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员培训:中国西北地区民间文化瑰宝——凤翔木版年画 - 方寸乾坤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0:21
 中国西北地区民间文化瑰宝——凤翔木版年画

邮品研究 2011-02-01 21:44:58 阅读29 评论5   字号: 订阅

      2011年1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凤翔木版年画》邮票一套4枚,这套邮票的发行对于凤翔木版年画来说,是一个新的历史飞跃,它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一传统民间瑰宝。

一、凤翔木版年画简介

      据世兴画局家谱记载,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凤翔木版年画的规格有全开、三开、五开、六开、十二开等,有门画、十美画、戏剧故事画、风俗画、六神画等类别。兴盛时,凤翔木版年画有690多套版,年产销达600万张。

 

      凤翔木版年画较国内其他各地年画粗犷、夸张,其全以手工印制、局部手工染填、套金套银而成,色彩对比强烈,造型饱满夸张,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数百年来一直流行于陕、甘、宁、青、川广大地区,深受西北地区民众喜爱。它不但是纯粹的民间美术,也是研究西北地区农村社会生活及文化风貌的珍贵资料。

      从1978年开始,世兴画局的第二十代传承者——凤怡年画社对流散民间的凤翔木版年画古样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下来。

二、凤翔木版年画的演变过程

      凤翔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很相近,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桃木驱邪到桃木上画符(即在桃木上刻、画出不同符号,用以驱邪镇宅),再从刻画桃符演变成一种驱灾除邪的图腾形象,到最后基本定型为能吃鬼的神荼、郁垒形象,最后发展到使这种图形逐渐完美的过程。而凤翔木版年画中的方弼、方相则与全国其他地方年画中的神荼、郁垒造型很相近,所不同的是其他几个年画产地的神荼、郁垒是人们传说中的神。而凤翔木版年画中的方弼、方相则是商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他们自古就被西北民间誉为“把门的将军”,是以真人真名而命题所画的最早的门神。

 

      凤翔木版年画从刚开始的一对门神,到多种门神,发展到多种规格不同造型的门神。除了贴于门上的门神,还有贴于窗扇上的十全十美图、贴于屋内墙上的风俗画、贴在西北民间炕墙周围的戏剧故事画、贴于院内不同位置的家宅六神(即土地、灶王、天爷、龙王、仓神和牛马王)及贴于窗户上的窗花等。这些年画的出现,都是因人们对年画的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西北民间在春节时,门上面贴门旗,门框两边贴对联,门扇子上贴门神,屋里墙上贴风俗画,炕头墙上贴戏剧故事年画。大人对孩子从大年初一开始就照着年画说古论今,讲戏剧典故,小孩从一二岁开始就看到、听到、感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加上院子里的六神画和窗子上的窗花,把屋内屋外装饰得一派新年的新气象。

三、邮票上的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由于创作、创意出于不同年代的不同画匠,经世代相传,在人物的造型和风格上略有不同。凤翔木版年画的作者们在刻画人物整体造型和神情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画面在刻版、印刷和套色时的效果。传统凤翔木版年画的雕刻主要以拳刀(即单刀)木刻为主,画稿的长线和直线(即边线外线)利于用刀,适于发挥拳刀的单刀直刻特点,一刀下去二三尺,能使线条达到自然、流畅、遒劲的效果,线条匀称,转折流畅。下面对邮票上选取的年画作一介绍。

      《执鞭敬德》属凤翔木版年画分类中的门画。早期的这类的凤翔木版年画一直都是只印墨线,手工填色,故而在线稿方面下的功夫很大。不填色的墨线画本身就是一幅完美的线刻木版画,过去民间称这种画为“大画身”。这种年画在总体造型上注重外轮廓的形式和团块的整体感,人物塑造采用五短身材的夸张手法,着重突出人的头部;腰部大都加粗,使人感到粗壮威猛;面部对线的运用达到极致,突出刻画脸的突显和立体感,主次分明,神形兼备。人物均昂首挺胸,跨步立正,静中富于动感,站而有神气,显得既威严又忠诚,既憨厚又雄伟。

 

      《纳祥童子》是凤翔木版年画中的童子画,在分类上属风俗画。风俗画大都比较写实。在整个画面的布局和构思上,首先以内容定画面结构,其布局、顺序均很合理。其创作目的和理念都体现了这几种愿望:一要喜庆;二要好看、要美;三要福气、福态;四要进财、丰收;五要康泰和多子多福。风俗画类型的凤翔木版年画的创作要求是:人多而不繁,不少而不简;人多显场面,人少见脸面。《纳祥童子》年画中虽只有一个童子,但整幅画面构图饱满,大色块,抢眼,且寓意喜庆、吉祥,线条粗壮有力。      《佳人爱菊》属凤翔木版年画分类中的十美画,十美画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十全十美”的寓意而创作出的美人画。此类年画的完善历经百年,基本定型是在清代中期。这类年画的共同之处是以美为第一目标,寓意次之,并且在初设线稿时已考虑到刻、印以及以后的设色搭配。由于这种年画为追求美的效果,除人物的脸部稍显福态外很少采用夸张手法去表现,人物比例变化不大。年画中用的采菊佳人打扮显现了清初的时尚,优雅闲适,楚楚动人,为当时最流行的美人画之一。爱菊谐音爱“举子”,与另一幅年画《倩女寻梅》中的“寻梅”(喻“寻媒”)一样,以中国人含蓄的手法描绘了女子对爱与美的追求。摘自《集邮》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