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学生饮用奶怎么样:毛主席纪念堂选址经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9:14:01
 毛主席纪念堂选址经过    1976年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而建堂选址却一波三折,午门、瀛台还是双清别墅?最后确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正门朝北,打破了我国一般建筑物坐北朝南的习惯。

为毛主席纪念堂选址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必须让世世代代的人民能看到他。为此,毛主席逝世后曾有人提出,应该像北大校园的斯诺墓一样,在一风景秀丽的地方为毛主席立块洁白的石碑,朴素而肃穆。然而这个建议立即遭到彻底否定,理由是毛主席的身体不能埋葬,虽然他已去世,也得让人民群众永远能看到他。于是决定建一座宫殿式纪念堂,这是最高规格,没有人不同意。

北京周围的群山中有许多陵,但距北京市区太远,当然不行。那么香山如何?那里的风景好、面积大,但那又像南京中山陵了。玉泉山不行,那里是军事禁区。景山的位置倒是不错,这是北京最美丽的地方,坐落于北京南北的中轴线上,但它是崇祯皇帝上吊自尽的地方。

9月中旬,已有意向要为毛主席建一座庄严的纪念堂,用来保存遗体,供人们瞻仰遗容。按照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八省市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等组成了选址设计工作组。

选址设计组首先想到,毛主席南征北战、辛勤操劳一生,现在应该在风景幽美的地方,让他老人家安卧永息。为此选址设计组设计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焰万丈。

中南海,昆明湖……,不知为什么,他们总觉得“水上日出”的方案不能表达人民的心意。

选址设计组的同志很快又提出“山顶红星”的方案:毛主席卧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照耀我们今后的征程。

香山、景山、玉泉山……,不知为什么,他们又总觉得“山顶红星”的方案也不够理想。选址设计组的同志们走遍了京城内外名山胜水,仍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设计不出理想的方案,心中情不自禁涌起深深的愧疚。

正在选址设计一筹莫展的时候,设计组的负责人前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同志,耐心地启发设计组成员:“毛主席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烈士们到了月宫里,吴刚捧出芳香的桂花美酒,过着寂寞生活的嫦娥也万分激动,在碧海青天舒袖起舞。”

领导的启发,给选址设计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指明了选址、设计的方向,使他们彻底跳出陵墓的概念,摆脱了悲哀的调子。

在研究选址问题上,也有人提出在故宫午门前面,把午门拆掉,也有人主张在瀛台。但瀛台在中南海里,中南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地点。办公之地,显然不合适。

选址天安门广场

10月8日,中央作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正式宣布“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即将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这个决定,给由国务院谷牧为主任的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指明了方向。

这个小组是一个总揽全局的具有权威的办事机构。凡属有关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和遗体保护的决策性意见都从这里产生;一切组织措施和工作落实的“命令”,都从这里发出。这个小组的办公室设在北京西城黄城根南街九号,对外称“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在“九办”还专门设立了“陵墓设计组”,后改名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由当时担任北京市建委主任的赵鹏飞和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同志挂帅。由于有了中央的决定,选址工作得以进一步深人,选址设计组通过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士提意见、建议。

当时从政治意义、客观条件等方面考虑,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意见自然地占了上风。因为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发展久远,她曾是辽、金时代东北郊区的一座著名的古刹名寺,元大都时代的丽正门,明清时代的“T”型广场,她在中国都城演变历史中占有独特的一页。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火炬从天安门广场燃起,天安门广场成了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当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一个宏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传遍神州大地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便成了举世闻名的广场。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上,曾发生过许多次惊心动魄的事件,牵动亿万人的心弦,她是中华民族推翻顶戴花翎、王冠蟒袍,争取自由解放的见证;也是人民共和国开放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的见证,每一个中国人都热爱天安门广场,她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城!随着中国前进的步伐,天安门广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新中国建设成就中最为辉煌的一页。广场通过整修、扩建,使其形成规模宏伟、布局严谨、气势壮观、建筑精美的独特艺术构图,这构图既凝聚了数千年的灿烂的中国文化,也体现了新中国的建筑的现代风格。天安门广场在建设速度上是值得称赞的。在西方城市史上,一个重要广场形成,往往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岁月。而新中国在短短的近30年的历史内就建成了。她北起天安门红墙,南抵正阳门城楼,东始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成了中国人民举行各种盛大集会的神圣重地,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正是出于这些,设计组同志认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湖河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地方。

11月6日,中央政治局听取纪念堂选址等问题的汇报后,作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的决定。

正阳门的存废问题

地点定在纪念碑南侧,但具体位置设在哪里?当时提出了3个方案:一、纪念堂与纪念碑接近的方案,即纪念堂紧靠纪念碑。但这样设计,会使两个不同内容的纪念物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各自独立的政治含义。二、纪念堂位置偏南的方案,建议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意图是使纪念堂和天安门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纪念碑恰似一座天平的支点。但这样布置,纪念堂受南面交通的干扰大。三、纪念堂紧靠正阳门。但这样,由于正阳门城楼高达42米,会有压倒纪念堂的感觉。

在三个方案争论之时,又出现了正阳门城楼的存废问题。这座北京仅存的保持完整的城楼古建筑,与天安门城楼南北遥遥相对,可以明确广场的南北界限,起到了丰富广场南面轮廓线的作用,而且它的存在可以使得纪念堂与交通稠密的前三门大街有所分隔,起到作为纪念堂南大门和“影壁”的作用。从门洞远眺纪念堂,仿佛是个画框,更会增加景深。这样,在决定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最后决定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纪念堂的规格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当年担任纪念堂工程设计小组领导成员的沈勃回亿道:“当时大家对毛主席十分怀念,认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设计都偏大。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他的方案给人以很大的提示。最后,沈勃在众人意见的基础上,用了一整夜的时间,勾画出纪念堂实施方案草图。

建成后的纪念堂是长宽各105.5米的正方形建筑。这种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建筑形式是对称而立,由于它是在广场中轴线上,中轴线是对称的中心。对称建筑,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产生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其次是方便瞻仰群众,路线通畅简捷。第三南北入口各建有三樘大门,甬道是中轴线标志,中轴线直贯诸柱廊,取其开朗、挺拔、有力、与广场原有新建筑相配合,也有利于抗震。

在纪念堂的高度确定上,是经过严格的视线分析而确定的。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下、金水桥畔正视纪念堂时,避免纪念堂正面上重叠着一个正阳门城楼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否则会压倒纪念碑。为了作到这一点,经过视线分析,与纪念堂大致相称的最后确定高度为33.6米。

纪念堂的竖向标高的确定,是根据中轴线的特点决定的。中轴线是东西方向排水的分水岭,中轴线的石板甬道,是广场上的一个脊背。而中轴线的另一个特点则是由南向北逐渐升起,到建筑群中心部分地势逐渐抬高。如正阳门箭楼南口到太和殿台基前在长达近2公里的距离中,逐渐升高达3.12米,在广场范围内,正阳门北洞中至纪念碑这段平均以2%坡度上升,这肉眼是很难觉察的。在广场上,大的建筑标高处理不当,就会使建筑物不挺拔。所以经过计算,纪念堂标高比原现状标高抬高了1米,即从纪念碑至纪念堂北口保持水平,自北人口至纪念堂阶梯以9%的坡度上升到纪念堂,这样在北广场一带看纪念堂就显得地势高亢,而在南小广场上从正阳门洞中看纪念堂,就争取作了五步台阶,使纪念堂显得更加雄伟。

在纪念堂的朝向上,打破了我国一般建筑物坐北朝南的习惯,正门朝北。然而当时有人提出,正门朝北,如果天安门广场进行群众集会时,群众面向天安门,背对纪念堂,似乎使人感到心里不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设计组领导成员之一赵鹏飞提出一个想法,把纪念堂庭院东西两侧向里收缩,使两侧广场面积扩大,一旦举行群众大会,在纪念堂东西和南北方向都有群众环绕,这样就形成了毛主席在群众中,背向问题就解决了。

从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到各个细节的设计,都倾注了设计人员对领袖毛主席的爱,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