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劲光晚年生活错误:胆病及胃。胃病及胆常表现为“胃移热于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4:39
  祖国的中医学对胆胃二者的关系早有论述。二者同主饮食、水谷的消化,在生理上有着密切关系,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生理上,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灵枢.经脉篇》),胆胃同属中焦,相与为邻,胃属阳俯,胆为奇恒之俯,内藏胆汁,又为中精之俯“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是为胆汁,与胃共同腐熟化物。而胆、胃生理功能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胆随胃降”即指胆汁因肝疏泄通降之功,胃气通降下行之力而下达于肠而言。另外,脾胃居中焦为人体之机升降的枢纽。“胆气升清”“胆液沉降”,两者相反相成的作用,正与脾、胃的升降功能相和谐,如此则升降有序,通降得宜。   病理上 如胆病及胃,则如《灵枢.四时气篇》所言,邪在胆,逆在胃,因邪气郁积肝、胆,肝火横逆犯胃的病理变化,故会同时出现口苦、胁痛,嗳气、吞酸等症状。治则,宜疏宜通,两者相兼相顾,治以“滋阴柔肝、降气和中”。反之,胃病及胆常表现为“胃移热于胆”(《素田.气厥论》)导致胆、胃郁热,而见多食而疲,倦怠乏力伴口苦、目眩等症。治则以“清胃利胆”并举;胃中虚寒,寒湿凝聚,不能使胆汁升清降浊,则胆汁下循通降失调,而出现黄疽等表现,其治则为:健脾升清,降浊温胃,和中退黄。   现代医学认为:“胆胃综合症”有着内在的解剖学改变及生理变化的基础。鲁臣溪[2]证实:胆囊炎时,十二指肠有形态的改变,具体表现为十二指肠与胆囊粘连后向右牵拉成角变形,肠粘膜增宽变形,肠腔轻度扩张。生理改变有以下几种(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胃肠功能失调,有十二指肠球部淤滞,扩约肌功能不良。(2)胆汁返流入胃,引发胃炎及溃疡。且胃炎的范围与胆汁返流程度呈正相关。     我们对以上的初步讨论,提高了中西医对“胆胃综合症”的发病机制,生理解剖以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我们认为目前胆囊炎、胆石症与胃疾患之间的关系虽有各种看法,但对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忽略了胃疾患,而胃疾患中忽略了胆囊炎、胆石症后所致的诊断和治疗上失误是常见的。因些“胆胃综合症”的确具有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