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草席好吗:ss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0:18:49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问题表现
    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
    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重应该降到20%以下。
    第二,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工业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工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增长的相应比例在1975~1985年期间为0.82,在1986~1990年期间为0.44,在1991~1997年期间为0.15,而在1998~2000年期间为-0.11)。
    第三,高增长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和稳定。
    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了若干有高增长特征的行业,但其对经济发展的总体带动作用尚不够突出。
    第四,服务业发展滞后。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
    第五,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我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他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
    (二)成因分析
    首先,我国是在短缺经济结束、传统产业普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升级型”的调整。供求关系格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的。当然,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依然具有的增长潜力,供过于求、生产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的。这恰恰构成了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的理由。近几年来,出现了某些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家实行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对稳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要把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和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问题区分开来。发掘我国经济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使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重点在于结构升级。假如说20世纪80年代初的结构调整是“补课型”的,90年代初的调整是“填平补齐型”和“升级型”的结合,那么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将主要是“升级型”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取决于国内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状况。就结构调整而言,其重点是在已有对外开放水平上,依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扩大、加深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明确哪些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应重点发展,哪些行业具有潜在竞争力而应着力培育,哪些行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竞争力而应“积极放弃”,从而进行“有进有退”的结构性调整。从这个角度看,新一轮结构调整应当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适应型”调整
本文来源:新都教育(http://edu.newdu.com)
原文地址:http://edu.newdu.com/Official/Class944/Class963/201010/195570_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