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紫青灰 春风沉醉txt:张子林书法 收藏 钟灵毓秀一奇山——鞍山千山(人文景观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4:29

 

 

       鞍山千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统一,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观的主体。“临山已谛金钟响,入庙先闻玉炉香”。千山有寺、观、宫、庙、庵等20余处,宛如一颗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奇峰秀谷之中,使古老的千山更加迷人。这些古老而宏伟的寺庙,有的高耸于险峰之上;有的依偎于群山环抱之中;有的坐落在向阳坡上;有的隐蔽在古松怪石之阴,与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雅致、幽静的动人画面。正如清初镇国公爱新觉罗高塞在诗中描写的那样:“梵宇起中天,香岩响碧泉。虚堂清晓露,幽壑静鸣蝉。恣引螺峰翠,松含像巅烟。寺以峰为屏,山借寺为显。”除庙宇外,还有无数洞、塔、亭、碑也是千山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山历史久远,早在北魏时,千山就有了佛教徒的踪迹。辽金时代,佛教更加兴盛,著名的“五大禅林”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会寺、龙泉寺等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明清以来,道教进入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全景区有寺庙30多座,僧道数百人。 

      千山佛学流派主要是属于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两派,以及属于密宗的毗庐派。松影之下,红墙碧瓦香烟缭绕,木鱼清脆佛乐缥缈,座座庙宇镶嵌在奇峰翠岭之间,几乎每座壑谷都能听到钟磬幽鸣之声,形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宗教聚集之地。  

       在众多的奇峰之中,最为奇特的要数坐落在大佛景区的天成弥勒大佛了。这座高70米的自然山峰,因其形状酷似端坐的弥勒佛而得名。它是由一座山峰自然形成的,可谓像是一座山,山为一尊像,于千朵莲花之中端坐,而众多离奇巧合和古人祭拜的遗址,又为千山增添了太多的神奇。千山大佛于1993年6月4日被发现,同年8月9日(农历6月22日)开光盛典上,在天空中出现了弥勒佛光云图、观音菩萨佛光云图等异常景观,从而引来无数高僧、居士及信徒朝拜的热潮,大佛的出现终于揭开了两千多年来弥勒佛无道场之迷,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欣然命名题书“千山弥勒大佛”。立体佛字、弥勒宝殿、龙华法堂、来迎门、千佛弥勒阁、释迦如来舍利法堂、释迦如来舍利塔、大佛寺等古建筑群,拱卫着天成弥勒大佛,达到了秀美的自然景观,悠悠的佛教文化,传统的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为此,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觉光法师亲自命题为“天成弥勒道场”。千山由此成为继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之后的中国第五佛教圣地。 

       天成弥勒大佛地处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的东南方。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海拔520米。其长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石像身高70米,臂宽46米,头高9.9米,耳长4.8米。五官清晰,法相庄严。石像呈坐姿,左手五指分开置于膝上,右手半握拳,肩负布袋,面西而坐。右胳膊上方还端坐着一尊南极寿星,手臂压在右腿上。在其胸前还天然形成一只捻珠,迎着阳光还可以看到圆圆的珠环。有人说是个“法轮”,有人说这个光环是个“八卦图”,种种说法不一。其凹凸部分迎着阳光从远处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环,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凿刻的直径约3米的大圆环。在大佛的最低部还长着两只宽大的脚。在其边缘还长着棵小松树,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个高2米、宽1,2米的椭园型的空洞,从远处看去宛如一丛长毛掩盖着大佛的“肚脐眼”。 

立体佛字 

 

       千山的塔林多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圆寂的葬身之地,在无量观的塔就有玲珑塔、许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师塔五座古塔。玲珑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高十二点三米,六角十三级。塔身是花岗岩砌筑而成,玲珑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衬塔顶时,分外辉煌,秀丽壮观。 藏真塔,又名许公塔,是六角九级飞檐斗拱的宝塔,塔高是13,32米,用雪花石雕刻而成,浮雕为汉白玉。它是无量观第十一任道长许信友大师的羽化墓塔,八仙塔,高为十三米,六角十一级,塔的四周有八仙的浮雕,正面是南极仙翁,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由开山祖师刘太琳的俗家师弟洪将军为其打坐而修建,但每一次刘太琳在此打坐时都是心神不宁,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功德再高也不能居于八仙之上,于是放弃此塔,至今成为无量观中为数不多的风景塔之一。另外还有葛月潭道人羽化的“葛公塔”、开山祖师刘太琳的羽化墓塔“祖师塔”等等。

 山大佛塔 

  

       千山宗教文化一大特点还表现为“释道同源”。千山历史久远,早在北魏时就有了佛教徒的踪迹,随着佛道两教深入发展而逐渐成为宗教名山。最初的时候,他们于深山岩洞之中修行得道,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曾驻跸千山大安寺,推动了千山佛教的发展。千山诸多碑文和在《史迹名胜之千山》中都留下了“大安寺内有唐代重修碑和山中石碾甚多,谓当日屯兵碾米之用”的记述。辽金时期,寺庙建筑已具规模,其中著名的有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会寺、龙泉寺等,史称千山“五大禅林”。清康熙六年(1667年),道教全真道龙门派进驻千山,使千山形成了佛道两家共居一地,晨钟暮鼓各奉经卷之势,为千山这座宗教文化名山增添了浓厚的色彩,庙宇建筑达到了鼎盛。千山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凭山建庙,山庙一体,山中有寺,寺外环山。1989年,千山还成立了以僧众和道士为主体的千山佛教、道教音乐团,其演出既具有佛教、道教特色,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既体现了中国佛道音乐北方音韵的风格,更体现了千山佛道和谐共处的良好传统。千山寺庙音乐被评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诗形象形容这种佛道和谐同处一山中的情景:“释道环居一洞中,花开花落几春秋。牟尼莫谩玄真问,贝叶黄庭解不同。 ”千山佛道相谐共生,何止花开花落几春秋啊!香烟缭绕、木鱼嗒嗒,经声不断,钟鼓齐鸣,佛道和谐,这就是千山作为东北文化名山的特色。 

       无量观位于北部核心景区,是千山庙宇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其建筑之优美也居千山之首。亦名无梁观,传因初建时无梁而得名。清代康熙六年(1667)辽宁本溪铁刹山全真龙门派第八代祖师郭守真之徒刘太琳、王太祥二人至千山,在罗汉洞内修真养性。当时洞内有十八罗汉塑像,刘太琳又增塑真武大帝像,并在洞外刻了“释道同源”四个大字。刘、王二人被尊为无量观的开山祖师。 无量观依山随景而立,气象崇宏;观下山路蜿蜒,浓荫夹道,古木参天,清幽秀丽;更有亭、阁、奇石、古塔点缀其间,真可谓人间“仙阙蓬莱”。该观现为全真道十方丛林。是道教著名道场。

  

 

  

 无量观正殿——三官殿系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7)创建,因祀三官大帝而得名 

       位于无量观山门西悬崖上的可怜松,无土无罅,根入石中,高1.3米,直径仅六厘米,矮小苍老,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遇风则摇摇欲坠,犹弱不禁风之意,令人顿起怜悯之心,故此而得名。虽然它饱经沧桑,却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清代诗人蓬莱子有诗赞道:“莫把岩松号可怜,空山涵养已多年,频看乔木摧斤斧,是彼真成地上仙。 ” 

 

祖越寺山门 

       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庙宇建筑之一。相传昔日建寺时,有一位祖师从此路过,曾仔细察看该寺的建筑,故的寺名祖越寺。据考证,它最初建于唐朝,当时此寺建筑极为宽阔宏伟,大于现在的数倍。金、元时期山洪暴发,寺庙被毁。现在的祖越寺为明朝时所建,香火曾盛极一时,后逐渐衰微,后经清乾隆、道光、光绪几代相继重修,解放后多次修缮。现有建筑七幢:正殿(释迦殿),韦驮殿,阶下为东西配殿,配殿南有钟、鼓楼,呈东西对称。正殿东侧是胡仙堂和客室,殿堂内供奉有泥塑,木雕佛像等30余尊。寺门正对正殿释迦殿,门外是长达50米的一堵石墙。现存殿宇,经1978年重修,由比丘尼住持。
       祖越寺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整,殿宇壮观,坐落在东西两面山峰的抱合众,寺周围峰翠欲滴,松涛波涌,山色秀丽,流水潺潺,小亭玉立。秀美山色使人留恋忘返。前人曾用“祖越多奇境,天公亦幻哉”的诗句来赞叹祖越寺的景色。
祖越寺后山石壁上刻有“独镇群岳”四个大字,据传这是明隆庆二年(1568年),一位巡侍御所题,旁边还有“含译宣气”四字,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看出字的轮廓。山门东侧有一株古松,名曰“惧松”,“惧松”旁边有石碑,上有清光绪元年刻写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八个大字。
      祖越寺周围有玉皇阁、罗汉洞、八步紧、七步松、夹扁石、一步登天等二十四景。玉皇阁在三十三天附近,筑于峭壁之上;罗汉洞中塑有十八罗汉;八步紧在卧象峰东,在陡壁下有石阶八蹬,循蹬而上,越过七步松、夹扁石,即可达一步登天。游人无不赞叹祖越寺奇俏秀丽的景色和精湛的建筑。
 

 

       千山五大禅林中最大的是龙泉寺,坐落在北部核心景区中部丛林中,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等十七幢庙舍。是千山佛教开山祖庭,内有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少年时代在千山读书的书房(西阁)。乾隆十四年( 1749 年), 18 岁的王尔烈负笈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拜龙泉寺元空大师为师。从此王尔烈与龙泉寺留下了终身之缘。 王尔烈曾为嘉靖皇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与刘镛、纪晓岚及和珅同朝为官。1798 年,王尔烈 70 寿辰之际,翰林院为其办寿庆,赠《百寿图》屏风(现存辽阳博物馆),集当时翰林院及朝廷的显官要员百余人,书画“寿”字志贺,竟得真草隶篆各体寿字 124 字之多,其中有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人真迹,在这 124 人中,仅状元、榜眼、探花就有 88 人。可见王尔列当时名气和影响之大。清代百多位状元、名士曾同书百寿屏为王尔烈贺寿。现其复制品在千山龙泉寺西阁展出。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东巡至千山龙泉寺曾题诗:“狭径才容骑,香台欲起龙。悬崖千仞落,断碣百年封。泉细通幽壑,庭深暗古松。临高一骋望,积翠霭重重。 ”

      电影《古刹钟声》的外景拍摄地就在千山的龙泉寺。

  

 灵岩寺。金代皇帝世宗完颜雍曾到千山灵岩寺探望其母贞懿太后。清代康熙也曾到过此寺并留下遗迹题词和诗文。 

       五龙宫。 据记载,五龙宫肇始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是全真龙门派道士彭复光云游至千山,见此地周围有形状各异绵绵相连的五座奇秀峻逸的山峰,称为青龙岭、黑龙岭、白龙岭、赤龙岭和黄龙岭,自南、北、西蜿蜒而来,到一孤峰前骤然而止,恰如五条苍龙翩翩起舞,形成五龙戏珠之势,又常有紫气显现,遂选定此地建庙,并依五龙聚会之山势而取名五龙宫。 

  

 鞍山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