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 谁翻译的好:明清骄子景泰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4:36:40
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景泰蓝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这个时期作品的特点是胎型大多以仿青铜器居首,如尊、觚,制品大部分用作宫廷或寺庙祭器。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双龙大碗”就是制于宣德年间的一件优秀作品。碗的外面以缠枝莲图案作为装饰,碗内是二龙戏珠,气势磅礴,形象逼真。其风格深厚有力、自然豪放、简朴典雅,制作工艺高超。  在明清几百年的时间里,景泰蓝制作有三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1450年-1456年)即景泰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继承和发展了宣德年间的技术精华,如制胎造型,体现了端庄持重、胎骨厚实、丝工粗犷有力、纹样丰满大方,使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水平。常用的缠枝莲、饕餮文、花鸟、果实等,釉料质地更优美沉着,坚实浓郁,有一种“蜜蜡”感。在色彩上除大蓝外又增添了红、绿、赭、紫等。在品种上出现了一些蜡台、盒盆、花插等日用方面的制品。更突出的是突破了小件产品范畴,制造出了与人齐高的大花觚,二三尺高的鼎、尊等。另外在磨光、镀金工艺上都向前发展了一步。景泰年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对后代影响很大,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清乾隆时期景泰蓝制作又进入了一个辉煌发展阶段,即第二个发展高峰。在清代百年的时间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手工业得到极大发展,景泰蓝制作空前兴盛。1782年曾制造了高与楼齐的佛塔。在原料上由青铜改用纯铜作胎型,丝工图案流畅委婉,纹样灵活精巧。在磨光中制造了脚踏磨光机,出现了由粗犷向精美、艳丽演变。后来在皇宫内众多景泰蓝制品逐渐代替了玉器、象牙等易碎的贵重工艺品。  景泰蓝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是清道光年间。一向闭关自守的大清国门海禁开始打开,一些外国商人将中国景泰蓝带回本国,引起了各国极大轰动。咸丰、光绪年间,景泰蓝作为商品被推向国际市场,一炮打响,世界闻名,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当时在整个出口项目中占重要地位。清政府看到这种形势后在农工商部开设了工艺局,下设作坊。与此同时,私营作坊纷纷设厂号,其中比较大的有老天利、洋天利、德兴成、达古斋等达八九十家,从业人员达2700余人,达到历史发展的最兴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