比。其下游的南津关是长江三峡起始点、长江上中游分界点。宋代诗人陆游说,三峡至此穷

        第三,下牢溪的自然资源最为幽深奇特。这里原始森林茂密,峡谷风光卓绝,一代文宗欧阳修称西陵山水天下佳,寄人堪作画图夸

 





    在宜昌市区,我们拍摄到市区的部分图片。

 

















    在乘车往返的途中,还拍摄了沿途的一些风光:

 



















        游三峡,走人家,观奇石,寻幽谷,探溶洞,品名泉,赏飞瀑,瞻遗址……薄囊而去,满载而归——不虚此行。若有机会,我愿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