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瀚麟转会:石浪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6:06
       1.南岳衡山多大禹的传说,这些传说的核心,就在金简峰。

话说当年大禹南来,寻找治水秘诀,多方搜求而不可得。一夜,梦见玄夷苍水使者,告知秘籍的位置。于是,他登上山峰,拔开乱石,得到了金简玉书。按照书中要旨,平定了九州水患。南岳的这座山峰,便叫做金简峰。

金简峰在祝融峰之南,与石囷、芙蓉、碧萝、烟霞诸峰形成一道屏障,横亘于祝融峰前。站在山下仰望,这一段高地耸峙于天际,故称“南天门”。由于金简等峰的“挡驾”,几乎出现“严重”的“后果”。最早著录衡山主峰的《水经注》,竟然只有紫盖、石囷、芙蓉三峰,祝融反而不在其列。

到过金简峰很多次了,都是在登祝融峰主道上,信步数十米即到。感觉并不像峰,而是一个平淡无奇大石堆。这一次,我要从山脚开始,体验一下海拔1098米的高度。

12月3日上午10点,从大庙后出发,穿胜利坊,右转市干院,经万寿大鼎之后,过丰收水库,入干垅。

原以为干垅之水,是经万寿大鼎左侧出山,故从丰收水库上。其实干垅的走势,是从桎木潭(现名梵音谷)下华严湖、络丝潭,出大庙后。
破门和尚,明末清初人,俗家江苏,家世不详。他早年出家,中年来到南岳金简峰下的下火场庵,取名为石浪庵。这一年,正是甲申(1644)事变前两年。从此,他怀着故国之思,隐居南岳山中,与不愿与清朝合作的王夫之、大错和尚、罗克生等都有交往。

石浪庵,石如浪。具体情形,南岳专家李正南有过解释:小山坡上花岗岩形成的峭岩巨石特别奇丽,古老的阔叶林丛生在巨石间,乱岩堆砌,白石嶙峋,引人入胜。当我来到干垅深处,环顾四方,深感李氏解释有理。同时,对于“石浪”的含义有另一重体会:干垅三面环山,右有香炉峰,后有芙蓉峰、金简峰、石囷峰、猫弓峰,左有雷钵鼓、小雷钵鼓、鹅公寨等,一带山峦,绵延起伏,坡面多裸露巉岩,一如滔天石浪,逐波远去。

经与当地人打听,并无石浪庵。但这一带早年有四处庵堂,名观河林、常在庵、般若寺、宝圣寺。上世纪五十年代,仅常在庵残存。

现有一庵名衡岳寺,建于2002—2003年,是拆除常在庵旧屋重建的。因与紫云峰、烟霞峰下原有的衡岳寺重名,故当地人仍称常在庵。70岁的谭姓尼姑是建寺发起人,对倾其心血建造的寺宇津津乐道。

据老尼介绍,原来的常在庵居正位,左为观河林,右为般若寺。从地理位置看来,石浪庵遗址在今常在庵,可能性比较大。1932年,蒋介石来岳召开军事会议,曾慕破门书法之名,携夫人宋美龄凭吊石浪庵。当时石浪庵有茅庵几楹,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只剩破壁残垣。这样来推断,石浪庵应即常在庵,只是僧俗均不用前名而已。

在常在庵下方数百米处的小山嘴上,找到了破门和尚墓塔。当地人说,这是一方风水宝地。左右均为溪水,坡如船,浮水向南。山坡上的古松,正如船帆高挂。当地许多人死后,都葬在这里。

拨开柴草荆棘,来到破门墓前。曾经的名僧、诗人、书法家,寂没于荒芜中。唯有塔后墓碑上的“破门和尚骨塔”,证明着客观的事实。三百多年的风雨,模糊了字迹,仅能辨识。再过数百年,或将成为无字碑。

破门墓碑左侧,另有一碑并列,上刻“大牧禅师合塔”。大牧禅师是谁?是与破门同住石浪庵的和尚,还是破门的徒弟,无从考证。

令人痛惜的是,破门墓塔曾被挖掘。常在庵的出家人,挖出破门的骨坛,将骨灰倾弃,拿走空坛,置于它处。

不仅于此,原来的常在庵,2002年重建时,拆下的栋梁,上面记录建造时间为民国七年。这根香烟薰染了近百年的古木,被锯断剖开,作了庵里的桌椅板凳。

南岳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僧道的文物保护意识亟待提高。

出常在庵右侧,沿小路上行,来到登山大路。过寿佛殿、丹霞寺、湘南寺,再入通往黄帝岩的游步道。头顶晴空,身沐冬阳,俯瞰南岳古镇,远眺百里平川,别有一番超逸的感觉。

黄帝岩又名大禹岩,是传说中大禹找到金简玉书的地方。巨石之下,有洞可容十数人。金简藏在哪里,得发挥你的想像力了。

从洞口向上的途中,有许多石刻。让人过目难忘的,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这个朴素的愿望,使人心生暖意。刻此字者,必是好人。

皇帝岩数丈见方的平顶上,有“寿岳”二字,相传为宗徽宗书。风格大气磅礴,与宗徽宗惯常的“瘦金体”迥然不同。

不远处还有“飞来船”,一块如船的大石,横架于另两块石头上。现在,大石已断为两截,但“船”形尤在。这里,有清初彭而述预言“此船飞来,亦当飞去”的故事,破门和尚亦有诗为证。据说,因狐狸精住在这里,雷神震怒,掣电火将其击毙,船石成了无辜者。

飞来船旁边的岩壁上,还有石刻“蓑云钓月”,亦大有意境。以云为蓑,钓天边之月,不是神仙是什么?

自黄帝岩上行十多米,就到了金简峰顶。此时已近黄昏。山下雾霭初起,峰峦之间,一派朦胧,就像金简峰上古老的传说。



     2.灿烂芙蓉峰

时间:2004-9-29 18:03:03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康华楚

  南岳七十二峰,从峰名说,芙蓉、紫盖、石囷三峰大约是在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晋代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湘水又北经衡山县东”一句下注道:“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这大约是对芙蓉峰最早的记载和描述了。芙蓉峰的特色的确是“竦杰”,是“苍苍隐天”,首先是她把比她高的祝融峰都屏蔽住了,只见一片翠绿水黛,泼满半天,也流到人们眼前。而紫盖峰,虽不及芙蓉峰高,但却另有特色。她苍劲傲岸,铁骨嶙峋,掉头而东,不和其他峰峦北向祝融峰,作拱揖朝拜之状;所以诗圣杜甫有“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的句子,赞美紫盖峰的傲气。至于所谓的石囷峰,实是新编《南岳志》指的石廪峰,旧志的石囷峰则不过是紫盖、金简两峰侧一座小峰罢了。石廪峰比芙蓉峰还要高七十来米,是旧时从南岳到方广寺所必经之处。她的特色是巨石危崖,峭壁陡削,如一片石屏,横亘天半。紫盖、芙蓉、石廪三峰,自北向南,翠色连绵,绿云横浥,自远望来,的确有代表性,所以最早见之于书。不过,《水经注》引罗含所谓芙蓉峰“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的一段话,我们想顺便说明一句,它实在是大大地错了。我们这位耒阳老乡的罗含,怎么会把河南方城县的衡山搬到了湖南来?
  芙蓉峰后来又被人称为南岳五峰之一。这就是在原来三峰之外,再加上芙蓉峰后的祝融峰和芙蓉峰右前方的天柱峰,李白《送陈郎将归衡山诗》中有这么几句极其形象的句子:“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祝融、芙蓉诸峰距洞庭几百里,旋风卷起峰头的雪象飞花一样飘落到洞庭湖里,这种艺术的形象是何等飘渺和奇妙,当然,这种艺术的夸张,还是来自事物的真实,每当我们吟诵着李白这首诗,眼前不禁浮起那青葱突兀,雪舞风回的芙蓉峰。我们站在芙蓉峰头,眼前又不禁浮现出八百里烟波的洞庭,不禁朗诵起李白的诗来。
  芙蓉峰为什么叫芙蓉?原来我总以为她只是因为翠竹乔松,满峰凝绿,直插云天,象一朵碧芙蓉样栽植在群峦之中,因而在文人们笔下被称为芙蓉峰的,后来和被人们称作南岳通的谭岳生同志谈起,才晓得芙蓉峰的得名实在于该峰盛生木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小乔木类植物,长得不高,但生命力却很强,山野里,岩缝里,石隙里,只要有一寸土壤的地方,便可以生长繁茂起来,每当夏末秋初,一朵一朵,千朵万朵,比茶杯口还要大的紫色或者白色的木芙蓉花,象天上的群星一样,缀落得满山遍野,把芙蓉峰藏在一片花海里。因为木芙蓉树的木质松疏,又不容易着火,所以当地人也不去砍它做柴,使它没有遭到成薪烧炭的毁灭性灾难。于是这里年年花光灿烂,碧树葱茏。一想到芙蓉,我们就想到古人形容美丽的女孩子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句子,不知有哪个女孩子想到芙蓉峰来一游,和芙蓉比一比谁美谁娇。我想,总是人比花娇或者花共人娇吧?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没一条“远上‘花山’石径斜”的石路,从峰脚一路通往峰顶,让人们细细地去寻访这一山的芙蓉花。从湘南寺侧隐松岩有一条花岗岩游路直往黄帝岩,却只是横过芙蓉峰腰,不能细看深寻,实是未免唐突芙蓉。由半山亭侧直通到南天上的索道倒是从开始不远到最终点止,都凌空从芙蓉峰上飞过,但人们关在索道车箱里,虽可俯看满山花海,那匆匆一瞥,更不着边际,偶有流云一两丝飘过时,更是雾里看花,深为遗憾了。不过,也不一定,或是薄雾朦胧觉得花更好一些,象读一首朦胧诗样哩。
  在芙蓉峰麓的观音寺(又名般若寺)附近,有一块巨石,大书:“芙蓉峰”三字,这大概是七十几座山峰中署有峰名的唯一的一块石头(回雁峰也是近代才刻上的,不知是哪朝哪位文人做的好事?)其实,南岳的每一座峰都应刻碑记名才好,以便于人们的寻访。
  就在芙蓉峰勒石处过来不远的一处峰麓,峭石岩丛中,有个尚留几片断瓦颓垣,可供人凭吊的所在。那原来是芙蓉峰一处胜地,是明末清初著名诗僧破门和尚的修持地:石浪庵。石浪庵,很容易使人想到庵址附近,乱石如浪,一波接着一波,一叠连着一叠吧。其实这里石头并不如浪,但小山坡上花岗岩形成的峭岩巨石却是特别奇丽,一片古老的阔叶林树,又丛生在巨石间。乱岩堆砌,白石嶙峋,林峦青翠,碧叶萧森,更能引人入胜。
  破门和尚在明末清初颇负盛名,他诗写得很好,留有个集子名《山居集》,写的全是七绝。他诗风恬淡、闲适、清丽,读来使人悠悠然想得很远。象他写的《草堂读书》诗两首就说:
  花光月色两相宜,借宿寒鸦到树迟。读罢古今书一卷,芭蕉分影入庭池。
  家住南山西转西,半间茅屋绿阴低。有人问着经行处,五里青松十里溪。
  如果来到破门住的废址凭吊,更可领略他诗里的寂寥孤寞的心境。在明末清初大动乱中的知识分子们,不是心情愤激,起而争斗,便该是心情落寞,离尘索居。破门属于后者,虽说他是一个和尚,禅心应该清净无端,不着絮泥的。
  破门和尚是江苏人,家世不详,但早就出家为僧了。1642年来南岳芙蓉峰下石浪庵,正是甲申(1644)事变前两年。他和王夫之、大错和尚、罗克生(曾隐居南岳,不愿仕清的一位知识分子,后来当了道士)等人很有交往,和原为明代官吏,降清后当过布政使或按察使的彭而述,黄中通也有些诗文往来。王夫之在南岳方广寺起义前一年,1647年冬天,曾有一首诗题为《石浪庵赠破门》,诗是:
  潜圣峰西携杖来,龙腥犹带古潭苔。祝融瞒我云千尺,持向吾师索价回。
  当时王夫之住在续梦庵,地在潜圣峰莲花峰一带,距黑龙潭近,所以有前面那两句,但也妙语双关,很有点隐于岳而忠于明王朝的意思。后两句写他来访破门的目的,一个“瞒我”,一个“云深千尺”,写了破门苦心隐匿之深,“索价”云云,大有串联一起为明王朝继续效力的意思。王夫之起义军里面有不少方广寺的僧侣,方广寺住持性翰就是个领导人。王夫之《广哀诗》第十首就是悼念性翰和尚的,但芙蓉峰下的破门和尚和这次起义是否有关连却没有更多资料。
  破门善书法,学怀素,几乎可以乱真。当时的士大夫们以得到破门的尺幅或一字以为荣。1932年蒋介石来南岳时,曾因慕破门书法之名,和夫人宋美龄到石浪庵作过一番凭吊,求索,听说无所获而去。不过,那时这里还有小小的茅庵几楹,现在又隔了六十多年,芙蓉峰下石浪庵已只有残墙破壁了。游芙蓉峰的文人们还是不妨采拮几朵芙蓉,到石浪庵遗址前和这位诗人兼书法大师作一番千古的神交吧。
  芙蓉峰海拔高1114米,低于祝融峰而又与她遥遥相对,从南岳到祝融峰,无论乘索道,坐车或者步行,都要经过芙蓉峰顶侧,再循卧龙岭登上到祝融峰的道路。芙蓉峰头右稍下处则为南天门。南天门畔,一望山川无际,烟云浩淼,人们隐约可以想见洞庭湖的荡漾碧波,来去风帆,更可以领略一下谭嗣同写在祝融峰前那“一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的艺术手法和革命胸襟。作者在本书中对南天门已作专文介绍,这里就不啰嗦了。芙蓉峰顶左侧连着另一个著名的峰,金简峰。据说,她是大禹为求得治水的法则,斋戒沐浴,祈祷上天后,梦见一个叫玄夷苍水使者的告诉他,治水法则藏在衡山一座峰顶的石头下。禹登衡山,从芙蓉峰侧的另一个峰头石岩里,果然寻得了治水的玉书金简,于是这里就叫金简峰。
  芙蓉峰右侧连着高1148米的碧萝峰,再过去就是高1120米的烟霞峰,高1198米的轸宿峰和1145米的祥光峰了。一系列高峰,青黛连绵,屏障着后面的最高峰:祝融峰。这里有一条公路沿着几座山峰的额部,拐来拐去,通往南岳四绝中最重秀丽的一绝——藏经殿,那幽深碧绿,是花海也是林海的地方。
  芙蓉峰后侧通往祝融峰的卧龙岭,而卧龙岭下,是幽深的古老的禹王城。禹王城和金简峰的传说联在一起,到了芙蓉峰,该到这充满神话色彩的谷地去一游了,至少,那里的云雾茶香会让你留连不忍归去。
  芙蓉峰的顶上,如今则是南岳索道终点站的所在。一索飞架,直下南天,现代化的东西总是气慨不凡一些。听说还要从芙蓉峰顶再架一条索道直上祝融。“千里江陵一日还”,快就快了,但游山川,细细领略自然景物,受点传统文学艺术教育,懂得点爱国主义的或者高雅的文化的好处却就少了,总未免有些可惜吧?

      3.释法智

释法智,字破门。相传即包尔庚,字宜壑,松江人,明末进士,明亡后,削发为僧,长期隐居山林,人称破门和尚和法智禅师。结茅庵于南岳衡山下火坊,名其庵曰“石浪”。居衡山二十余年,以诗文自误,工草书,为清初名书法家之一。与王夫之,湖广按察副使彭而述,以及广西按察使黄中通等人友善。著有《石浪破门诗集》⑶若干卷,其诗有云:“朝衣脱却著僧衣,倚杖柴门送落晖。鸥鸟也知机慮尽,随波来往不曾飞。”由此可见其志矣。(清)康熙黄中通《破门诗跋》⑷称“破门居衡山二十年,以诗自娱。更工草圣(书),祝融,紫盖之精灵与蒲团,墨渖打成一片。久不出山,以故人黄中通辈官岭外,芒革奚(草鞋)策杖,渡潇湘,下滩水,于炎荒寥落中共谈咏焉。”破门居南岳时,与船山住所临近,二人尝以诗文相往还。王船山《南船漫记》⑸云:

“诗僧本不足附曹,桧之末。唐宋之诸名僧,技止此耳,况今日哉!识量止于其域,大无能摄,微无能入也。予所见者僧法智一绝云:“一步一花无别意,香来熏透破袈裟。”差为蔬笋之雄。

又王船山《病枕忆得》诗中有清顺治三年(丁亥,1646)酬答《石浪庵赠破门》⑹七绝诗云。

潜圣峰西携杖来,龙腥犹带古潭苔。祝融瞒我云千尺,特向吾师索价回。
      
      4。破门(1599~1671)原名包尔庚,字宜壑,号石浪,松江(今上海市西南)人。明崇祯十年进士,明亡后来南岳出家,在火场庵结茅而居,名其庵曰“石浪”,人称破门和尚和法智禅师,后任衡阳雁峰寺住持。居衡山二十余年,以诗文自误,工草书,为清初名书法家之一,与方外石涛、石溪齐名,有“三石”之称。与王夫之,湖广按察副使彭而述,以及广西按察使黄中通等人友善。著有《石浪破门集》传世。

  旧《南岳志》载:“破门居衡山二十年,以诗自娱,更工草书。祝融、紫盖之精灵与蒲团墨沈打成一片。”《广阳杂记》称:“师能诗善书,书法为湖南第一。”又云:“师临智永千字文,深入晋唐阃奥,绝无近人蹊径,黄愼轩而后,不可多得。”

  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载:“破门和尚狂草,高处落墨,远处养势,怀素之嗣响也。”南岳芙蓉峰尚留存着其“芙蓉峰”、“观河林”六字遗墨石刻。曾为雁峰寺用白话写了一幅长联:“上一点,下一点,与我何干,到此处看看,都只为游山玩水;达也好,窘也好,管他做甚,来这边走走,无非是拜佛烧香。”

  黄中通《破门诗跋》称“破门居衡山二十年,以诗自娱。更工草圣(书),祝融,紫盖之精灵与蒲团,墨渖打成一片。久不出山,以故人黄中通辈官岭外,芒革奚(草鞋)策杖,渡潇湘,下滩水,于炎荒寥落中共谈咏焉。”

  破门居南岳时,与船山住所临近,二人尝以诗文相往还。王船山《南船漫记》云: “诗僧本不足附曹,桧之末。唐宋之诸名僧,技止此耳,况今日哉!识量止于其域,大无能摄,微无能入也。予所见者僧法智一绝云:“一步一花无别意,香来熏透破袈裟。”差为蔬笋之雄。 又王船山《病枕忆得》诗中有清顺治三年(丁亥,1646)酬答《石浪庵赠破门》七绝诗云。 潜圣峰西携杖来,龙腥犹带古潭苔。祝融瞒我云千尺,特向吾师索价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