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治疗面瘫的用法:基建工程兵抢险唐山大地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8:55
唐山大地震期间的毛泽东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秒,一个黑色的可怕瞬间……一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唐山市区变成一片废墟。据不完全统计,地震造成242769人丧生(包括天津等受灾区)、16万余人受重伤、70万余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成为失去家园的难民。
唐山大地震,不仅是“盖中国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也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为悲剧的一页。数秒之内,不仅将拥有百年历史、百万人口、素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之称的城市夷为平地,而且大半个中国均有震感。首都北京也遭严重波及,北京许多老旧民房倒塌,京城故宫大殿前用汉白玉雕刻的巨龙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震裂的痕迹,首都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塔尖五星被震落。中南海也未幸免,同样遭到唐山强烈地震的袭击……
唐山大地震时,毛泽东已达83岁高龄,这位革命一生的老人,晚年身患多种疾病,但仍保持着敏锐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1976年6月1日,毛泽东的心脏病再次发作,被抢救过来后,医生不允许他动。进入7月,他的病情刚有平稳,地震便突如其来,使他的心情更加沉重,肉体也痛苦万分,真是雪上加霜。
毛泽东患病后,为使他得到有效治疗,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成立专门的医疗组,负责他的病情医治和护理。政治局还明确专人负责毛泽东的医疗工作,并轮流与医生、护士们在其住处昼夜值班。唐山地震这天,在毛泽东住处值班的有汪东兴和王洪文,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张玉凤也在值班现场。凌晨3时42分,中南海大地突然颤动起来,毛泽东住处大厅门窗上的玻璃“哗啦啦”地响个不停,地下也有拖拉机发动般“轰轰”的响声,毛泽东的病榻摇晃不止……
毛泽东患病静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医护工作者均已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保持着极为安静的环境和气氛。平时除医生抢救他时的说话声和拿器械的声音外,再没有别的响动和噪音。可今天这个响动不一般,实在令人震惊。汪东兴、王洪文、张玉凤都感到情况异常,预感可能是发生了大的地震,便从值班室急速向毛泽东的卧室走去,在场的人也都忽地围到毛泽东的身边,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毛泽东此时身穿睡衣,半躺在床上,双目微闭,他并没有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而感到恐慌。他的神志很清醒,情绪也很稳定,像指挥打仗一样沉着。他知道发生了地震,但当时说话很困难,便用手摆摆,大概想对工作人员说,不要惊慌。
这时,有人喊:“小周,快!主席的头。”
工作人员周福明听见喊声,立即抱着毛泽东的头部,弓下身挡住。为防止掉下东西砸着他,工作人员用一个大被单,拉住四角,罩在主席的床铺上面。这时,汪东兴走到毛泽东的床前说:“像是地震,我去了解一下,了解清楚后再向主席报告,请主席好好养病,不要着急。”
天亮后,经医生同意,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把毛泽东转移到防震的房子里——游泳池南的“二○二”。那里的房屋修建不久,比较新,相对来说比他现在养病住的房子安全得多。中央办公厅通知毛泽东的警卫战士用担架把他抬走。此时的毛泽东已服过安眠药,刚刚入睡,抬他的时候他并不知道。醒后,他发现住处发生变化,立即向工作人员询问:
“这是什么地方,怎么把我弄到这儿来了?”他一再要求回原来的地方去。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走到毛泽东床前,向他解释说:“这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定的,考虑到主席的安全。”可毛泽东还是执意要回去,华国锋又对他说道:“等地震平静下来,主席的身体好些再回去。”毛泽东只好答应下来。
北京,中国的政治中心。地震惊醒了京城的人民,毫无思想准备的首都市民一时也处于恐慌之中,情况万分紧急!中南海值班室的电话铃响个不停,工作人员出出进进紧张忙碌着,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搜寻着全国各地的各种信息和四面八方的情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焦急地等待他们的报告……

如果当时有一位经济学家俯瞰唐山废墟,那么他看到的将会是一连串沉默着的却又是触目惊心的数字。
唐山,华北著名的工业城市。它的面积约占全国的万分之一,人口约占全国的千分之一,而产值,却占全国的百分之一。
唐山素有“煤都”之称,它以当时全国最大的煤矿开滦矿为主体,形成了自己的重工业体系。开滦煤矿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20,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它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的煤种以炼焦配煤——肥煤为主。煤炭除供鞍钢、首钢、本钢、包钢以及京津沪地区生活用煤外,还远销日本和朝鲜。
唐山的电力工业也是举足轻重的。1976年正在兴建中的陡河电站,是华北电网的主力电站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火力发电站。
唐山还是著名的“华北瓷都”。唐山陶瓷有着和景德镇陶瓷一比高下的竞争力,从全国解放至1975年,唐山陶瓷业的总产值超过10亿元。
还有冶金业、纺织业,还有水泥、汽车、机构制造……许许多多极其重要的企业。
然而此时,整个唐山——这座河北省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却几乎看不见一根直立的烟囱。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生命体,它已没有了呼吸,没有了脉搏,没有了流动着的血液。
空前浩劫之后,在生死之间拼搏的唐山军民,眼望北京,心系中央。他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想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灾情报告给党中央和毛主席。但由于通讯设备已被震毁,线路中断,常规的通讯手段无法运用。危难关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空军的飞机向北京紧急起飞;开滦矿山救护车也向北京方向急速驶去。
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议室。中共中央政治局为发生强烈地震而召开的紧急会议暂时休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脸上都布满了愁云。震中虽已初步确定,但具体灾情不详。为此,中央特派煤炭部部长肖寒、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等乘专机赴唐山考察灾情。为使工作有的放矢,中央政治局计划等考察组返京,全面听取汇报后,再作抗震救灾的全面部署。忽然,有人报告道:“唐山来人了。”
“快请他们进来。”紫光阁会议室里的中央领导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答道。
开滦矿山救护车进京的李玉林一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驻唐某飞行团副政委刘忽然和师机关参谋张先仁等一同走进了会议室。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吴德、陈永贵、吴桂贤等领导人都站立起来,上前和他们紧紧握手,致以亲人般的问候。纪登奎紧紧抱住李玉林问:“唐山怎么样?你们家里怎么样?”
“整个唐山都震平了,家里人还不知道情况呢,我是来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灾情的。”李玉林哭着回答。纪登奎听后,马上对办公厅工作人员说:“告诉刘子厚同志、肖寒同志,唐山来人了,让他们去唐山后,就地指挥抗震救灾。”
中南海紫光阁会议室,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继续举行,李玉林等将唐山大地震的全部情况向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们一一作了汇报。当他们讲到地震惨景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都迅速地沉了下来,他们首先的反应是惊愕,后来都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泪……
李玉林等人的出现,使大家深切地意识到了灾难的惨重程度。中南海被搅动了。整个中国被搅动了。
7月28日上午10时正,北京军区副参谋长李民率领指挥机关先头人员,乘飞机在唐山机场紧急着少顷,空军机关人员到达。
11时,河北省委、省军区先头人员到达。
12时许,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和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马力、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煤炭部部长肖寒乘坐的飞机降落。
下午2时,3架飞机载着沈阳军区指挥机关人员和辽宁省医疗队到达。
下午4时起,5架飞机分别运载大同、阳泉、抚顺、淄博、淮南矿山救护队等赶到唐山。
此时,救灾部队正由西南和东北两路向唐山开进。
此时,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正迅速组成……

中央办公厅在听取李玉林等人关于地震灾情的汇报后,起草了有关唐山地震的情况报告,并很快送到毛泽东的床前。  对唐山,毛泽东并不陌生。  唐山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毛泽东曾经说过,李大钊是他真正的老师。唐山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河北省最早的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组织都产生于唐山。毛泽东曾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表彰开滦煤矿工作和唐山铁路工作特别能战斗。唐山解放后,《唐山劳动日报》创刊,毛泽东亲笔题写报名。1954年4月22日,毛泽东又亲临唐山启新水泥厂视察,使这个厂在全国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毛泽东把遵化县西铺王国藩“穷棒子社”视为国家的形象,还为这个社的经验写下了著名的按语。
得知这次地震唐山遭到如此严重的损失,整个城市被毁于一旦,毛泽东的心情更为沉重,他不禁为遭到了极其严重损失的唐山人民而伤心,为此次地震伤亡了众多的同胞而落泪。
这时,秘书走到毛泽东床前,俯下身向他报告说:“主席,华国锋总理来汇报地震的情况。”
“噢,快请他进来!”毛泽东侧了一下身子,双眼望着门口。
华国锋走到毛泽东的床前汇报说:“主席,这次地震的中心在唐山,北京受到比较严重的波及,人员伤亡及损失情况,我们已派人去调查,请主席不要过分牵挂,要保重自己,听医生的话。”
毛泽东听后点了点头,缓慢地对华国锋说:“我自己现在病中,这些事呢。就由你去处理。”说着,他紧紧握住华国锋的手,那双充满期望的眼睛久久凝视着……
上午10时左右,在获准唐山地震的准备消息后,党中央、国务院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做出了重大决策,迅速进行部署。为统一领导和组织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成立了抗震救灾的指挥部,国务院成立了抗震救灾办公室。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锡联、纪登奎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德全面负责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工作,并授权他们可以调动部队和动用军需物资。地震当日,救援人员火速赶往唐山,慰问电、慰问信、汇款、粮票、大批救灾物资,也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飞向唐山。
大地震后,唐山的广场上,学校的操场上,马路两侧的人行便道上,到处堆满震亡的尸体,躺满受伤的难民,地震灾区到处可见抬着伤员寻医找药的人流。全国各地赶赴唐山的医疗队,以惊人的毅力全力抢救伤者,但仍有10万重伤者生命处于垂危之中。在这危难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当即决定,立即将他们转移到外省市治疗。他们被抬上汽车和飞机,运到了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各大医院,进行抢救。
大地震后,唐山供水即告中断,灾区处于缺粮断水之绝境。“水!水!水!”伤员们在呼喊水,孩子们在呼喊水,孤寡老人也在呼喊水。仲夏天气,地震的幸存者顶烈日、冒酷暑,四处寻找水源。大坑的水用干了,游泳池的水用干了,浴池的水也用干了!一时间,到处是寻找水源的人们。突然有人大喊一声:“毛主席派人给我们送水来了!”消息立即传遍四方,灾民们手端恩情水,眼望崭新的运水车,一个个激动不已。
“7·28"当日,通往唐山的一条条公路上,烟尘弥漫,马达轰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10万救灾部队从四面八方赶赴唐山。摇晃着鞭状天线的电台车,不时向部队发出联络信号,飘着红十字旗的卫生车上,各医疗队正在紧急部署抢救工作;无数辆满载士兵的解放牌卡车,此起彼伏地鸣响急促的车笛,在泥洼不平的公路上连成了一条条长龙。
犹如“战争初期”。任何一个当时参加过抗震救灾的军人,至今都没有忘记“7·28”那一天的强烈感受:仓促、混乱,火急火燎……
地震当日上午11:30分,北京军队某坦克师官兵进人唐山地震灾区,接着,其他部队也陆续进入了市区。他们都被眼前的地震惨景所震惊,不顾行军的疲劳,米水未进,立即投入抢救工作中。由于对灾情估计不足,行动匆忙,许多部队是徒手而来,有的只带了简单工具,在吊车没到之前,他们主要凭着铁锹、铁棍等工具进行扒挖,有的甚至徒手而战。他们不顾频繁的余震,攀危楼,钻险洞,哪里有呼救声就冲向哪里……
唐山大地震,不仅直接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也摧毁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幸存者面临着饥饿、风雨和疾病的折磨。各级党委遵照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由全国各地赶制烙饼、饼干、面包等熟食,迅速空投到灾区。之后,各种救灾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抵唐山……
7月29日上午,一架银白色的“伊尔——14”运输机冲出云层,仿佛在向人群致意,党中央的慰问电开始像雪片似地飞落下来,人们纷纷争抢着。很多人还特意爬到树上去取那些挂在树上的,好像这就是生存的依靠,这就是无价之宝……它带来了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无限关怀和问候,也带来了废墟上的希望之光!灾区民众经受了深夜的惊恐,熬过了黎明的苦战,在危难和悲痛中都不曾流泪,当看到中央慰问电文时,一时绝望的民众又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男女老幼禁不住失声痛哭,电文给他们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起了他们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勇气。
这天上午,唐山机场第十雷达连一早就接到上级“确保空勤安全”的命令。官兵们只好突击抢修雷达,剩下的人全部投入战斗。坐在这个抗美援朝时代还算最先进的操纵机旁,操纵员高岩被荧光屏越来越多的密密麻麻的月牙形小白点晃花了眼。“61:031:010”“65:110:158”“69:090:140"他拼力报着批次,但耳边却不时传来报务员的哀求声:“慢点,再慢点,我实在发不了这么快!”的确,平时只为2、3架飞机导航的设备,怎么能应付得了这突然飞来的几百架满载救灾物资的飞机啊!可是救灾如救火,刻不容缓啊!中国空军唐山老商业区小山街道被地震破坏的情景的英雄们硬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创造了现代飞行史上的奇迹。雷达靠不住了,机场跑道边的指挥塔台上,地面指挥员就靠目测、口报来引导飞机起落。他们2人一班,手拿无线电送话器,一位盯住跑道东边,负责飞机起飞;一位盯住跑道西头,安排飞机降落。往往是天空中盘旋着好几架大型运输机,急等着降落的指令,跑道边上,又同样停着几架匆匆卸完货的飞机等待指令飞走。起落间隔最短时,仅仅十几秒钟。十几秒啊,简直就是眨眨眼的工夫。在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用最先进的设备,还一个空难接一个空难,而在这小小的唐山机场,在大地震后裂出道道深缝的跑道上,竟没有出一点差错。多少国外专家都为之竖起敬佩的大拇指。几天后,空军司令部又调来几个雷达连,在这里组织起严密的空中巨网,唐山机场才算结束了它成立以来最繁忙的指挥任务。
上千架次飞机光临这里,在巨大的机翼下,北京、上海、沈阳等地的医疗队出现了,先后奔赴市区;在巨大的机翼下,无数濒临绝境的重伤员被抬上飞机,送往各大城市急救;在巨大的机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帐篷、衣物在跑道边上越堆越高。为了及时救济灾民,飞机还进行了空投。那一个个闪着生命之光的食品箱在洁白的降落伞下,飘向无数双潮湿的眼睛……空投,使那坍塌的废墟中支起了一顶顶草绿色的帐篷,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空投,使人们陆续穿上了崭新的军衣,除了死人,再也见不到赤身裸体者了。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药物。基建工程兵的大型机械车开来了,那些挣扎在乱石中3天、5天、8天的人们获得了新生。最后,连埋在井下15天的矿工也神话般地被救了出来。整个扒救活人的工作结束了,几十万生命得救了!
而与此同时,在倒塌的冷库中,5万头生猪被大雨冲刷着,散发着诱人的味道;银行那摔裂的保险柜旁,飞舞着一张张崭新的“大团结”;商店里原先摆在柜台上的手表、收音机、呢料,现在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闪着迷人的光彩……在这短暂的自由世界中,每人个都在和不可抗拒的诱惑做斗争,每个人也都在接受人格的考验。哄抢是这样开始的——人们先是自发地拥向食品店,拣出里面可吃的东西填饱肚子,然后找到布店,用一块块布裹在自己亦裸的身体上。吃饱穿好后,一些人原形毕露了,带头冲进那些并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在商店,他们掠走了一切能搬动的东西;在银行,成捆的钞票塞进了扎起裤脚的裤裆;在食品厂,有人因分赃不均而厮打成一团……新市区百华商场,这个唐山最大的商业中心废墟边,部队战士手挽手组成了3道人墙还是被冲开了;路南区那个空空的保险柜,碑子院那个被抢得见不到一块整砖头的供销社,至今还在人们眼前晃动着……
在这极度混乱的状态中,“八一”军旗下的战士们本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原则,再次冲上第一线,保护这批唐山明天的物资基石。战士们的血,再次流下来。有的战士几乎被打死,手中还死死抓着一捆布!

唐山地震3天后,毛泽东又看到中央办公厅送去的一份关于唐山地震情况的报告,地震的情况进一步调查清楚。这份报告中提到派华国锋去唐山慰问灾区人民,同时把灾民安置好,还有下一步灾民的安置和派医疗队等一些重要情况,当时毛泽东连说话都很困难了,秘书要求将报告读给他听。毛泽东不同意,接过报告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坚持看完。当看到唐山地震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的损失情况时,他拿文件的手颤抖起来,眼里噙着泪水,再次示意,一定要安排好灾区人民的生活!一定要安排好灾区人民的生活!!
毛泽东将华国锋叫到床前,语气深沉地对华国锋说:“尽快去唐山,代表我慰问灾区人民,安置好灾区人民的生活。”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患白内障,毛泽东不能亲自审阅文件,都是秘书念给他听。1975年夏天手术后,毛泽东戴上眼睛可以看文件和书报了,可是听力又减弱了,随着又患了心脏病。唐山地震期间,毛泽东虽重病缠身,但仍坚持卧床批阅重要文件,中央办公厅起草的《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是毛泽东亲自审阅的。机要秘书张玉凤介绍说:“毛主席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就是他在重病期间批阅的这份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告,它记录着唐山人民受灾之后,党中央、毛泽东对灾区人民的关心。”这份文件也是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
8月4日,华国锋受毛泽东重托,率领中央慰问团赶赴唐山,与日前到达唐山的陈永贵率领的中央慰问团唐山分团一起,代表毛泽东和党中央看望唐山人民,传递毛泽东的慰问和关怀之情。8月6日,华国锋在庸山钢铁公司毛泽东塑像前向受灾群众发表讲话,他亲切地对大家说:“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人民非常关心,派慰问团看望大家。这次地震考验了英雄的唐山人民。我们工人阶级表现很勇敢,毛主席、党中央都是知道的,向同志们问好!……”
华国锋的话音未落,全场群众爆发出一阵又一阵“毛主席万岁1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和热烈的鼓掌声。
由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由于唐山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唐山的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进展神速。
矗立在庸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文作了如下记载:“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奔驰,首抵市区,舍生忘死,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款赠物,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渡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运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当年的中央抗震灾指挥部主要负责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锡联老将军在回忆唐山抗震救灾时,作了这样的评述:“世界上有哪个城市能够经受这样巨大的灾难?死亡几十万人,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有哪个国家能够这样迅速地开展这样大规模的救灾行动?只有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做到,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做到!地震后只过了两个月,我们就恢复了水、电、通讯和交通,安置了伤员,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开始了重建家园的工作。这是一个奇迹啊!靠什么?靠人民子弟兵全力以赴,靠全国人民大力支援,靠唐山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最根本的是靠毛主席、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靠我们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在即将走到他人生尽头的最后时光里,还时刻不忘遭到地震灾害的唐山人民,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记述:“地震后,很快,唐山地震灾情开始登上新华社内参和各大报纸,主席躺在床上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这期间,毛主席时刻关心着受灾的地区和人民,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问。在他最后的时光里,毛泽东仍在做着他早年立下誓育的那件事——拯救人民。
作者:周军 点击次数:981
出处:《文史月刊》 上传日期: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