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 pdf:读书咋就读成孔乙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01:58
  
      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是要说孔乙已活在今天会如何如何,我是说,今天我们的社会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孔乙已,其中一种,就是读书读成的孔乙已。这样的例子很多,举一个最新的版本:王远。
      王远何许人也?9月7日《广州日报》报道说,王远本是一个读书“料子”,湖北阳新县昔日的高考状元,差两分未能进清华,被中南工业大学录取,当他发现在班里自己的高考分数最高,比同学普遍高出70分左右,大约是越想越不心甘,读到大二竟放弃学业,现在以捡垃圾为生。
      我本不该在王远的伤口上再撒盐巴,一个高考状元“沦落”为“破烂王”,已经够可怜的了,再拿人家来说三道四,很不人道。不过,我并不是要拿王远寻开心,我只是拿王远来做个例子,说出我对读书读成孔乙已的一些看法。
      王远显然要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强得多,考了“状元”,上了大学。孔乙已只是“读过书”,“写得一笔好字”,没有捞到“半个秀才”。但是我丝毫也没有觉得王远们跟孔乙已有多大的区别,或者说就不是现代的孔乙已。
      两者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以读书人自居,血管里携带着旧读书人的病菌,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潜意识,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孔乙已虽然穷困潦倒,却死活要“穿长衫”,“长衫”就是他的面子。王远拣垃圾有两个时间,别人还没起床上班和晚上十点以后,而且装破烂还用一个文件袋(就是那种文化人开会时常拎的挺体面的那种),免得熟人怀疑他在捡破烂。这个文件袋跟孔乙已身上的“长衫”具有同样的文化功效——撑面子。
      但这毕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假面子,谁都看得到他们的里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无业游民,只能靠抄书、捡垃圾糊口。可是对于孔乙已和王远们来说,这是必要的,失去了这个东西,他们恐怕就彻底跨下去了。
      小小年纪的王远们竟读成老朽不堪的孔乙已,真是让人悲从中来!照说,读书只会让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变得更笨蛋,越读越傻的读法,只能读出个孔乙己。
      王远们为什么会越读越傻呢?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留待教授们写论文弄职称去。我只能说,是因为他们“走不进去”,又“走不出来”,就站在那个尴尬的地方,站成一幅荒谬的风景,站成一个悲剧的角色。
      “走不进去”,就难以像那些极具应试能力的读书匠那样,一个猛子扎进去,经过一番机器化的加工后,合合格格地出来,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王远弃学本身说明他“走不进去”)。“走不出来“,是指他们想要,或迫不得已地要附依于“读书考试”,觉得这是唯一的希望,唯一的寄托,唯一的途径,是人生努力的全部所有。离开了它,自己的人生就“迷失了方向”,自己的价值得不到很好的评判。所以虽然“走不进去“,但还是极度迷恋着它的好,无法走出来。
      鲁迅笔下的孔乙已也是这样的,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为“走不进去“,可是又留恋“读书人”、“君子”、“治国平天下”……走不出城墙一样坚固的一整套价值体系,是为“走不出来”,变成了一个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的“余零者”,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多余的人”。
      在现实面前,“走不进去”,使他们地位失落;“走不出来”,又让他们人格变形,失落与变形的读书人,只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就是孔乙已与王远们最真实的写照。王远弃学后三年闭门不出,继续翻阅高中时的学习资料,就如孔乙已跑到酒店去喝酒,是逃避也是自慰,映照出悲剧的深度。
      就像孔乙已绝不只是孔乙已一手制造的一样,王远们也绝不只是王远们自己造成的。一个本来好好的孩子读书读成这个样子,是社会的悲哀。因为,社会是人的生存环境,正如孕育人的“子宫”,教养孩子的“家庭”,病态的社会,造就病态的人。
      当然,对于个人,我只想说一句,在读书时,一定留个醒,不要读着读着,自己的灵魂被吃空了。灵魂尚在,一切皆有希望。