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耳机插件:佛说神马都是浮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11:25

佛说神马都是浮云

程忠信

    如是我闻:“佛说神马都是浮云。”

看官诸君,您老人家不要因为我借用了一句流行语做标题,就以为我是在瞎掰。实话告诉您老人家,这句话出自《金刚经》,绝对可靠。僧人常说“出家人不打诳语”,洒家虽不是出家人,但也不打诳语。如果《金刚经》这部佛经靠谱,那么我标题中这个判断就绝对靠谱。

佛教自传入中国到如今已将近两千年了吧,其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绝对可以与儒家思想并驾齐驱,所以,佛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国教。再所以,佛教经典被顺理成章地列入我们的国学典籍,这也就不会让大家感到奇怪。接着所以,我们研究国学,还真得读点佛学。佛学典籍有多少?洒家不知道,但知道每个像样的寺庙里都有藏经楼之类,也知道光当年唐三藏玄奘从西域取回来的佛经,他就组织人马在长安法门寺翻译了许多年!那么多的佛经,我们俗人当然读不过来,怎么办?洒家告诉诸君,任何一门哪怕是宏大如天的学问,它的最基本、最基础、最内核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你把那一点点内核研究透了,这门学问您老人家就入门了!这是洒家读书的秘笈,今天破例告诉诸君,切莫外传。

佛学的那一点点基础入门读物是什么?《金刚经》和《坛经》是也!

好像绕得远了,还没说到“佛说神马都是浮云”出自《金刚经》那一部分。下面就要说了,诸君切莫走开。《金刚经》这部书,我读了足有五年!不是因为这部书有多么厚——我估计这部书最多两万字!我读了五年,是因为我五年前实在读不进去,总是读读放放,走不进佛的世界。前两天,我忽然开悟,觉得佛学乃国学之一部分,读国学不可不读佛学,于是乎,硬着头皮,一个晚上读完了!

又绕开了,还没讲“佛说神马都是浮云”是怎么回事。诸君别急,洒家马上说。《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书名的意思是说:这是一本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能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能脱离三界而达到苦海彼岸的经典。这本书体例上,采用佛祖释迦牟尼与弟子须菩提对话的形式(《论语》《孟子》也用到对话体)。全书分为三十个章节,叫着三十二品,这是梁武帝昭明太子给分的,现在沿用。每一品的标题都叫什么什么“分”。如第一品叫《法会因由分》,第二品叫《善现启请分》,第三十二品叫《应化非真分》。

好,下面洒家就说“佛说神马都是浮云”的来历。《金刚经》里有一个特殊句式,洒家试不厌其烦摘引如下: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十品:庄严净土品》)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第二是五品:化天所化分》)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第三十品:一会理相分》)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第三十品:一会理相分》)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嗨,洒家引得麻烦,不引了。总之,以上句式归纳出来就是一个公式,即:

“X,即非X,是名X。”

翻译出来,用三句白话文演绎一下就是:

东西就是不是东西,只是名义上叫东西。(名词)

做就是不做,只是名义上叫做。(动词)

美就是不美,只是名义上叫做美。(形容词)

以上引语中,“佛”、“如来”都是指释迦牟尼。也就是说,整部书,释迦牟尼他老人家都只在讲一个理,那就是:“什么”就是“非什么”,这就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看来,连他自己,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言以蔽之,整部《金刚经》就一句话:什么都是空!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中有一首偈子写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首偈子带有总结性,是全本《金刚经》的精髓。说白了,这还不等于说“神马都是浮云”吗!怎么,我没有骗你老人家吧?

《金刚经》上说道“布施”,也有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第四品·妙行无住分》)“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这意思是说,菩萨应该不执着于布施,不应该执着于表相的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沙河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沙河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沙河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如果有善男善女早晨、中午、晚上都那恒河沙粒那么多的身体性命来布施,还有一个人听到《金刚经》完全信奉不怀疑,那么后一个人所得到的福分超过前面的善男善女。

“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诵读、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须弥山(喜马拉雅山)王那么多的七宝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作布施。又有人对这部经书,甚而至于只对四句偈子坚持接受,修持诵读,给别人讲,那么前面那个作布施人的福德,还敢不上后面这个人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以致无法用数字比喻来表达。

呵呵,我们都知道佛教是教人行善的,谁知释迦牟尼老先生却说,用无数物质财富进行布施还不如给人家诵经!

真是这样吗?我是这样理解的:佛教认为,一个人要想修成金刚,甚至修成菩萨,或者最终修成佛,就必须对物质财世界毫无挂碍。行善之人不能光管自己修行成佛,还要普度众生。自己要懂得“神马都是浮云”,也要让别人懂得“神马都是浮云”。那么,你也不能让众生对物质世界有太多挂碍。所以,与其用财物布施,还不如给人家诵经!也就是说,诵经是最大的善。我的理解应该是合乎佛家的逻辑的吧。

释迦牟尼老先生放着尊贵的国王宝座不去继承,却以苦行僧终身。最终悟得一个“神马都是浮云”,你说有意义吗?我说有意义。自古以来,不论是文景之治,还是康乾盛世,总有一些人的痛苦是现实世界无人能够解除的,这恐怕是绝对的吧。那么,释迦牟尼就是来解除这些人的痛苦的,这就是佛教的意义所在。

这就是《金刚经》。“金刚不坏之身”就是这样修成的。当然,作为物质的“我”,已经不是“我”,只是名义上叫做“我”,到了这份上,还有什么可“坏”的!

看官诸君,看到这里,我得说,不论您老人家信不信佛教,但您得承认,佛教的深刻不亚于我们的儒教,释迦牟尼老先生的伟大不亚于我们的老祖宗孔丘先生,对吧?

2011年2月27日——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