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樱鬼随想录:毛泽东与抗美援朝停战谈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42:07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停战谈判

    抗美援朝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继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一次取得伟大胜利的正义战争。那时,新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诞生不久,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在各个方面均面临着极大困难;而它的主要对手,则是刚从二战的胜利中走来,踌躇满志,不可一世,其经济力和军事力都处于世界各国之首的美国,以及由15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但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并肩战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便将多国部队从鸭绿江畔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坐到谈判桌旁!
    然而,战场上的拚杀残酷、激烈,谈判桌上的较量也同样尖锐、复杂。在政治和军事两条战线上,李克农和彭德怀,一文一武,一谈一打。谈的耐心,打的坚决。谈,针锋相对;打,寸土必争。谈了再打,打了又谈。谈了两年,也打了两年。最终,迫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李克农等开国元勋们,成功地指导了这场曲折迷离、壮丽无比的历史活剧!而毛泽东,无论是战场上还是谈判中,都无疑扮演了总导演的角色!
    1、侵朝美军耗损巨大,战争难以为继;毛泽东因势利导,积极促成和谈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1年5、6月间,经过连续五次战役的激烈较量,战争逐步陷入到胶和状态。此时,美国已经不可能吞并朝鲜并将战火烧到中国大陆了。这种局面,是完全出乎于美国政府的预料之外的。
在为时一年的侵朝战争中,美国付出了88000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其兵员伤亡和军费消耗都比它在二战第一年中的损耗多出一倍,约相当于其整个二战时期全部损失的三分之一。即使这样,却仍然无法改变他们在军事上不能取胜的局面。同时,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战、厌战情绪和统治集团及其盟国内部的矛盾分歧,先前曾经不惜将战火烧过鸭绿江、骄横一时的美国侵略者,开始积极谋求停战谈判,以便从朝鲜战场这个“无底洞”中尽快脱身。
    1951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向杜鲁门提出建议:争取用“谈判方式”解决朝鲜问题。这个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杜鲁门的批准。5月3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前驻苏大使凯南,非正式地拜会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表示美国政府准备与中国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愿意恢复战前状态。
    毛泽东极其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历史契机,为即将来临的停战谈判进行了多方面准备。
    1951年6月3日,毛泽东接见专门从朝鲜赶来的金日成,同他具体商谈如何应付可能到来的停战谈判的方针及方案。5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了目前需要同他商量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指出:“我们想派高岗同志于日内乘飞机去莫斯科向您汇报”,并称:“金日成同志现来北京,他愿意偕高岗同志一道去……”。
    在取得了斯大林的同意后,6月10日,高岗与金日成前往莫斯科。13日,斯大林同他们举行了会谈。
    毛泽东在获悉会谈情况后,当日复电高、金,提出了如何向对方提出和谈建议的设想。毛泽东说:“在目前两个月内朝中军队取守势的时候,不宜由朝中两国提出(指停战谈判问题),而宜用下列方式:1、等待敌人提出;2、由苏联根据凯南对马立克的谈话向美国有所表示。……究以何种方式为宜,请你们和菲里波夫同志(即斯大林)商量决定。”
    斯大林采纳了毛泽东的后一个建议,决定由苏联出面,对美方的试探作出反应。
    然而,毛泽东深深懂得,即使是敌我双方实现了和谈,若要使和平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也必须要以雄厚的实力作后盾。如果我们在战场稍有疏忽或示弱,不仅会在战斗中吃亏,而且也必定会在谈判中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如何巩固第五次战役的胜利成果,进一步提高志愿军攻防的持续作战能力,成为此时毛泽东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6月11日,就在高、金刚刚赴苏,即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即致电彭德怀,指出:1、要以积极防御的方法,坚持铁原、平康、伊川三道防线,不使敌人超过伊川线;2、迅速补充三兵团、十九兵团至每军四万五千人,并加强训练;3、十三兵团停止休整;4、加强各军师火力,特别是反坦克反空军炮火;5、迅速修通熙川至宁远、德川的公路至少一条,最好两条;6、在熙川、德川和孟山地区囤积相当数量的粮食,以备万一之用。
    此时,毛泽东的脑海里已经出现两条战线,一是军事战线,一是政治战线,一是准备打,一是力争谈。
至6月中旬,一种新的指导方针在毛泽东头脑中酝酿成熟,并及时提了出来,这就是:“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准备和谈,达到结束战争。”同时,在军事上也进一步概括出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即,利用朝鲜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一面以积极防御的手段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一面积极改善装备和加强训练,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战胜敌人,或迫使敌人知难而退。
    正是毛泽东提出的这些非常英明的战略指导方针,使得中朝军队在长达两年之久的边打边谈、又打又谈的局面中,始终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
    1951年6月下旬,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从“非正式摸底”,进入到“公开倡议”阶段。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倡议交战双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同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举行和谈。同时提议,将会谈地点设在停泊于元山港的一艘丹麦伤兵的军船上。
    7月1日,金日成和彭德怀联名复电李奇微:同意举行停战谈判。但,建议将谈判地点设在“三八线”以南的开城地区。
    至此,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业已水到渠成……
    2、毛泽东亲自点将,指导谈判细致入微;李克农奉命出征,垂帘幕后指挥若定
    毛泽东高瞻远瞩,早已料定即将到来的这场谈判不同寻常,其激烈程度决不会亚于战场上的殊死拚杀。因此,当朝中方面的声明一发表,他便和周恩来一道,紧张地忙碌了起来……
    首先,毛泽东在与周恩来商议后决定,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参谋长解方作为彭德怀的代表,出席谈判会议。同时决定,从国内派出由外交部副部长兼中央军委情报部长、“红色特务”李克农,率停战谈判工作组立即赴朝,协助指导谈判工作。并选派了一位对国际问题颇有研究且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时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国际新闻局局长的乔冠华,作为李克农的主要助手,一同前往。
    随后,毛泽东便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热情地接见了李克农和乔冠华。会见中,毛泽东头一句话就对李克农说:“是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坐镇开城。乔冠华也去,军队也要人参加。”接着同他们就有关问题进行了长时间交谈,并要求李、乔二人从即日起迅速组织一个精干的谈判工作班子。
    李、乔受命之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入朝谈判的紧张准备工作中。经过紧张的筹备,7月5日,包括外交、秘书、机要、警卫等各方面人员参加的赴朝谈判工作组,即在李、乔的率领下从北京站启程,当晚便抵达中国的边城安东(今丹东),接着又在柴成文的专程迎接和安排下,改乘吉普车过江,于6日凌晨到达金日成新近设立的作战指挥部所在地——平壤东北约15公里处的根地里。当天下午,金日成便接见了李克农等一行。
    对于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毛泽东真可谓精心筹谋、细致入微。就在李克农等忙于选配谈判小组成员时,7月2日午夜时分,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要他对“三八线”的防御及时做出部署:一方面加强防御阵地第一线的兵力,防止敌人大规模进攻;另一方面加强侧后方的兵力,防止敌人从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东西两岸突然登陆。
    因为当时美方曾声称:和谈并不意味着立即休战;在停战协议签署前,将不会停止对抗行动。同时美国政府还授权李奇微,在谈判期间可以进行陆地、两栖、空海作战,以支持谈判。所以,毛泽东发给彭德怀的指示电,无疑成为我方谈判准备工作中一个非采取不可的重大步骤。
    7月4日,毛泽东致电金日成,开宗明义地指出:我方是此次谈判的主人,对外则以朝鲜人民军为主。同时,还亲自指派柴成文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联络官,并要金日成指派一名人民军军官以“上校名义”任首席联络官,另指派一名军官以“中校名义”为联络官。当日,金日成即指定人民军司令部动员局局长张春山(原名金昌满)少将,以上校名义为中朝方面首席联络官,另派金一波为中校联络官。
    很快,在与朝方商定后,朝中谈判代表团的名单便确定了下来:
    中方代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参谋长解方;
    朝方代表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首席代表)、李相朝、张平山。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朝中谈判代表团的统一领导,毛泽东在征得金日成的同意后,组成了一个由李克农、乔冠华和朝中谈判代表参加的小组会议,由李克农主持。就这样,李克农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的特派代表,实际上成为朝中代表团的总指挥和最高负责人。
    在此前后,“联合国军”方面的代表名单也确定下来:
    首席代表: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中将;成员包括:美国远东海军副参谋长奥尔林.勃克少将,美国远东空军副司令劳伦斯.克雷奇少将,美国第八集团军副参谋长亨利.霍治少将,以及南朝鲜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白善烨少将。
    7月7日凌晨,朝中代表团成员及其联络官等相关人员,纷纷抵达开城。之后,他们便与朝鲜当地党政组织一道,选择谈判地址、双方代表团驻地和休息位置。最后,确定将市区西北约两公里的来凤庄,作为谈判地点。
    7月8日上午九时,谈判双方联络官召开第一次会议,双方就谈判前的各项问题进行磋商,并确定正式谈判的第一次会议于7月10日上午在开城地区的来凤庄举行。从此,小小的来凤庄声名大震,停战谈判的消息从这里传向四面八方,从前鲜有人知的一个小村庄,开始在世界地图上有了它的坐标。
    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来凤庄正式开始。谈判大厅里,双方谈判代表在一张长方形的条桌两侧相对而坐,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式谈判,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李克农坐镇幕后,摇扇羽从容指挥。从此,谈判信息通过无线电波并随着谈判的实际进展,在南日——乔冠华——李克农——毛泽东(周恩来)——金日成——彭德怀之间,相互交叉、循环往复地传递开来,并持续了两年之久……
    3、会场里,双方代表唇枪舌剑,针锋相对,谈判屡屡陷于僵局;战场上,敌对双方刀光剑影,寸土必争,敌人被迫重开谈判
    朝中谈判代表团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
    一线由南日、邓华等负责直接出面谈判;二线由乔冠华、柴成文等往返联系,并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同时对谈判工作提出具体方案和为谈判代表拟写发言提纲;三线则由李克农负责,与毛泽东(通过周恩来)保持密切联系并直接与朝鲜最高层协商,同时掌握谈判工作的方针大计及全部过程。当一线代表谈判结束后,即刻向二线汇报谈判情况,并一起研究当天发生的问题,随后由乔冠华等写成报告,交给三线的李克农;接着,经李克农对报告进行审核、修改,并提出下一步的方案、建议后,立即发报北京。而在国内,周恩来总理则直接掌握并受理谈判情况,接着便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常委报告。经中央研究和毛泽东作出最后决定后,当夜便回电答复李克农。一般情况下,中央的回复于次日天亮时才能收到。接着,经李克农收阅之后,便立即向各有关方面传达、布置,同时将电报转发朝鲜方面,并通报彭德怀司令员和志愿军总部。之后,李克农再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作出下一步谈判的具体方案和决策;再由乔冠华等执笔,写出下一次谈判时我方代表的发言提纲,交给一线代表在谈判席上一一提出……
毛泽东时刻关注、掌握着谈判的实际进展情况。谈判期间,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既紧迫又井然有序,并且是日以继夜地连轴转。李克农仅有的休息时间,就是向北京发报后与中央回电之间的一个空隙。
    就这样,按照既定的程序,7月10日上午,朝鲜停战谈判正式开始。
    谈判一开始,“联合国军”首席代表乔埃率先发言。首先,他提出了关于谈判的九项议程,但却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建议。
    接着,由朝中方面的代表南日发言。南日代表朝中方面向对方提出了三点原则建议:(一)、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双方同时下令停止一切敌对军事行动。(二)、确定“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武装部队同时从该线后撤十公里,作为非军事区。该区民政,恢复到1950年6月25日前的状态。同时,立即就交换战俘进行商谈。(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保证停战和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未完,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