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拓海的妈妈: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特殊句式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51:24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特殊句式P30本文档 由 海天九龙 编辑整理

(定/的)+[状]/地得/〈补〉+(定)

“是”字句/判断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

抓标志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表停顿,在谓语后加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阳城人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的缘故,是因为……)

所以不成,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②A者,B。

四人,庐陵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用 ”“”“”““悉”“”必(副词)/ “此”(代词) // (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

岳阳楼之大观

环滁/

○夺项王天下者/沛公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不高,池不深,兵革不坚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楚将项燕。

亡秦之续

刀俎,我鱼肉。

此后典籍皆版本。

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天子气 

○当立者/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

1.用/…………”“……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2.用…………”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3.用…………”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欺。(见+动)

吾长大方之家。

4.用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疑,忠而,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其诚。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走狗;飞鸟,良弓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动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未己知)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例①中的代词是谓语的宾语,置于谓语前;例②中是第一人称代词,是谓语的宾语。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前置

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

①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

例①中何至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安在在安,就是在哪里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

3.通过之(是)提宾。(“之”“是”)

①孔子云:何陋有?

②孤臣唯命听。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唯听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可译为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4.介词的宾语前置。()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例①是以以是的倒装;例②一以当十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群臣/(∧之)(∧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有时之(而)省略)

率谢庄少年/精技击百人。(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千里……(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人/可使报秦。(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人马/烧溺死甚众。(烧溺死之人马)

遂率子孙/荷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为之。(《核舟记》)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为,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五、状语后置句([状]+动、形+〈补〉)/“以”、“于(乎)”+名词或代词

⑴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介宾短语/于+宾

青,之[于蓝],而[于蓝]。(《劝学》)

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⑵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介宾短语/以+宾

形似酒尊,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六、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七、成分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走)五十步笑(走)百步

3.省略宾语。

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动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介词宾语省略)

相如功大,拜(∧相如 )为上卿

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也常常省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处所、地点)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终,官府催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zhì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甚急,自新实无所出,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

【译文】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看到了就想殴打他。(后来)他被补授为县学的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八、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何”)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2/(2)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所思/所忆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4/(4)……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太行王屋(《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垓下歌》)

5/(5)孰与……(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6何为……(为什么……?)

何为生我家?

7/(7)……乎?(怎么……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能抗此难? (《赤壁之战》)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尔

2、表示反问

8/(1)……哉(也)?(怎么能……呢?)/何哉?(为什么呢?)

若为佣耕,富贵

可胜道也?(兼有感叹) (《游褒禅山记》) 

9/(2)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10/(3)……为?……为什么呢?/……干什么呢?)/奚……为?

奚以九万里而南

……为:为,wéi,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奚以:为什么。

(《鸿门宴》)

11/(4)……之有?(有什么……呢?)

之有?()夫晋之有? (《左传·僖公三十年》)

12/(5)……哉(乎)?(哪里/怎么……呢?)

燕雀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

13/(6)不亦……乎?(不……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 (《察今》)

14/(7)…………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屈原列传》)

15/(8)……哉?(难道……吗?)

不如蜀鄙之僧(《为学》)

16/(9)……哉(耶)(难道……吗?)

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不怜公子之姊? (《信陵君窃符救赵》)

17/(10)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

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兼有感叹) (《捕蛇者说》) 

沛公不先入关,公敢入? (《鸿门宴》)

未报秦施而伐秦师,为死君? (《殽之战》)

以一璧之故欺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18/(11)宁……耶?(哪里/怎么……呢?)          

知此为归骨所?(兼有感叹) (《祭妹文》)

19/(12)宁……乎?(难道/怎么……吗?)

王侯将相有种?(《陈涉世家》)

老当益壮,宁(宁,岂,难道,哪)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3.表示感叹

20/(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21/(2)……!(不过……罢了!)

王曰:“不可,不过百步!” (《孟子·梁惠王上》)

22/(3)惟……耳!(只……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待死! 《谭嗣同》)

23/(4)一何……(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24/(5)亦……哉!(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盛矣! (《五人墓碑记》)

25/(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指南录〉后序》)

 4.表揣度

26/(1)无乃……(欤)  (恐怕……吧?/)(兼表反问)

求,无乃尔是过? (《季氏将伐颛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27/(2)得无(微)……?(该不是/没有……吧?/能够有所不……吗?)(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

览物之情,得无(《岳阳楼记》)(能够有所不……吗?

28/(3)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可怪也? (《师说》)

29/(4)……庶几……欤?(……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 (《孟子》)

 5.表示选择

30/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31/②……(耶),……欤(耶)?(是……,还是……呢?)

得之难而失之易?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 (《伶官传序》)

32/③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

真无马?真不知马! (《马说》)

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的深蓝,那是它的本色吗?  还是它的高远没有穷极的吗?

苍苍:深蓝色。其……,其……:可以理解为……,还是……”极:边界尽头。

33/……抑亦……(不仅是……而且是……)

            

而卒惶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 ■口头翻译并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及其特点

1、童子何知

2、怀帝阍而不见

3、都督阎公雅望。

4骖腓于上路

5、复驾言兮焉求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7、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8、将有事于西畴

9、农人告余以春及

10、乐夫天命复奚疑

11宇内复几时?

12、稚子候门

13、遂小邑。

14、既自以心形役。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4、沛公安在

5、大王来何操

6、 微斯人,吾谁与归?

7求人可使报秦者

8、遂率[子孙荷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9、盖简[桃核修狭]为之《核舟记》

10、廉颇,赵之良将

11、臣诚恐王而负赵。

12、古之人不余欺也。

13、蚓无爪牙利,筋骨强。

14、人刀俎,我鱼肉。

15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16、夫晋,何厌有?

17、青,于蓝,而青于蓝。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19、石/铿然有声(《石钟山记》)

20、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师之。

21、私见张良,具告[事]

22、佚(yì)之狐言[郑伯』。

2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5、忌不自信

                             

高中文言文专项整合(共17篇)·特殊句式  (练习+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寡人之过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敢以烦执事

夫晋,何厌之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荆轲逐秦王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试人,血濡(rú)缕,人无不立死者。

6鸿门宴/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天子气

  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亚父,范增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亡秦之续

  人方刀俎,我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

所以遣将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告以事

得复将军于此

何以至此!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击破沛公军。

肩上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孰与/君/少长?


高中语文必修(二)

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相与枕藉乎舟中。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距洞 百余步,有碑仆道。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死生大矣。

非曹孟德之诗

造物者之无尽藏

所谓 华山洞,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今所谓慧空禅院,褒之庐冢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而又何羡乎?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万顷/之茫然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转头向户里,渐愁煎迫

○为之奈何?


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岁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可以无饥矣。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9劝 学 (《荀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过秦论

然臣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一夫作难而七庙

天下笑者,何也?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聚之咸阳。

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1师说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时。


高中语文必修(四)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赵之良将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

○我赵将。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徒以吾两人在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欺。  

○臣诚恐王而负赵。

何以知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故燕王欲结

○未之有/未之知。

○甚矣,汝之不惠。

○赵王以为贤大夫。 /相如闻,不肯与会。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君乃亡赵走燕。

 ○拜为上卿。

12苏武传

匈奴使/(留在汉者)

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子卿尚复谁为乎。

何以复加。

信义安所见乎?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家。

缑王,昆邪王姊子。 

汉所望。     

汉天子,我丈人行

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陛下成就。 

缑王等皆,虞常得生。

13张衡传(1)/ 张衡传(2)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bì)公府不就。

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农人告余以春及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有事于西畴

寓形宇内复几时?

复驾言兮焉求?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家叔以余贫苦,遂用于小邑

5、滕王阁序

童子何知

纤歌凝而白云          

怀帝阍而不见

都督阎公/之雅望

骖腓于上路

6、逍遥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7、陈情表

                                以下为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寡人之过
(“……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
、省略句
○晋军
(∧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敢『以』∧后面省略了“之”,这里解释为“用”烦『执事』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2)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贰于楚标志语:于。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标志语:于。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标志语:于。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5荆轲逐秦王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陵之耻除矣。标志语:见。被动句式

(∧之,介词宾语省略)试人,血『濡(rú)缕』,人无不立死者。

6鸿门宴/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天子气标志:为;此……也

  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标志:……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标志:A,B也

  亚父,范增标志:……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标志:……,……者也

  亡秦之续标志:此……也

  人方刀俎,我鱼肉。标志:为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标志:……也

  所以遣将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标志:……者,……也

  (2)倒装句

 告[以事]。(介词结构“以事”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没有……”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高中语文必修(二)

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1、省略句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左右。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

(∧客主)相与枕藉乎舟中。

○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省略句/谓语省略)
距洞 百余步,有碑仆(∧于)(“仆于道”的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省略了“而不至”),于人为可讥。

2、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此非曹孟德之诗(判断句,此非……乎)

造物者之无尽藏(判断句,是……也。)

所谓 华山洞,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判断句,A者,B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褒之庐冢(判断句,A者,B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判断句,A者,B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判断句,此所以……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判断句)

3、倒装句

(1)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得于己。(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即“在安”,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即“为何”,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即“在安”,宾语前置)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不知吾”,宾语前置)

(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高余冠/之岌岌岌岌:高耸的样子兮,长余佩/之陆离陆离:修长的样子(定语后置)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4、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于,被)周郎者乎?(被动句。标志:“于”)

余虽虽借作“唯”好(hào好:爱慕,崇尚修姱(kuā修姱,修洁而美好以鞿(jī)羁鞿:马缰绳;羁:马笼头。鞿羁:喻指束缚、约束兮,謇(jiǎn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朝谇(suì谇:谏诤而夕替:废弃,贬斥(被动句)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受创伤而改变(被动句)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被挫败的吗?)

○转头向户里,渐愁煎迫(被动句)

5、固定句式

○为之奈何?(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1、判断句

,岁。/(……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2、倒装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状语后置)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

3、省略句

可以(∧之)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以(∧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百步”“五十步”前省略动词“走”。

9劝 学 (《荀子》)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即“利之爪牙”)筋骨之强

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

青,取之/于(从),而青于蓝

10过秦论

然臣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判断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 被动句) 

天下笑者,何也?   (被动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 

聚之(∧于)咸阳。  (省略句)

(∧之)为桂林、象郡。 (省略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 省略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介词结构后置)

                                              

11师说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拘时。(被动句)

或师焉,或不焉。(省略句?)


高中语文必修(四)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4、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廉颇,赵之良将  (标志:A者,B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标志:A,B也。)

○我赵将。(标志:A为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徒以吾两人在

(标志:A者,B也。/因果关系的判断)

  ⑵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标志: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欺。(标志:见)  

○臣诚恐王而负赵。(标志:见……于)

  ⑶倒装句:

何以知之? (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名词中心语+A者,定语后置)

○故燕王欲结(同您结交)(动+于+名词)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未之有/未之知。(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⑷省略句:

○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相如闻,不肯与(∧之)会。(介词宾语省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动词后,处所前,介词省略)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动词后,处所前,介词省略)

 (∧赵王)(∧其)为上卿。(省略主语,动词后省略宾语)

12苏武传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信义安所见(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判断句】

缑王,昆邪王姊子(标志:A者,B也。) 

汉所望(标志:非……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标志:A,B也。)

【被动句】

犯乃死,重负国。(标志:“见”。)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标志:意义上被动,此动作非主动发动。主语是受动者。)

陛下成就。(标志:“为……所”。) 

缑王等皆,虞常得生。(标志:意义上被动,此动作非主动发动。主语是受动者。)

13张衡传(1)/ 张衡传(2)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A,B也。判断句)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bì∧于)公府不就。被动句/省略句

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衡)(∧衡)不应。

(∧之)『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省略句

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状语后置。验:检验,验证。以:用。事:实际情况,事实。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之”前置


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

童仆欢迎,稚子侯(∧于,省略句)

农人告余以春及标志语:以。以春及告余,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即“之何”, 去哪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乐夫天命复奚疑即“疑奚”,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事于西畴标志语:于。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寓形(∧于)省略句,“宇内”前省略介词“于”宇内复几时?

复驾言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既自以心为为,表被动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表被动用于小邑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标志语:于。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5、滕王阁序

童子何知即“知何”,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纤歌凝而白云被阻止/意义上被动 

怀帝阍而不见被朝见/意义上被动 

都督阎公/之雅望即“雅望之都督阎公”,定语后置

骖腓于上路标志语:于。介宾结构后置

6、逍遥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宾语前置,即“莫夭阏之”。夭阏:阻止,阻拦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即“奚适”,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也?

7、陈情表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①何哂②何如③何以 (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不知吾(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动词+以(介词短语)→状语后置/标志:“以”

▲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 )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动词、形容词 + 乎 →状语后置

                                                          

板块1 特殊句式

1、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弈秋之听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而良人未之知也         甚矣,汝之不惠

故燕王欲结         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A②③⑥⑧      B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①③⑤⑥

【解析】选B ①②③⑥⑦都是宾语前置句,是主谓倒装句,⑤⑧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2、从句式角度看,和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组是    (  )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过         

唯君图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处室

A②⑥⑧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④⑥⑦

【解析】选D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④⑥⑦都是宾语前置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是判断句,是一般句式,⑤⑧都是定语后置句。

3、从句式角度看,和弈秋,通国之善弈者相同的一项是      (  )

A舆薪之不见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当立者公子扶苏

【解析】选D。例句和D项都是判断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被动句。

4、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卿欲何言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

吾属今之虏矣              不然,籍何以至此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岳阳楼之大观

大王来何操                  戍卒叫,函谷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解析】选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占领,被攻克。

5、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夫子之谓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解析】选C。C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

A句读不知不解…… 何罪之有

B夫晋,何厌之有? 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庄子以好乐,有诸?

D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选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为标志。B项,第一句宾语前置,以为标志;第二句宾语前置,何恃恃何;/(AB都是属于宾语前置句。)/C项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无前置宾语(是状语后置);D项句无前置宾语(“安知”是怎么知道的意思),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7、从句式角度看,和教以慎于接物相同的一组是      (  )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此三者,吾遗恨也

而今安在哉               此世所以不传也

亦将有感于斯文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A①③⑤        B④⑦⑧       C②⑥⑦        D②③⑦

【解析】选D。例句和②③⑦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是主谓倒装句,④⑥都是判断句,⑤⑧都是宾语前置句。

8、下列句子中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

A.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府吏见丁宁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见犯乃死,重负国

【解析】选B。 B项见丁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三项的都表被动。

9、下列句子都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解析】选B。B项前一句为状语后置,后一句为判断句,均不是定语后置句。

10.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解析】选D项。省略代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专项整合(2)

一、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    四、倒装句式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皆(此、乃、是、则)……也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③者……也(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⑤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⑥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⑦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秦,虎狼之国。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列子·愚公移山》)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即“其贫若是”)(《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甚矣哉/为欺]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疑问代词+动词?)(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
[何为]者? (为何)(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定语后置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良曰:“长[于臣]。”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省略句式』

□□ 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 省略介词“于”  

  ⑤介宾短语中介词“以”“为”“与”后省略“宾语”。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沛公曰:『 “(项伯∧)『孰与』君少长”』『省略主语“项伯”』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省略主语“晋伯”』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左传·曹判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毋从(之∧)俱死也。

 ○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有介词(“为”、“与”、“以”等)后宾语的省略。例如: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为(吾∧)击破沛公军!” 『省略介词宾语“吾”』

○以(∧之)试人,血濡缕。『省略介词宾语“之”』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若入前为(之∧)『寿』。

○竖子不足与(之∧)谋!

○若郑『以(∧)为』东道主。

5、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动词+[(于∧)+处所、对象等])例如:

○封闭宫室,还军(于∧)霸上,以待大王来。

○将军战(于∧)河北。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晋『军(∧于)函陵』,秦军氾(于∧)南。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 沛公居(于∧)『山东』时,贪于财货。

                                                             

『被动句式』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如“为”“见”“于”“为所”“为……所”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式·标志语“为”』

○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式·标志语“为”』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式·标志语“见”』

○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之)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句式梳理和探究·课文·必修五P92

1、分析下列句子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分析与归纳】疑问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分析与归纳】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分析与归纳】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分析与归纳】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分析与归纳】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作标志。

(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左传》)

【分析与归纳】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作标志。

2、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下面省略句补充完整,体会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

【解析】从省略的对象看,有省主语的,有省谓语的,有省动词或介词宾语的,还有省略介词的。从省略的方式看,常见的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点】主语/承前省略。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赤壁之战》)

【特点】动词宾语/承前省略。 

【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字。 
①动词宾语省略。 
A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B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尉。

②介词宾语省略。 
A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还有介词”“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 
【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特点】主语/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承前省略。 /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特点】主语/蒙后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特点】承前省略动词。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体会这些句子中的被动意义是如何表达的。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

【特点】用……表示被动。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翻译】

【特点】用表示被动。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翻译】

【特点】用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翻译】

【特点】用……表示被动。

(5)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

【特点】用表示被动。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表被动。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字表被动。

【译文】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字表被动。

【译文】译文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表被动。

【译文】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
、用”“…………”“……为所……”表被动。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表被动。

【译文】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表被动。

【译文】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表被动。

【译文】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

【译文】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表被动。

【译文】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表被动。

【译文】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表被动。

【译文】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
、用介词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表被动。

【译文】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5
、句意表被动。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以上为正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