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和利兹鱼的比较图:像认识自己一样认知同性恋 有关同性婚姻提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4:07:05

 

 

像认识自己一样认知同性恋 有关同性婚姻提案

 

  导语:据东方早报报道,两会期间,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再次发起提案,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已是李银河第三次发起相关主题的提案。她对现行的婚姻法提出了两点修改方案:一是设立同性婚姻法案;二是将婚姻法中的“夫妻”改为“配偶”,并加注“性别不限”字样。

  家庭伴侣:一种中间状态

一种中间状态

  公众对该提案反响热烈,许多人在李银河博客和相关网络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网络社区“天涯杂谈”还对该提案发起了声援活动,“签名支持《同性婚姻提案》”。该帖点击超过15000余次,跟帖数超过1500个。大部分网友对此表示“支持和理解”,也有一些人不支持这一行动,认为“同性恋是心理疾病”、“违反自然法则”。

  讨论最热烈的问题是:在中国应该推进同性恋婚姻,还是推进“家庭伴侣关系”。后者是一种介于同居与婚姻之间的关系,它对组成家庭的双方界定比较模糊,但又明确了相关的权利与义务。李银河说,目前,只有5个国家有同性婚姻法案,但却有很多国家制订了“家庭伴侣关系”的相关法律。这两个途径中任意一个的实现,都将大大改善中国同性恋人群的处境。

  同性恋者权利的前景

同性恋者权利的前景

  据李银河介绍,这已是她第三次发起相关提案。2003年,全国人大代表、《新民晚报》记者李葵南将建议代为提交到人大提案委员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附议人(30位代表)而未能成为正式议案。2005年,政协对该提案的答复是:要进一步细化,增加调查结果及实施方案的细则。她认为此次“提案被批准的几率确实很小”,但还是想通过这个方法,在公众中传播新的理念:中国的同性恋人群也有自己的需求,应该享有他们应有的权利。

  “在中国,同性恋人群争取权利的阻力其实比西方小得多。”谈到中国同性恋人群权利的前景,李银河显得比较乐观。她说,由于宗教原因,许多基督教右翼团体激烈反对同性恋行为,还出现过迫害同性恋者的情况。中国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大多数中国的反对者还是从传统生儿育女的婚姻观出发的。她透露,自己与新浪网合作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60%的网民支持同性恋婚姻,超过80%的网民认为同性恋者应该有与其他人一样的工作机会。

  这个变化意味深长。

变化意味深长

  其一、去年,我国官方首次向外公布了中国同性恋人群的数量:500-1000万人。有专家估计,这个地下人群数目可能在5000万人左右。在建造和诣社会中,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庞大人群的生活、他们的心理感受也同样重要,他们是人民中的一员,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或许是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

  其二,中国艾滋病快速蔓延,同性恋人群的感染率达到1.35%,大大的高于主流生活人群,排位在高危人群中的第三,防治干涉工作刻不容缓。过去我们对他们,不理、不问、不说,现实再不能采取回避态度,关注、关心他们成为明智之举。

  当记者采访中,再度走近他们的生活时,看到的不再是全然的灰色。中国“同志”的生活有了变化点,我们能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社会的和诣、宽容的氛围。

  同性恋社区组织成为非政府组织中防艾的重要力量

同性社区是防艾重要力量

  艾滋病在我国蔓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家对吸毒、性工作者人群的防治干涉有了进展,而对“同志”这个高危人群的防治干涉难度却相当大,他们的生活中一旦有暴露,在社会和家庭中就难有立足之地,压抑只会增加负面的效应,频繁更换性伴侣也就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艾滋病感染率也在不断攀升。

  近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大连等二十多个城市出现了男同性恋社区艾滋干涉自愿者组织,相继成立重庆彩虹、上海同心、江苏同天、陕西健康、辽宁方舟、成都关爱等自愿者组织,这些小组在圈子中已经很有影响力,他们与政府部门主动配合,担当起社区干涉的重要角色。

给予“同志”的尊重 关于李银河同性婚姻提案

 

  中国同性恋人群的个人生活有了尊重

个人生活有了尊重

  我国新婚姻法明确规定,同性恋是不能结成合法的婚姻关系。但是,“同志”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社会宽容氛围中,使隐藏在人群中的“同志”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和生存状况,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他们的生活中得到了一定尊重。

  今年5月,成都“同志”圈子中对一对伴侣做了庆祝,他们共同生活已经二十年。记者访问得知,这对恋人生活美满,有了自己的住房,共同的产业,并乐于助人,在同志圈子传为佳话。他们对记者说“我们的生活,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共同打拼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劳动,双方家庭、朋友都认可了我们,虽然我们没有结婚证,但是我们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记者在成都、重庆等地采访看到,同性恋人群中有不少人已经有了稳定的伴侣,有了自己社区的生活,置业购房生活在一起,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一些分工。过去,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去他们不公开自己的生活情况,现在情况有了改变。

  同性恋、“同志”之词,在社会流行文化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认知了解同性生活

  人们从不可理解的“异类”开始转向去认识,去了解,走近他们的生活。影视作品作为一个窗口,给人们讲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世界,同样也打动了主流人群。我国在国际电影展中获将的《霸王别姬》、以及《喜宴》、《蓝宇》,文学作品《逆子》、《血色黄昏》、《北京的故事》等都是反映“同志”生活的作品。北京大学已经举行过两届以同性恋为专题的电影节。

  “同志酒吧”成为当今中国流行的酒吧文化中的一族。在北京“同志酒吧”就有二、三十个,在各个省会城市中都有这样的酒吧或咖啡屋,每到周末,部份“同志”会选择不同酒吧去消遣,去认识同类朋友。

  网络文化成为流行文化一个主力军,在各大网站中,基本都有“同志”为专题的论坛或聊天室等,人气较旺。国内同志的网站、聊天室也非常多。以北京同志的游泳网为例,注册的会员数千人,每周在十多个活动点上,同时举行户外活动与体育比赛。全国“同志”排球比赛、全国“同志”羽毛球邀请赛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每年举行一次。

  教育部门开始关注同性恋问题。

教育部门开始关注同性恋问题

  做学校教育的人士对记者说,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经常就“同性恋”问题发问,课堂上老师不知道怎么讲解这个问题,课堂教育出现盲点。今年暑假在青岛举行的全国青春红丝带培训的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请来了同性恋社区的积极分子,他们有的是医学博士,有的是社会工作者,这些人就如何认识同性恋问题,做了讲解,受到近百位教师的欢迎。会后有的教师说,过去学生问老师,我们往往用一个“变态”就回答了。或许老师一句话,对有同性恋情节的学生造成终生心理的阴影。在北大、清华、四川大学等著名学府都邀请过同志身份的人去做讲座与当代大学交流。

  媒体与“同志”沟通多了。在过去媒体中报道中,“同志”形象“妖魔化”较普遍,同性恋与社会的沟通受阻。今年7月,清华大学传媒学院组织了有众多新闻单位记者参加的研讨会,到成都主动与社区交流,深入同性恋酒吧、艾滋干涉活动地点进行采访、请“同志”作新闻模拟发布会,“同志”与记者互动提问解答,对同性恋与家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促进了媒体记者对这个社区的了解。在成都等城市,地方媒体出现了一些对“同志”问题有研究,经常走入社区的做报道的记者。

  声音:像认识我们自己一样认知同性恋

像认识我们自己一样认知同性恋  本能的排斥与文化的沿袭相结合,让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是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就如一些宗教人士把堕胎视为对上帝的犯罪。人类终究是受制于有限理性的思想囚徒,如果他不知道改变意味着什么,那么不变就是最好的选择。现在,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固守做些改变,因为3000万与我们有着同样身体构造、却毅然走上另一条路的人生活于同一个世界,我们无法忽视他们,他们也不会因我们的扭过头、装做看不见而消失。学会像认识我们自己一样认知同性恋,就如德谟克利特说,“在黑暗中,我只想看清自己。在光明中,只能够卑微的寻找自己。”看清了自己,继而才能看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