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x白哉h:佛像的收藏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3:34
佛像的收藏价值

  佛教造像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二世纪间。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到了唐代,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巅峰。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佛,而其中又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明清之前的佛像称为高古佛像,也可称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也可称为藏传佛像。

  唐以前的石佛像艺术价值最高,但因存世量稀少,在市场上已属罕见。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而海内外藏家则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于是明清

  的金铜佛像也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

  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时期,只延续到宣德时期。永宣之后,明代宫廷造像突然销声匿迹,因此至今尚未发现有永乐、宣德之后的明代宫廷制作的藏传佛像。明永乐年间,宫廷还设置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在谈到佛像的收藏价值时,董国强对记者表示,分辨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无非是从历史、艺术、文物价值等方面来判断的。

  铸造宫廷造像的历史原因一是出于朝廷对西藏地区的安抚,进而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皇室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奉。而佛像的文物价值则体现在于其存世量的稀少以及铸造年代的久远。而从佛像的艺术价值来看,明清时期的佛像工艺登峰造极,甚至连现代先进的工艺都不能与之比拟。佛像于历史、艺术以及文物价值方面的价值也决定了它的市场价格的高昂。佛像的价格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最为昂贵,但是,它们的价格与同时期的艺术品相较而言还是比较低的。

  判断佛像的价值有四个原则可

  以遵循:第一就是在藏传佛像中,忿怒相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的价格。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以因果来分有显、密二宗。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故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密宗佛像中也有大量的“寂静相”存在,但更多的是狰狞恐怖、鼓目圆睁的“忿怒相”造像。“忿怒相”佛像造型奇特复杂,而且存世的数量比“寂静相”少得多,所以价位也就相对要高。还有一种造像,善、恶两种表情兼而有之,而其市场价格就更高了。第二,藏传佛像中,“菩萨装”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要高于同类型“佛装”藏传佛像。由于“菩萨装”的佛像纹饰复杂对工艺要求更高,于是更增加了此类佛像的市场价值。第三,宫廷佛像价值通常高过民间佛像。最后一个原则是,无论是藏传还是汉传佛像,其尺寸越大价值就越高。

  佛像如何辨真伪

  对于佛像真伪的辨别,董国强认为其相对瓷器、书画而言要相对容易一些。“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纷繁复杂,我们的现有技术都无法达到如此的水平,首先造假难度极大。相反,瓷器、书画这类藏品,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就能够很好的仿造。不仅如此,有些赝品甚至于一些专家都很难分辨真假。而且佛像制作讲究非常多,例如铭文的刻法、藏文的写法等,如果佛教知识不足备,也很难仿制。”

  据悉,目前佛像市场上的赝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大批量的粗制滥造的新品;二是以真品为母本翻模制作的,这类佛像在细节的处理上往往比真品要模糊或交代不清;三是以旧的残件重新拼凑或在旧品上添款以增加其价值。对这些作品的辨伪需对佛教造像有一定理解,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协调之处。

  春拍匡时再推佛像专场

  种种迹象表明,在即将到来的春拍中,佛像市场仍将成为一大看点。

  据悉,匡时继06秋拍佛像专场告捷之后,于今年的春拍将继续推出佛教文物专拍,并在元月1日到14日在天津举办了金铜佛像首场巡展。首展之后匡时还将赴沈阳、成都、上海等地展出部分佛像精品。

  匡时此次巡展的最大亮点则是20余尊明清宫廷金铜造像,除6尊明代永乐、宣德朝金铜佛像外,17尊清宫“六品佛楼”散佚佛像也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浓厚兴趣。这些清宫佛像均以红铜铸造,采用“烧古(铜色)见肉泥金”、“发顶扫青”的装饰模式,坐、立、飞舞,形态各异。莲座正面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楷书阳识,并镌刻佛名,背面还刻有部属品名。其中般若品2尊,功行根本2尊,德行根本5尊,瑜珈根本4尊,无上阳体根本3尊,规格从12.5-20cm不等,品相基本完好。除此之外,此次专拍还会有其他民间制佛像100余件。

  匡时此次春拍专场将呈现出一批水准精良的佛教造像,届时佛像市场的热潮能否继续在中国内地市场发酵,让我们拭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