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剑天机棒:一场没有赢家的阿拉伯式风暴 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06:09
一场没有赢家的阿拉伯式风暴
2011年03月02日 08:42:47  来源: 新华国际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这是一场阿拉伯式的暴风骤雨。乱局蔓延之下,在该地区的利益攸关者们,恐怕都难以成为赢家。
策划中东“颜色革命”,结果却引火烧身,美国残忍的实用主义,让中东盟友们寒了心。有媒体评论说,美国或丧失在中东地区的权威,失去中东事务的主导权。
美国的亲密盟友以色列,恐怕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东国家新统治者为博取民众信任,奉行反以政策,以色列将再次陷入敌对势力的包围。
难民潮、穆斯林移民的激进化、对经贸关系的打击,欧盟受到的伤害很明显。
甚至, 事态的发展对伊朗的威胁也远远大于机会,“革命”浪潮很有可能波及伊朗。

美国策划中东“颜色革命”失算

2011年2月18日 埃及举行“胜利游行” 2月18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解放广场,一名参加“胜利游行”的埃及妇女正在拍照。当日,大批埃及民众聚集在开罗的解放广场,举行“胜利游行”。 新华社发(纳赛尔·努里 摄)
这是一波阿拉伯浪潮,将这些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是它们的根源。最近几年,阿拉伯国家的成长进程一直没有停歇,政治成熟导致这一切同时爆发。埃及和突尼斯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巴林绝对不算贫穷的国家,它是另外一种问题,是因为统治者家族与人民完全脱离。在也门,氏族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当局已不再是折中的产物。      然而,这其中有一种共同的热潮显而易见:揭竿而起的各地人民都反对美国和以色列。把阿拉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摆脱帝国主义的渴望,是同源同根的感觉。既然我们都同时起义,说明我们是统一的民族。这是纳赛尔总统及其泛阿拉伯主义思想的胜利。事实上,泛阿拉伯主义是英国人想出来的,是为了破坏伊斯兰世界的团结,但现在这一主义变成了现实。在纳赛尔当政期间,还不存在任何集体主义精神,阿拉伯国家甚至讲各自不同的方言,经常彼此不理解。但近几年卫星电视创造了奇迹: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开始讲同一种语言,并对阿拉伯世界各个角落所发生的事产生兴趣。
美国在该地区的权威将完全消失。当然,美国不会善罢甘休,还会卷土重来,但总体上说,其主导地位将荡然无存。多米诺骨牌效应不在于革命一个接一个,而在于美国的那套体制全面崩溃。完整的链条已破碎,美国人不可能到每个地方去修复。他们来不及了。阿拉伯国家已同时长大成人,这确实赋予了它们极大的能量。  >>详细
港媒:美国或失去中东事务主导权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发表讲话。新华社/路透 资料图片
北非、中东地区的动荡,可称得上迄今为止本世纪最重大的国际事件。当各国领导人纷纷采取紧急措施,严防示威烽火烧到自己头上,美国忙于为出现政权更迭的突尼斯、埃及过渡期导航,并竭力把动荡之火引向其战略“死敌”伊朗的时候,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旧的秩序已经瓦解,一种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新秩序正在酝酿。也许有一天,当美国从“颜色革命”的成果中猛然醒来,却惊奇地发现已经失去了对中东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中东、北非地区的动荡内部矛盾固然是主因,但绝对是美国政策的失败。几十年来,这些国家正是靠美国的全方位支持才建立起牢固的权力帝国。为了控制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了解决巴以冲突及推行其中东战略,美国采取双重标准,不仅默许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还大规模“输血”,一手扶植缔造了其领导人“不可替代”的神话,构建起美国的温和派联盟,结果却引火烧身,在动荡中陷入两难。
此轮“革命”的冲击波势必波及整个中东地区,促使各国进行深刻政策调整。长期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坚持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军事打击和文化渗透双管齐下,强推民主改造伊斯兰世界的“大中东计划”,更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强烈反弹。
无论是已经变天的突尼斯、埃及,还是其他高危“盟国”,都很难出现更加亲美的政权。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美国将不得不正视并接受失去对中东事务主导权的现实。 (来源:国际在线)“利比亚式的革命”对美国没好处

2011年2月24日多国紧急撤离在利比亚人员2月23日,一突尼斯男子抱着孩子越过边境从利比亚返回突尼斯。
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在该地区的可靠盟友可能被推翻。长期以来,华盛顿一直精细地执行着中东转型和民主化政策。对该地区大学的很多教育资助和文化交流都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培育信奉西方价值观的中产阶级。眼下的革命发生得太早,阿拉伯国家的中产阶级还没有最终形成。因此,权力很有可能落入伊斯兰主义者之手。他们将迅速压倒为数不多的西式非宗教国家的支持者,并建立伊斯兰酋长国。
紧要关头换庄押宝 美国寒了盟友心
埃及只是个开始!埃及之后如何控制中东局面,以确保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要寻找新伙伴,同时要稳住、依靠在中东的盟友。但在迅速、公开、冷酷地抛弃穆巴拉克之后,美国如何安抚那些寒了心的中东盟友,确实需要花大力气来作弥补、取信等功课。
美国政府在紧要关头抛弃穆巴拉克,使邻近国家的众多领导人寒了心。认定这个美国盟友不可靠的盟友群包括以色列、也门、约旦、沙特等国。事实上,他们已经公开表示过对美国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的极度不满。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美国与中东盟友的合作必然因互信欠缺而产生功能性障碍。
有西方媒体报道称,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也曾与奥巴马通电话,厉声警告奥巴马“不要侮辱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阿卜杜拉表示,如果白宫终止向埃及提供每年15亿美元的资金援助,沙特将向开罗提供这笔资金。
穆巴拉克下台后,美国立即启动了对中东盟友的安抚行动。政府高层与中东盟友大打热线电话,副总统拜登逐一与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等国领导人通过电话。 >>详细
美国中东战略的“实用主义”色彩
美国“热烈的政治言辞遇上了冰冷的军事现实”,这是美国媒体的一句评论。埃及的政权更迭,使美国遭遇中东“政治真空”。而巴林的可能变局则,使美国面临更加实在的利益流失威胁。在“价值观”与利益的平衡与两难之间,美国一边强调“这不是选择政府或选择人民”,一边明里暗里向相关国家的统治者施压,要求他们进行政治变革。
中东北非国家大多形成于殖民帝国瓦解和分割的历史遗产之上,历史上各民族、各教派之间又有着频繁的融合与冲突。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地区编织联盟网络,美国不可能意识不到问题的复杂性,也不会幼稚地把“民主”当成最省心的选择。面对中东北非一些国家的抗议风潮,美国开始担心无法获得盟国公众对“共同目标的支持”,进而更多地强调政治变革是一种“战略必需”。美国中东战略一直拥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如何让这种实用主义再次成为平衡现实与利益的最佳筹码?对美国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不轻松的挑战。(来源:人民日报)
以色列成最大受害者 恐再次陷入敌对包围

2011年2月18日 埃及举行“胜利游行” 2月18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解放广场,一名参加“胜利游行”的埃及男子挥舞旗帜。当日,大批埃及民众聚集在开罗的解放广场,举行“胜利游行”。 新华社发(纳赛尔·努里 摄)
阿拉伯革命风潮的进一步蔓延不,利于任何在该地区有利益的国家。从安全角度看,最大的受害者是以色列,其国家安全保障模式面临威胁。在面临阿拉伯民众整体敌视的情况下,以色列一贯强调与阿拉伯政权建立关系。事实上,以色列与约旦和埃及的关系,并非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协议和各种伙伴关系协议,大都是以色列与萨达特—穆巴拉克政权签订的。因此,在政权倒台后,这些协议也失去了效力——新统治者为了博取民众的承认将奉行反以政策。这意味着以色列将再次陷入敌对势力的包围。  >>详细
以色列军队严阵以待 应对阿拉伯世界剧变

在以埃边境巡逻的以军士兵
埃及强人穆巴拉克的下台使中东局势暗生变数。据以色列《国土报》2月14日报道,埃及重要反对派人物、可能成为总统候选人的艾曼·努尔称,埃及与以色列签署的有30年历史的和平条约已经“终结”。加沙地区的哈马斯领导人也借机发出希望埃及改变军事部署以减轻自身压力的呼声。面对复杂局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强调,以军已经为外部的一切可能变化做好了准备。
长期以来,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两个主要盟友,以色列和埃及一直相安无事,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区也保持着默契。舆论认为,一旦埃及“改变风向”,在封锁加沙的问题上与以色列唱反调,甚至仅仅“简单地保持中立”或调整西奈半岛的军力部署,就能缓解哈马斯目前所受的压力。这样,以色列就不得不在北方同黎巴嫩真主党周旋的同时,还要耗费巨大精力应付南部更为活跃的哈马斯。美国《防卫新闻》就刊文认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埃及的任何新政府都将会解除对加沙地带的禁运,以色列必将重新评估防务重点。” (来源:国际在线)

难民潮、穆斯林移民的激进化、对经贸关系的打击———这一切都是伊斯兰世界动荡蔓延对欧盟造成的明显损害。中东乱局加剧通胀预期 欧盟经济腹背受敌

利比亚国内紧张局势导致国际油价和金价2月21日大幅上涨。
新华网消息:中东北非国家局势近来相继出现动荡,这牵动着欧盟脆弱的经济“神经”。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欧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骤增,仍在主权债务危机中苦苦挣扎的欧盟经济可谓腹背受敌。
除通胀风险加剧令欧洲国家央行在加息问题上左右为难外,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国际油价高企可能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大幅提高欧洲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欧洲民众的能源开支,从而抑制其他消费。这些都会对当前的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
欧洲著名金融信息服务公司马基特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欧元区企业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的上升速度,创下14年前开始相关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经济学家们警告说,国际油价每桶增加10美元,将会导致欧元区经济减速0.5个百分点。
虽然欧盟与中东北非国家的经济往来规模有限,在贸易层面上所受直接损失应当不会太大,但鉴于欧元区加息预期升温,欧元对美元汇率近来接连攀升,并在23日纽约汇市的交易时段中突破1比1.37大关,这将给欧元区国家的出口造成严峻挑战。
北非中东难民潮突涌 欧盟开会商讨应对之策

2011年2月24日 土耳其船只运送逾3000人撤离利比亚 2月24日凌晨,人们在土耳其西南部港口马尔马里斯迎接从利比亚撤离的人员。两艘从利比亚班加西出发的土耳其船只24日凌晨抵达土耳其西南部穆拉省的马尔马里斯港口,船上共搭载3037名从利比亚撤离的人员,其中包括来自德国、英国、叙利亚等国的59名外国人。新华社发
意大利外长弗拉蒂尼23日指出,利比亚国内局势日趋紧张,预计将有25万至30万难民渡海北上,与利比亚近邻的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等国都将面临严重的移民问题。然而,欧盟北部一些国家却认为不存在难民向其他国家转移的问题,认为欧盟可以从人道主义和资金上帮助意大利解决难民问题。联合国难民署也要求意大利不要拒绝接收难民。意大利面临巨大压力,内政部长马罗尼已要求各地省督上报当地可能用于安置难民的建筑设施。
北非中东地区被视为欧洲的“南方邻居”,欧盟历来重视与该地区的关系。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利比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北非中东地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欧盟因此加快反应速度,重新思考与有关国家的关系,评估援助优先顺序,维持欧盟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同时,欧盟还极力防止这些国家的极端主义势力上台。欧盟负责外交事务的一名官员对记者说:“我们不想看到该地区成为恐怖主义潜在的温床,和平稳定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欧盟于23日启动了欧盟民事保护机制,协调参与国在欧盟层面的撤侨活动。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24日表示,保政府已组成24小时工作的紧急事态处理小组,利用一切可能从利比亚安全撤侨。据报道,两艘土耳其船只24日凌晨在土耳其穆拉省马尔马里斯港口靠岸,船上共搭载3037名从利比亚撤离的人员。23日凌晨,300多名法国人乘专机抵达巴黎戴高乐机场。当天下午,英国接回本国侨民的首架包机起飞,德国派遣的一架专机抵达的黎波里……罗马尼亚外长巴孔斯基同时宣布,将动用军用运输机和民航包机紧急撤离在利比亚的罗马尼亚人。  >>详细

革命浪潮或波及伊朗 威胁远远大于机会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声像组织16日报道,支持伊朗政府的学生与伊朗反对派领导人的支持者在葬礼举行时发生冲突。
事态对伊朗的威胁远远大于机会。革命浪潮很有可能波及伊朗(伊朗民众没有忘记前不久总统大选时期的民主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民主化不仅将导致阿亚图拉政权的倒台,还有可能导致国家崩溃。 >>点击详细
埃及局势突变已经蔓延到伊朗,并已经发生了伊朗政府2009年后规模最大的一次示威游行。与埃及发生反政府危机后,美国的立场游移不同,美国政要在第一时间,立即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伊朗反政府示威者的声援和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指责伊朗领导人虚伪,说他们起初鼓励埃及的抗议活动,称其为伊朗革命的继续,接下来却对以此为理由走上街头的伊朗人实施镇压。奥巴马敦促抗议者鼓足勇气,表达自身对进一步的自由和更具代表性的政府的渴望。
舆论认为,奥巴马针对伊朗的讲话,是他为鼓励街头抗议活动,而发表的最为激烈的言论。因为美国看到了一个机会,即能借此扩大伊朗社会的分歧,并让毛拉们的日子更加不好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谈话称:我们支持伊朗人民的普世人权,他们有权享有在埃及所看到的同等权利,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希望在伊朗各地的反对者以及勇敢的民众能获得和上周埃及民众同样的机会。
当乱局席卷整个中东之际,华盛顿对伊朗政权采取更加强硬立场的时候,伊朗面临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还是一场灾难,难以预料。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中国也受损失:在非资产可能被国有化
北京也是受害者。中国在经济上“征服”非洲的战略受到沉重打击。中国人对这些国家的各个经济领域进行了投资。与欧洲公司不同,中国人不介入非洲的内部事务。西方无法与中国的全盘战略相抗衡,但这个战略需要稳定。而现在稳定没了。中国面临威胁,中国在非洲国家的资产可能被国有化。 (来源:参考消息)
世界感叹中国全力救援海外公民

2月26日,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工作人员举着国旗欢迎从利比亚撤离的中方人员。乘坐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租用的第一艘客轮从利比亚撤离的中方人员当天抵达马耳他。据了解,这艘客轮当地时间25日早晨从利比亚班加西顺利离港,共载有中国公民2216人。新华社记者王庆钦摄
利比亚的局势仍在恶化,各国正紧张撤离在利比亚的侨民。中国政府正在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国家救援行动,已成功将逾万名中国公民撤离利比亚。美国专家称赞中国政府高效的撤侨行动,显示出大国实力。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站2月24日发表了中东问题专家艾略特·阿伯拉姆斯题为《谁是超级大国?来自利比亚的教训》的文章,认为中国坚决保护本国公民、并派出军舰为撤侨船只护航的行为,比美国的“含蓄及谨慎”更像一个“超级大国”。
作者提出,中国不仅向利比亚派出了多架飞机和多艘轮船,还将正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导弹护卫舰调往利比亚,为撤侨船只提供支援与保护。“中国人不多饶舌,而是使用实力,明确表示不会容忍任何中国人遇到危险。”美国却光说不做,只是宣称“美国必须留意自己的言行,因为美国公民在利比亚会有危险”。他感叹称,美国居然需要向北京学习如何当一个超级大国,“这真让人沮丧”。  >>详细
相关评论
中东政治大地震、“西方的阴谋”和对全球化的影响

这张2月10日拍摄的电视截图显示,穆巴拉克发表电视讲话。 新华社发
中东政治大地震之时,各国奉行的一个普遍做法是,先撤出他们的侨民、关闭大使馆和其它机构再说。撤侨一事说明外国“利益攸关方”对这些中东国家的近期未来不乐观。利比亚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有着大量的外国产业人口,尤其是在石油行业工作的外国工人。大量的外国劳工撤出利比亚,意味着这个主要的世界石油供应国已经陷入经济崩溃的危机。如果卡扎菲及其支持者不顾国内外压力,利用掌握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反对势力同归于尽,利比亚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将长期中断。沙特和其它中东、非洲等产油国能否弥补利比亚的石油供给,短期内似乎不大可能,世界石油市场将肯定赢来重大的价格上涨。而石油涨价,将使目前已经不容乐观的世界通胀形势雪上加霜,更趋严重。
中东各国的民众“起义”和“革命”对全球化的影响也许极其深刻。西方不得不在“革命”后寻求他们在阿拉伯世界的新的利益代理人,但在所谓民主化浪潮中,要找到诸如穆巴拉克那样的忠实合作伙伴,怕是比较难。新的中东各国政权,其合法性来自“革命”强烈要求的民主,所以,尽管在民主化问题上需要西方的支持,在利益上,不得不重新调整建立在石油和地缘战略基础上的与西方和新兴势力的关系,否则,等待阿拉伯新政权的是恶性循环的示威、动荡和暴力。 >>点击详细
搜索更多中东,北非 的新闻
外媒:剧变后中东或形成三个阵营
俄报:美国策划中东“颜色革命”失算
泰机构称:中东动荡局势影响泰国劳工输出市场
中东动荡 世界担忧
中东乱局:摇摆的美国 不摇摆的利益
中东动荡暴露西方两面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