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激光头:幸福的经济学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55:16

刘正山

 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的确,经济学的强项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对于人类而言,生命短暂,没有人能够永久地活下去。有限的生命,应当充分利用,尽可能多地获得幸福。这方面,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很多成熟的看法。

 你追求的,也许并非“幸福”

 前一段时间,我与毕淑敏等嘉宾在央视谈幸福问题。毕淑敏强调说,幸福来自内心。节目中,毕淑敏讲了一句“雷人”的话:“经济学家研究幸福问题是吃饱了撑的”。我一笑而过。这也难怪,我们经济学家将问题看得比较深刻而且非常直接,容易破坏某些人心中的那片“桃花源”。

所谓“幸福来自内心”,我是不完全同意的。毕淑敏说的“幸福”其实是“快乐”。快乐更侧重于主观感受,具有暂时性,或建立于幸福基础上,或是一种幸福的结果,或是幸福的表现形式之一。幸福更强调客观因素,唯有拥有了通向快乐的条件,实现了设定的人生目标,就算是幸福。也可以说,幸福是里,快乐是表;快乐是风筝,幸福是那条钱。所以,我主张用Well-Being对译幸福,用Happiness对译快乐;有时,为了与习惯用法区别,也使用“福祉”替代“幸福”,用“主观幸福”替代“快乐”。

无论是幸福还是快乐,都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如果一个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婚姻不幸,难道会幸福或快乐吗?

在我看来,幸福或者快乐,都是非常“实际”的。不妨以婚姻为例,您能抛却经济因素吗?显然不能。我曾经撰文说,爱情都是自私自利的,遑论婚姻。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即娜拉(挪威作家易卜生剧作《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出走以后怎么办?鲁迅曾做过如下推断:娜拉出走以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堕落;二是回来。鲁迅做这样的推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是由男人来主宰的,不允许女性的自由存活;二是社会是靠金钱来运转的,娜拉没有钱,所以她注定是要被甩出去的。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幸福并非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人将幸福或者人生的终极目标等价于“名利”,结果收获的是“小幸福”或者不幸福。“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的一个朋友,将所有的钱投入房地产,买了五套住房,作为投资。我不知道这是否会害了他们的孩子,是否会降低他们当前的生活水准。再说说“名”。五千年的历史,留名的有几个呢?即便是贵为皇帝,一时间风光无限,可是到今天依然被记住的,又有几个?

 哪些因素决定你的幸福度?

 我认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就是幸福的;满足的程度越高,福祉或幸福指数越高。

我认为,人类的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和刺激需要。生理需要就是满足肉体的那些需要,包括衣、食、住、性爱等;社会需要就是满足归属感、荣誉感等的需要,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发展需要;刺激的需要,相比较而言非常不具体,是通过一定的刺激源,让人产生兴奋,譬如吸烟、蹦极等。满足生理、社会需要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刺激源。譬如说工作,是人类精力的主要发泄渠道,也是刺激的主要来源之一。因为,不同种类的工作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困难、危险、身体上的或者精神上的挑战,进而满足人们对刺激的需要。如果工作的刺激性比较强烈,人们寻找其他刺激的积极性也许弱一些,譬如,专心于学术的人,一般认为研究工作带来的刺激极大,他们对于其他各种娱乐方式的需求就比较小;如果工作的刺激性不足,人们会更多地寻找其他刺激方式,即各种各样的娱乐,譬如体育、旅游、音乐、电影、泡吧等。

上述三大需求的满足,也较大程度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幸福(福祉)的决定因素,可以细分为以下方面:

(1)收入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缺了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充分表明了货币收入的基础性作用。不过,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发现,真正决定幸福度的,并非你的绝对收入,也就是说,你的收入数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幸福度就高。

从理论上分析,衡量幸福要用相对尺度。虽然随着经济的增长,每个人的绝对收入增加了,但同其他人相比较,则不一定是增加的。因为,攀比心理是普遍的现象。尽管你现在每个月收入5000元,比数年前每月不到1000元的收入比较,增长了5倍,但是,你发现别人的收入也都在增加,而且,有些看起来水平不如你的,或者因为所处单位不同而存在工资差异,收入比你高,你心理会怎么想?高兴,忧郁,发牢骚?我们每个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不是什么圣人,于是免不了牢骚满腹!

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因素在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同。从一般情况看,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增加幸福。所以说,贫穷不能使人幸福。家徒四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很难有幸福感的。对于穷人而言,给他100元钱,为他带来的幸福感,远远高于富人。但是,当钱财约束不成问题的时候,譬如穷人变成富人之后,钱财在其幸福感中的影响权重大为降低,家庭、休闲等成了约束人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我参与的“民生(福祉)指数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个体幸福感与收入水平具有如下的关系:在中低收入水平(家庭月收入为1万元以下),报告“幸福与比较幸福”的样本比例大致随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高收入水平(家庭月收入为1-5万元之间),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最高收入组(家庭月收入5万元以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相比中高收入组有所降低。因此,统计结果表明:对于中低收入居民,主观幸福感与收入水平具有相关性;对于中高收入居民,主观幸福感对于收入不再敏感。这一结果具有如下重要含义,收入再分配政策存在提高社会总体幸福感的潜力。

(2)爱情与婚姻

婚姻应该是幸福人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上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莫贝尔等人(1976年)将婚姻和家庭视为预测美国人总体幸福感的15个因素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在他们看来,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心理学家马斯特卡萨(Mastekaasa)甚至将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间幸福体验的差异比作“幸福裂谷”。各国在各个时期的研究发现,婚姻关系稳固是人们感到幸福的主要原因。相反,感到不幸福的人往往是经历了离异、分居、丧偶和孤独的人。

 最新的研究则表明:爱情与婚姻,是人们获取幸福的最主要方面(据英国路透社2010年5月11日报道,一项面向16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家庭与伴侣是最主要的幸福源泉,占比近80%,其次为朋友,比例为15%)。

 (3)就业

 事业或者就业状况,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处于失业状态,生存将受到威胁,基本的保障都存在困难,是不会有多高的幸福感的。所以,主流经济学向来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和,称之为“痛苦指数”。

 我们的多项研究也发现,获得高职位和高薪,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身心状况也好得多,寿命可能也更长,生活也可能更幸福。相反,失业是破坏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最大杀手。各类研究都表明,失业往往与酗酒、离婚、忧郁症、精神失常、自杀有紧密的相关关系。

 (4)休闲

 休闲经验的满足,可以提升幸福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工作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例如,一项对英国公众所作的调查显示:一生用来工作的时间所占百分比已由50%减少到20%。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人们将会逐渐把休闲变成社交活动和经济福利的中心。

 我们的课题调查发现,时间使用是决定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统计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休闲活动的个体的平均主观幸福感得分为3.92,而不参加的个体平均幸福感得分为2.97,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5)环境和安全感指标

 如果一个人生存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治安混乱,经常面临抢劫、杀人,交通事故不断;饮食质量低劣,三聚氰胺、苏丹红、化学残留等等遍地,那么,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能有幸福可言吗?

 (6)公用事业与公共服务

 记得以前某研究机构调研称,民生面临“新三座大山”:即教育、医疗和住房。其实,这些只是政府应该为百姓创造的社会生存环境中的一部分。

 我们课题组的调研显示,对“义务教育质量”、“就医难”和“医疗服务质量”等指标的满意度高的受访组,其平均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

 (7)政府治理

 政府的廉政程度等。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改善人民福祉水平的必要条件。从我们课题调查结果本身来看,相当多的受访者对于政府治理在环境、安全、反腐,司法、执法、公务员工作效能等等方面没有给予满意的评价。在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与腐败问题当中,只有不到1/3的受访者对政府对该问题上的治理表示满意。政府治理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另外,从相关性来看,受访者对于政府治理水平满意度与该受访者对于政府治理目标的满意度以及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高老百姓的民生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都有赖于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

 除了上述主要的7个方面,还有一些因素与你的幸福程度直接相关。

 一是欲望。这里列举一例:为什么有的情侣生活看似平淡,却很快乐,而你们夫妻有房有车,却总是吵架?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式,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主观幸福=效用/欲望。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不同的人从婚姻中获得的效用大致相同,那么,你的欲望或者说期望值越高,主观幸福感就会越小。比如说,你丈夫写书赚了2万元稿费,你却期望丈夫用稿费给你购买10万元的车,那么,你的主观幸福感为0.2(即2÷10);如果另一个家庭,同样是赚取2万元,妻子希望“新马泰7日游”,仅需7000元,那么,她的主观幸福感为2.9,远高于你的。那么,一旦明白这一点,你的决策期望中多考虑一下预算情况,婚姻是否会更幸福呢?

        二是生命周期。也许你30岁以前都是积累阶段,主要是获取书本知识、经验知识,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可以购房,可以婚嫁乃至生子,也就是说,你主要满足自己的第一个方面的需要,并为满足其他需要做准备。30岁之后,主要满足第二、第三方面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方面的需要。这一阶段,在你所选择的专业领域,开拓进取,让事业不断获得突破;人际交往也开始游刃有余;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退休之后,你主要满足第三方面的需要,因为你不能从工作中获得刺激了,生理需要也退居二线了。退休之后的刺激需要至关重要,你必须找好渠道,找到足够的渠道,否则,你将迷失方向,健康迅速恶化,过早地死亡。当然,这个周期理论不能固化。譬如年轻人,如果失业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没有休闲的机会,那么,他们要么上大街喧闹,要么通过犯罪和暴力,使得精力得到发泄,从而获得刺激的满足。

 如何提升你的幸福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都是很微观的个体,很多因素是我们个体的力量所难以改变的,比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等。所以,这些宏观的、外在的因素。

 我们每个人在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按照经济学的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幸福。

 第一,选择低外部性的人生

 什么叫做外部性?您抽烟,我不抽烟,那么,您抽烟的时候,排放出来的污染物毒害了我,这就是您吸烟产生的外部性。那么,你对他人伤害的减少,就意味着你的行为的外部性的降低。

 人生的目的不能简单的归于追求名利。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爱情、婚姻、事业、休闲等等。如果一个社会中,多数人实现了爱情满足、婚姻和谐、事业发达、生活闲适(悠闲、舒适),那么,这样的社会,幸福指数或福祉指数一定是很高的,那么,负外部性肯定很小,正外部性较大。

 例如,恋人之间吵闹,对邻居就是一种负的外部性,因为给他们带来了是噪音等各种负面影响。失恋也会增大负外部性,因为那种痛苦多半会表现出来,并给好友、同事等各方带来担忧等等。

 第二,选择低成本的人生

 想想看,从上学的学校、专业的选择,到就业单位的选择,爱人的选择,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等的选择,都包含着机会成本问题。

 例如,女孩子选择成功男士,还是尚未成功但正在拼搏的男士?有的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伟大的爱情”;有的人则选择现实的生活,将“伟大的爱情”放在次要位置。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有成本的,好处不可能都让你占据,各有利弊。你选择已经成功的人士,比如钻石王老五,那么,那种一无所有但正在努力拼搏的人,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如果选择尚在苦苦挣扎的人,钻石王老五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总之,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南怀瑾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好人死了,去见阎王,阎王打开记录一看,说:“你太好了,来生还要做人,享最好的福气。”这个人就问阎王:“我来生做什么人呢?”阎王说:“你想做什么人呢?”这个人说,“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阎王站起身说:“老兄,世间真有这等好事,你做阎王我做你!”(本文原载《四川航空》杂志2010年10期;文中所说的“民生(福祉)指数课题组”已经更名为“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